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马行走喀纳斯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bniun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晨,标有“森林防火”字样的橘红色越野车把我们从喀纳斯村送到哈拉苏牧业点,我们在这里等待即将陪伴我们穿越山野的马队。
  我们想在村子里找一户人家闲聊几句家长里短,但整个牧业点寂静得连一声狗叫都没有。陪同我们的喀猴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冬窝子,只有到了冬天牧民才会来到这里居住。现在这个时候,正是旅游季节,人们大都搬到喀纳斯村忙着挣钱去了。
  往牧业点的尽头走,狭窄的山谷中是一片平坦的草场,草场被铁丝围栏围在中间。其实,围栏外和围栏内都长着一样的天然牧草,根本没有什么差距。在喀纳斯的夏季,无论山川河谷都会覆盖上青葱的绿色,说白了,这是大自然给这片土地和生灵的恩赐。我们试图翻越铁丝围栏,好进去拍摄那里成片的野花,但刚要翻越就听到有人从远处阻止我们进入的喊叫声。顺着声音望去,看到远处一个年轻的牧民带着两三岁的小男孩在放水浇灌草场。喀猴忙说,这里是他们家的打草场,是专门用来打草供冬天的牛马过冬用的。
  看到我们主动去接近他,年轻的牧民也友善地迎着我们而来。我问:“这么好的草场,为什么还要浇水?”年轻的牧人说:“在我们牧区有一句老话,再肥壮的牲畜,也要靠充沛的牧草抵御严寒;再温暖的夏季,也要把严冬的残酷提前预防。”听着一句充满哲理的话从这样一个年轻牧人的口中讲出来,对这片大山和生活在这大山中的子民生出了敬意。
  这时,两个年轻的马夫赶着几匹骏马飞奔而来,他们在离橘红色越野车不远处的几棵大树下翻身下马。我们也匆忙告别年轻的牧人,去和马队会合。
  该说说我们这支队伍的人员构成了。领队喀猴,喀纳斯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专家,曾多次上过央视科技频道,介绍喀纳斯的资源情况。自称是喀纳斯的猴子,喀猴的名字已经远远超出其真实姓名在外界的知晓率和影响力。二十八岁的帅哥张博然,是从北京特意赶来参加这次穿越活动的摄影师。互加微信后,我翻阅了一下他的历史消息,大部分都是给演员明星在室内拍照或是广告摄影之类,似乎与风光摄影没有多大关系。要命的是,博然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骑马经历,更别说骑马经验了。这着实让我在内心为这次行程的顺利与否打了个小小的问号。刘能人,这是一个临行前一晚上才混进队伍的局外人,因为活动经费有限,我们一行借住在他开在贾登峪的龙湖酒店,刘能人慷慨大方,免费管食宿,但死磨硬缠非要跟着我们进一次深山,喀猴无奈,只好答应了。随队的两个马夫都是喀纳斯村的村民,一个叫叶尔德纳,一个叫巴特尔,他们都是蒙古族图瓦人,平时在村里靠给游客租马增加收入。我问他们一个夏天租马能有多少钱收入,他们不假思索地说,两万多块钱吧。剩下的最后一个人自然就是我自己了。我嘛,一个守护喀纳斯山野的资深老护林人,仅此足矣。
  叶尔德纳和巴特尔打完马垛子,随后将所有的马匹的马肚带一一勒紧了一遍。马鞍子是连接人与马的重要环节。没有它,人和马就是两个不相干的物体。有了马鞍子这个连接物,人骑在马背上才能做到人马一体,安全舒适,而马肚带在这当中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作用。所以在骑马的过程中,每骑行一段路程之后,特别是下坡前,细心的马夫总会下马来把所有的马肚带重新系紧一遍,以防马肚带松了,人就会从马背上摔下来。
