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猜想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tand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前,我们制作过一期封面报道《春晚导演大吐槽》,专访了几乎历届春晚的总导演们。那个封面报道的初衷很简单:过去几年,我们听了太多对春晚的吐槽、调侃,不如听听春晚的导演们有什么可说的吧。
  采访的内容,让我们很震撼,导演们的吐槽,可比看客们有料得多。春晚的发展史,与中国从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的曲线完全合拍,越晚执导春晚的导演,背负的压力越大。都说戴着镣铐跳舞,可当事人亲自展示那沉甸甸、冷冰冰的镣铐时,还是让人心惊。
  照理说,做完这期报道,春晚这个题目,我们实在没必要再做了。可冯小刚的执导—这简直是春晚的最佳营销—让我们又产生了兴趣。
  冯氏春晚会和冯小刚的贺岁片一样成功吗?冯小刚会遇到此前那么多总导演们经历过的折磨吗?经此一役,央视春晚能将命运改变多少?
  一台春晚耗时近5个小时,相当于3部电影的时间,如果这台春晚有三部冯小刚电影的效果,那么绝对值得一看。
  比如是这三部电影:《不见不散》—很爆笑,辛苦一年,人民群众需要乐呵乐呵;《天下无贼》—很正能量,没正能量哪能办春晚啊!刘若英吃烤鸭一幕还看哭了不少人,春晚也需要些许泪水;《集结号》—这个实在不好选,不过这部电影是最接近家国天下概念的了,春晚不能不讲政治啊。
  好吧,这实在接近臆想。春晚是台大戏,冯导再大还是小刚,他能给春晚带来多大变量,真是个疑问!
  馮小刚的所有声名与自信,建立在电影票房上。他没让投资者失望,也没让观众失望。过去10年来,他几乎是中国在票房上最成功的导演。票房成绩相对不好的《一九四二》,不但没有拉低他的声名,反而展示了他不满足于只成为高票房导演的雄心。
  冯氏电影的高票房,是建立在群众的喜闻乐见和国产优质电影奇缺的基础上。这一点,倒和早期春晚的红火有相似之处。
  还有相似之处的是,群众的喜闻乐见可远远不是唯一的标准。电影和春晚都绕不开审查,20年前,冯小刚的电视剧《一地鸡毛》就被禁播过,一个月前,他的最新贺岁片《私人订制》又爆出险遭审查不过。冯小刚又是个性情中人,这么多年来,以“冯小刚炮轰”打头的新闻,几乎从来没断绝过。
  而春晚,那些各种让导演不舒服的事情,就更多了。
  冯小刚不在体制内工作很多年了,为中央的电视台指导春晚,他能适应吗?
  肯定不能说不能。虽然在市场搏杀出大名,可冯导年过50,是首都文艺界知名人物,要说不懂体制,那肯定不可能。可是,他能在带着央视标签的晚会上,完成多少自己的发挥,那就两说了。
  在这组封面故事中,我们对冯氏春晚做了个大胆的猜想。这猜想有天马行空之处,但绝不是瞎想,猜想是建立在:一,冯小刚接手春晚后的言谈举动;二,他一贯的作品风格和行事风格;三,春晚的运作规律。
  当冯小刚遇到春晚,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总有端倪可寻。
  猜想冯氏春晚,还有个价值—那可能是最后的猜想。
  过去几年来,总有人一边口口声声说不看春晚,除夕夜8点一到,还是打开电视,边看边发微博(今年得是发微信),各种吐槽调侃。
  其实,那都是上了点儿年龄、对春晚有感情的人,没感情的年轻人,都懒得浪费时间调侃你。
  冯氏春晚可以激起中老年观众最后的感情,和冯导一样,大家都是看着春晚成长起来的。
  这次,若真的搞出点新意思,春晚或还真能迎来个“夕阳红”。
  如果这次也让人失望,以后该干嘛干嘛,就别跟人家春晚叫劲了。
  冯导,看你的了。 (徐一龙)
其他文献
不到十点,背包客们的身影开始在南锣鼓巷大大小小的胡同里晃悠着。三四个游人好奇地打量着挂放在外墙上的招牌,一脸新鲜地走进菊儿人家。  看到桌子上刚刚做好的卤肉饭,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子连连吸着鼻子,招呼同伴说,好香啊。然后问韩姐,可以打包吗?韩姐答,可以,但最好在这里吃。女子再问:“放到明天可以吃吗?”韩姐吃惊,“为什么要明天才吃呢?”“想带回去给孩子尝尝。”再问,原来是周日刚刚参加完北京马拉松比赛的湖
期刊
