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2-0144-01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只是文字的组合,因而只需注解文字,体悟内涵即可。传统的语文教师也只凭着一支粉笔、几幅图画就能驰骋于三尺讲台之上,一堂堂精彩的语文课就这样产生于平凡的粉笔和寻常的书本中。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语文课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对教师的要求也越趋全面,多媒体教学也就成为必然。多媒体能够把大量直观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呈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空间、抽象、费解的概念变得具体、直观、易理解。而且多媒体还能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声、画交融,给学生创造交际的氛围,强化语言信息的刺激,引发学生思维的欲望。那么。如何巧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恰当地展示多媒体的魅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热情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及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交互化处理,使课堂教学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转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例如,我在教学《李广射虎》一课时,采用了形象生动的情节剧《李广射虎》揭示课题,再现了课文的重要情节。在播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紧盯着屏幕,生怕看漏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谈论“李广为什么会射中了一块大石?”大家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是因为李广力大无穷”,有的说“是因为晚上天黑漆漆的,他看不清前方的东西”……学生因喜欢情景剧而变得非常专注,对于教师的问题显得很感兴趣。这时教师相机深入提问点拨,学生们畅所欲言,把老师的问题较轻松地作了回答,对于文章的内容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们有了较新的感受,参与教师也有同感。有的教师说:“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孩子们又怎能不感兴趣呢?”
二、运用媒体,拓宽材料与内容
利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表现出了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和协作性等特点,打破了学生只能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学习的单一局面,大大丰富了学习和教学模式。
网络技术步入语文课堂,一改以往的粉笔、黑板以及单纯的口授教学方法,使课堂中教师边主导者为组织者,师生关系变成了教学互动的双向活动。在课堂上,常常需要提供许多背景材料,多媒体可以大容量、高速、快捷、省时地提供背景材料,而且时机自由灵活。
例如,《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记叙了民间艺术家阿炳创作这首不朽的二胡名曲的过程。课上,我先播放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让学生倾听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的二胡音乐,欣赏无锡树木葱茏的惠山和水面月光如银的二泉,看看戴着墨镜、穿着长衫、手操二胡的阿炳形象,学生感慨万千、激动不已,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学生感知情境、进入情境时再播放配乐朗诵,使之进一步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语句优美形象的文章语言魅力。又如在教学《恐龙》一课时,由于恐龙已经绝种,当时也不可能带学生到博物馆看恐龙化石,单凭学生看书中的插图,根本就不可能对恐龙的特点有清晰的认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让抽象的要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课前就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查找有关这篇课文的资料。另一方面,我从网络上下载了有关恐龙的图片、动画,当学生看到这清晰的画面时,他们不由自主地感受到恐龙的神秘。我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文内容中的图片以学生的需求而点击出现,可谓时机适当。让学生观察画面谈感受,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发言也积极踊跃,纷纷谈出了自己对恐龙的认识,并把自己课前找到的资料都派上了用场。通过学习,学生不但能充分想象到当时的地球环境,也加深了对恐龙的认识。
三、发展思维,开拓想象和空间
小学生的思维特征表现为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多媒体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集于一体,并形象的展示出来,比学生看书看书和黑板上的示意图要容易的多,但不能泛滥成灾。因为教师人为地减轻学生掌握教材的难度,把一些“棱角”磨平,这样无疑会助长学生对图像的依赖,从而懈怠了思维的活化。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怀疑,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堂生动的语文课也应该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提出疑问,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而多媒体在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想象空间方面,具有其他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
如教《庐山的云雾》一课,在讲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到时候,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庐山云海”的录像,启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将庐山的云雾比作“白色的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录像画面,得出结论:原来是作者根据云雾不同的位置展开了想象。这时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根据画面展开创造性想象:庐山的云雾还有哪些姿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点燃,想象的空间被打开。
