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衰退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工作才是家庭财政稳定的真正来源。就在今年,人们从不屑于谈论工作、整天谈论股票及地产投资的发财梦里“醒”了过来,重新审视工作的价值——既然我们控制不了股市或者地产行情,不如控制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于是这种被称为“工作财产”的东西,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受到人们的投资重视。
我们先设定一群“大多数人”,这个“大多数人”的概念是指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工作一两年的职场人。我们首先假定你生长于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父亲不是高级干部,也没有大笔遗产,你拿正常的工资过活,是个普通人。对于这样的人来说,通过工作来实现自己能力的提升、资源的聚合都是一个最好的投资,这种收益是你炒股票得不来的。
想象一下,假设你在股市5900点的时候买进了一支中石油的股票,或者在房价飙高的2007年花15000元每平方米的价格,在北京的东五环买了一套当时听起来还算“便宜”的房子做地产增值投资——我们按照今日的行情算一笔账,你还剩下多少?假如当时你把这笔投资中的20%放到了工作上,比如用于增强专业技能、人际关系维护,资源积累……那么在裁员潮汹涌的2009年,你的工作安全感增强了多少?
经济衰退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工作才是家庭财政稳定的真正来源。就在今年,人们从不屑于谈论工作、整天谈论股票及地产投资的发财梦里“醒”了过来,重新审视工作的价值——既然我们控制不了股市或者地产行情,不如控制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于是这种被我们称为“工作财产”的东西,从来没有哪一刻像此刻这样受到人们的投资重视。
工作好比基金定投
工作是一件相对来说按部就班的事情,职场上快速晋升这种故事很少,更多的工作人是从基点做起,不断增加经验和资历(即自己的价值),然后不断寻找好的机会,它是一个分期分阶段投入的行为,换回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回报,所以工作更像是基金定投。
创业则好比是买股票,高风险的同时也可能有高回报,但是要注意,买股票这件事对大多老百姓来说是亏钱的,真正在股票市场赚钱的人很少,而且是有一定条件的,这和创业的感觉一致,所以说,创业有风险,投入需谨慎。而且创业好累,各方的关系都要照顾到。单纯的打工可以减少很多交流成本。
海外留学则有点像投资房地产,遇到大牛市,会有一个稳定且丰厚的回报,但是在经济动荡的时候就容易全砸在手里,看着它被市场挤压到缩水贬值。
嫁人则有点像做艺术品投资,基本上是一锤子买卖,要么找到一块还没发光的金子,留着后期增值,比绩优股还绩优股,要么就买了块赝品,自己当宝贝,后来发现是假的,那就只能砸手里了呗。
为什么要提倡投资工作?
第一,它符合成本最小的道理,工作的固定成本最小,沉没成本最少。而且因为前期投入(工作学习经历)的成本利用率比较高——能做什么样的工作跟每个人的前期投入有很大关系,大概率上来说是正比,所以基本上投资工作,只要投资,就有收益,只是因为投资方法的不同而收益不同。第二,它的投资回报率最大,而且稳定,这具体表现在你获得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上面。第三,工作的过程本身即相当于在持续追加投资,你在工作中学到的东西都能在合适的时机转化为新的资产。第四,工作是人和社会减少摩擦系数、积累有效资源的最好办法。
有了工作,你就有了在职场上跟别人等价交换的权利,因为其他人或机构在评估你的职场价值时,已经为你相应地增加了你所供职的工作平台的价值增值,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公司,你也仍然具备这项增值条件。
我们拿“读书”、“创业”同“工作”做一个比较,先说读书,很明显这是一个沉没成本。必须到工作之后,这种前期的投入才可能有机会产生回报,且这种回报还是通过工作来体现的;第二个,创业相对来说风险大,而成功的概率却非常低,也就是说创业的投资回报率总体水平偏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无疑是个稳扎稳打的投资行为。
什么是“工作财产”?
