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气格通常是指诗文的气韵和风格,如:唐代皎然的《诗式》卷一云:“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作不由意,气格自高。”又如:《朱子语类》卷一三九云:“人之文章也只是三十岁以前,气格都定,但有精与未精耳。”同时,气格也可以指人的气度和品格,如:宋代陆游的《答陆伯政上舍书》:“ 石守道 、 李泰伯气格相上下。”又如:明代王錂的《春芜记·访友》“看你气格清标,体貌闲丽。”
清贵则是书法作品最难得的气格。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清贵。
一、古代书家重清贵吗
评论古代书家,王羲之是一座绕不过去的大山。王羲之作为一代书圣,我们可以作万言书来评价他的为人,评价他的作品。但是,千言万语,不如庾亮说的“清贵有鉴裁”。
《晋书·王羲之传》云:“( 庾亮 )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 庾亮(289~340),比王羲之大14岁,出身在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的名门望族,乃东晋政治家、文学家。他是晋明帝妻庾后之兄,即所谓的国舅爷。这样一个有地位,又大彻大悟的人,且与王羲之同时代,应当看到了王羲之很多真迹,他的话是很有分量的。
为什么说清贵最难得呢?
清贵的清,包含了清丽、清秀、清新以及清雅等意境。贵,是指高贵,高古而华贵。这里的高贵,更多是指精神层面的,即精神贵族。一件书法作品能够做到清而雅已经很难得了。如果是清雅而高贵,那就更不易了。
刘熙载《书概》云:“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气之弃也。”冯亦吾先生是这样翻译这段文字的,“凡是评论书法气势的,以有书气最好。其他像妇气失之柔弱,兵气失之强暴,村气失之粗野,市气失之奸猾,匠气失之庸俗,腐气失之陈旧,伧气失之鄙贱,俳气失之造作,江湖气失之诈骗,门客气失之谄媚,酒肉气失之放荡,疏笋气失之平淡,都是要不得的”。冯先生的解读很精辟。他将士气等同书气,也就是书卷气,我十分认同。我们现在评论书法作品,也非常看重书卷气。有书卷气,其格就高,否则不入法眼。但是,有书卷气,还不能称之为清贵。有清贵之气一定有书卷气,而有书卷气不一定有清贵气。庾亮用清贵来评价王羲之是最贴切的。
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大家都熟悉的传世书法精品,如天下三大行书,即《兰亭序》,秀丽、闲雅而不乏清贵;《祭侄稿》,苍茫、浑厚而不乏清贵;《寒食帖》,淡雅、苍凉而不失清贵。它们的气格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清贵之气。
也许有人会问,如何品鉴它们有清贵之气?这就是有无“鉴裁”的问题了。如果你的眼界不高,鉴别能力不高,没有鉴赏水平,看不出一幅作品的好坏,那当然就看不出它们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清贵之气。这就像我们都在听同样一首歌,有的人听得泪流满面,有的人却无动于衷,呆若木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的人有鉴裁,有的人还没有拿到欣赏的钥匙,他进不了欣赏的大门。西方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再美的鲜花,在牛眼里也是草。再比如,我们说某某人有气质。其实,这种气质我们只是一种感觉而已。你能够说看见了他(她)的气质在他们的身体上哪个部位吗?不能。我们只能够感觉他们的眉宇间,或者是在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高雅的气息。
再看看其他作品,如《平复帖》、《十七帖》、《冠军贴》、《九成宫》、《书谱》、《李白亿旧游诗》、《苕溪帖》等等,都有清贵之气,说明古代书家都是很看重清贵的。
二、当代书家追求清贵吗
古代书家追求清贵,而且很多书家也做到了。然而,也不是所有书家都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比如郑板桥的六分半书,虽然有新意,但是也无清贵可言。
那么,当代书家是不是也在自觉追求清贵这种高贵的气格呢?当然是有的,但寥寥无几。
以我个人对当代名家书法作品的研究,以及与他们近距离的接触,在世的只有饶宗颐等极少数人有几许清贵之气。很多大名头的书家都去清贵已经很远很远了。
这种现状也不单单是书画界,文学界以及其他艺术界也有过之而无不及。文学界,我认为只有王蒙、董桥少数人文字还有清贵之美;演艺界赵本山有村气、俳气,没有清贵之气;郭德纲则有市气、酒肉气,也没有清贵之气;张艺谋没有鉴裁,奥运会请了一个不懂书法的人写国名,结果遭到了书法界的炮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我们国人的骄傲,可是他的字毫无法度可言,却也开始卖字,这是没有文化良知与艺术自觉的表现。
在这里有个不得不说的现象,就是官员、艺人喜欢往书画界钻,而且喜欢到处题字;还有一些作家、演员出了名后,也喜欢题字,甚至还拿去拍卖。本来官员、作家、演员喜好字画是一件好事情,自己如果能够坚持学习书画那就更应该称赞的,在古代,这些人都是书画高手、大家。问题是现在的官员、艺人们还没有入门,仅仅是信笔涂鸦,或者是鬼画胡涂,就不知廉耻地到处献丑。这是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更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这些人的危害极大,因为他们有一个方便表演的平台,甚至打着书法家协会的旗号去公共场所“泼墨挥毫”,他们的所谓作品会高频率地在各种媒体出现,继而混淆视听,使得很多没有鉴裁能力的群众,清浊不辨。
