网络热点事件微博文本中的立场建构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ximu19840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立场三角”理论,分析网络热点事件微博文本中呈现的立场类型及其实现手段,探讨各种立场或声音在微博舆论场中的整合和分化,有助于在错综复杂的舆情态势中正确地理解和判定各方立场,分析立场背后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从而及时、有效地引导微博舆论从无序的众声喧哗向有序的多声合奏演变。
  【关键词】网络热点事件;微博文本;评价;立场建构
  一、“立场三角”理论阐述
  在微博舆论场中,网民各种态度、看法、意见或诉求交会叠加,在多维互动中相互磋商、相互影响,动态地建构着各自的立场。任何预先设定立场或固化立场的对立或撕裂,都不利于健康网络舆论生态的形成。因此,本文拟借鉴著名的“立场三角”理论,探讨网络热点事件微博文本中的立场建构问题。“立场三角”理论是杜·波依斯2007年提出的一个立场分析模型,将立场理解为一个三角行为,即分为评价、定位和离合三个子行为,涉及立场主体1、立场主体2和立场客体三个要素。杜·波依斯首次明确提出了立场是社会行为者以对话的方式,对同一客体进行评价,对主体进行定位,并且与其他主体建立离合联系的行为。[1]
  “立场三角”理论突出了立场的主观性、互动性和评价性[2],从互动视角阐释了对话中的立场共建和立场分离,为我们正确理解微博话语立场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工具,对于正确判定个人或团体的立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热点事件微博文本中的立场类型
  网络热点事件微博文本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声音,不同声音的背后往往代表不同群体的立场。同声相应,异声相杂,于是立场在互动中发生分化或转变,立场主体们逐渐建立起离合关系(结盟或疏远)。微博用户都是不同的立场主体,他们之间存在着犬牙交错的互动。总的来看,可以将微博文本中动态建构的立场分为一致性立场、分歧型立场和中立化立场三种类型。
  (一)一致性立场
  所谓一致性立场,就是微博用户(即立场主体)之间对事件相关的特定议题(即立场客体)在互动中所持的观点态度相同或相似,即评价一致。也就是说,不同立场主体之间重合的观点态度越多,越趋向于一致,从而彼此结盟,共同建构起一致性话语立场。
  (二)分歧型立场
  所谓分歧型立场,就是微博用户之间对事件相关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不同或截然相反。分歧型立场又分为完全分歧型立场和部分分歧型立场。完全分歧型立场是不同立场主体之间观点看法没有交集。部分分歧型立场是不同立场主体之间观点看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是由于双方对同一立场客体的评价不同,从而彼此疏远,共同建构分歧型立场。
  (三)中立化立场
  所谓中立化立场,即立场主体不选边站队,对立场客体不发表评价,对主体也不进行定位。这样,主体之间离合关系无法形成,也就无所谓结盟或疏远。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一致性立场和分歧型立场是相对的概念,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定。立场分化的舆情事件,主体间的离合关系是动态建立的,立场主体与一方建构一致性立场,往往意味着与另一方建构分歧型立场。同样,立场主体与一方建构分歧型立场,往往意味着与另一方建构一致性立场。立场不是固化的,随着事件的演化、真相的揭开和公众关注焦点的转移,立场会在共同注意力的指引下发生转变,舆情反转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三、网络热点事件微博文本中立场的实现手段
  微博文本呈现多层次、多向度的互动,一方面与现实的网民互动,另一方面与潜在的、想象的网民互动。在这种接力式的互动中,逐渐完成立场结盟或分离。结盟形成一致性立场,分离形成分歧型立场。
  (一)一致性立场的实现手段
  (1)转发或分享。微博转发有一键行为的转发、复制粘贴转发和改编转发等多种手段。建构一致性话语立场,语言相似度非常高,具体表现为话语雷同或重复、句式或语序和语气等一致。重复和一致能反映微博网友之间的共鸣,增加共识。一键行为的转发,微博作者不发表评论。但转发也表达了一种态度,倾向于对文本观点的认同,是建构一致性立场的一种表达手段。复制粘贴和改编的转发,大多数是复制粘贴部分词语,或者对原文本有关内容进行改编,作者可以有所阐发,有的还有原文链接。因此,转发可以看成是一种模仿或改写,体现了微博文本的互文性,可以引起情感的共鸣,即使不发表言论,也可以看成是对原创微博作者的支持。另外,分享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转发行为。
