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魏晋时代是人们的审美进入自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绘画作品都形成了独立的门类,大放异彩,对后世的影响颇大.曹植在黄初初年创作的《洛神赋》是这一时期十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时代是人们的审美进入自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绘画作品都形成了独立的门类,大放异彩,对后世的影响颇大.曹植在黄初初年创作的《洛神赋》是这一时期十分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它之后出现的《洛神赋图》深受《洛神赋》文本及当时文化的影响,选择女性题材作为创作的主题,追求“传神写照”和“悟对通神”的艺术表现方式,具有着浓厚的魏晋时代审美特质.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雕塑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雕塑还没有独立出来,多以盛装器、祭祀等实用为目的。之后,雕塑大多与建筑、宗教等结合在一起。1978年被认为是中国当代雕塑史的肇始,雕塑創作在观念、方法、材料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突破,也是雕塑教学长足发展的开始。雕塑作为造型艺术在高校进行教学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发展,雕塑专业迅速发展起来,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在现今多媒体时代的环境下,雕塑教学有
从民族文学关系的角度研究文学,在中国文学研究史上可以追溯到很远。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山海经》,就记载了不少关于“奇国异民”的传闻。这些传闻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当时居住在华夏周围的少数民族的神话。晋代学者郭璞注疏《山海经》时,引用了一些可能是当时发掘出来的少数民族神话等资料,如注疏“犬封国”时引用了“盘瓠族群”(今苗、瑶、畲等民族的先民之一)流传的盘瓠神话,
【摘要】具象表现绘画并不是一个被中外艺术学界明确提出的艺术风格或流派,但毫无疑问,从塞尚发端的一批融合了具象和表现特征的画家构成了20世纪艺术的一股重要势力。从形式语言的角度来看,他们的作品并不是纯粹的客观再现或对精神观念的表现,而是以一种视知觉的方式对世界和现实的感知提出个性化的疑问。虽然这种风格的艺术不管是在形式语言上还是在内容题材上都看似平凡普通,但实际上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如对视觉观看
现代人类学对于20世纪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民族性与人类性探求有着内在的关联,对于现代人类学思想方法的借鉴、整合、转化,有助于民族文学研究视野的拓展。就民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而言,要以具体的民族文学为终极存在,恢复还原民族文学的原始风貌,建立独特的范畴体系和理论体系;就民族文学研究的操作方式而言,要以异民族的文学作为参照的对象寻找差异性,通过对话来发掘民族文学的独特魅力,不断反省自我民族文学的不足,实现民族文学新的建构;就民族文学研究的最后归宿而言,要探讨民族文学中所包含的人的自由自觉,
以云南少数民族作家群中最具形式实验自觉的哥布小说为个案,不仅探索其显在技术层面“反小说”、“复数本文”一类的叙事策略;更深究其“内心形式”层面所兼容的先锋意识与古典气质等文本意味。
在1988-2000这12年间维吾尔文学应用批评的主要成就有:新创作现象的批评进一步活跃,具有深刻研讨性的文章取代了以复述原作内容为主的叙述性文章,文学批评方法多样化,散文批评应运而生,专题性批评成了热点,对塑造复杂、多重性格的人物形象给予了充分而科学的肯定。存在的问题有:文学批评没能与文学创作保持同步关系,文学批评的学术性权威下降,批判性面临减退与衰弱的危险,诗歌批评仍处于薄弱环节。
现代性绘画的发展,自从脱离古典世界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的自足性一直是理论家讨论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现代艺术范围的划定.关于此问题的发言,多是经由艺术史的
王珂是20世纪写实水墨人物画文脉之中的一位具有继承与革新精神的水墨画家,他的作品在坚守写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传统中国画对线的书写性要求及泼墨、破墨、积墨等用墨技巧,
金遗民词的风格以清劲为主,南宋遗民词的风格以清丽见长,其不同的原因可从地理文化的差异、词学传承的不同、受曲体文学影响的先后等方面来探讨。
有关中国西部的自然景色、民族风情的展示,高原特有的生活情状、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思索等等,构成了祁建青散文的主要内容。《我所认识的河流》、《高原,我此刻何以入睡》、《极地玉树》、《桑吉卓玛》等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对世界屋脊极地生态的忧患意识和对极地生命的思索和感悟。祁建青的散文通过对江河源头自然生态独到的感知方式,让自己的视野和灵魂抵达生命的发源之地,触及到与自然相关的人生、人性、生命等命题,透出某种穿越时空、卓有见地的艺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