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东西”的腔调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at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开幕的展览“老东西——何迟和梁硕”在一个艺术表达看似已经词穷的时代里,给出了另外一种方向,虽然展览中的怀旧情愫(包括对过往生活经验的表达和对一些现成品的运用)在70后、80后的艺术家创作中一直弥漫着,但和某些直白的略显低级的处理手法相比,“老东西”的调调,拿捏得恰到好处。
  在策展人戴卓群看来,“老”作为一种态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标榜的“新”截然对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在“新”的前提下革一切“老”的命。偏执追求新的结果造成了当代文化的致命缺陷:浅薄,缺乏厚度。且不论策展人在比较新旧时,是不是追溯的时间太长,但是一味地追求新和标新立异,让作品流于形式而忽略了表达,也已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痼疾。
  或许,何迟的“老东西”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毕竟他的此次参展作品让人有些意外。涉猎甚广的他,此次展示了其性格中的传统情怀,不失为一次诗意的迸发。或许我们可以从他以往的作品中,洞悉他是如何将这份“老”藏掖起来,以适应当代艺术一边倒的对“新”的审美追求——2007年,何迟在唐人画廊实施了名为《东风》的行为作品。在展览现场近100 人同时鼓劲吹气,通过各自连接旗杆内管道的通气软管,使在室内高10多米的旗杆上悬挂的中国国旗飘扬起来。2010年,何迟发起和组织的雄黄社在参加大声展时,把位于北京黑桥艺术区的雄黄社工作室里没有被实体家具占据的混凝土地面切割下来,然后搬到位于三里屯SOHO的大声展展厅,之后又按照原来形状拼起来铺在该展厅的毛坯地上作为展品,并为作品起名《微笑》。同样地,在作品《绝对》中,他在一个空房间内部挖房子的墙角使房子下沉,直到不能再挖为止。此外,何迟还有一系列作品采用的是物上绘画的方式。如他把老式收音机的天线、伸开的卷尺、刀鞘、扩音喇叭、瓦片等日常之物涂成彩虹色(《一彩虹》),还把花朵重新着色(《天赋》)……类似莫名感十足的作品很多,都显示他在创作上走向了更加形而上、追求无意义的层面。这样的作品让人似懂非懂,也似乎少了些温情,在表达上与其他当代艺术家并无二致。但让人惊喜的是,这次的“老东西”似乎展露出了艺术家心底最柔软的那一部分,被隐藏起来的“自我”。
  相比较以往创作中的超验和形而上的成分,何迟这一次算是“有的放矢”,“靶心”清清楚楚地立在那里。从西安美院国画系毕业的他,展出了一组距今已有10余年的旧作。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早期的创作着意使用诗画重构的形式,其中有他在被水浸泡了的卫生纸上写的自传体小说,有用毛笔临摹的6封家书,有用草纸油印手工完成的《大字拼音读诵本:毛泽东诗词选》……掺杂着个人温度的思考,大概是能引发观众共鸣的。据说,何迟本来准备把这些旧作永远埋葬在心里,在策展人戴卓群的游说下才同意拿出来展出。或许,我们应该感谢能在“老东西”中遇见另外一个何迟,一个服从于内心,也更本初的创作者。
  和何迟作品中的厚重诗书气不同的是,粱硕显得更灵活多变,甚至是调皮、幽默一些。这位中央美院雕塑系科班出身的艺术家,以《城市民工》成名,后来有感于雕塑这一形式的桎梏,曾进行其他创作形式的尝试,最终迷恋上了民间艺术,自此一晃就是近10年。
  批评家们普遍认为他的关注点进行转变的原因,与其几年前的荷兰之行密不可分,正是这次出国的经历让他的目光从对外部社会回到了内心。按照诗人西川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归零,归我”的过程。所以,他“一本正经”地出现在农村庙会和集市上,甚至对自己的每一次消费行为进行录像记录。在此之前,他用极端写实的方法雕塑出自己的儿子,还曾把墨汁倒在石膏粉上、切割,然后焊接C型钢……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偶发性和无意义性,让人很是怀疑这是否是对当代艺术故作深奥和观念先行潮流的一种反叛?