总之,应用各种现代教育媒体进行组合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事半功倍,真正做到“减负增效”,这也是我们今后要继续努力不断探索研究的方向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只是文字的组合,因而只需注解文字,体悟内涵即可。传统的语文教师也只凭着一支粉笔、几幅图画就能驰骋于三尺讲台之上,一堂堂精彩的语文课就这样产生于平凡的粉笔和寻常的书本中。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语文课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对教师的要求也越趋全面,多媒体教学也就成为必然。多媒体能够把大量直观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呈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空间、抽象、费解的概念变得具体、直观、易理解。而且多媒体还能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声、画交融,给学生创造交际的氛围,强化语言信息的刺激,引发学生思维的欲望。那么。如何巧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恰当地展示多媒体的魅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热情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及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交互化处理,使课堂教学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转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例如,我在教学《李广射虎》一课时,采用了形象生动的情节剧《李广射虎》揭示课题,再现了课文的重要情节。在播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紧盯着屏幕,生怕看漏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谈论“李广为什么会射中了一块大石?”大家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是因为李广力大无穷”,有的说“是因为晚上天黑漆漆的,他看不清前方的东西”……学生因喜欢情景剧而变得非常专注,对于教师的问题显得很感兴趣。这时教师相机深入提问点拨,学生们畅所欲言,把老师的问题较轻松地作了回答,对于文章的内容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们有了较新的感受,参与教师也有同感。有的教师说:“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孩子们又怎能不感兴趣呢?”
二、运用媒体,拓宽材料与内容
利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表现出了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和协作性等特点,打破了学生只能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学习的单一局面,大大丰富了学习和教学模式。
网络技术步入语文课堂,一改以往的粉笔、黑板以及单纯的口授教学方法,使课堂中教师边主导者为组织者,师生关系变成了教学互动的双向活动。在课堂上,常常需要提供许多背景材料,多媒体可以大容量、高速、快捷、省时地提供背景材料,而且时机自由灵活。
例如,《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记叙了民间艺术家阿炳创作这首不朽的二胡名曲的过程。课上,我先播放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让学生倾听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的二胡音乐,欣赏无锡树木葱茏的惠山和水面月光如银的二泉,看看戴着墨镜、穿着长衫、手操二胡的阿炳形象,学生感慨万千、激动不已,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学生感知情境、进入情境时再播放配乐朗诵,使之进一步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语句优美形象的文章语言魅力。又如在教学《恐龙》一课时,由于恐龙已经绝种,当时也不可能带学生到博物馆看恐龙化石,单凭学生看书中的插图,根本就不可能对恐龙的特点有清晰的认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让抽象的要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课前就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查找有关这篇课文的资料。另一方面,我从网络上下载了有关恐龙的图片、动画,当学生看到这清晰的画面时,他们不由自主地感受到恐龙的神秘。我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文内容中的图片以学生的需求而点击出现,可谓时机适当。让学生观察画面谈感受,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发言也积极踊跃,纷纷谈出了自己对恐龙的认识,并把自己课前找到的资料都派上了用场。通过学习,学生不但能充分想象到当时的地球环境,也加深了对恐龙的认识。
三、发展思维,开拓想象和空间
小学生的思维特征表现为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多媒体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集于一体,并形象的展示出来,比学生看书看书和黑板上的示意图要容易的多,但不能泛滥成灾。因为教师人为地减轻学生掌握教材的难度,把一些“棱角”磨平,这样无疑会助长学生对图像的依赖,从而懈怠了思维的活化。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怀疑,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堂生动的语文课也应该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提出疑问,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而多媒体在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想象空间方面,具有其他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
如教《庐山的云雾》一课,在讲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到时候,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庐山云海”的录像,启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将庐山的云雾比作“白色的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录像画面,得出结论:原来是作者根据云雾不同的位置展开了想象。这时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根据画面展开创造性想象:庐山的云雾还有哪些姿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点燃,想象的空间被打开。
总之,应用各种现代教育媒体进行组合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事半功倍,真正做到“减负增效”,这也是我们今后要继续努力不断探索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