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就该多花吗?

来源 :投资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到一国政府,小到一家公司,都有年度收支预算,年底最后两个月,都有完成指标的压力。不过,同样的压力,性质却截然不同——公司是赚钱的压力,而政府却是花钱的压力。
  在年初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报告》中,全国财政收入计划实现8.97万亿元,财政支出预算为10万亿元。但截至10月份,全国财政收入超过9万亿元,财政支出为7.76万亿元。
  在年底最后两个月,如果财政收入保持每月9000亿元规模,全年财政收入将达到10.8万亿元,同比增长120%;而按惯例,财政实际支出往往以“保持预算赤字”为参照——如果实现今年9000亿元赤字目标,政府必须花掉近12万亿元。这意味着最后两个月,全国财政开支将达4万亿元左右,月均开支2万亿元(前10月月均7750亿元),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突击花钱”。
  和企业年底冲目标一样,政府通常在年底“突击花钱”。《投资者报》对过去几年全国财政支出统计发现,政府每年最后两个月的开支,均达前10个月的一半。
  据财政部公布的全国公共财政支出数据,2008年前10个月财政支出4万亿元,后两个月支出2.1万亿元;2009年前10个月财政开支4.9万亿元,后两个月支出近2.6万亿元;2010年前10个月财政开支6.1万亿元,后两个月开支2.8万亿元。如果今年最后两个月财政开支超4万亿元,那么,过去4年平均最后两个月财政开支,占前10个月的51%。
  很多案例表明,各级政府年底的确会突击花钱。最近长沙一家公司举报省财政厅,在招标过程中原本可以1500万完成的采购,最后却以3000万元成交。而湖南省文化厅官员对此的回应却是,“这是预算执行的需要,因为如果预算没有执行完,财政就要收回,必然会影响第二年的预算编制”。
  这解释了突击花钱的原因——如果花不完,明年就没那么多预算。这可不是特例,在审计署今年的审计报告中,同样暴露出各部委突击花钱的问题。
  据统计,2010年,国税总局、央行和新华社等26个部级单位存在8.8亿元的财务问题,其中扩大范围或预算外支出5亿元、提前支付2.5亿元、以拨代支0.7亿元、虚假列支0.5亿元。而这些问题,大部分都与“突击花钱”有关。
  “如果花不完,明年就没那么多预算”,这是事实,看似也符合逻辑。但是,既然不需要花这么多钱,为什么需要那么多预算呢?而不让这个事实发生的唯一办法,就是宁可浪费,也要把钱花出去。
  尽管财政部近日发表了“坚决制止年底突击花钱”的言论,但其对财政收支的管理思路,也是“宁多不少”。
  过去5年中,全国财政每年实际支出比预算平均高4%。每年开支都超预算,下年的预算自然要做高点,循环往复,以至于从2006年到2010年,全国财政预算由3.8万亿元增长到8.4万亿元,而财政实际支出由4万亿元增长到8.9万亿元。
  多花钱就要多收钱,财政支出增长的需要,成了财政收入增长的理由。2006年到2010年,全国财政实际收入平均每年超过预算9%,财政收入从2006年的3.8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3万亿元,5年增长2倍多。
  所谓预算,是根据一年的工作规划,预计一年开销,花钱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企业预算支出是为实现收入,政府预算支出是为服务民众。但是,我们在政府突击花钱的时候,并未看到政府“突击”为民众服务。更何况,有效率的行政服务应该是常态、稳定的,“突击”说明无规划。
  所谓“好”的预算执行,应该是在预算范围内完成执政目标,用计划的钱(甚至更少)做计划的事,年年“超出预算”的政府,应为多花纳税人的钱而感到惭愧。
  财政超收也许因为经济增长超预期,我们尚可容忍;财政超支却是不能容忍的,因为花了计划外的钱;但是,如果多花钱的理由是财政超收,就更不能容忍了——多收多花、多花多收,这只会让政府的胃口越变越大,让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
  超计划的财政收入应被视作盈余,要么拿出来给老百姓发红包(香港政府2010年财政收入超预计468亿港元,就给居民人均派红包6000港元,共派出360亿港元),要么拿出来减税,或者补充社保等民众福利,总之,不该让各级政府“突击”花掉。
  而且,将超计划的财政盈余用于直接福利,并不完全在于回馈民众,还在于对政府花钱的限制——多收了钱也不能多花。否则,不缺钱的政府,规模只会越搞越大。
  财政部的当务之急,不是“制止突击花钱”,而是实施刚性财政预算,杜绝预算超支;同时,应该将未来的财政支出增速,控制在极低的范围内——我们相信,一年12万亿元的财政支出,不需要再增加了,只要在提高花钱效率上做点实事,就完全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公共管理需要。
其他文献
