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腹腔镜 次全子宫切除术 宫颈套扎
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LSH)指在腹腔镜下切除子宫体而保留子宫颈的手术[1]。2009年7月~2011年10月完成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34例,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治疗体会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4例,年龄38~52岁,平均43.2岁。其中子宫肌瘤26例、子宫腺肌病8例。妇科双合诊检查子宫增大<12周21例、子宫增大>12周13例,有下腹部手术史4例。
手术方式:①麻醉及体位:34例患者中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取膀胱截石位,置举宫器及气囊导尿管。②四孔法:常规消毒铺巾后取脐孔上1cm作1cm横切口,作为腹腔镜镜头孔,右下腹麦氏点、左下腹反麦氏点分别取0.5cm、1.0cm做主操作孔,耻骨联合上偏左侧取0.5cm小切口作为副操作孔。③圆韧带及附件的处理:向内上方钳夹提起子宫角部的圆韧带,距子宫角外侧2~4cm处双极后剪断或单级电凝后切断圆韧带。切除附件:方法一:提起一侧输卵管,暴露骨盆漏斗韧带,双极电凝钳电凝使血管组织闭合后剪断骨盆漏斗韧带,电凝和剪断时,注意临近的输尿管。方法二:卵巢动脉缝扎,使用带推杆的腹腔镜缝线,在阔韧带无血管区缝合结扎骨盆漏斗韧带3次,或剪开阔韧带前后叶,在阔韧带后叶无血管区分离穿孔,通过此孔穿入结扎线进行骨盆漏斗韧带结扎,结扎子宫侧时,应该在切除侧附件对侧的操作孔进行结扎。保留附件:距子宫角部2cm处用双极电凝后剪断或单级电凝直接切断,输卵管及卵巢固有韧带内血管丰富,一定要电凝完全,此外需注意电凝剪开时不可紧贴子宫,太近子宫不容易电凝完全而导致出血。④分离膀胱返折腹膜:提起已经剪开的膀胱返折腹膜,进入膀胱宫颈间隙,注水分离或钳夹“花生米”,将膀胱略下推,层次正确,可以看见发白的宫颈筋膜,两侧的组织是膀胱柱,其内有来自宮颈的血管,电凝分离后,很容易将膀胱下推,对子宫旁组织稍加分离即可暴露子宫峡部,见到子宫动脉,此部位若使用锐性分离容易导致出血,使用单级电凝容易损伤输尿管和血管。⑤套扎宫颈:以1号可吸收线制成线圈套扎宫颈中段两次,子宫颜色变紫。⑥取出子宫:扩大左侧辅助穿刺孔,置子宫粉碎器,旋切宫体、宫颈至子宫动静脉上方,双极电凝宫颈残端出血点,查无出血,将膀胱腹膜返折覆盖子宫颈残端,缝合数针固定,为防止子宫脱垂,可以将圆韧带缝合固定于子宫颈上,冲洗盆腹腔,视术中情况决定是否放置腹腔引流管。⑦术后常规补液抗炎对症治疗。
结 果
34例手术中,无术中、术后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75~110分钟,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无1例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70~120分钟,出血量10~50ml,术后6小时进食,术后当天下床活动,恢复肠蠕动功能,不需应用止痛剂,术后24小时拔除尿管后小便均能自行排出,术后1天内体温最高达38.1℃,平均37.5℃,第2、3天恢复正常,术后平均住院4天。
讨 论
子宫切除是妇科最常见的手术,占腹部手术的第3位,近年来腹腔镜下手术在妇科领域迅速发展,已开展了附件切除、卵巢囊肿剔除、子宫全切、次切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腔镜下子宫次切术的指征同开腹手术,包括子宫异常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附件肿瘤。既往有下腹部手术史、炎症粘连,手术难度明显增加。
腹腔镜下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对身体创伤小,对盆腔干扰少,痛苦小,恢复快,腹部切口瘢痕小,住院时间缩短。②由于气腹形成,镜下对病灶有一定的放大作用,盆腔视野更为清晰,不易损伤盆腔脏器。③出血少,由于镜下操作是先电凝止血后凝切,故术中出血少,本组中5例出血<10ml,这样减少了术前合并贫血患者的输血机会,避免了输血所致风险。④开腹不易发现的病灶可在镜下电灼清除,本组有2例术中发现膀胱区有火焰状改变,予双极电灼后成黑色,这些病灶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改变,这样使诊断和治疗一次性完成[2]。⑤术后盆腔粘连减少,传统的开腹手术中,腹腔粘连的发生率50%~90%,复杂的腹部手术术后粘连率>90%,腹腔粘连可引起不孕、肠粘连、肠梗阻、慢性腹痛等并发症,也给再次手术带来困难。腹腔镜下手术对盆腔干扰少特别是肠管,术中反复冲洗可祛除凝血块,稀释炎症物质,改变腹腔内环境,从而减少粘连,同时术后早期进食、早期活动,可增加肠蠕动,预防术后肠粘连。⑥腹腔镜手术可反复施行,本组有数例患者曾有异位妊娠或附件肿瘤手术史。但腹腔镜下手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实物的触及感,盆腔粘连镜下操作难度明显增大,易损伤脏器或病灶清除不彻底,需转开腹手术。子宫增大特别是>16周,腹腔镜下暴露子宫后壁困难,影响手术视野及操作,易造成肠管损伤,应选择开腹手术为宜。
总之,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虽不能完全代替腹式次全子宫切除术,但也是一种安全、可靠、微创、恢复快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 刘彦,主编.实用妇科腹腔镜手术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1.
2 张兰梅,王蔼明.电视腹腔镜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04,10(4):16-18.