  骑到马背上后,我才发现马夫们给每个人选马也是看人上菜的。唯一的一匹白马骑在了喀猴的坐下,我们开玩笑说这可是一匹唐僧西天取经的白龙马,那么喀猴可要当好这个坐镇指挥的师傅了。博然长得年轻英俊,两个马夫给他选择的马也和他一样高挑帅气。刘能人体格高大,不骑一匹高头大马自然是说不过去的。最后给我留的马,当然是一匹老态龙钟、四平八稳的识途老马了。
  博然既没有骑马的经验,同时又恐高,刚骑到马背上,就开始摇摇晃晃。我紧紧伴随在博然的前后,给他讲一些马的习性和骑马的基础知识。我告诉博然,马是家畜里面最通人性的动物,通常,它可以感受到主人的喜怒哀乐。主人高兴时,马就会快乐地一路小跑。主人悲伤时,马则会放慢脚步缓缓前行。如果主人哪天喝醉酒掉下马来,马就会始终围绕在主人的身边久久不肯离去,直到主人醒来。但马也有它狡黠的一面,它特别会欺生,只要发现骑在自己身上的不是自己的主人,它就会不停地低头去吃路边的草,甚至不往正道上走。同样一匹马,骑在了自己主人的胯下,它就会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而一旦被陌生人骑在了身上,并且发现这个陌生人根本无法驾驭它,它就会和你不停地耍小聪明,一路上斗智斗勇,到最后甚至把你撂下马来。
  在阿尔泰大山里,自从有人类活动以来,骑马穿越就是人们最为重要的交通方式。喀纳斯湖一道湾处,羊背石和哈拉苏山口处遗留的冰漂砾上,都刻有古代人类骑马狩猎的岩画。前几年喀纳斯新村挖掘的古代墓葬群里,随葬马匹的骨骼清晰可见。据考证,无论是岩画还是墓葬,距今都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在喀纳斯乃至整个阿尔泰山脉,人类的活动始终都和马的存在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可以说,在这一区域,马是人类繁衍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忠实伙伴。
  我给博然讲着这些的时候,我们的马队正沿着坡地向着黑湖和千湖的方向慢慢行进。
  漫上坡是练习骑马的最佳地形,人不累,马也轻松。从喀纳斯村经黑湖至禾木村,骑马和徒步大体都是两天的路程,第一天是一个漫长的上坡路线,到达沙勒格尔雪山下的小黑湖后,就结束了第一天的行程,一般要露营下来。第二天从小黑湖前往禾木村,则会是一路下坡。我给博然说,第一天的骑行很重要,这是一个练习骑马的过程,要抓住这第一天的机会,和马建立起友谊,培养好感情,为明天艰难的下山做好准备。
  一条淙淙的溪流沿著山坡顺势而下,山坡的右面长满了成年落叶松,左面的山梁上被嫩绿的牧草涂满全身。我们沿着溪流逆流而上,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对前方的无比好奇。我们的马蹄声惊动了远处一户人家的牧羊犬,在空旷的山谷里,牧羊犬迎着我们的马队不停地吼叫,听声音便知道它对于我们的到来不是特别欢迎。出行经验丰富的叶尔德纳对此早就做好了准备,出发时就把自己家的爱犬呼尔登带在身边,以防万一。“呼尔登”是特别能跑的意思,这次穿越也确实证实了这条家犬的奔跑本领。呼尔登听到前方的狗叫声,从我们的队伍里箭一般冲了出去。在高大的牧羊犬面前,呼尔登虽然略显瘦小,但却毫不示弱,两只异族的犬类在僵持了几分钟后,握手言和,各自回到属于自己的领地。实际上,在这次僵持中呼尔登是胜出的一方,因为这里根本没有它的领地可言。   就这样,我们的马队顺利通过牧羊犬看护的人家。前面,是一家没有养狗的牧人家的木屋。喀猴说:今天中午我们就在这里喝个茶,休息一下。大家先不要急着下马,等马夫下来后再扶你们下来。第一次长距离骑行的博然被扶下马时面色痛苦不堪,两条腿已经不会走路。喀猴不停地嘱咐他,腿不要停下来,多走走路,活动活动。刘能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大家都开玩笑说,到底是能人一个呀。