  (2)点赞和打赏。微博有点赞功能的设置。点赞是一种互动行为,表达赞同或喜爱。点赞也是一种评价,传递了网友的评价立场。收获的赞越多,表示微博获得赞同的网友人数越多,持一致性立场的人数也越多。新浪长微博还增添了打赏功能,打赏表示读者对微博作者的一种喜爱态度,也能传递评价立场。众多打赏者与作者联盟,共同建构了一致性立场。
  (3)使用赞同语词。跟点赞和打赏一样,表示赞同的语词,是对原微博作者观点的认同,也是常见的建构一致性立场的手段。微博文本中最为常见的有动词“支持”“同意”“挺”“顶”等。另外,诸如“好文”“精彩”等赞同语词,都凸显了网友的一致性立场。
  (4)重复语汇或使用褒贬色彩相同的语汇。重复语汇或使用褒贬色彩相同的语汇,且褒贬指向也相同。即如果一立场主体对立场客体的评价使用了褒义语汇,则与之互动的另一立场主体对立场客体的评价也必须使用褒义语汇。反之亦然。语汇重复或同褒同贬,保持立场声音的一致性,才能产生共鸣构建起一致性立场。
  (5)使用高量值情态词语。微博文本中,用情态词语与读者磋商,拉拢读者,争取团结一致,结成同盟,这是与读者建构一致性立场的手段。表高量值的“要”“必须”“应”“应该”“务必”等情态词语,潜在地与其他立场主体建立了一种控制和服从的对话关系,缩小或压制了与读者人际磋商的空间,增加了读者反对或质疑的人际成本。因此,高量值的情态词语可以对读者意识形态进行操控,将读者导向一致性立场,这在道德评价和义务评价中经常使用。   (6)引用或转述言论。援引其他信源的观点,一方面可以看成是引用方与被引用方的互动,彼此言论互相支持;另一方面是引用方与读者互动,引导读者对其他信息渠道或权威人士声音的认可,接受其观点立场。实际上,是作者将自己的声音掩盖在引用声音之下,借别人之口发自己之声,作者观点与引用观点融为一体。因此,引用或转述可以看成是对读者的意识形态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旨在拉拢读者,共同建构一致性立场。
  (7)传信语词。微博文本中常用的表达确切性的传信语词,主要有“确实”“显然”“不可否认”“毋庸置疑”等。这些传信语词,将命题表述得无可厚非、不可推翻,旨在压制或排除其他分歧型话语立场,与读者共同建构起一致性立场。
  (8)对分歧型立场的驳斥。已知立场主体甲与立场主体乙持分歧型立场,立场主体丙对立场主体乙的观点言论予以驳斥,从而间接地与立场主体甲取得了一致性。这样,立场主体丙与立场主体甲之间建构了一致性立场。
  (二)分歧型立场的实现手段
  (1)疑问、反诘与否定。吕叔湘指出“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反诘句里没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否定”[3]。沈家煊明确提出了“疑问跟否定是相通的”[4]。张晓涛论证了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等疑问句与否定的相通性。[5]我们认为,疑问、反诘与否定一样,本质上是相通的,旨在挑战对方立场,是建构分歧型立场的表达手段。[6]
  (2)使用反对语词。网络热点事件文本中,立场主体用动词“谴责”“反对”等与另一互动的立场主体建构分歧型立场。
  (3)使用褒贬色彩不同的词语。立场主体甲与立场主体乙互动,针对同一立场客体,双方因政治观点或利益诉求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选取不同褒贬色彩的评价语汇,你褒我贬,你贬我褒,彼此有意疏远,从而建构了分歧型立场。
  (4)负面情感词语、感叹语、詈骂语和诅咒语。负面情感词语、感叹语、詈骂语和诅咒语,能实现立场表达在情感阶上的定位,也是建构分歧型立场的词汇手段,是判定立场的显性标记。负面情感词语,如“可怕”“伤心”等,表达负面评价。感叹语,如“呸”“哼”等,表达不满或不认同。詈骂语和诅咒语,表达强烈的愤怒。这些语词,缩小了对话的空间,拉大了人际距离,将立场分歧扩大到最大化。
  (5)转折关联标记。逻辑连词与话语立场密切相关,也是呈现评价立场的一种方式。汉语语义重心在后,转折词语之后传递的信息才是发话人的重点,转折关联标记是汉语立场判定的语境化线索。微博文本中常用“然而”“但是”“其实”“实际上”等逆接词语明示立场分歧,建构分歧型话语立场。
  (6)反预期标记。用反预期标记,如“居然”“不料”等,表达了立场主体的心理预期落空,也能传递说话人的立场、观点或态度。这种反预期表达,是一种负面评价,也是建构分歧型立场的词汇手段。