台湾作家舒国治在他的《理想的下午》中写道:“为了那些‘秘密的角落’,很多作家只好在游记中故意隐藏其名,以免受观光客滥游以致不堪。”  位于西四皇城根18号的老门框爆肚,显然已经不是秘密的角落。还未到饭点,那些常年来此的“老饕”们早早就来占座。  这是家百年老店,光绪年间开于大栅栏的门框胡同,近年来才迁至现址。  这家店的创始人任满是山东人,为人厚道,手艺精湛,生意一直非常好。曾有官员在吃完他家的爆
期刊
北京CBD核心区,高层建筑鳞次栉比,中外名企比肩,白领金装倜傥,堪称是各门类高富帅的综合展馆。一般的“老饕”们尚且追求食不厌精,更何况是CBD的精英们,因此这里名厨名肆荟萃。  在各个版本的CBD美食地图里,都少不了北京嘉里大酒店的海天阁。在各国大菜争奇斗艳的CBD,袁超英携其“京鸭缘”烤鸭稳居一席之地。  霸气十足的烤鸭主厨  袁超英的“京鸭缘”烤鸭“粉丝”众多,既有红墙内的政界高官,亦有社会上
期刊
寒舍羲和位于侨福芳草地大厦的西门入口处,幽静无扰。走上近前,大门幽幽缓缓地敞开来,有种与世无争的寂感。  “竹环寒舍图书润, 花落池中砚水香”,整个空间布局唯美齐整。窗边的小竹在霓虹灯的映衬下,愈加有种素雅寂静的水乡之美。  付洋是这家店的首席时尚美食设计师,是当下北京美食界的时尚先锋。厨房,是他的世界。  15年前的付洋,绝对想象不到二十年后的自己,如此热爱这一行。  “相对于兴趣,那个时候学厨
期刊
三只毛茸茸的黄色“小鸡”和包着“蛋黄”的蛋壳、三只肥厚的“蘑菇”、三个绿白相间的“麻将牌”:五饼、六饼、七饼,分别被放在小篮子和盘子里端了上来,我们一时吃惊。李静陶在一旁笑着说,我就是爱做一些设计。  包括这些点心在内的港式茶点,是表妹靓点的招牌。“我们叫靓点嘛,主打地道、传统的港式茶点,但又兼具创新。不像普通的茶餐厅,提供一份一份的饭、各种工作餐,我们还是希望把最地道的港式茶点味道呈现给北京人。
期刊
在旁边烤肉店红色大店招的映衬下,义气烤肉丽都店清雅的门脸在夜色里几乎不被察觉。  推开门,一个被高高支起的极具艺术感的黑色暖炉顿时让冰凉的身体安顿下来。走上几步台阶,一个金属色的吧台长长地围出一个温暖的空间,灯光暖黄。酒吧旁边,十余张黑栗色桌子错落有致,皆坐满了人在吃饭,却极安静。音乐若有若无地流淌着。每一张桌上烛火摇曳。不时有客人进进出出,老外颇多。  27岁的Henry手托菜品从二楼下来,身形
期刊
去一坐一忘工体店的人,多对其位置小有微词,却不知这正是李刚想要的结果。“我不想让我的餐厅开在临街很热闹的地方,它和云南餐厅的感觉不搭。”  八年前,李刚在三里屯选址一坐一忘第一家店时,当时的三里屯北小街冷清得连一个停车收费员都没有,还需从一个矮矮的小门爬着长长的楼梯一直到三层。李刚越爬心越凉。但是到了三楼,当他看到满窗盛开的槐树花时,他被打动了。“这不正是我想要追寻的坐而忘忧的意境吗?”  三里屯
期刊
一个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给全家人做饭的“美食达人”,儿时的梦想是 “开一家可以囊括蟹黄汤包、上海生煎、南翔小笼、天津狗不理、北京庆丰等各个品种的包子铺”。  现实是,刘冬大学读的是新闻专业。毕业后,在媒体一干就是18年。之后,机缘巧合,开始闯荡证券咨询行业。  角色在变,对美食的一往情深不变。  特殊的工作履历,让她的视野更为宽阔。当看到中国“各种急”的浮躁现状,她更加坚信:“烹饪是化解压力,回归平和
期刊
早上九点,簋街才开始从醉夜的沉睡中苏醒过来。伙计们次第打开店门,为新的一天作准备,一脸的倦怠。街道上行人寥寥。空气中,麻辣香味儿清晰可闻,那是多年来沉积下来的、只属于这条街的味道。  花家怡园四合院店门口,一个身着黑色中式褂子的伙计进进出出地忙碌着。他身后那个巍然的牌楼、描金的朱红色大门,似已能想见门后那个世界的格局。  十点多,花雷着一身绿色薄外套出现在店里。昨天他刚刚踢完一场球,有些疲倦,但仅
期刊
“燕星私家小厨”是媒体人孟燕星工作之余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号,截至目前累计点击量达到39万。公众号的内容近乎囊括了一般人尽可操作的美食菜谱:有知识女性的品质品味,还有工薪阶层的丰俭适宜、合理搭配。  在这个公众平台上,孟燕星将自己每日下厨的杰作一一上传,并附上每一道菜品的工序及用料。搜狐新闻的移动客户端看中了这个美食创意,经常推出“燕星私家小厨”的菜品,天长日久,粉丝云集。  很多粉丝开始习惯下载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