所以说这是一个缺乏清贵的时代。我们习惯把这类问题归咎于社会,归咎于时代,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个人没有坚守一个文人、一个艺术家的贞洁。大家都在跑官,都在捞钱,都在追求享乐,已然对清贵已经漠然,甚至忘记。
一个有志成为书法大家的人,必须要懂得清贵,而且要把这种清贵写进作品,这样,你的名字才会被写进书法史。
三、清贵从何而来
清贵是书法家气格由内而外的流露。同时,清贵也是书家的审美追求。书家通过长期的自觉修炼,从而以审美表达的方式,在作品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清贵的气格。
苏轼有一句诗:“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经验之谈,却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你读过多少诗书?你能够背诵多少篇诗文?你又写过几篇文章?如果都没有,那你的作品中肯定没有书卷气,也就更谈不上清贵了。一个不读书的人,他哪里知道书卷气为何物?他的笔下又怎么会有书卷气?刘熙载《书概》说得好:“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又云“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奇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不同的人,他的审美取向自然不同。
当然仅仅是读书还不够,读书只能增加书卷气。要达到清贵的境界,那还必须行万里路,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要经过大风大浪的砥砺,才能鉴裁清贵,才能写出清贵。
学习书法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怎么写?其二,往哪里写?
怎么写,就是技法的问题。这是首先要解决的;往哪里写,是气格的问题,是解决技法之后更高层次的追求。我们身边有很多五、六十岁的书法同道,他们不是越写越好,而是越写越差,越写越恶俗。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没有解决好往哪里写的问题。
我们今天讲“清贵”,也就是讲往哪里写。
几年前,我曾经在两篇文章中谈到当代无大师。如果有,也是20年、30年以后的事情了。我这样说,是指现在这一代名家,没有几个人是有深厚的文化功底的,连一篇文章都搞不定。记得我主持《书法报·兰亭诸子》这个栏目时,要求入选的作者写一篇千字以内的谈艺录,这些作者都是活跃在书坛的中坚,经常获奖,甚至还是全国展的评委,可是这些人对这个基本要求都很犯难。有些勉强写了,却是文辞不通,不堪卒读。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功底的人,甚至胸无点墨的人,怎么可能成为书法艺术大师呢?所以只能寄希望于近年来在大专院校学习过的这一拨人了。希望20年、30年后,他们当中能够出1-2个大家。
(作者单位:书法报社)
清贵则是书法作品最难得的气格。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清贵。
一、古代书家重清贵吗
评论古代书家,王羲之是一座绕不过去的大山。王羲之作为一代书圣,我们可以作万言书来评价他的为人,评价他的作品。但是,千言万语,不如庾亮说的“清贵有鉴裁”。
《晋书·王羲之传》云:“( 庾亮 )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 庾亮(289~340),比王羲之大14岁,出身在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的名门望族,乃东晋政治家、文学家。他是晋明帝妻庾后之兄,即所谓的国舅爷。这样一个有地位,又大彻大悟的人,且与王羲之同时代,应当看到了王羲之很多真迹,他的话是很有分量的。
为什么说清贵最难得呢?
清贵的清,包含了清丽、清秀、清新以及清雅等意境。贵,是指高贵,高古而华贵。这里的高贵,更多是指精神层面的,即精神贵族。一件书法作品能够做到清而雅已经很难得了。如果是清雅而高贵,那就更不易了。
刘熙载《书概》云:“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气之弃也。”冯亦吾先生是这样翻译这段文字的,“凡是评论书法气势的,以有书气最好。其他像妇气失之柔弱,兵气失之强暴,村气失之粗野,市气失之奸猾,匠气失之庸俗,腐气失之陈旧,伧气失之鄙贱,俳气失之造作,江湖气失之诈骗,门客气失之谄媚,酒肉气失之放荡,疏笋气失之平淡,都是要不得的”。冯先生的解读很精辟。他将士气等同书气,也就是书卷气,我十分认同。我们现在评论书法作品,也非常看重书卷气。有书卷气,其格就高,否则不入法眼。但是,有书卷气,还不能称之为清贵。有清贵之气一定有书卷气,而有书卷气不一定有清贵气。庾亮用清贵来评价王羲之是最贴切的。
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大家都熟悉的传世书法精品,如天下三大行书,即《兰亭序》,秀丽、闲雅而不乏清贵;《祭侄稿》,苍茫、浑厚而不乏清贵;《寒食帖》,淡雅、苍凉而不失清贵。它们的气格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清贵之气。