  (7)对分歧型立场的支持。已知立场主体甲与立场主体乙持分歧型立场,立场主体丙对立场主体甲支持,从而与立场主体乙间接地建构了分歧型立场。微博舆论场就是在这种主体之间多维互动中建立起离合关系。
  (8)反语、反讽修辞。反语和反讽都必须结合语境,在广阔的时空中才能确切理解。反语是说反话,在网络热点事件微博文本中通常是用褒义词语表达负面评价,从而与另一立场主体建构分歧型立场。反讽与反语不同,反讽其实是一种回声提述。[7]说话人用讽刺的口吻重复对方言辞,或者仿拟对方言辞,掀起全民话语运动。这种重复或仿拟是调侃、嘲讽,如网民仿拟“这届人民不行”这句调侃,造出“这届病人不行”“这届观众不行”“这届基层不行”等语句,“这届××不行”成为迅速蹿红网络的流行句式。这些言辞,网民认为是荒谬的、不得体的、非常可笑的,是非常不认同和否定的。民间话语体系用反讽辞格与官方话语体系对话,建构了分歧型立场。
  (9)疏远介入。疏远介入是作者清楚地表明说话人与所引用的命题是有距离的,他把自己跟该命题的关系区分清楚了。在微博文本中,疏远介入通常由“声称”“扬言”“谎称”“鼓吹”“叫嚣”等表负面评价的转述动词实现。运用疏远介入,显示作者对引用的声音或观点保持距离或不认同,撇清了自己跟该命题或观点的关系,与引用方建构了分歧型话语立场。
  (三)中立化立场的实现手段
  中立化立场即立场主体对立场客体不发表看法和态度,与另一立场主体不结盟,也不疏远。在网络热点事件微博文本中,网友以参与者角色介入话语,很少是超然的旁观者,因此中立化立场非常少,且中立化立场往往被看成是具有一定否定倾向的。
  持中立化立场,客观、中立、不带任何个人偏见。从“立场三角”理论来看,是立场主体对另一立场主体的观点态度不予评价,在情感和认识上也不予定位。即一方评价/定位处于缺省的状态,这种不介入的方式无所谓结盟和疏远,互动也就难以持续下去。因此,持中立化立场通常的表现是不嵌入态度,或不予互动,甚至关闭微博。
  总之,立场表达手段丰富多样。除了运用语法手段、词汇选择外,也有一些副语言手段。微博有上千种表情符号,其中积极表情符号是建构一致性立场的手段,消极表情符号是建构分歧型立场的手段。
  四、结语
  在网络热点事件微博文本中,众声喧哗,话语狂欢。回应、支持、反对、批评、谴责、质疑、求证、修正、声明、道歉、辟谣、辩解、挑战等多种声音互相关联、纵横交织。立场主体之间的互动带来或协商,或支持,或反对,或补充,或修正,逐渐完成立场整合和分化,形成一致性立场和分歧型立场。
  立场是动态的,立场是建构性的,文本中立场的实现手段丰富多样。随着舆情的演化升级,立场主体间互相回应、互相影响而产生共振效果,各种立场或声音在微博舆论场中整合和分化,围绕共享价值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团体的类型也逐渐浮现出来。正确地判定立场,分析立场及其背后的社会团体以及意识形态,有助于加深对微博话语机制的认识,有助于引导微博舆论从无序的众声喧哗向有序的多声合奏演变。
  [文本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微博舆论场的评价研究”(13XYY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网络热点事件的汉语评价研究”(12YJC740005)、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重点项目“基于热点事件的网络论坛语言暴力研究”(13SA000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Du Bois, J. W. The stance triangle[A]. In R. Englebretson (eds.), 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Subjectivity, Evaluation,Interaction[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163.
  [2]姚双云.《话语中的立场表达:主观性、评价与互动》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3]吕叔湘.1942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90.
  [4]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45-105.
  [5]张晓涛.疑问和否定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4-131.
  [6]陈景元.网络流行构式“说好的×呢”的动态建构[J].新疆大学学报,2016(3).
