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秋雨过后,午后的阳光驱散了乌云,灿烂如旧,风吹动落叶,飘来丝丝的凉意,关中大地朗润起来了,视野也延展得广袤无边,黄土、河流、绿树,色彩斑斓,我们从西安往西向乾县进发,去领略感受乾陵的无穷魅力,思绪也随着车行驰骋在苍茫的历史夜空中。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北部六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车抵巍峨的梁山脚下,沿着宽广的司马道拾级而上,两旁的文武大臣石雕塑像或威武或儒雅,斑驳的颜色透着浓浓的历史味,让人不由心生庄严肃穆之感,大唐盛世的恢弘气势扑面而来。朱雀门司马道西侧矗立一块方形石碑即述圣记碑,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所书,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可惜并没有几个人会从石碑上的文字去记住一个人的功德,一个人的历史功绩是记载在人心中的。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无字碑,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成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我抚摸着苍凉的巨石仔细观察,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无不彰显古代高超的雕刻技艺。武则天不愧为古代唯一的女皇,气魄宏大,见识高远,一生功过是非无需用有限的文字来记述。仰望巍峨壮观的石碑,思维越过悠长的午后,与苍凉的古意有了刹那间的融合,古来万事如流水,容得天下风情万种的一代女皇,权谋、争斗、荣耀,经历过一切爱恨情仇,达到人生巅峰的时候,似乎产生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苍凉孤独,她可以打败世间的任何人,到头来却败在上苍的脚下,仰望苍穹,一切都可以放下了,放下外在的虚无,返璞归真,雁阵惊寒,响彻渭水之滨。
乾陵引人注目之处,还有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的两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我细细数一下,西侧三十二尊,东侧二十九尊,共六十一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及使节,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有些石像的字迹还可辨认。这些石人残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六十一番臣像”。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领紫袖。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这无不彰显盛唐的强盛,最奇怪的是这些石像都没有脑袋。据专家解释这是因为地震的原因导致的,对这种说法我甚是怀疑,地震也不可能只震掉石像的脑袋,而其他部位完好无损。另有民间传闻,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朝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去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庄稼里践踏粮食,然后在第二天又煽风点火似的,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砍掉它们的脑袋,让它们不能再出来祸害庄稼。当地的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碎了。传说仅仅是传说,我们似乎不必去较真历史的真相,历史本来就是浩如烟海,世间正因为有许多的未知才给了我们心灵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才有了求知的欲望,生命才丰盈润泽。南飞的雁阵追赶着飘动的白云,带来旷古的沉寂。
我没有停下追寻的脚步,继续往北峰进发。唐朝都沿袭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登上梁山北峰,此处不愧为当年两位著名星相学家袁天罡和李淳风不约而同相中的风水宝地,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泔河环其东,漠水绕其西,乾陵玄宫即位于北峰之下。梁南面两峰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远远望去仿佛一位少妇裸睡在蓝天白云之下。伫立、眺望、遐想,苍穹间弥漫着禅意的静穆,风呼啸而过,雁鸣阵阵,白云悠悠,思载悠悠,上至辉煌如日月当空照的女皇,下至微如草芥的平民都来自大地,最后都归于这片黄土,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切都付之笑谈中。遥望广袤的关中大地,沟壑纵横,落木萧萧,思绪也驰骋得无边无际,人生匆匆,百岁光阴,恍若白驹过隙,在历史长河中真乃沧海一粟。脚踏在这片厚重的黄土上,内心舒展得无比空旷辽远,纵使我们经历了人世间再多的风霜雨雪,也能荡涤心中积聚的尘埃,也可原谅世间任何的不堪和苟且,把功名利禄喜怒哀乐轻轻放下,让精神找到皈依之所。
有位哲人说过“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向多远的未来”。回望浩荡乾陵,叩问苍穹,我们就会感悟到生命的真谛,风吹动流云,耳畔传来杳寂的天籁之声,仿佛发自心灵,亦仿佛发自旷远苍茫的时空……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北部六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车抵巍峨的梁山脚下,沿着宽广的司马道拾级而上,两旁的文武大臣石雕塑像或威武或儒雅,斑驳的颜色透着浓浓的历史味,让人不由心生庄严肃穆之感,大唐盛世的恢弘气势扑面而来。朱雀门司马道西侧矗立一块方形石碑即述圣记碑,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所书,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可惜并没有几个人会从石碑上的文字去记住一个人的功德,一个人的历史功绩是记载在人心中的。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无字碑,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成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我抚摸着苍凉的巨石仔细观察,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无不彰显古代高超的雕刻技艺。武则天不愧为古代唯一的女皇,气魄宏大,见识高远,一生功过是非无需用有限的文字来记述。仰望巍峨壮观的石碑,思维越过悠长的午后,与苍凉的古意有了刹那间的融合,古来万事如流水,容得天下风情万种的一代女皇,权谋、争斗、荣耀,经历过一切爱恨情仇,达到人生巅峰的时候,似乎产生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苍凉孤独,她可以打败世间的任何人,到头来却败在上苍的脚下,仰望苍穹,一切都可以放下了,放下外在的虚无,返璞归真,雁阵惊寒,响彻渭水之滨。
乾陵引人注目之处,还有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的两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我细细数一下,西侧三十二尊,东侧二十九尊,共六十一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及使节,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有些石像的字迹还可辨认。这些石人残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六十一番臣像”。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领紫袖。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这无不彰显盛唐的强盛,最奇怪的是这些石像都没有脑袋。据专家解释这是因为地震的原因导致的,对这种说法我甚是怀疑,地震也不可能只震掉石像的脑袋,而其他部位完好无损。另有民间传闻,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朝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去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庄稼里践踏粮食,然后在第二天又煽风点火似的,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砍掉它们的脑袋,让它们不能再出来祸害庄稼。当地的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碎了。传说仅仅是传说,我们似乎不必去较真历史的真相,历史本来就是浩如烟海,世间正因为有许多的未知才给了我们心灵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才有了求知的欲望,生命才丰盈润泽。南飞的雁阵追赶着飘动的白云,带来旷古的沉寂。
我没有停下追寻的脚步,继续往北峰进发。唐朝都沿袭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登上梁山北峰,此处不愧为当年两位著名星相学家袁天罡和李淳风不约而同相中的风水宝地,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泔河环其东,漠水绕其西,乾陵玄宫即位于北峰之下。梁南面两峰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远远望去仿佛一位少妇裸睡在蓝天白云之下。伫立、眺望、遐想,苍穹间弥漫着禅意的静穆,风呼啸而过,雁鸣阵阵,白云悠悠,思载悠悠,上至辉煌如日月当空照的女皇,下至微如草芥的平民都来自大地,最后都归于这片黄土,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切都付之笑谈中。遥望广袤的关中大地,沟壑纵横,落木萧萧,思绪也驰骋得无边无际,人生匆匆,百岁光阴,恍若白驹过隙,在历史长河中真乃沧海一粟。脚踏在这片厚重的黄土上,内心舒展得无比空旷辽远,纵使我们经历了人世间再多的风霜雨雪,也能荡涤心中积聚的尘埃,也可原谅世间任何的不堪和苟且,把功名利禄喜怒哀乐轻轻放下,让精神找到皈依之所。
有位哲人说过“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向多远的未来”。回望浩荡乾陵,叩问苍穹,我们就会感悟到生命的真谛,风吹动流云,耳畔传来杳寂的天籁之声,仿佛发自心灵,亦仿佛发自旷远苍茫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