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贵

来源 :文艺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uyun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气格通常是指诗文的气韵和风格,如:唐代皎然的《诗式》卷一云:“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作不由意,气格自高。”又如:《朱子语类》卷一三九云:“人之文章也只是三十岁以前,气格都定,但有精与未精耳。”同时,气格也可以指人的气度和品格,如:宋代陆游的《答陆伯政上舍书》:“ 石守道 、 李泰伯气格相上下。”又如:明代王錂的《春芜记·访友》“看你气格清标,体貌闲丽。”
  清贵则是书法作品最难得的气格。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清贵。
  一、古代书家重清贵吗
  评论古代书家,王羲之是一座绕不过去的大山。王羲之作为一代书圣,我们可以作万言书来评价他的为人,评价他的作品。但是,千言万语,不如庾亮说的“清贵有鉴裁”。
  《晋书·王羲之传》云:“( 庾亮 )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 庾亮(289~340),比王羲之大14岁,出身在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的名门望族,乃东晋政治家、文学家。他是晋明帝妻庾后之兄,即所谓的国舅爷。这样一个有地位,又大彻大悟的人,且与王羲之同时代,应当看到了王羲之很多真迹,他的话是很有分量的。
  为什么说清贵最难得呢?
  清贵的清,包含了清丽、清秀、清新以及清雅等意境。贵,是指高贵,高古而华贵。这里的高贵,更多是指精神层面的,即精神贵族。一件书法作品能够做到清而雅已经很难得了。如果是清雅而高贵,那就更不易了。
  刘熙载《书概》云:“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气之弃也。”冯亦吾先生是这样翻译这段文字的,“凡是评论书法气势的,以有书气最好。其他像妇气失之柔弱,兵气失之强暴,村气失之粗野,市气失之奸猾,匠气失之庸俗,腐气失之陈旧,伧气失之鄙贱,俳气失之造作,江湖气失之诈骗,门客气失之谄媚,酒肉气失之放荡,疏笋气失之平淡,都是要不得的”。冯先生的解读很精辟。他将士气等同书气,也就是书卷气,我十分认同。我们现在评论书法作品,也非常看重书卷气。有书卷气,其格就高,否则不入法眼。但是,有书卷气,还不能称之为清贵。有清贵之气一定有书卷气,而有书卷气不一定有清贵气。庾亮用清贵来评价王羲之是最贴切的。
  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大家都熟悉的传世书法精品,如天下三大行书,即《兰亭序》,秀丽、闲雅而不乏清贵;《祭侄稿》,苍茫、浑厚而不乏清贵;《寒食帖》,淡雅、苍凉而不失清贵。它们的气格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清贵之气。
  也许有人会问,如何品鉴它们有清贵之气?这就是有无“鉴裁”的问题了。如果你的眼界不高,鉴别能力不高,没有鉴赏水平,看不出一幅作品的好坏,那当然就看不出它们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清贵之气。这就像我们都在听同样一首歌,有的人听得泪流满面,有的人却无动于衷,呆若木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的人有鉴裁,有的人还没有拿到欣赏的钥匙,他进不了欣赏的大门。西方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再美的鲜花,在牛眼里也是草。再比如,我们说某某人有气质。其实,这种气质我们只是一种感觉而已。你能够说看见了他(她)的气质在他们的身体上哪个部位吗?不能。我们只能够感觉他们的眉宇间,或者是在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高雅的气息。
  再看看其他作品,如《平复帖》、《十七帖》、《冠军贴》、《九成宫》、《书谱》、《李白亿旧游诗》、《苕溪帖》等等,都有清贵之气,说明古代书家都是很看重清贵的。
  二、当代书家追求清贵吗
  古代书家追求清贵,而且很多书家也做到了。然而,也不是所有书家都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比如郑板桥的六分半书,虽然有新意,但是也无清贵可言。
  那么,当代书家是不是也在自觉追求清贵这种高贵的气格呢?当然是有的,但寥寥无几。
  以我个人对当代名家书法作品的研究,以及与他们近距离的接触,在世的只有饶宗颐等极少数人有几许清贵之气。很多大名头的书家都去清贵已经很远很远了。
