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路径研究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必须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实践的创新,实现诗歌鉴赏课的多元化发展,有效地提高诗歌鉴赏课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现状,探讨了新时期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课的教学方法,期望能为广大同仁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研究
   1.前言
   在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新课改的大面积实行下,高中语文的教学已经发生了较以往传统教学方式明显不同的新变化,逐渐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教学主要地位,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完善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实现了新时期下新型进步。但是由于传统应试观念以及落后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目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仍然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诗歌鉴赏教学在学生语言欣赏能力和运用能力上的积极作用,教学呈现出表面化以及单一化的特点,并将考试内容作为重点教学方向,导致语文诗歌鉴赏的发展向着应试化发展,这种教学方式没有从诗歌的本质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发掘,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诗歌鉴赏视野受到教材和课堂的限制,不利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实践的创新,实现诗歌鉴赏课的多元化发展,有效地提高诗歌鉴赏课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2.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现状
   2.1课堂教学时间分布不当,诗歌鉴赏时间较少
   诗歌文体涉及的文言文词语、写作文体、修辞手法以及包含的情感较为广泛,在对诗歌进行鉴赏的过程不仅是咬文嚼字的学习,更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美学审视,它要在通过判断、推理以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心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情感研究以及诗歌价值的感悟。而且文人在创作诗歌时都会从当时的自身感受出发,从“品”、“味”、“悟”的角度为诗歌增添奥妙之处,因此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多种诗歌类型的学习与积累,短时间内的学习只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诗歌内容和应试性的知识点,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但是在目前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没有对诗歌鉴赏的环节安排较长的时间,只是要求学生在固定时间内简单的陈述诗歌的主要内容,并在教学任务的安排下简单的了解大纲要求的多种密集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严重缩减了学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的感受时间,使学生只能了解到诗歌的表面,难以投入到诗歌内部,导致学生不能深度领悟到诗歌中的深厚意蕴和韵味,阻碍了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发展。
   2.2师生教学身份不当,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弱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从学生出发,将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诗歌鉴赏课的特征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方式研究与创新,高效率的提高教学水平,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点接受情况仍然处于形成与完善的階段,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学生个体在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性,这就决定了每个学生对诗歌的鉴赏结果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的教学中,不能简单的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而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诗歌鉴赏课,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相对弱化,将教师作为教学的绝对领导者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的思路基本沿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发展,难以突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固化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诗歌鉴赏视野的开拓以及能力提升。
   2.3诗歌鉴赏教学缺乏连贯性,学生难以形成深层理解
   由于诗歌在文体、情感内容以及隐喻中的复杂性与广泛性,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必须要在日常学习中逐步灌输诗歌鉴赏的教学,有细节、有计划地进行诗歌精讲,从诗歌鉴赏教学的连贯性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形成,保证学生能够在长期的连续连贯的诗歌鉴赏课教学中以良性的学习规律逐渐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素养。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课堂中,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都是以教材为绝对标准,没有从课外内容中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再加之教材中对诗歌鉴赏的设置内容较少,因此教师在讲解完教材内容后就会结束该部分的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学习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不能有始末的完成一套合理的诗歌鉴赏课学习。长期运用该种间断性的诗歌鉴赏教学方式,会导致课程教学形式化,学生只能掌握诗歌的表面内容,难以从自身的内在知识系统中形成对诗歌鉴赏的深刻理解,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形成造成消极影响。
   3.新时期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3.1以诗歌的意向为教学切入点,呈现出清晰的课堂教学安排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诗歌的内涵,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理清作者在写作时的思路,从诗歌的情感和价值上理解其中包含的涵义。与散文、小说、说明文等文体不同,诗歌在形式上缺乏明显的故事结构,而且文言文的运用特点也使其语言较为简练而且表现出跳跃性,再加之诗歌创作的既定规定,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内涵较为隐晦,这就导致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价值中有较大的难度。通过语文学习经验的积累,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能够接触到诗歌的意象,学生在正确把握诗歌意象的前提能够对诗歌有更加深度的理解和情感内涵上的把握,便于学生在诗歌鉴赏上的学习与能力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课的教学中要以意象为教学切入点,通过较为浅显易懂的诗歌知识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诗歌的意象,并在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析诗歌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逐步过渡到对诗歌内涵的分析中,从而使学生有步骤的、有铺垫的进行到诗歌的深层学习中,避免教学进度过快形成学生在知识接受上的困难。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归园田居》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讲解“晨兴”、“带月”、“夕露”等意象的具体含义,使学生能够理解陶渊明在田园中的悠闲、怡然自得的心情,从而感受到作者的轻松、愉悦、悠然的心理。教师在进行诗歌意象的讲解后,要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归园田居》中的内涵,带领学生有效的理解诗歌中体会出的大意,对诗歌进行多种角度、多种情感的鉴赏。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讲解诗歌中的多种常见意象,使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积累,从而能够在接触到新诗歌时更快地把握到诗歌的基础基调。
   3.2讲解诗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度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教学主体,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的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动参与到诗歌的鉴赏学习过程中,从而自发的进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保证诗歌鉴赏教学的效率。诗歌鉴赏的过程体现出较强的主观性,由于学生个体在生活经历以及性格的不同,会导致学生对诗歌鉴赏的结果有较大的区别,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与观点,不设置严格固定的标准鉴赏答案,对学生主动讲解诗歌创作的背景,使学生对诗歌的产生环境有基本的了解,能够联系诗歌的创作环节以及作者本人的经历对诗歌进行全面的内容分析和情感把握,从而发散自身的学习思维,以开拓性的眼光看待诗歌鉴赏内容,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蜀道难》诗词时,教师首先要介绍李白的生平经历,并对蜀道难的创作背景进行大致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该诗词的创作环境,能够理解作者写作时所处的地位以及内心的心理感受,从而从作者的角度对诗歌进行重新学习与分析,能够更加全面的对诗歌进行学习与鉴赏,掌握诗歌的中心主旨。