  [7]曾衍桃.反讽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
  (陈景元为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高佳为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摘要】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纪录片创作和传播的生态环境。如何适应新媒体环境并合理利用新平台优势打造微纪录片品牌,已成为当下中国纪录片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二更》以准确的人物定位、便捷的传播渠道、开放的运营模式,迅速成长为新媒体环境下人物类型微纪录片的翘楚,其范本意义对于开拓中国纪录片类型领域、丰富纪录片影视表达方式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微纪录片;《二更》;微信  一、新媒体
期刊
【摘要】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生活类纪录片《变形计》为例,分析了生活类纪录片为强化传播效果所采取的两大策略:一是寓真实于对比,即将片中所记录的真实以对比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二是将纪录的真实以故事的方式讲述并强化“讲”的策略,为此片子采取具體化的故事弧、记录充满张力的冲突及合理利用悬念的策略来强化传播效果。  【关键词】《变形计》;寓真实于对比;故事弧;冲突;悬念  近几年现实题材的电视纪录作品大量增
期刊
去年在导师方汉奇先生寿诞之际,我以小文记述先生的点滴,《人民日报》于2016年1月7日以《亦师亦友笔走千秋》为题刊出,《新华文摘》等亦转载。小文刊出当日一大早,新华社原总编辑、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振中院长委托张淑华副院长发来信息:“今天《人民日报》刊发的《亦师亦友笔走千秋》一文以小见大,很有感染力。”我即致敬致谢,其中有:“不是我文章写得好,是人物素材好!”感动之余,我找到版面和客户端链接,立
期刊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和动力,尤其是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效果更加明显。在信息时代的作用下,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综合提升大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实践能力。本文基于互联网背景,兼评《网络环境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化教学模式概论》一书,研究并分析了网络信息技术对外语教学模式的重要影响,旨在为未来外语教育模式的变革探索转型之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人类
期刊
【摘要】2016年上半年,接连发生了3个热点网络事件,公众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不断转移。一个新事件的出现,让原本喧哗的前一个事件变得“默默无闻”,迅速从公众关注议题的榜单中消失。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公众焦点转移?借助新浪微博、百度指数和知微数据等平台,从事件热度、传播方式和舆情演化等角度入手,具体分析网络事件传播中公众关注议题的变化,对影响公众焦点转移的因素进行梳理和概括。  【关键词】网络事件;社交媒
期刊
方汉奇教授,祖籍广东普宁。1926年12月27日生于北京丞相胡同潮州会馆。今年恰逢他的90周岁华诞。他从教60余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桃李满天下,大陆、香港、澳门、台湾都有他的弟子。我虽不是他嫡传学士硕士博士,但也是他的学生,只不过不能称之为好学生,师生之谊已持续30余年。这是我们之间的缘分,也是我的福分。  一  说我是方老师的学生,是因为我于1983年9月受中央民族大学的派遣,在中国人民大学
期刊
2011年,腾讯公司旗下的微信上线之后,迅速成为引爆社群的热门社交媒体。不同于互联网的匿名传播,微信传播是一个半实名的传播场域,熟人社交因为发言、点赞、评论、私信聊天以及收发红包、转账等小型经济活动得以强化。微信的社交网络特征对信息传播有明显的影响,而且其中的信息属性和用户属性也对信息扩散模式产生重大影响。社交媒体的崛起,人际传播的复兴,都是源于并最终着眼于社会关系的重建和再生产。在此基础上,微信
期刊
现代社会可谓日新月异。很多我们曾经熟悉的事物正在慢慢地消失、改变,但是同时也有更多的事物正在或者将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强烈冲击,但同时也催生了众多依靠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体,网络体育新闻评论正是其中之一。在网络体育新闻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媒体的身影,但更多的却是在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对传统体育新闻评论进行拆解和重组。现如今,网络体育新闻评论有其独有的特点,
期刊
新媒体在教育传播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教育传播学已经在教学研究活动与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众多成就。然而,学科关系模糊与学科深度不足依旧是它存在的重点问题,这也使得教育传播学在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同在。《教育传播学(第2版)》基于已具备的文献内容对新媒体的概念以及教育传播学的特征进行分析,探寻新媒体技术对于教育传播学发展带来的影响,这不仅有利于教育传播学的发展研究,同时,
期刊
数字媒体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蓬勃崛起的新兴媒体形式,随着数字媒体的出现,媒体有了很大的变化。2012年11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李绯、杜婧、李斌、邓云木等四人编著的《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一书便从数字媒体的常见技术理论与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对读者学习和高校教学而言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的来看该书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从媒体产品设计制作入手,内容丰富  《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一书首先是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