也许有人会问,如何品鉴它们有清贵之气?这就是有无“鉴裁”的问题了。如果你的眼界不高,鉴别能力不高,没有鉴赏水平,看不出一幅作品的好坏,那当然就看不出它们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清贵之气。这就像我们都在听同样一首歌,有的人听得泪流满面,有的人却无动于衷,呆若木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的人有鉴裁,有的人还没有拿到欣赏的钥匙,他进不了欣赏的大门。西方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再美的鲜花,在牛眼里也是草。再比如,我们说某某人有气质。其实,这种气质我们只是一种感觉而已。你能够说看见了他(她)的气质在他们的身体上哪个部位吗?不能。我们只能够感觉他们的眉宇间,或者是在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高雅的气息。
再看看其他作品,如《平复帖》、《十七帖》、《冠军贴》、《九成宫》、《书谱》、《李白亿旧游诗》、《苕溪帖》等等,都有清贵之气,说明古代书家都是很看重清贵的。
二、当代书家追求清贵吗
古代书家追求清贵,而且很多书家也做到了。然而,也不是所有书家都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比如郑板桥的六分半书,虽然有新意,但是也无清贵可言。
那么,当代书家是不是也在自觉追求清贵这种高贵的气格呢?当然是有的,但寥寥无几。
以我个人对当代名家书法作品的研究,以及与他们近距离的接触,在世的只有饶宗颐等极少数人有几许清贵之气。很多大名头的书家都去清贵已经很远很远了。
这种现状也不单单是书画界,文学界以及其他艺术界也有过之而无不及。文学界,我认为只有王蒙、董桥少数人文字还有清贵之美;演艺界赵本山有村气、俳气,没有清贵之气;郭德纲则有市气、酒肉气,也没有清贵之气;张艺谋没有鉴裁,奥运会请了一个不懂书法的人写国名,结果遭到了书法界的炮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我们国人的骄傲,可是他的字毫无法度可言,却也开始卖字,这是没有文化良知与艺术自觉的表现。
在这里有个不得不说的现象,就是官员、艺人喜欢往书画界钻,而且喜欢到处题字;还有一些作家、演员出了名后,也喜欢题字,甚至还拿去拍卖。本来官员、作家、演员喜好字画是一件好事情,自己如果能够坚持学习书画那就更应该称赞的,在古代,这些人都是书画高手、大家。问题是现在的官员、艺人们还没有入门,仅仅是信笔涂鸦,或者是鬼画胡涂,就不知廉耻地到处献丑。这是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更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这些人的危害极大,因为他们有一个方便表演的平台,甚至打着书法家协会的旗号去公共场所“泼墨挥毫”,他们的所谓作品会高频率地在各种媒体出现,继而混淆视听,使得很多没有鉴裁能力的群众,清浊不辨。
所以说这是一个缺乏清贵的时代。我们习惯把这类问题归咎于社会,归咎于时代,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个人没有坚守一个文人、一个艺术家的贞洁。大家都在跑官,都在捞钱,都在追求享乐,已然对清贵已经漠然,甚至忘记。
一个有志成为书法大家的人,必须要懂得清贵,而且要把这种清贵写进作品,这样,你的名字才会被写进书法史。
三、清贵从何而来
清贵是书法家气格由内而外的流露。同时,清贵也是书家的审美追求。书家通过长期的自觉修炼,从而以审美表达的方式,在作品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清贵的气格。
苏轼有一句诗:“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经验之谈,却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你读过多少诗书?你能够背诵多少篇诗文?你又写过几篇文章?如果都没有,那你的作品中肯定没有书卷气,也就更谈不上清贵了。一个不读书的人,他哪里知道书卷气为何物?他的笔下又怎么会有书卷气?刘熙载《书概》说得好:“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又云“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奇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不同的人,他的审美取向自然不同。
当然仅仅是读书还不够,读书只能增加书卷气。要达到清贵的境界,那还必须行万里路,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要经过大风大浪的砥砺,才能鉴裁清贵,才能写出清贵。
学习书法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怎么写?其二,往哪里写?
怎么写,就是技法的问题。这是首先要解决的;往哪里写,是气格的问题,是解决技法之后更高层次的追求。我们身边有很多五、六十岁的书法同道,他们不是越写越好,而是越写越差,越写越恶俗。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没有解决好往哪里写的问题。
我们今天讲“清贵”,也就是讲往哪里写。
几年前,我曾经在两篇文章中谈到当代无大师。如果有,也是20年、30年以后的事情了。我这样说,是指现在这一代名家,没有几个人是有深厚的文化功底的,连一篇文章都搞不定。记得我主持《书法报·兰亭诸子》这个栏目时,要求入选的作者写一篇千字以内的谈艺录,这些作者都是活跃在书坛的中坚,经常获奖,甚至还是全国展的评委,可是这些人对这个基本要求都很犯难。有些勉强写了,却是文辞不通,不堪卒读。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功底的人,甚至胸无点墨的人,怎么可能成为书法艺术大师呢?所以只能寄希望于近年来在大专院校学习过的这一拨人了。希望20年、30年后,他们当中能够出1-2个大家。
(作者单位:书法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