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烷基硫酸钠诱发皮肤刺激对四种药物体外经皮吸收的影响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o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对4种理化性质不同的14C标记化合物――氢化可的松(HC)、消炎痛(IM)、布洛芬(IB)和acitretin(AC)经皮穿透的影响。以0.5%十二烷基硫酸钠(SLS)水溶液0.5ml及用2.5cm2一封闭塑料小室置于无毛豚鼠背部作预处理24小时。同法以蒸馏水作对照。动物经SLS预处理可产生均匀、中度至强烈的红斑。用经皮水损耗试验(TEWL)在体内测定水分穿透性发现,处理组比对照组增加4.5倍。这是由于血流量增加,被刺激部位皮肤温度升高所致。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近5年来迟发性皮肤卟啉症(PCT)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PCT的发生与遗传有一定关系.紫外线及铁负荷亦有明显的致病作用.研究发现不同类型PCT患者尿卟啉原脱羧酶(UROD)测定有明显不同的改变.本文介绍了PCT的一些特殊临床表现,阐述了该病与肝细胞癌及艾滋病(AIDS)的关系,分析了尿中不同卟啉成分的测定对PCT的诊断及观察病情的价值,评价了静脉放血法的确切疗效,并介绍了去铁敏及5-腺苷
期刊
本文对当前有关聚合酶链式反应应用于致病性分支杆菌病,特别是该技术在麻风病研究中的潜力的文献进行了复习。文中涉及了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的基本原理,程序,敏感性,特异性,用于麻风病诊断的理论基础,聚合酶链式反应标本的制备,实验中易犯的错误以及在麻风病方面的应用前景等。
期刊
作者自1974~1986年应用D-青霉胺治疗11例重症和致残性限局性硬皮病患者,均具下列特征之一:(1)线状硬皮病,伴有挛缩和广泛的皮下组织受累;(2)面部毁容性硬皮病;(3)泛发斑状硬皮病,累及体表大部,并侵及皮下组织.
Calcipotriol(CP)是一种维生素D3类似物,其与人组织细胞淋巴瘤细胞系U937的亲和力与骨化三醇相同,其诱导入角朊细胞分化及抑制其增殖的作用亦与骨化三醇相同,但对鼠的钙代谢影响比骨化三醇至少低100倍,因此该药可能是一种治疗银屑病的有效药物.
C蛋白或S蛋白缺乏均与血栓形成有关.为观察在静脉性疾病及发生常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的腿部溃疡患者中是否伴这些蛋白的部分或完全缺乏,作者对30例患者进行了这些蛋白血浆水平的测定.患者被分为3个临床组:(1)19例脂肪皮肤硬化(lipodermatosclerosis)伴小腿静脉性疡溃;(2)6例脂肪皮肤硬化不伴溃疡;(3)5例动脉性溃疡.凡伴发静脉性溃疡者溃疡均位于脂肪皮肤硬化区内.应用Bertin
头孢噻肟是一种半合成头孢菌素,抗淋球菌包括产生β-内酰胺酶菌株(PPNG)的效力很强。许多研究表明以单剂量头孢噻肟1g肌注治疗无并发症的宫颈内膜、直肠及尿道的淋球菌感染有效。由于淋球菌对该药相当敏感(MIC<0.04μg/ml),也由于目前经济条件有限,本文评价了较低剂量、因而较便宜的头孢噻肟疗法的效果。作者对193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其中52例因治疗前未培养出淋球菌而除外,4例失访,共137例完成
期刊
用大剂量羟基氯喹(HCQ)口服治疗78例迟发性皮肤卟啉症(PCT),其中65例(男42例,女23例)给予口服羟基氯喹250mg,每日3次,共3天;7例患者因患有肝、肾疾病而用中等剂量250mg,每日1~2次,共2~45天;其余6例予小剂量或只予戒酒治疗。对于高尿卟啉排泄者及有肝硬化或慢活肝者,在治疗前1~3周作一次静脉放血(500ml)。
期刊
多形性日光疹(PLE)的病因尚不清楚,遗传与地理背景看来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亦有证据表明免疫反应参与了PLE的发病.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P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在体外对经紫外线(UV)照射和非照射的自体表皮细胞的反应性.
Bell分析了疾病控制中心(CDC)14项研究,其中1962名医务人员报告接触HIV总数为8000次(FC33),有6名血清阳转,估计经针刺损伤而引起血清阳转的相对风险是0.31%,并提供了这些损伤是如何发生的资料.
期刊
25年前,已用细胞培养取代鸡胚卵黄囊接种来分离衣原体。但培养慢、繁琐。近来多采用非培养技术来检测衣原体。直接荧光抗体测定快速、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免疫酶技术特异性和敏感性不如直接荧光抗体测定。聚合酶链式反应不如细胞培养和直接荧光抗体测定敏感,仅作为研究工具。用非培养法检测首次尿标本对男性有意义,而对女性意义不大。用细胞刷获取宫颈标本并不比拭子更好。血清学试验在单份血清中出现高滴度,提示有深部衣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