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声·色·味”语文之筏抵文学素养之岸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oba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开始,我国开启了漫长的文字历史,这条文字的河流孕育在黄河和长江文化中,形成无数的支系渗透进中国文化的肌理。因为拥有厚重的文化基础,所以语文教学本身的美化教学有着先天的可操作性,语文教学应当是充满艺术性和学生主动性的、师生互动频繁的教学。现如今很多小学语文教育者,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照本宣科的情况,这为语文教学思路的更新和创新带来了瓶颈,也为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而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文学素养发掘和夯实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推进“声·色·味”语文教学理念,让文字之美不仅可以阅读,而且可以赏析和体会,这种教育理念不仅仅有可操作性,也有美好的实践前景。为了能够让小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建立一定的文学素养,并且完善自身对于文字美感的认知和兴趣,让学生在阅读兴趣的建立、阅读方法的丰富、阅读品味的提高等方面得到提升,近年来,本团队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坐标,以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为方法,不断研究“声·色·味”语文的教育创新思路,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声——拓宽阅读教学机制,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最美好的景象,就是看着学生在课堂中读书,他们的声音随着优美的、精致的文字穿梭在不同的时代。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想让这种美丽的声音更有意境,除了学生的阅读之外,还应当匹配舒适的环境,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1.跟进学校环境布局,为学生阅读建立良好前提
  就学习环境而言,学校要对学习环境进行优化,为此,学校可以在环境布局层面,精心设计每个空间,将教学楼的大厅创设为开放式图书室,四周用各种经典名著的墙纸设置,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使整个校园看上去美观又充满浓厚的文化氛围。这样的环境布局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几率,当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机会提升阅读机率,相应的阅读兴趣也会被不断地激发出来。
  2.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为学生阅读丰富充实肌理
  近年来,在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小学阶段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且在这一过程中硕果累累。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教师按照课标的要求,重视通过不同教学手段的选取和变化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为了让文字的“声”尽可能地渗透进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入新型教学工具,以此改善轻声朗读、静心默读、合作对读、齐声共读等阅读方式,促使学生在新型教学手段的熏陶下快乐学习,培养语文阅读的语感。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提供的音频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美文阅读的影响下自觉跟读。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制作教学内容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开展阅读,在“声”与“声”的交汇中充实阅读肌理。
  3.立足阅读内容,让阅读融入趣味活动
  对于学生来说,“声”的体会不能仅局限于课堂阅读教学过程,还要能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 以此促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完美融合,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阅读融入到各种活动之中。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寓言故事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开展角色游戏或者表演游戏,促使学生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表演再现的过程中深化。当然,教师也可以拓展阅读内容,根据阅读的主题把一些与教材匹配的相关美文加入进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依托教师安排出的进度进行阅读活动,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阅读和自主探究阅读的方式,来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进行创造性阅读。显而易见,对于阅读“声”的追求可以在课程游戏化的导向下深入趣味活动,在突出语文文学性的过程中让学生快乐阅读,“声”入阅读。
  二、色——加强阅读情境体验,深挖学生想象
  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不仅仅要有“声”,更应有“色”,文字应当是可以被心灵感受到的,也是可以在师生思想的交流碰撞中被触摸到的。文字在获得声的体现的同时,也要有色的彰显。想要做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及为阅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融入情境的过程中感知画面,体会“色”。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背景下,情境不仅成为学生欣赏文字之美的前提,更能为其感受文字背后的画面之美提供保障。
  1.創设情境,为学生赏析语文建立画面感
  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效情境。在信息技术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创设音像情境,将音乐注入语文课堂教学的背景,进行情绪的填充,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现实生活的审美。正是因为有音乐的注入,小学语文课堂教
  学的情境才得到深化,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感染,将学生对于课文的把握在情感层面得到进一步的挖掘,让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看到文字背后的画面和色彩,这样的做法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文字的审美能力。如在古诗《山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创设情境,将故事中的内容通过图片展示出来,然后在指导学生观看图片的过程中播放相关的音乐,促使学生在对音乐和图片的直观感受中建立画面感和色彩感,以此实现对于“色”的初步感知。
  2.构建情境,让学生绘画理解内容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绘画能够呈现出其内心所想,如同打开新世界的工具。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产生画面感,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结合起来,在创造画面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知,体会相关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在内容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根据内容进行情境的画面构建,将呈现在学生脑海中的画面实体化,让学生“碰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对画面进行欣赏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寓言和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寓言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指导学生将情节实体化。如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情节发展画出“看苗—揠苗—枯苗”的图画,让学生在绘中感受“画”,产生画面感。