某种程度上,“工作财产”和“人力资本”的概念比较像,工作资产是个体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存在于单独个体本身,它能够为其带来持续性的收入来源,工作资产的复利丰厚,基本上与投资幅度成正比。嫌这个描述太复杂了?好吧,一句话:“它表现为你在工作中展现出来的劳动价值及以此获得的收益。”“工作财产”最大程度地决定了你在裁员潮袭来时处于什么位置。
美国《时代》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10 ideas changing the world rightnow》(《10个正在改变世界的概念》)的文章,里面排在第一的就是“工作是你的新资产”,这篇文章表明了一个观点:个体所拥有的工作资产在经济泡沫破裂时是最经得起考验的——至少比美元坚挺得多。
既然是资产,它一定包含两个方面有形资产,通过工作我们实际获得的工资、奖金等等;无形资产,即用实物无法衡量的部分,比如工作中认识的重要的人,提升工作专业性的培训,公司里你的职位……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资产,都涉及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何获得这种资产。并且,对于你已经获得的这部分“工作资产”,应该如何去让它保值和增值。
工作财产的投资评估原则
工作作为一项投资,你需要在投资前做以下评估。
第一。它是否可以继续使你的专业能力增值,或者以低投入就可以培养你的专业能力。
第二,通常人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是一种“我想做什么”的心态,特别是80后——如果你把工作作为一项投资。那么你喜欢做什么跟你想做什么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首先要知道你在这个场合或者平台上需要做什么,这是一个供求关系的问题。
第三,是否可以进行资源整合,因为没有一种资源比在工作中建立的联系更能有效。
第四,看长线,而不是短利,因为对于工作来说,永远不存在短利。第五,评估这项投资的规则你是否可以遵守,这就好比要交投名状。因为公司不是你的家,领导不是你爸妈,所以不能由着性子胡来,觉得犯错误也没关系,要确定自己能否承担投资失败的责任。
把钱花在工作上就是最好的投资
有个观点是“有钱好好用”,意思是说把钱用在工作上就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投资不只是买基金、买股票、买房子,把它花在你的事业上,这才是一个合理的投资。钱跟过来后,心也就跟过来了,你的时间、资源也会无形中被投放在自己的工作上。
就算你只是个大多时候只需和自己人打交道的行政部门人员,也应该把金钱和时间放在跟同事的关系建立上,说难听点,哪怕是个基本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财务,也要学会多跟卖假发票的人打交道,这是很有用的投资行为。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有个问题,公私不分。老觉得有些关系是给公司维护,不明白是给自己做。关系是你的,如果你让对方觉得跟你合作纯粹是因为公司,而不是为你,那就很失败,就没有利用好这个平台。要把工作当成是自己的生意来做,你要做自己的老板,不管身处什么职位,要把自己所有的资源都投进去,要进行足够的投资把事情的局面打开,会打工才能有回报。
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个售楼的姑娘,她会想办法自己花钱出席一些论坛或者公开活动,不一定是跟经济有关的,文化、历史、科学都会去,去了也不向人卖楼,她只是把自己放到这些圈子里面,久而久之,圈子里的人要买楼,首先就会想到她。
运用投资法则分析工作难题
投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眼光放长远,不是炒短线、挣快钱。此外,投资的目的有三方面:第一,增强回报;第二,减低风险;第三,未雨绸缪。脑子有根投资的“筋”,再来分析问题就会容易得多。
比如,遇到一个很麻烦的上司怎么办?其实很好办。第一,你要看这个上司的麻烦是他个人性格问题还是能力问题,如果是性格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跟着他能学到东西,那你就要学会接受那种麻烦,因为要相信一点:上司肯定没有客户那么麻烦,你们至少还是站在同一个利益面;第二,如果是上司本身能力有问题,那你就要看这个部门有没有问题,如果这个部门蒸蒸日上,只是上司能力有问题,那就看是否可以调换到别的部门。如果不行,那就要用长线思维来考虑,判断上司在短期内是否会有职业方面的变化,然后再做相应的个人规划。总之,尽量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还有,如果你的上司和客户同时要求你做一件事,在时间不可以调和的情况下,一定要先把客户的事当回事,客户的抱怨也一定要注意。因为客户有可能跟你很久,尤其是销售,客户往往会跟着销售换公司,但是老板不会跟你很久。一定要学会评估一件事情的长期效果,而不是短期效果。
如何获得“工作财产”?
当工作成为我们养家糊口的唯一收入来源时,我们对工作的态度是不是会改变?这种改变迫使我们发问——如何更快更好地获得工作资产?
《职场》杂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个被我们称之为“4+4=3”的模型,即通过人的四个内在积累“兴趣、技能、价值观、个性风格”和四个外在因素“职业机会、工作生活经历、学习经历、遇到的重要的人”相互作用,这八个因素最后会通过“自我认知、同理心、审时度势”这三方面表现出来。《职场》认为,这个“4+4=3”的模型将会决定你的工作资产,以及你在职场上可以成为谁。
四内因、四外因通过一定比例勾兑在一起之后表现出来的3方面,即是影响我们工作资产的三大要素。第一,自我认知——明白我是谁。我的职场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希望在什么领域获得长久发展,并且清楚我在这个领域工作是否有优势。第二,同理心——能够换位思考,明白对方是谁。了解对方的优势在哪里,对方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对方的顾虑是什么,对方和我之间有什么优势互补。第三,审时度势——明白大环境。除了知己知彼之外,还要明白大环境的变化和走向。公司的大环境如何,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观点是什么,从社会环境来说,这是趋势还是过时,等等。
事到如今,工作还是一个你不值得谈论的话题吗?关于“工作资产”这么重要的人生探索,越早开始越好。因为我们花了很久的时间才明白这很重要。
我们先设定一群“大多数人”,这个“大多数人”的概念是指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工作一两年的职场人。我们首先假定你生长于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父亲不是高级干部,也没有大笔遗产,你拿正常的工资过活,是个普通人。对于这样的人来说,通过工作来实现自己能力的提升、资源的聚合都是一个最好的投资,这种收益是你炒股票得不来的。
想象一下,假设你在股市5900点的时候买进了一支中石油的股票,或者在房价飙高的2007年花15000元每平方米的价格,在北京的东五环买了一套当时听起来还算“便宜”的房子做地产增值投资——我们按照今日的行情算一笔账,你还剩下多少?假如当时你把这笔投资中的20%放到了工作上,比如用于增强专业技能、人际关系维护,资源积累……那么在裁员潮汹涌的2009年,你的工作安全感增强了多少?
