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数学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k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和探究能力,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也是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社会化,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探究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递进,使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欲望 问题空间 自主学习 交流空间 体验成功 探究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直接面临的一个问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学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是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实践活动。它最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其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作了初步的探究。
  
   一、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恰当的、有诱发性的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方法之一。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引导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去研究和探索。
  案例1:引入平方差公式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计算多项式乘法竞赛,教师的速度远远超过学生,这其中的原因是教师用了平方差公式。那么什么是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为什么会这么好用?学生都急于弄清的问题。这样容易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于是就有了背后的探究过程。
  
  二、要给学生提供较大的问题空间
  
  教师精心设计好探究计划,是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前提。因此,要想学生真正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地设计问题。就教学内容而言,并非所有知识都应该或都适合探究性学习,哪些内容让学生探究,教师事先要心中有数,而不能盲目或随意而为。从内容上,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太难或太易,要使其内容能适应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以及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必须符合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个“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跳一跳,摘桃子”,这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从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问题和探索类问题。
  案例2: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梯子问题”出发,引起学生进行讨论: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猜一猜,底端也将滑动1米吗?列出底端滑动距离所满足的方程。你能尝试得出这个方程近似解吗?底端滑动的距离比1大,还是小?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列出有关一元二次方程,进而产生学习方程一般解法的愿望,并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这个问题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明白,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比较,脑子多转几个弯才能发现。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大的探索空间。
  
  三、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
  案例3:离下课还有10分钟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探究性问题:如果等腰三角形纸片可以一刀剪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试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
  开始前3分钟全班学生兴致勃勃,个个忙于摆弄、操作,场面非常热闹,每个学生都自主参与,而且课堂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但过了约4分钟,学生的探究、讨论就开始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最终出现冷场的局面。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从两种情况讨论,尽管学生都动手做了,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在活动结束时,学生虽然汇报了三种不同的答案,但教师根本没有时间来引导学生质疑方法的差异,也没有时间去关注探究未成功的学生。事实上,对于一个班级的多数而言,要在短时间内体验到探索的全过程是很困难的。
  有人认为学生长时间的自主、合作学习会浪费时间,一节课也解决不了几个问题。实际上,对于每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学生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整理,才能表达出来。只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他们的能力才能一点一滴地培养出来,切忌使学生产生“既然想不出来或来不及想,不如不去想”的心理,否则不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养成思维的惰性。时间不足会使探究活动成为“形式主义”,“走过场”,这样学生的探究性和参与性就没有了,学生就成了听众和观众。所以,探索规律的问题中,一定要留很大的一块时间给学生自己思考,自主学习。
  
  四、要给学生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从理论上讲,学生之间都存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教师要把个别学习和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广阔的交流空间。要尊重学生的发言,鼓励他们进行辩论,不要轻易地肯定和否定学生的发言。教师要相信学生在出现错误时他们自己会去辩论,即使是由于观察或实验的失败造成错误,教师也不要横加指责,而是要求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再试一次。对学生正确的认识,教师也不应急于表态,给予过快的赞扬和肯定。只要学生积极发言,不论发言正确与否,都说明学生正在独立思考问题,并用语言将思维过程再表现出来,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辨别是非,形成共识,自行获取正确的认识。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缺乏自信时,要通过激励给予信心;当学生有独特见解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适当给予支持;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要给予充分肯定,努力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教师应努力让学生有积极参与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要让学生在反思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有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学生在体验中的感受,会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探究的思考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热爱数学,学好数学。在探究活动中,每一个学生的体会是不同的。比如,一节课上完后,问学生:“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一个学生说:“这节课我学到了用多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对我有一个启发,在遇到问题时要从多角度思考,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名学生的发言是:“这节课使我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我对数学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难学,干巴巴的没意思,这节课老师让我们自己找规律,我没想到我也能自己找到规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探究学生发现了自己学习数学的潜力,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又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们在这节课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五种方法,我还有一种方法不知对不对?”这是学生探究中创新的“火花”,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给大家,通过全班同学的分享,把一个学生创新的“火花”在全班燃起创新的“大火”。作为教师应把学生的成果尽量多的在课内交流,课上没有充分展示的可以通过学习园地公布。探究完毕,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反思回顾探究的过程,总结经验与得失。学生的探究反思是把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上升到理性,让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成为一种思考习惯和生活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和探究能力,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也是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社会化,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開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的主人,要明确探究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探究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递进,使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中学数学教育》,《初中数学教与学》
其他文献
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最终的体现是人才竞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人才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标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跨世纪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是当代教育的核心任务。在数学教学中,通过重视数学应用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应用题是一类在题目中展现实际背景,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数学试题。从1993年开始,高考数学逐步加强了数学应用的考查,当年有一
期刊
词汇是一切语言及技能的基础。英语的学习过程是不断扩大新词汇的过程。但是记忆单词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难点。现行牛津版的英语教材大幅度增加了词汇量,使学生和老师面临巨大的挑战。记忆单词的方法多以死记硬背、重复训练为主,比较机械、枯燥、乏味,不仅耗费时间,而且效率不高,成为学生苦恼、老师头疼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现状  
期刊
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各学科的教育都肩负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但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所担负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这是因为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并且课时在中学课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语文学科的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意味着不仅在智育方面,而且在德育、美育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完成语文教学核心任务的同时,根据语文教学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是贯彻教育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近年来,随着我市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将信息技术纳入中考范围,绝大多数学校都配置了网络教室。这为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供了可能。利用
期刊
素质教育是民族的创新工程。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識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创造性的构建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把教学活动由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改变为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造性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创造,为“个性发展”乃至“终身发展”奠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以迎接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掘起。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工作效益,就离不开高超的技巧和恰当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在科学地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教育契机,积极而富有成效地动其心、激其情、导其行,必須讲求艺术性。现就地理教学将自己的三点教学艺术加以呈现:    一
期刊
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是近几年新兴起来的阅读教学方法,它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为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教學取得最佳效果。由于整体性阅读教学在积累知识、增长智力、提高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因而越来越受到中学语文教师及教育专家的重视。如何上好整体阅读课?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几点策略。    一、教学环节要统摄于整体    整体阅读首先应做为一种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
期刊
一、案例描述    虽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近二十年,但苏教版教材《鲁迅作品选读》我还是第一次教。《我的第一个师父》是选自《且介亭杂文末篇·附集》中的一篇散文,读大学时,我曾看过,只记得文章写得很有些趣味:我的师父——一个出家人竟然有着不寻常的“恋爱故事”,并娶妻生子有了家室,而且两个儿子相继出家后也有了家室。  备课时,我先静静地细细地认真地将课文读了两遍,发觉文章虽然写得很有趣味,师父、师母、三师
期刊
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数学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佳渠道,因为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因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以目标导引,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一定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目标导引,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期刊
研究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它要求给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和背景,让学生自主研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而具有研究性;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到结论的得出,均由学生来做,因而具有自主性;它一般要通过调查、实验、归纳猜想、推证结论、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  目前,研究性学习已作为一门正式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各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方兴未艾。本文以自己的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