  那些从庙会上买回来的东西,除了彰显粱硕“恋物癖”的一面,还体现出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奇思妙想。他用陶瓷、牛皮和塑料哨制成了《叽咕叽咕》,用火柴、筷子、玻璃钢、铁丝和瓷制成了《摇叫》,还用拖把、桌子、晾衣杆、垃圾桶组装成了《临时结构》,此外还有扣子、头花与树脂雕塑组合成的《臭美1号》。他将自己的审美范畴锁定在“渣”的范围内,按照他的说法,“渣有时是民间自己滋长出来的、某种原生态的、某种特别不在控制之下生成的东西”,这种东西“没有规则”,但又“很可爱”。虽然之后梁硕尝试了绘画、装置、影像、表演等更多样的媒介和创作形式,但“渣”成为一直贯穿在他作品中的核心线索。对此,戴卓群这样解释:“对于梁硕来说,渣既是一种实存,更是态度,乃至趣味。对经验世界和惯常逻辑的抵抗是梁硕对待事物的基本态度,这意味着否定,意味着拒绝定义。”
  除了“渣”的特质外,粱硕的艺术创作还致力于在新与旧之间创造某种关系,而且这种关系的生成是顺其自然的。就像他的玩具系列,所采用的都是日常之物的造型,又如他在组装《临时结构》时,完全依靠现成品的特性来进行组装,拒绝使用螺丝钉,以杜绝人为的痕迹。这种新与旧的嫁接和再创造,看来是粱硕以不合作的态度,努力地将当代艺术的“新”拉到“老”的语境中,让它变得更接地气。
  接地气有很多种方法,“老东西”中的何迟和粱硕,虽然艺术表现形式截然不同,但表达的感觉是基本一致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老东西”不简单是“怀旧风”,它是对生活经验做出直接的反应,它对“新”保持警醒态度。
其他文献
有人说,“文字赋予了他(沈从文)对高尚的向往,所以注定他要守着一份寂寞,一份清高。”我们遗憾沈从文先生封笔小说,却又感动于他在文物研究上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和厚重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比起来,这本收录了沈先生近50篇研究文物的论著《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似乎更能显出他独特的气质。  同大多数人知道沈从文的方式一样,我知道沈从文也是因为他的小说《边城》。然而,如果没有相关史料与知情人的讲述,我们很难
期刊
“如果你已经做过泰特美术馆涡轮大厅的定制展,又办了一场在全世界最著名的十个展览馆举行的大型回顾展,那你并不需要出现在这里”,田霏宇说,“聚焦·中国要展示的是一些其他的东西。”  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漫步在位于北京的画廊空间站的展位,得到了一张书签大小的浅绿色的“双飞幸福彩票”,被告知要刮去上面的灰条。“双飞艺术中心”是由9位中国男性艺术家组成的团体,他们将展位变成了一个嘉年华上的游戏,板墙上挂满了
期刊
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自由游走,对暴力和性的大胆表现,前卫奇异、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像,都使他的作品散发出独特的个人魅力——这是我们都熟悉的那个林奇。然而,并非仅限于此。  从一片废墟的残垣断壁中看到美,这可不是什么变废为宝的传奇,或者是矫情的臆想。废墟依旧废墟,但有些人真心觉得废墟很美。  关于废墟的美得从一个才华横溢又不辜负才华的人说起,他就是大卫·林奇,除了他众所周知的导演身份外,林奇还是一位音
期刊
艺术家邵帆近期正在麦勒画廊卢森部举办他的个展“我看”,展出了以他的新水墨兔子为主的系列作品。同时香港巴塞尔博览会也挂出了他的另一只美貌兔子。人们把它称为“火爆了巴塞尔博览会的中国兔子。”  艺术家的性情与作品之间,总是呈现出两样的关系,或是同步的和谐,或是不同步的相异。同步之意,即指艺术家与其作品,其貌相似。而不同步之意,自是指作品要往相反的方向去理解。邵帆的人与作品几乎一模一样,很含蓄,很安静,
期刊
当时我策划“左手与右手”的时候,艺术家都是自己租车把画拉过来的,我当时跟他们说的很清楚,我没钱你们得自己想办法,他们都非常愿意参加,但是现在,我要跟他们说我要做一展览,你们自己负责运输,那绝对不可能。  ——冯博一  上世纪90年代末,有许多半地下的实验性艺术展览都是在非展览空间做的,包括你策划的几个展览,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有这么多这种形式的展览出现?  官方对当代艺术,尤其是比较前卫的当代艺术一
期刊
磅单
期刊
印象派作品特别善于取悦观者的双眸。其用色活泼,运笔快捷,着重光线的变化对眼前景观所产生的瞬间效果。在上世纪即将来临的当口,这个属于“现代生活”的全新艺术风格适时出现了。如今,亚洲、俄罗斯和中东的富豪们正在和欧美大鳄共同竞争已经是天价的印象派经典佳作。这保证了此板块的价格即使暂有小幅调整,仍会回到向上的曲线。  国人都知晓“石油大王”洛克菲勒(Rockefeller),他是美国20世纪初的首富。但是
期刊
3月初,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展厅展出了由凯伦·阿契(Karen Archey)和岳鸿飞一起策划的“后网络艺术”,一个听上去非常有科技感的展览,一个能够勾引起普通观众兴趣的展览。面对这个新鲜的主题,进入展厅之前大家不免有所预想和期待,但是这个展览可能会让大多数人摸不着头脑,走出展厅你依然不知道什么是后网络艺术,不仅仅是看不懂作品。  策展人凯伦·阿契说,后网络这个概念是她和岳鸿飞讨论后提出来的,它并
期刊
在这个秋拍的季节,大家不能免俗的要接收一些拍卖上的价格信息,不然等到哪天聊起来安迪·沃霍尔的“新贵”,培根现在全世界价最高,万达不止买了一幅毕加索之类的话题,自己一无所知就显得太“无知”了。除此之外,德国政府因为艺术品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受关注度毫不亚于秋拍那些数据,毕竟这些艺术品价值不菲。  2011年,德国海关由于怀疑慕尼黑艺术经销商希尔德布兰德·古尔利特的儿子康纳琉斯·古尔利特偷税,对其公寓进
期刊
关于裸体艺术的现实意义,我和副主编争论了很久,我也不是什么保守刻板的人,好歹还是学了点艺术史,我只是想不太通,什么年月了,讨论裸体还有什么意思,不时髦,当代艺术们都那样了。12月里,多少个需要欢乐的节日,裸遇,还是男裸,这么个选题,直觉上都有点不喜气。  副主编又浅笑低头,点滴不好意思,说,因为,美吧。  爸爸的好朋友中有两个叔叔,我印象深刻。陈叔叔,精瘦,嘬腮,小眼睛,微微佝偻,看着像极其狡猾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