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课文插图中的“精灵”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yrabb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海底世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这样介绍海参。这一句教些什么呢?大多数教师会注意到“列数字”这一种说明方法,注意到“只”字的精当,这当然不错。但这一句其实还有另外的“教点”值得敲打一番。我所发现的这个“教点”,源自一次课堂“偶遇”。
  学生齐读课文句子“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后,我问道:“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找一找,海参在哪里?”
  “是这个,是这个。”学生指着图纷纷回答。
  海参灰灰的,趴在一棵海草旁边,学生果然很快就找到了。但也有意外——一个学生“检举”同桌:“老师,倪耀祖说这个是海参。”
  我一看,乐了。原来倪耀祖把乌贼认成海参了。我就问他:“倪耀祖,你为什么说这是海参呢?”
  原来,倪耀祖也有他的道理:“老师,我没见过海参,但我知道人参。人参不都是有须子的吗?”
  我在听他解释的同时也灵光一闪:这个宝贵的生成性资源不可放过。于是我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个就是海参,那个就是乌贼呢?
  有学生说:“海参、乌贼我都见过,海族馆里养着呢。”也有的说:“书上说‘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这说明它一定得贴着海底,不然怎么能说‘爬行’呢?”还有的说:“乌贼能借助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可见它是能离开海底的。”
  后面两个才是最好的解释,他们从课文里的字句中寻找依据,把看图跟学文紧紧结合了起来,充分发挥了插图的功用。
  虽说我向来比较重视课文插图的运用,但一直也就只是让学生看看说说而已。“哪一个是海参”这意外的教学心得,再次引发我对课文插图价值发掘的重视,深感过去的“比较重视”实在过于肤浅。课文插图里面大都“住”着一个可爱的语文精灵,正等着我们有心人去唤醒呢!
  首先,课文的图文并茂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图 文”,如果能把它处理成“图×文”,插图的语文功用就会大大增强。
  “图×文”的思想源自于绘本的表现特质。绘本的图文既相对独立又相得益彰,共同成为绘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绘本的图文关系,启发我们换一个角度看课文插图与文字,把向来处于从属地位的图画提高到一个新的位置来认识,由此必然展现出一个全新的语文天地。
  第二,不止步于图,不止步于文,有意拓宽图文天地。
  对于有些插图,它表现的往往是一个静止的状态,但也大多是一个“包孕性顷刻”的状态。“包孕性顷刻”又称“最富有包孕性的顷刻”,也可理解为瞬间的艺术。这一观点属于美学概念,是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美学家莱辛在其美学著作《拉奥孔》中提出的美学理论,并利用它作为艺术作品中“美”的评判标准,在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美学上的理论,给我们处理课文插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是由此刻往前,二是由此刻往后。比如《争论的故事》(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图上的兄弟俩为如何吃大雁争论得不可开交。这幅图表现的是文章的核心内容,把“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等非常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出来。但不止于此,它向前勾连了故事的起因:一群大雁飞来,兄弟俩想打下一只来充饥。它向后引出故事的结局:办法终于有了,但大雁却已经飞走了。此外还有《“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插图中的爸爸指着手表的一脸严肃和汤姆噘着小嘴的很不情愿,都跟他们此前的高高兴兴形成对比,再引发学生对比——放掉鲈鱼后父子的对话,一次生动的言语实践机会由此产生。
  对于有些文字,跟学生的现实认知能力有不小的距离,必须得借助图画才能缩短或弱化学生与这些文字的距离。比如一些小文言文、古诗词、日常生活中罕见的场景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关于“妻子”一词的理解就得借助于插图;《石榴》一文中“仿佛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等看似生动形象的语句,离开了插图理解起来也会有不小的困难。至于《恐龙》《长城和运河》等也基本如此。
  第三,插图是图画,美术的视角不可少,要借助美术的形象表达实现言语和思维能力的生动成长。比如插图中形象的位置关系、线条曲折、颜色浓淡等,无不蕴含了丰富的言语实践元素。
  我们很快就学到了《寓言两则》。这篇课文读了就懂,但怎样才能进入到文本深处,含英咀华呢?请看——
  师:“《鹬蚌相争》有一幅插图,大家看看,哪个是鹬,哪个是蚌,哪个是渔翁?”
  学生们哈哈大笑:“老师,这太明显了,左边那个是鹬,右边的是渔翁,中间的就是蚌。”
  我不慌不忙说:“这个当然难不住你们,但老师要求大家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这次学生都安静了下来,再次读课文。然后有学生发言了。
  “书上说‘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可见,那个被夹住嘴的就是鹬,夹住鹬嘴的就是蚌。”
  又有学生说:“‘鹬’这个字右边是鸟字旁,说明鹬是一种鸟,插图上长翅膀的那个显然就是鹬。”
  还有学生说:“书上说‘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说明河蚌是有壳的,插图上只有中间的那个有壳,它就是蚌。”
  “鹬、蚌、渔翁,这三者当中,只有渔翁是人类,戴斗笠、携鱼篓,穿着衣服,右边的那个当然就是渔翁了。”
  “书上说,‘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最右边的正在‘喜笑颜开’,当然就是渔翁了。”
  我说:“大家说得都很好。如果我们要给这幅画加上一个题目,该是什么题目呢?”