  三、味——融入阅读具体内容,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内容进行赏析就是对文章的“味”进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面对一些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当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可以采取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会对课文内容增加了解。采用一些表演道具可以提高学生表演的质量。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通常会为了让表演更加到位而反复阅读课文内容,这就无疑增加了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如在《西门豹治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学生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可以真实地从语言、神态等方面感受整个人物的形象,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当然,教师也可以创设配音情境,将《西门豹治邺》的故事情节制作成动画视频,组织学生为动画视频配音,并在配音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赏析能力,并对“味”有正确的认知。
  以上提出的教学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在诗意化的文学课堂中感受到文学之美,并在对文字不断积累的喜爱中,提升自身的文学品味。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市钱塘小学教育集团钱塘校区)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逐步展开,新课程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心、热爱全体学生”。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素质。  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素质、教育理念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在激烈的竞争中,学校择校生很多,因而造成同一学校之中学生差异很大。家长不惜多花钱把子女送到名校去读书,其目的就是让子女享受优质教育,为其成才创造条
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给教育技术赋予了充实的内涵和无限的生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着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也改变着教师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对于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教师理应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作为其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应对教育形势的发展,要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就必须学习,就必须具备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是一门专业,教师是从事专业的技术人员。教师若没有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个人并不赞同在习作教学中过多地讲“方法”,主要有这样两个原因:  第一,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知识并不存在同步关系,不懂逻辑、修辞、语法不等于不会表达。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所谓的方法、技巧都是在强烈的表达需要驱动下产生的,这只要看看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的那些有趣的争论就会明白。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列举、类比、归谬……种种“高级”的招数学生都会用,但他们却不知道用的是什么方法。
摘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思想下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力求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VHDL语言项目教学新模式的探讨,给出“工学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 项目教学;VHDL语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016-0033-02    近几年来,我国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
文本解读  “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编排在统编本三下第五单元课文《小真的长头发》《我变成了一棵树》之后,从课文到生活,帮助学生梳理、总结、强化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交流平台”旨在引导学生交流故事中的奇特想象,感受有想象力的语言,积累有意思的语句。指导学生交流时,一要紧密结合本组课文展开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故事中的奇特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许多古今中外小说类的课文,这类叙事性作品,或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吸引人,或以个性鲜明、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打动人,或以美轮美奂、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感染人……但都无一例外起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作用。  一、小说教学中故事情节涵泳的教学策略  一篇小说,无论是洋洋洒洒数百万言的鸿篇巨制,还是尺牍之间仅寥寥数语的微型小说,都会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因此,
通过宁波市镇海区教育局组织实施的常规教育装备专项普查工作,来探讨教育信息化工作环境下,中小学校的实验、图书等常规教育装备工作受到削弱的原因,指出要从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角度来加强常规教育装备工作,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工作措施。  2008年3月3日,宁波市镇海区教育局颁发了镇教[2008]16号文件《关于开展全区教育常规装备普查的通知》,旨在通过这次专项普查工作,彻底摸清辖区37所中小学校的中小学理
教学目标:  1.认记“露、角”等1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段、俩”等12个生字,能正确区分“角”“哄”等多音字。  2.继续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  在不理解处批注,在独特体验处批注。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以心情为线展开情节的写法。  4.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会用“观点 理由 开导”的方式来安慰“我”。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回顾批注  1.情趣导入,检查预习,感知全文  师:同学们
综观统编本教材单元编排的统整性和合理性,确实为第一线的语文课改创造了诸多条件:如对“单元整组教学法”的尝试,“单元拓展阅读教学”实验,“单元读写一体化教学”的探索等等,无疑都是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的有益研究。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走近鲁迅”的单元,笔者认为就十分适合作“项目化学习”的尝试。现将相关要点分述于后,以求教正。  一、“项目化学习”的意义和条件  什么是项目化学习?笔者认为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
记者: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本来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尤其是统编本教材增加了大量的诗文,您为何又提出“诗教语文”这样的教学主张?  郭剑波:近几年中央电视总台的《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两个栏目,每一季都收视爆棚、好评如潮。随着节目的播出,人们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无数男女老少为诗词达人点赞、宣传。可以说,这两档节目已超出了一个“娱乐节目”的预期值,参与的选手从四五岁的孩子到古稀之年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