经济衰退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工作才是家庭财政稳定的真正来源。就在今年,人们从不屑于谈论工作、整天谈论股票及地产投资的发财梦里“醒”了过来,重新审视工作的价值——既然我们控制不了股市或者地产行情,不如控制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于是这种被我们称为“工作财产”的东西,从来没有哪一刻像此刻这样受到人们的投资重视。
工作好比基金定投
工作是一件相对来说按部就班的事情,职场上快速晋升这种故事很少,更多的工作人是从基点做起,不断增加经验和资历(即自己的价值),然后不断寻找好的机会,它是一个分期分阶段投入的行为,换回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回报,所以工作更像是基金定投。
创业则好比是买股票,高风险的同时也可能有高回报,但是要注意,买股票这件事对大多老百姓来说是亏钱的,真正在股票市场赚钱的人很少,而且是有一定条件的,这和创业的感觉一致,所以说,创业有风险,投入需谨慎。而且创业好累,各方的关系都要照顾到。单纯的打工可以减少很多交流成本。
海外留学则有点像投资房地产,遇到大牛市,会有一个稳定且丰厚的回报,但是在经济动荡的时候就容易全砸在手里,看着它被市场挤压到缩水贬值。
嫁人则有点像做艺术品投资,基本上是一锤子买卖,要么找到一块还没发光的金子,留着后期增值,比绩优股还绩优股,要么就买了块赝品,自己当宝贝,后来发现是假的,那就只能砸手里了呗。
为什么要提倡投资工作?
第一,它符合成本最小的道理,工作的固定成本最小,沉没成本最少。而且因为前期投入(工作学习经历)的成本利用率比较高——能做什么样的工作跟每个人的前期投入有很大关系,大概率上来说是正比,所以基本上投资工作,只要投资,就有收益,只是因为投资方法的不同而收益不同。第二,它的投资回报率最大,而且稳定,这具体表现在你获得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上面。第三,工作的过程本身即相当于在持续追加投资,你在工作中学到的东西都能在合适的时机转化为新的资产。第四,工作是人和社会减少摩擦系数、积累有效资源的最好办法。
有了工作,你就有了在职场上跟别人等价交换的权利,因为其他人或机构在评估你的职场价值时,已经为你相应地增加了你所供职的工作平台的价值增值,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公司,你也仍然具备这项增值条件。
我们拿“读书”、“创业”同“工作”做一个比较,先说读书,很明显这是一个沉没成本。必须到工作之后,这种前期的投入才可能有机会产生回报,且这种回报还是通过工作来体现的;第二个,创业相对来说风险大,而成功的概率却非常低,也就是说创业的投资回报率总体水平偏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无疑是个稳扎稳打的投资行为。
什么是“工作财产”?