   3.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发散性思维与想象力,强化学生鉴赏能力
   每首诗歌的创作都有作者的意图,都在每个语句后体现出作者的强烈感情,因此要使学生正确把握诗歌的中心主旨,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发散性和拓展性的想象,能够从作者的文字中透析到作者的思想。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雨霖铃》一文时,教师首先要对诗歌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一段文字进行解析,并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总结,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诗歌在场景气氛中的情感烘托,为后续的内涵分析做准备。然后教师可以针对“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进行问题提问,使学生思考作者写作该句时的内心感受,想象作者当时或悲伤、或叹息的情感,最后结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句升华句体现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寥,使学生能够在每句诗歌的教学中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体会到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结束语
   诗歌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文体,通过对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的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可以通过以诗歌意象切入教学、讲解诗歌创作背景以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想象力等,使学生对诗歌的中心主旨有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并在学习中学到丰富的诗歌知识点,进一步推动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黃莉萍.诵读、品析、想象  感受诗歌“三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路径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01):72-74.
   [2]黄敏滢.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分析[J].华夏教师,2020,(07):68-69.
   [3]张丽丽.关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128.
其他文献
【摘 要】自从国家提出新课改的教学政策之后,对学生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学生在探索知识点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方式掌握相关内容,在学习中不断培养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说,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物理基础,采用多样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提高自身的物理综合素质。本文主要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浅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
【摘 要】本文主要以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研究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背景,其次从展现读书魅力,调动学生阅读热情、书写读后感,全面思考与总结、关注阅读分享,强化阅读理解水平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整本书阅读策略的途径,继而强化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效性,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方式也变得丰富多彩,微课就是其中的一种。物理是初中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严重影响学生能否进入重点高中。物理的实验性很强,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添实验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实验当中,从而将学生的学习效率发挥到最大,构建一个高效的教学课堂。本文主要介绍了微课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供大家参考。
【摘 要】语文是初中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学科,而且,作为初中阶段的一大基础性学科,学生的语文学科的学习情况不仅影响到其后续的语文的学习,而且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情况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此外,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有着其不可忽视的生活化特征,这也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更多的重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拉近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在初中阶段实现教学活动的生活化
【摘 要】幼兒时期的教育在整个人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使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正确的面对困难和挫折。但是在幼儿教育中仍然存在着教育观念陈旧,对自信心的培养不够重视等问题。所以本文主要是从转变教育观念,进行课前准备,丰富教学方法,给予及时鼓励等几个方面来探索幼儿教学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幼儿教育;自信心;培养途径   自信心是幼
【摘 要】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样也是家庭教育的目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作为教育孩子的主要场所,需要向孩子提出相同的要求。就小学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升华。本文将会从家庭教育出发,探讨如何增强学校与家庭之间合作,从而进一步地提升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它
【摘 要】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领域一直在探究能够突破传统教育困境的有效方式,而故事教学法便是其中的有益尝试,其能够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传递知识内容,进而极大优化了教学品质与效率。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旨在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道德品质及法律意识,将故事教学纳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为学生生动呈现相关的知识内容,且能够避免教学陷入说教式泥淖,进而搭建更高效的道德法治课堂。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
【摘 要】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是助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具有极为显著的教学成效。本文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回归生活实践分析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的论述和分析,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的科研经验,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助力相关从业人员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实践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优化和升级,现在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全方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要求高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化学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考试中占有重要比例。根据化学核心素养的多维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同时进一步推动课堂改革的深入,使化学课程体系充满活力。我们进一步了解学生实际,思考课堂现状,优化课堂模式,总结高中化学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摘 要】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实践指的是在教学任务的引导下所开展的作文教学,而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引导下所开展的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明确学习的目标,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众所周知,作文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语文高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提高高中語文作文教学效率成了当今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本文即将论述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