  学生一起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小语教材,图文并茂,文字跟插图有着密切的关联。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插图很多都可以作为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好材料。通常,语文课堂上的插图运用应当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读课文,大致读懂。第二是看图,讨论看到了什么,训练观察和有序表达。第三是图文结合,运用文本依据解读插图,运用插图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文本言语的精妙之处,体会画家的匠心所在。最后一个环节显然最重要。
  小学语文教材除了文字,另外引人注目的非插图莫属,说它一半是文字,一半是插图实在不为过。小学语文课本里面的插图篇幅众多、设计精美,其语文色彩是非常浓的。所以,谈到小学语文课本,我们往往会用“文质兼美”“图文并茂”这两个词语来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课文插图大多重视不够,对其利用价值缺少深入的研究和开发,通常仅仅是作为阅读文本的一种点缀,这其实是一种课程资源的浪费。
  以上是笔者对此问题的粗浅思考,并基于个人课堂的初步教学实践,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自觉唤醒课文插图中的语文“精灵”。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 张振清)
其他文献
北师大王蔷教授指出,當前英语课程改革的新动向主要有三个方面:关注学科育人价值,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关注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王教授同时指出有关英语核心素养的三点注意:核心素养的理念需要反复强调,加强认识,不断学习;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从何处入手,思考核心素养对实际教学的直接影响。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笔者借助学校开展的英语话剧社团,通过师生
《两小儿辩日》一课选自《列子·汤问》,主要讲的是两个小孩在辩论太阳究竟是早上的时候近还是中午的时候近,争论不下去问孔子,孔子也答不上来,两个小孩笑着说:“孰为汝多知乎?”本故事内容简单,在已经接触过古文《杨氏之子》和《学弈》等课文后,学生们要理解该文的意思并不难。所以,如果我们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只简单地定位在读懂的层面上,显然有点过低了。如果我们进一步去深入研读课文就会发现,两小儿在辩日的过程中,方
1  每个星期六上午的十点到十一点,我都会去城西的说道茶馆里,见一个叫邹启民的男人。  也许因为总是在周末的晌午,所以茶馆里的人一直都很少。在邹启民提前订好的雅间里,我拿出录音笔和笔记本,摆在桌面上,再冲他点点头,示意他可以开始了。  你一定会奇怪,为什么是这里,而不是咖啡馆对不对?邹启民笑了,到了我这个年纪,你就会明白,人不管怎么样,都会回归到原来的自己。我本来就是个喝茶的人,即使喝了再多的咖啡
她姓柳。13岁就被卖到妓院。像粪坑边的柳树,在污秽的环境里,日渐婀娜多姿。她天生丽质细高身材,走起路一摇一摆,艺名风摆柳。风摆柳时年18岁,已是秦淮河上的当红妓女。她结识了抗日英雄杨明。他妻儿死于日机的大轰炸中,他满怀悲愤投入到台儿庄战役中,率部与日寇血战三天三夜,歼敌3000余名。杨旅长手握大刀片,在日军中冲杀,被日寇砍掉了一只胳膊,血染军装浑然不觉,直到昏死。战士们护在旅长的身边继续搏杀,一个
【课前谈话】  一、聊钓鱼  师:同学们,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咱们先来聊聊。喜欢钓鱼吗?  生:(特别兴奋,尤其是男生)喜欢!  师:好像男孩子声音响亮些哦!男孩子们来谈谈,为啥这么喜欢钓鱼呢?  生:因为每次钓到鱼之后,都特别兴奋。  师:哦,那份成功感让你特别期待。  生:我喜欢钓鱼时的那份  安静。  师:那你们一般在什么时候去钓鱼呢?  生:我喜欢在夏天的中午去钓鱼,因为那会儿鱼比较好钓。
武汉的樱花又开了,那是在为援鄂天使们绽放微笑。袁天慧,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是天使中的一员。  2020年新年刚过,袁天慧接到院里电话,被问是否想去湖北支援。她没有一丝犹豫,立刻答应了。  “不跟家里商量一下吗?”电话那头问。  “不用了,他们会支持的。”次日一早,袁天慧就踏上了前往武汉的行程。她是医院那批支援者中唯一的女医生。  在武汉的日子里,这位1985年出生的青年中医成为
一头乌黑微卷的长发,略有些单薄的身形,还有清秀的脸庞上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这是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王霞给人的第一眼印象,文静、温和、秀丽。然而,只有真正熟悉她的人才知道,这个能够在光电成像与光电检测领域苦研多年,并取得一系列成就的科研女子,并非表面看上去的那么娇柔。事实上,出生于中国甘肃的她,骨子里一直透露着一份超乎常人的坚毅和韧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铁娘子”。  “铁娘子”的成长之路  甘肃,位于中
进山的前一天,爷爷就把大伯在山上的生活起居准备妥了:一捆被褥、半袋苞谷糁、十多个大红薯、一瓶腌韭花,另外还有一锅花卷模。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乡下不但缺吃,还缺烧。种罢麦,大伯便和村里的几个男人结伴去三十里外的霸王山拾柴火。  借宿地是熟人提前安排好的,就是山脚下的蚂蚁沟。村里的人家都很热情,想方设法给拾柴人提供方便。大伯借宿的房东是老两口,还有一个闺女山杏,十九岁。房东大爷把一间西屋腾出来,
有人把写作方法的教学比作“导流”,把“写什么”比作“开源”。导而不开,势必如做无米之炊;只开不导,也必将溃堤千里,难以收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开源”起决定作用,而“导流”也不应抛弃。我们在重视“开源”的同时,也应巧妙“导流”,使“导”不留痕迹,使教学目标在兴趣中转化成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让学生不但有话可说,还要会说。这是作文个性化发展的正确途径。在“民间小吃”作文训练课上,我努力地体现了这一教学
“作文是写出来的”,这是很多教师对写作教学的共识。在多年的写作教学实践中,我渐渐发现,作文应该是读出来的,尤其是好作文。下面就“阅读对写作的影响”这个论题,略陈管见。  一、读出好作文的理论依据——语言输入理论  语言输入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针对第二语言习得提出的理论。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而最佳的语言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1)可理解性;(2)既有趣又有关联;(3)非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