某种程度上,“工作财产”和“人力资本”的概念比较像,工作资产是个体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存在于单独个体本身,它能够为其带来持续性的收入来源,工作资产的复利丰厚,基本上与投资幅度成正比。嫌这个描述太复杂了?好吧,一句话:“它表现为你在工作中展现出来的劳动价值及以此获得的收益。”“工作财产”最大程度地决定了你在裁员潮袭来时处于什么位置。
美国《时代》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10 ideas changing the world rightnow》(《10个正在改变世界的概念》)的文章,里面排在第一的就是“工作是你的新资产”,这篇文章表明了一个观点:个体所拥有的工作资产在经济泡沫破裂时是最经得起考验的——至少比美元坚挺得多。
既然是资产,它一定包含两个方面有形资产,通过工作我们实际获得的工资、奖金等等;无形资产,即用实物无法衡量的部分,比如工作中认识的重要的人,提升工作专业性的培训,公司里你的职位……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资产,都涉及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何获得这种资产。并且,对于你已经获得的这部分“工作资产”,应该如何去让它保值和增值。
工作财产的投资评估原则
工作作为一项投资,你需要在投资前做以下评估。
第一。它是否可以继续使你的专业能力增值,或者以低投入就可以培养你的专业能力。
第二,通常人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是一种“我想做什么”的心态,特别是80后——如果你把工作作为一项投资。那么你喜欢做什么跟你想做什么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首先要知道你在这个场合或者平台上需要做什么,这是一个供求关系的问题。
第三,是否可以进行资源整合,因为没有一种资源比在工作中建立的联系更能有效。
第四,看长线,而不是短利,因为对于工作来说,永远不存在短利。第五,评估这项投资的规则你是否可以遵守,这就好比要交投名状。因为公司不是你的家,领导不是你爸妈,所以不能由着性子胡来,觉得犯错误也没关系,要确定自己能否承担投资失败的责任。
把钱花在工作上就是最好的投资
有个观点是“有钱好好用”,意思是说把钱用在工作上就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投资不只是买基金、买股票、买房子,把它花在你的事业上,这才是一个合理的投资。钱跟过来后,心也就跟过来了,你的时间、资源也会无形中被投放在自己的工作上。
就算你只是个大多时候只需和自己人打交道的行政部门人员,也应该把金钱和时间放在跟同事的关系建立上,说难听点,哪怕是个基本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财务,也要学会多跟卖假发票的人打交道,这是很有用的投资行为。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有个问题,公私不分。老觉得有些关系是给公司维护,不明白是给自己做。关系是你的,如果你让对方觉得跟你合作纯粹是因为公司,而不是为你,那就很失败,就没有利用好这个平台。要把工作当成是自己的生意来做,你要做自己的老板,不管身处什么职位,要把自己所有的资源都投进去,要进行足够的投资把事情的局面打开,会打工才能有回报。
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个售楼的姑娘,她会想办法自己花钱出席一些论坛或者公开活动,不一定是跟经济有关的,文化、历史、科学都会去,去了也不向人卖楼,她只是把自己放到这些圈子里面,久而久之,圈子里的人要买楼,首先就会想到她。
运用投资法则分析工作难题
投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眼光放长远,不是炒短线、挣快钱。此外,投资的目的有三方面:第一,增强回报;第二,减低风险;第三,未雨绸缪。脑子有根投资的“筋”,再来分析问题就会容易得多。
比如,遇到一个很麻烦的上司怎么办?其实很好办。第一,你要看这个上司的麻烦是他个人性格问题还是能力问题,如果是性格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跟着他能学到东西,那你就要学会接受那种麻烦,因为要相信一点:上司肯定没有客户那么麻烦,你们至少还是站在同一个利益面;第二,如果是上司本身能力有问题,那你就要看这个部门有没有问题,如果这个部门蒸蒸日上,只是上司能力有问题,那就看是否可以调换到别的部门。如果不行,那就要用长线思维来考虑,判断上司在短期内是否会有职业方面的变化,然后再做相应的个人规划。总之,尽量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还有,如果你的上司和客户同时要求你做一件事,在时间不可以调和的情况下,一定要先把客户的事当回事,客户的抱怨也一定要注意。因为客户有可能跟你很久,尤其是销售,客户往往会跟着销售换公司,但是老板不会跟你很久。一定要学会评估一件事情的长期效果,而不是短期效果。
如何获得“工作财产”?
当工作成为我们养家糊口的唯一收入来源时,我们对工作的态度是不是会改变?这种改变迫使我们发问——如何更快更好地获得工作资产?
《职场》杂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个被我们称之为“4+4=3”的模型,即通过人的四个内在积累“兴趣、技能、价值观、个性风格”和四个外在因素“职业机会、工作生活经历、学习经历、遇到的重要的人”相互作用,这八个因素最后会通过“自我认知、同理心、审时度势”这三方面表现出来。《职场》认为,这个“4+4=3”的模型将会决定你的工作资产,以及你在职场上可以成为谁。
四内因、四外因通过一定比例勾兑在一起之后表现出来的3方面,即是影响我们工作资产的三大要素。第一,自我认知——明白我是谁。我的职场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希望在什么领域获得长久发展,并且清楚我在这个领域工作是否有优势。第二,同理心——能够换位思考,明白对方是谁。了解对方的优势在哪里,对方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对方的顾虑是什么,对方和我之间有什么优势互补。第三,审时度势——明白大环境。除了知己知彼之外,还要明白大环境的变化和走向。公司的大环境如何,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观点是什么,从社会环境来说,这是趋势还是过时,等等。
事到如今,工作还是一个你不值得谈论的话题吗?关于“工作资产”这么重要的人生探索,越早开始越好。因为我们花了很久的时间才明白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