  我们刚到,这家的男主人就骑马出去寻找自己家的马群了。由于冬季漫长且积雪平均超过一米以上,生活在喀纳斯区域的牧民家里通常以养大畜为主。所谓大畜是指牛和马,小畜则是专指羊。在漫长的冬季里,羊根本无法在野外觅食。牧民在夏天辛苦打下来的干草一般都用来喂牛,马这个生灵则全凭自己的四只蹄子在冰天雪地里刨草觅食。所以在喀纳斯,养马是一件非常轻松的劳作,不用费太多力气,家家都有一群规模不小的马群。马不光供人们外出时作为交通工具,牧人们每年还会把多余的马出售出去,用来填补家用。
  女主人名叫叶尔克依,带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孙女正在木屋中烧奶茶。见我们进到屋里,叶尔克依热情地拿出几只茶碗给我们倒上热气腾腾的奶茶。博然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奶茶,起初以为奶茶是甜的,当喝了一口尝到是咸的,好奇地问我们奶茶里为什么要放盐。我们说,不光奶茶要放盐,酥油里也要放盐,这是为了补充人体所需。博然对这里的一切都特别感兴趣,小饭桌上的烤馕,面盆里的酸奶,炉灶上的茶壶,室外院子里晾棚上的奶疙瘩,女主人和她的小孙女,这一切都成为博然相机中纪录的对象。
  喝完奶茶,我们告别待人热情温暖的女主人,翻身上马,继续我们的骑行。这是一个长达四五公里的漫坡,骑在马背上的我们优哉游哉地任凭马儿闲庭信步。叶尔德纳和巴特尔嘴里在不停地说着什么可笑的话题,虽然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快乐。呼尔登辛苦地围着马队跑前跑后,这时我们才想起中午忘记给它喂东西吃了。
  在草原上,牧人一生中最忠实的伴侣就是自己的坐骑和家犬。有了这两个伙伴,无论自己的野外出行多么漫长,都不会感到寂寞和孤独。在牧人的骑行过程中,马始终是和人连为一体的,而家犬却忽前忽后守护在主人的周围。它一会儿嗖的一声飞奔出去,追寻在前方山梁上探头探脑的旱獭,一会儿又像给牧人断后一样,跑在后面巡视一下有没有别的生灵跟随而来。总之,牧人的两个伙伴都很忠诚,一个不离不弃地驮你前行,一个跑前跑后为你站岗放哨。
  随着我们一步步攀升,前方绿色的山梁上慢慢出现了一个凸起雪峰。我们一点点上升,雪峰一点点在变大。及至我们攀登到了山梁之上,一座巨大的雪山完整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这就是沙勒格尔雪山,用当地老人的话说,这是一座和天一样高的雪山。在雪山和我们所站的山梁之间,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谷,从雪山融化的雪水顺着山体慢慢汇入谷底,长年累月的侵蚀使得我们眼下的山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湿地,湿地里草甸起伏,高低不平,大大小小的水洼相连不断,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像一面面闪光的镜子。这就是著名的千湖。
  看到如此壮美的山水,我们索性弃马步行,沿着山梁向东缓步欣赏眼前的美景。山梁的右面,是波光四射的千湖,山梁的左面,是我们用一上午攀爬上来的巨大坡地。现在我们才看清,这个坡地的上端堆满了大小不一的冰川漂砾,这就足以说明,沙勒格尔雪山的周围曾经覆盖着厚厚的冰川。后来,冰川融化,冰川裹挟的这些花岗岩石才被遗弃在了这里。
  我们来到山梁的最东端,山脊突然收紧,眼前豁然开朗。我们前面,是一块低矮群山环抱的开阔谷地,谷地的中间,是一个形似马头的高原湖泊。不用说,这就是黑湖。之所以叫黑湖,是因为它周围全是沼泽地,而它本身就是一个由低洼沼泽形成的湖泊,湖水较浅,湖周围的山石水草皆为深色,这样,无论从任何角度观看,湖水总是显得黯然无光。如果拿黑湖和色彩明亮的喀纳斯湖相比,它也就只能被称之为色彩单调的黑色湖泊了。