经过了大本钟、“伦敦眼”、“小黄瓜”地标式的洗礼,你是否愿意进行一次游学之旅。来,带着这本书走进英国,听诗人兼数学家蔡天新讲故事。  我更愿意把这本书当成是按图索骥的游记。时隔三年,蔡天新竟然还能对当时的一些细枝末节记忆深刻。当然,考究的纪实图片是其灵感的来源,而我也试图和他一起勾勒出一幅立体的英伦,可惜最终并未成形。好吧,我承认并不是一个好画家。但是剑桥、牛津和伦敦组成的英伦直角三角依然让人记忆
期刊
艺术品不缺藏家。  11月18日,招商银行北京分行私人银行藏家俱乐部成立了,北京保利执行董事赵旭盛赞此时点,“鉴于目前中国的经济状况,成立藏家俱乐部恰到好处。”  赵经营艺术品已有20多年,他发现,艺术品几乎没有看淡的时候。就在17日,傅抱石《毛主席诗意册》于北京瀚海获价2.3亿元,这件作品,曾在2004年的一场拍卖会中以1800万元转手。  赵说,楼市和股市看淡之际,收藏中国顶级艺术品的藏家仍有
期刊
拥堵越来越成为中国大城市的痼疾。在城市功能寻求化解的同时,市场和市民也同样在努力。最多选择的,还是自行车。  中国最早普及的中档自行车是捷安特(Giant),为台湾巨大集团生产。其以一款Twist Freedom DX为最出众,国外流行国内方兴。9月25日,国内在烟台养马岛还举行了“捷安特”杯单车挑战赛。  张洁(化名)就是一位该款式的拥有者。她每天骑着它从回龙观到中关村上班,半个小时到达。此间直
期刊
进入四季度,随着股市债市回暖,发行不断遇冷的基金市场又开始热闹起来。自10月20日以来,共17只新基金获批发行,其中债基达8只,而分级债基就占有5只,分别是信达澳银稳定增利、诺德双翼、国泰信用互利、浦银安盛增利和鹏华丰泽。  在业内看来,近期债市牛市格局初现,分级债基涨势凌厉且有望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扩容主力。如浦银安盛增利分级债基,发售结束后该基金全部份额将按7:3的比率确认为低风险A份额和高风险
期刊
一人抢了个画扇面的活。  之所以说抢,是因为他实在连画师都算不上——就像KTV里的麦霸,一般连歌手都算不上一样。结果美人脸画得太大了;于是改画张飞,添上胡子就是张飞;但胡子画得太多了;于是改画松树,把胡子再弄多点就是松树;末了松树也没画成,整个折扇涂黑了之后扇风用。  该仁兄最后也没画成扇面,但画出了一个界面,它告诉我们连缀也属于艺术。比如地摊上有这么一种文化类营生:花鸟人名。就是把人的名字策划成
期刊
《长江万里图》,1.49亿元,吴冠中不单油画破亿,也将春拍1.15亿元的《狮子林》踩在了脚下。  该长卷被北京艺融拍卖奉于单列专场,自8000万元起拍价喊出,几轮竞价后抬至1.02亿元,全场顿时沉寂,多个买家不再活跃,仅剩三位角逐。叫价至1.15亿元时,一位买家直接上加500万元,一位自动出局,剩下的两位单挑。  加价500万元的那位先生,终在1.3亿元落槌时,拿下了此卷,算上佣金,成交额1.49
期刊
丛山,密树,田园,农舍,广州到连州一路,这样的风景不断重复。夜幕降临,山时隐时现,虽轮廓不清,依然重峦叠嶂,直到视觉中出现矮楼、寸草,才发现,连州竟然就在眼前。  2663平方公里的小城里,每隔一段距离,挂着“2011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字样,如路标般指引着每一位来者。  连州文化广场上,擂鼓震耳,连州市民因影展开幕式奔走相告,“有过年的感觉”,一位连州市民说,灯光打在她脸上,她咧嘴而笑。  这里
期刊
想要在中国的艺术界发现趣事并不容易,因为不少年轻人对传统艺术并没有时刻关注的瘾头,85后罕见创新的艺术名家也令人心生厌倦,而时下不少新生代艺术家们动辄将性和政治引入话题,简直比吃饭睡觉还频繁,结果是如果你还愿意看点艺术八卦,页面设计得有猫扑影子的嘿社会这类媒体倒可以帮你找点乐子。  艺术在中国很无趣,尽管这说法既狭隘又偏激。在这个让人有些撑不下去的冬季,艺评人朱其最近的发言让一些人找到了用武之地,
期刊
“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主要是一些势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和产业资本,他们对于资产管理行业受托人的义务、持有人利益优先等本质特征缺乏深度理解,在相关领域专业性不够,股东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往往忽视投资人利益,没有充分考虑公司管理团队的合理诉求。”  这是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洪磊在某年会上发表的观点。  经历了2006年和2007年快速发展之后,2008年以来基金规模出现了大幅下滑并徘徊不前的局面。200
期刊
在上周三那根难以解释的62点长阴之后,怀疑开始滋长。这种怀疑,不仅有对当下宏观环境的担忧,也有对未来政策层面的顾虑,但更要命的是,这种怀疑,主要还是来自于对股票市场本身的失望。  在这个崇拜政策的股票市场里,如按既往逻辑,此时此刻当不至于如此脆弱。因为这一切,恰好发生在政策频频转暖、流动性持续告缓之际。于是,困惑的投资者开始四处打听是否有什么利空消息,结果让人更加恐惧,因为人们根本找不到有说服力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