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LSH)指在腹腔镜下切除子宫体而保留子宫颈的手术[1]。2009年7月~2011年10月完成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34例,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治疗体会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4例,年龄38~52岁,平均43.2岁。其中子宫肌瘤26例、子宫腺肌病8例。妇科双合诊检查子宫增大<12周21例、子宫增大>12周13例,有下腹部手术史4例。
手术方式:①麻醉及体位:34例患者中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取膀胱截石位,置举宫器及气囊导尿管。②四孔法:常规消毒铺巾后取脐孔上1cm作1cm横切口,作为腹腔镜镜头孔,右下腹麦氏点、左下腹反麦氏点分别取0.5cm、1.0cm做主操作孔,耻骨联合上偏左侧取0.5cm小切口作为副操作孔。③圆韧带及附件的处理:向内上方钳夹提起子宫角部的圆韧带,距子宫角外侧2~4cm处双极后剪断或单级电凝后切断圆韧带。切除附件:方法一:提起一侧输卵管,暴露骨盆漏斗韧带,双极电凝钳电凝使血管组织闭合后剪断骨盆漏斗韧带,电凝和剪断时,注意临近的输尿管。方法二:卵巢动脉缝扎,使用带推杆的腹腔镜缝线,在阔韧带无血管区缝合结扎骨盆漏斗韧带3次,或剪开阔韧带前后叶,在阔韧带后叶无血管区分离穿孔,通过此孔穿入结扎线进行骨盆漏斗韧带结扎,结扎子宫侧时,应该在切除侧附件对侧的操作孔进行结扎。保留附件:距子宫角部2cm处用双极电凝后剪断或单级电凝直接切断,输卵管及卵巢固有韧带内血管丰富,一定要电凝完全,此外需注意电凝剪开时不可紧贴子宫,太近子宫不容易电凝完全而导致出血。④分离膀胱返折腹膜:提起已经剪开的膀胱返折腹膜,进入膀胱宫颈间隙,注水分离或钳夹“花生米”,将膀胱略下推,层次正确,可以看见发白的宫颈筋膜,两侧的组织是膀胱柱,其内有来自宮颈的血管,电凝分离后,很容易将膀胱下推,对子宫旁组织稍加分离即可暴露子宫峡部,见到子宫动脉,此部位若使用锐性分离容易导致出血,使用单级电凝容易损伤输尿管和血管。⑤套扎宫颈:以1号可吸收线制成线圈套扎宫颈中段两次,子宫颜色变紫。⑥取出子宫:扩大左侧辅助穿刺孔,置子宫粉碎器,旋切宫体、宫颈至子宫动静脉上方,双极电凝宫颈残端出血点,查无出血,将膀胱腹膜返折覆盖子宫颈残端,缝合数针固定,为防止子宫脱垂,可以将圆韧带缝合固定于子宫颈上,冲洗盆腹腔,视术中情况决定是否放置腹腔引流管。⑦术后常规补液抗炎对症治疗。
结 果
34例手术中,无术中、术后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75~110分钟,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无1例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70~120分钟,出血量10~50ml,术后6小时进食,术后当天下床活动,恢复肠蠕动功能,不需应用止痛剂,术后24小时拔除尿管后小便均能自行排出,术后1天内体温最高达38.1℃,平均37.5℃,第2、3天恢复正常,术后平均住院4天。
讨 论
子宫切除是妇科最常见的手术,占腹部手术的第3位,近年来腹腔镜下手术在妇科领域迅速发展,已开展了附件切除、卵巢囊肿剔除、子宫全切、次切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腔镜下子宫次切术的指征同开腹手术,包括子宫异常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附件肿瘤。既往有下腹部手术史、炎症粘连,手术难度明显增加。
腹腔镜下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对身体创伤小,对盆腔干扰少,痛苦小,恢复快,腹部切口瘢痕小,住院时间缩短。②由于气腹形成,镜下对病灶有一定的放大作用,盆腔视野更为清晰,不易损伤盆腔脏器。③出血少,由于镜下操作是先电凝止血后凝切,故术中出血少,本组中5例出血<10ml,这样减少了术前合并贫血患者的输血机会,避免了输血所致风险。④开腹不易发现的病灶可在镜下电灼清除,本组有2例术中发现膀胱区有火焰状改变,予双极电灼后成黑色,这些病灶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改变,这样使诊断和治疗一次性完成[2]。⑤术后盆腔粘连减少,传统的开腹手术中,腹腔粘连的发生率50%~90%,复杂的腹部手术术后粘连率>90%,腹腔粘连可引起不孕、肠粘连、肠梗阻、慢性腹痛等并发症,也给再次手术带来困难。腹腔镜下手术对盆腔干扰少特别是肠管,术中反复冲洗可祛除凝血块,稀释炎症物质,改变腹腔内环境,从而减少粘连,同时术后早期进食、早期活动,可增加肠蠕动,预防术后肠粘连。⑥腹腔镜手术可反复施行,本组有数例患者曾有异位妊娠或附件肿瘤手术史。但腹腔镜下手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实物的触及感,盆腔粘连镜下操作难度明显增大,易损伤脏器或病灶清除不彻底,需转开腹手术。子宫增大特别是>16周,腹腔镜下暴露子宫后壁困难,影响手术视野及操作,易造成肠管损伤,应选择开腹手术为宜。
总之,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虽不能完全代替腹式次全子宫切除术,但也是一种安全、可靠、微创、恢复快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 刘彦,主编.实用妇科腹腔镜手术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1.
2 张兰梅,王蔼明.电视腹腔镜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04,10(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