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巧设疑 精点拨”的妙处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a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促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点拨法就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 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课堂上,如能游刃有余、恰到好处地设疑点拨,那妙处肯定是无穷的。
  
  一、有利于入木三分地解读文本
  
  比如在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设问:“文章最为精彩的是对话艺术,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体会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比照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师点拨:教参和诸多参考书都是作此思考,其实用心对比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妻妾回答的语气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妾少了妻说的前句。细思量应该是妻子和邹忌亲近,因此可以多说些、多恭维,而妾更多的是胆怯,一般是简洁明了就行了。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如此的过程,自然文章描写的精妙也就能令学生领会了。
  
  二、能更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
  
  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屋》中有此设计。“请大家再来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没意思?双方互相挑刺辨析,看哪边同学说得更有道理?”
  “百草园派”一同学激动地指出:“在三味书屋里,学生念书不好玩,文不加点,词句生僻,意思深奥,读书阴阳怪调的,没劲!”
  “三味书屋派”也不甘示弱:“在百草园里,夏夜听美女蛇的故事,令人毛骨悚然;翻蜈蚣更是危险之极,这些活动使人提心吊胆,哪有无忧无虑的乐趣可言?!”
  “百草园派”:“上课问‘怪哉’受老师训斥,自讨没趣,好玩吗?”
  “三味书屋派”:“在百草园拔何首乌的根,弄坏了泥墙,要挨父母打骂,你受得了吗?”……
  一场针尖对麦芒般的辩驳就这样步步升级了。显然,双方同学都有置对方于“绝境”而后快的心理需求,各种犀利而真切的见解纷纷闪现出来。
  这样针锋相对的辩驳当然也难得出个水落石出的结论。这时,教师要审时度势,在双方的问题基本上被戳穿以后,再因时点拨:“刚才,同学们积极踊跃的辩论表明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但是,少年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大家还没找到答案,现在,请大家各用一个字来概括两地的生活,以显示不同生活的不同本质。”
  一个同学站起来说:“百草园的生活特点是一个‘玩’字,三味书屋是一个‘学’字。学有理所当然的规矩约束,玩是无拘无束的。”好一个精彩的回答!教师随即把“玩”、“学”二字板书在黑板上并追问:“在百草园玩耍和在三味书屋子念书各有什么利弊?哪儿更能学到知识?”学生陷入了深思。接着便有人说:“在百草园玩耍,可以学到丰富多样的知识,在三味书屋两耳不闻窗外事,只会背诵古板深奥的天书,没用!……”
  深入的思辨和激烈的争论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文本的意蕴自然也就出来了。
  
  三、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内涵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一个无论怎样竭力坚持也不过分的,就是在教育中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里所讲的“引导”、“发现”,我认为就是进行设疑点拨:巧妙地设疑,甚至引导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点拨,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会学”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很高的素质。
  在教学《蔚蓝的王国》有此设计: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先让学生互相提问、答疑,最后教师再点拨。
  1.“并不是风在推动它前进;驾驶他的是我们自己无忧无虑的心灵——我们心中稍一动念,想到哪里去,小船就飘到哪里去,它像是有生命的东西,完全听从我们的使唤。”
  驾驶小船的不是风而是心灵,这可能吗?你是怎样理解这种现象的?学生讨论后明确:驾驶小船的不是风而是心灵,随着人的心意前进,人们的心灵在大海上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
  2.“周围的一切:天空、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船尾潺潺的水流——一切都在倾诉着爱情,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情!”
  让没有生命的事物来倾诉爱情,而且要连续倾诉两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里的爱情指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这里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大海的美丽可爱,充满青春的美丽,带给人们无限的幸福和快乐,表达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和陶醉。这里的爱情指理想。
  最后教师质疑点拨:参考资料上都说“爱情指理想”,怎么这两者有相通的地方?难道作者是个爱情疯狂者,把什么都想成了爱情——连理想也不放过?这个“王国”是我们说的大海吗?我觉得就是作者梦里勾勒的自己的王国呀……在那里有梦中人:我、伙伴、女人;有梦中景:大海、小船、仙岛、花鸟;有梦中情:青春、快乐、爱情、幸福。那里的国王就是作者,他是主宰。那里的世界是蔚蓝色的,是梦幻的,是他心灵的家园……学生对老师的入情入理的思考是信服的。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如果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負担。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自然是学生主体地位最好落实的必然所在和教学的重要环节。巧设疑、精点拨的很好实现必然能为高效高质的课堂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撑。
其他文献
词汇是一切语言及技能的基础。英语的学习过程是不断扩大新词汇的过程。但是记忆单词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难点。现行牛津版的英语教材大幅度增加了词汇量,使学生和老师面临巨大的挑战。记忆单词的方法多以死记硬背、重复训练为主,比较机械、枯燥、乏味,不仅耗费时间,而且效率不高,成为学生苦恼、老师头疼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现状  
期刊
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各学科的教育都肩负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但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所担负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这是因为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并且课时在中学课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语文学科的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意味着不仅在智育方面,而且在德育、美育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完成语文教学核心任务的同时,根据语文教学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是贯彻教育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近年来,随着我市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将信息技术纳入中考范围,绝大多数学校都配置了网络教室。这为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供了可能。利用
期刊
素质教育是民族的创新工程。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識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创造性的构建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把教学活动由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改变为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造性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创造,为“个性发展”乃至“终身发展”奠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以迎接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掘起。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工作效益,就离不开高超的技巧和恰当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在科学地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教育契机,积极而富有成效地动其心、激其情、导其行,必須讲求艺术性。现就地理教学将自己的三点教学艺术加以呈现:    一
期刊
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是近几年新兴起来的阅读教学方法,它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为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教學取得最佳效果。由于整体性阅读教学在积累知识、增长智力、提高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因而越来越受到中学语文教师及教育专家的重视。如何上好整体阅读课?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几点策略。    一、教学环节要统摄于整体    整体阅读首先应做为一种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
期刊
一、案例描述    虽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近二十年,但苏教版教材《鲁迅作品选读》我还是第一次教。《我的第一个师父》是选自《且介亭杂文末篇·附集》中的一篇散文,读大学时,我曾看过,只记得文章写得很有些趣味:我的师父——一个出家人竟然有着不寻常的“恋爱故事”,并娶妻生子有了家室,而且两个儿子相继出家后也有了家室。  备课时,我先静静地细细地认真地将课文读了两遍,发觉文章虽然写得很有趣味,师父、师母、三师
期刊
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数学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佳渠道,因为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因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以目标导引,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一定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目标导引,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期刊
研究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它要求给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和背景,让学生自主研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而具有研究性;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到结论的得出,均由学生来做,因而具有自主性;它一般要通过调查、实验、归纳猜想、推证结论、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  目前,研究性学习已作为一门正式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各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方兴未艾。本文以自己的教
期刊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和探究能力,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也是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社会化,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探究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递进,使学生在探究数学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