  这种现状也不单单是书画界,文学界以及其他艺术界也有过之而无不及。文学界,我认为只有王蒙、董桥少数人文字还有清贵之美;演艺界赵本山有村气、俳气,没有清贵之气;郭德纲则有市气、酒肉气,也没有清贵之气;张艺谋没有鉴裁,奥运会请了一个不懂书法的人写国名,结果遭到了书法界的炮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我们国人的骄傲,可是他的字毫无法度可言,却也开始卖字,这是没有文化良知与艺术自觉的表现。
  在这里有个不得不说的现象,就是官员、艺人喜欢往书画界钻,而且喜欢到处题字;还有一些作家、演员出了名后,也喜欢题字,甚至还拿去拍卖。本来官员、作家、演员喜好字画是一件好事情,自己如果能够坚持学习书画那就更应该称赞的,在古代,这些人都是书画高手、大家。问题是现在的官员、艺人们还没有入门,仅仅是信笔涂鸦,或者是鬼画胡涂,就不知廉耻地到处献丑。这是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更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这些人的危害极大,因为他们有一个方便表演的平台,甚至打着书法家协会的旗号去公共场所“泼墨挥毫”,他们的所谓作品会高频率地在各种媒体出现,继而混淆视听,使得很多没有鉴裁能力的群众,清浊不辨。
  所以说这是一个缺乏清贵的时代。我们习惯把这类问题归咎于社会,归咎于时代,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个人没有坚守一个文人、一个艺术家的贞洁。大家都在跑官,都在捞钱,都在追求享乐,已然对清贵已经漠然,甚至忘记。
  一个有志成为书法大家的人,必须要懂得清贵,而且要把这种清贵写进作品,这样,你的名字才会被写进书法史。
  三、清贵从何而来
  清贵是书法家气格由内而外的流露。同时,清贵也是书家的审美追求。书家通过长期的自觉修炼,从而以审美表达的方式,在作品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清贵的气格。
  苏轼有一句诗:“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经验之谈,却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你读过多少诗书?你能够背诵多少篇诗文?你又写过几篇文章?如果都没有,那你的作品中肯定没有书卷气,也就更谈不上清贵了。一个不读书的人,他哪里知道书卷气为何物?他的笔下又怎么会有书卷气?刘熙载《书概》说得好:“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又云“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奇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不同的人,他的审美取向自然不同。
  当然仅仅是读书还不够,读书只能增加书卷气。要达到清贵的境界,那还必须行万里路,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要经过大风大浪的砥砺,才能鉴裁清贵,才能写出清贵。
  学习书法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怎么写?其二,往哪里写?
  怎么写,就是技法的问题。这是首先要解决的;往哪里写,是气格的问题,是解决技法之后更高层次的追求。我们身边有很多五、六十岁的书法同道,他们不是越写越好,而是越写越差,越写越恶俗。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没有解决好往哪里写的问题。
  我们今天讲“清贵”,也就是讲往哪里写。
  几年前,我曾经在两篇文章中谈到当代无大师。如果有,也是20年、30年以后的事情了。我这样说,是指现在这一代名家,没有几个人是有深厚的文化功底的,连一篇文章都搞不定。记得我主持《书法报·兰亭诸子》这个栏目时,要求入选的作者写一篇千字以内的谈艺录,这些作者都是活跃在书坛的中坚,经常获奖,甚至还是全国展的评委,可是这些人对这个基本要求都很犯难。有些勉强写了,却是文辞不通,不堪卒读。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功底的人,甚至胸无点墨的人,怎么可能成为书法艺术大师呢?所以只能寄希望于近年来在大专院校学习过的这一拨人了。希望20年、30年后,他们当中能够出1-2个大家。
  (作者单位:书法报社)
其他文献
《暗香如故》是江暖的中短篇小说集,是她这些年创作的总结,也是她对过去那个特定年代的回望,更是积蓄多年情感的一次喷发。她用笔蘸着心血,写下了生命中最为深刻和动情的记忆,曾经的痛苦、忧伤、悲凉,迷茫、无奈,以及夹杂其中的些许青春的快乐、感动和爱,都从她的笔下汨汨流出。特别是那些反映“文革”生活的小说,唤起了人们对那个年代的反思,重塑着生命至尊的理念。  《暗香如故》包括17个短篇小说和3部中篇小说,在
期刊
互联网的全球覆盖和触角延伸,让世界使用汉语创作的网络文学凝聚为一个跨界交互、动态并存的文化共同体,成为全世界华人实现文学交流的精神家园。这时候的华文网络文学已经超越地域、国别等时空界限,而以语言和民族文化精神为纽带,打造出一个中华民族的“文学地球村”。因而,当我们讨论网络文学的时候,不能拘泥于“中国”的视域,还要有一个“世界”的维度,以便把“地球村”中的汉语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  汉语是世