  我们今天的行程,是要在太阳落山前赶到小黑湖附近露营,否则,明天就无法到达目的地禾木村。现在,我们只有快马加鞭朝着东南方向的高地继续赶路。好在大半天的骑行经历,让博然在马背上已经能够就轻驾熟地策马前行了。
  我们从黑湖右岸的黑色山脊向着东南方向两座雪山中间的隘口行进。右面的雪山自然是沙勒格尔雪山,它的纯洁的雪峰始终在我们的仰望之中。实际上,我们今天大半天的行程就是在围绕着这座雪山仰慕前行。左面的雪山较小,尚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也许正是因为它太小,人们也就无所谓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了。我们的右侧是雪山脚下融雪形成的沼泽和小湖,它们连绵不断,成为雪山不断从固体演变为液体的有力佐证。马蹄所到之处,山路上长满了茂密的圆叶桦,这些灌丛植物,一般生长在海拔23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由于高海拔的原因,这些没过膝盖的灌丛成为这一区域最为高大的植物。
  夕阳快要接近沙勒格尔雪山的时候,我们在瑟瑟寒风中到达了两座雪山中间的隘口顶端。这时,我们已经从沙勒格尔雪山的北侧绕行到了它的东侧,雪山的山势也在随着我们的前行不断变换着角度。但不管角度如何变换,唯独不变的,是雪山顶端那晶莹剔透的皑皑白雪。那是大山的希望,河流的源泉。金黄油亮的毛茛花从我们脚下一直延伸到雪线之下。左下方的山谷里,小黑湖在斜阳里折射出幽藍色的光芒。正前方,一条幽深的山谷深不见底,山谷的背景,是层层叠叠的苍茫山峦,那里是我们明天一路下山的唯一通道。
  现在,我们要从隘口处下到雪山脚下的那片黄色花海中。今晚,我们要夜宿雪山之下、草原花海之上了。
  这一片山谷平地很是奇特,正西方是沙勒格尔雪山,雪山在傍晚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南面是雪山的延伸部分,由于海拔变低,只留下残存的一片片雪线。北面是我们刚刚翻越下来的隘口,现在看来也是一道不小的山梁。东面是一座金字塔一般的尖山,两侧的山脚下分别是两条伸向远方的山谷。东南方向的山谷通往禾木,由于山谷较低,只能看到远方一层层的山峦。东北方向的山谷较为平坦,小黑湖像一面镜子半悬在山间的洼地上。
其他文献
儿行千里母担忧,长辈的爱也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我是一个心很野的孩子,我可能只忠实于自己的感官,热衷于“在路上”的感觉,仿佛生命就是一个挖掘宝藏、激发潜能的充实过程;可能不沮丧到无能为力,抑或不孤独到形单影只,我是不会太过恋家。  在我阔别祖国一年半后的重逢前夕,我的母亲写下这篇《最好的交代》。感恩之际,希望能让更多的留学生懂得父母之爱……  ——孙浚博  今天的太阳温暖又明亮,还离我
期刊
小时候家里穷,吃碗河粉就像现在吃鲍鱼汤。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河粉为什么是那么的好吃呢?如叉烧粉,叉烧切得薄薄的,加上绿色的葱花,红白绿三色竟显,那加了虾皮熬过的汤,一阵香味冲来,恐怕神仙闻了都站不稳。但它要5分钱一碗,我们吃不起。还是吃斋粉吧!2分钱一碗,撒点葱花,美味无穷。记得一次跟小伙伴玩累了,想吃斋粉,但两人口袋只有一分钱,于是两人就合着共吃一碗,我们就这样你夹一箸我夹一箸轮流着吃,后来越吃
期刊
一个邀约电话,就把我唤离了十丈红尘。走起!奔赴苍儿会,探访一个绿色王朝。  在看到苍儿会之前,我一直觉得:地球是古老的,它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在很多地方,她确实呈现出步履蹒跚的老态,听得见她令人揪心的艰难喘息。  但是,走进苍儿会,我欣然发现:在这里,在苍儿会,我们的地球母亲青春美貌!  那森林是她浓密的长发,那山岗是她侧卧的身躯,那线条浑圆的坡谷是她年轻的乳房,而苍儿会那滴水般的翠色直铺天边,就