期刊
中国的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戏曲种类大约不足四百个,如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誉为中国戏曲的三鼎甲。其它一些剧种,比如说昆曲、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也算我国的大剧,但从官方重视的程度来说,却排到了第二个层次中。单从湖北来看,戏剧种类也不算少,如汉剧、荆
期刊
摄影中确有那么一小块沃土是艺术摄影的芳草地。几乎与照相术产生差不多同时,就有人在这块地上辛勤耕耘、播种,并有所收获……  摄影本体论者,准确些说是一些持完全功用主义观点者,往往悟性不开地只看到摄影的实用性。诚然,摄影的主要功用确乎遮蔽着这技术衍生的可能性——没看到握着这个机械、电子“疙瘩”的是人,是几乎有着无限创造性的人。他们捣腾出镜头的变焦效应、推拉效应、抖动效应、曝光效应等等,形成与现状不一样
期刊
这是一部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书,和大学时《艺术概论》等教材大有不同。封面上是梁楷的《布袋和尚》,笑口常开,正如作者曾说的:“传统文化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本着这个信念,简墨摒弃学者的卖弄和专家的炫耀之心,与读者娓娓交谈,平和生动的叙述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有趣、字里行间闪烁着她的真知灼见,清晰明了的结构框架,让不是搞美术专业的人也能感受到中国美术纵横磅
期刊
任何文学艺术的发生都会带有它的难以抹杀的浓郁的地域性特征。那么,什么叫文学艺术的地域性呢?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1]这就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一方人”不仅自然生命受到一方金、木、水、火、土的冶铸、陶养,而且,其心灵世界、精神气质、语气腔调、民俗风气等也受到独特地理环境、物产性能等的涵化、滋养。也正是特定的地域性,决定了文
期刊
所谓艺术自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能脱离了历史条件谈艺术自觉。人们的艺术自觉首先是从不自觉的艺术行为中发现美的效果,然后再主动去追求这种艺术效果。所谓艺术全面自觉,是指有意识追求的效果符合该艺术的所有特征和条件。  书法上所说的艺术自觉是指:有心要从本只为实用的文字书写中,创造出能给人以审美享受的艺术形象。而书法艺术的全面自觉则是汉字形体美效果的追求和书写产生的线条美效果追求的二者合一。  就汉字
期刊
一  价值观问题与文艺创新之间有关系吗?我认为,不但有,而且关系还相当密切。为什么这么说呢?别的不讲,单看我国目前文艺创作的状况,就可得出这个结论。毫无疑问,新时期文艺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做出了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文艺创作中存在较大面积的混浊、苍白和龌龊的乱象,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近日读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李冰同志的文章,他说:“令人忧虑的是
期刊
今天我要讲的是雕塑的灵魂。古人云:文以载道。所有的艺术家,他的创作都是由理想、意志支撑的,一定是为了表达一种精神贮蓄,雕塑的内容和外形都与灵魂相关,我说的灵魂是民族之魂、人类之魂,也是艺术家个人的精神之魂。一个民族要振兴、发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技、经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民族之魂。这是支撑一个国家、民族强盛、持久与否的脊梁。一个艺术家只有始终保持内心的纯净平静,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他
期刊
在当代文学批评沉闷乏力,大批文学批评家冲出文学领域而进入到视野无限“广阔”的文化研究的背景下,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成立两年以来所做的工作,其实是寂寞和后退的。他们在21世纪的今天竟然退回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三十年里,面对不再处于社会热点的那些作家和作品,这种举动冒了落后保守的危险,而落后保守是我们百年来最不能容忍的字眼和姿态了。  几乎没有任何时代的文学批评像现在的批评一样,在从事与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