期刊
新房子落成不久,母亲来到这里,简单空旷。院子里桃花怒放,桑叶碧翠,光秃秃的山头与贫瘠的土地等待着父母去耕耘,新的希望与梦想在此酝酿。  黄泥墙里留下的洞洞并不寂寞,麻雀们在此安家落户,叽叽喳喳欢唱着,不论春夏秋冬。春天来了,南方的那对燕子如约而至,孤单了一冬的泥窝变得干燥,勤劳的燕子衍泥筑巢,夏日里,已经稚燕满巢,张开大嘴等候着母燕带回的佳肴。  此时,外面桑叶正绿,母亲养的蚕籽可以“上山”,蚕宝
期刊
夜已很深了,微弱的灯光下,法官罗军还在键盘上敲打着,时而蹙眉、时而微笑、时而愤愤然、时而欣欣然。  十好几年了,真是难得!这个浮躁的时代,谁还有闲情写日记?  我问罗军,累不?罗军笑答,不累,不写反而憋得慌。是什么动因让你坚持下来的,我接着问。罗军答,也说不好,每件案子都不同,哪怕是同类型的,每件案子都有每件案子的个性与特点,方法不同或不同的人办理,案子的结果也可能不同,至少效果不同。因为不可预见
期刊
老家的房前有一棵老榆树,枝丫繁盛,主干一路向上,直指云天。有一年春节,老榆树上飞来一对喜鹊。  这对喜鹊爱跟人在一块儿,仿佛与我们一家人早就认识似的,经常从老榆树上飞到门前的空地上散步。公的体型硕大,毛色光鲜,叫声响亮,走起路来挺胸凸肚。母的则围着老公跳来跳去,长长的尾巴摆个不停,一副神气活现的样子。吃饭时,我偶尔把饭碗放在小凳上,它们夫妻俩竟一路小跑过来,旁若无人似的,啄食我碗里的饭菜。  父亲
期刊
朋友有颗牙坏了,牙医说需要种牙,我感到很新奇,朋友说现在技术先进了,一颗种植牙的寿命能到达到近30年。哎呀!那可真好!  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40多年前。小时候我跟姥姥长大,开始记事时候,姥姥的嘴里还有一颗牙。记得姥姥吃饭,上下嘴唇緊并着,嘴巴子一游一游地,脸颊一抽一鼓地,她吃饭很费事。我常与姥姥黏在一起,在她的身上爬上爬下,有时,我趴到她的脸上,“姥姥我看看你的牙”,姥姥张开她满是牙龈的大口,后
期刊
奶奶出生于1917年,要是活到现在刚好100岁了。  我没有见到奶奶的最后一面,奶奶走时我在县城第二中学读书。1984年5月,那是个细雨绵绵的暮春。清晨,我正从借宿的二姨家走出来,村里人就急急忙忙找到我并告诉了这个噩耗。我心头一凛,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一向身板硬朗、没有任何病灶的奶奶怎会突然离世呢?想到前两天我还跟奶奶在一起有说有笑,她还让我把那洗干净的三尺长裹脚布拿到外面的竹竿上去晒太阳。还说周末
期刊
一  丁酉年女儿高考,她嚷着要一个青苞谷,我犯疑惑盯着她,她扑闪着小眼睛,燃放激情地说:“爸,你不是常念叨奶奶是青苞谷吗?有青苞谷在身边,有奶奶保佑,我肯定会考个理想的分数。”看着女儿对已故多年母亲的祈福和念想,一阵酸楚涌上心头,泪水打湿了我的双眼。  这天夜里又没了睡意,母亲青苞谷,活像一个个有棱有角的綠分子,慢慢地塞满了我的脑袋,直至夜深了。  二  在家我排行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妹妹。母
期刊
渔舟唱晚、渔歌互答曾是沙颍河标志性景色,明代以来成为河南周口古镇著名的“八景”之一。但近年来,伴河而生的渔樵诗话,逐步淡出人们视线,也让沙颍河少了些许温暖诗意和人间烟火。  但你别说,如同绝处逢生,一个由七八人组成的职业性原汁原味的鱼鹰部落,目前仍倔强地生存着。灵动敏捷的鱼鹰,豪迈随意的渔歌互答,清澈水面上渔民吆喝着鱼鹰对水下鱼群围猎,激烈而刺激……隔三岔五,这种场面就会在沙颍河上上演。  如果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