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量子效应来看意识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iit5625523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这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唯物和唯心似乎是永远对立的两面。在我接受的教育中,似乎都偏向于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以致于我们经常会否认精神意识的作用,从十分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并且这种导向,也产生了当今盛行的科学唯物主义。但如果要将一切都归从于唯物主义,却否认实际实验情况,或硬是要将实验结果现象用唯物的观点解决,倒是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
  关键词:意识;物质;世界观
  一、唯物难以解释的世界——量子微观世界
  如果你学过或了解过量子力学,那么这里要说的对你来说将会是引起你思考的契机。如果你之前并没有了解过量子科学方面的事,那么这一部分正好可以对你下面的阅读提供一个概念前提的帮助。
  在量子理论中,最著名的实验应该是双狭缝实验以及单狭缝实验。而对于量子的研究,还得得益于“光”是粒子还是波的讨论。牛顿认为光是粒子,因为最直观的证据就是光在被挡住的情况下可以形成阴影,而惠更斯则认为光是一种波。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为光是一种波提供了更多的支持。然而,我们现在都知道。光,可以说它既是粒子又是波,即所谓的波粒二象性。事实上,一切事物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在量子研究的实验中,出现的最有趣的现象就是当我们认为光是波,并以波的性质设计实验,它得到的实验结果则是光表现为粒子性。而当我们以粒子的假設设计实验时,它则表现为波。仿佛,光子总是能预先知道我们在想什么,并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似乎,它可以预知未来。在这样的研究下,还出现了那只令所有人都头疼的薛定谔的那只猫。
  现在,根据哥本哈根诠释。其实,在没有观察者在场,光子其实处于一种波函数的状态。只有当被观测时,它的波函数崩塌,以一个确定的存在形式被观察者所观察到。至于在被观察前它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
  量子的微观世界让科学家们感到头疼和疯狂,它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与无法理解。完全不知到它的状态直到有一个意识存在作为观察者的出现,它才会以一个确定的形式被观察到。在一项实验中,科学家们用另一束粒子作为观察者介入一个粒子的消失过程,原本,这个本该升温消失的粒子,在被“观察者”观察后,温度竟然回到了原始的状态。这项实验表明:变化,其实是在没有被观察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我们可以“盯”住一个粒子,那么它将不会发生变化。
  这听起来很难以接受和相信,与我们自己体会到的事物现象完全相悖。但事实却是如此,以致于波尔说:“我们称之为真实的事物并非由真实事物构成。”
  在量子科学中,我们必须得摒弃物质是决定性的观点,将世界观转化成:意识是第一要素。在没有意识观察的情况下,一切客观存在都将处于波函数的状态。直至被观察的那一刻,波函数崩塌,以一个确定的形式展现在观察者眼前。
  二、量子纠缠
  如果你已经可以接受意识可以作为客观事物的第一要素了,那么请现在将你的世界观暂时转变为:意识拥有决定性作用。
  量子纠缠是说两个相互纠缠的粒子a,b。无论两者相距多远,当a发生变化时,b也立刻瞬时的发生相反的变化。比如,a像左转,那么b就在同时表现出像右转。也就是说,且无论两者相隔多远,这种信息传递都是瞬时的。但这明显违背了那个所谓的最大速度——光速,以致于爱因斯坦称之为“幽灵”。
  这似乎无法解释,但如果我们从意识决定的观点上看。这将很容易得到解决。那就是时间和空间其实并不存在。时间和空间只是人的大脑对变化过程的一种反映。有一个实验是将一个人关在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屋子里,一个密封的与外界隔绝的屋子里。一开始,这个人还表现出能够感受到时空变化的行为,但到后来,由于周边不变的环境,他的时空感就消失了。他没有了时间的概念和空间的对比感。
  如果时空并不真实存在,那么关于量子纠缠就有一个很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我们所谓的分开了的两个纠缠粒子,其实并没有分开。只是我们大脑意识觉得它分开了。这样,即使它们相距很远,其两者之间的真实时空依旧为0。这样就解决了瞬时的信息传递的矛盾。
  三、意识和物质的存在关系
  这里附上《生物中心主义》((美)罗伯特·兰札(Robert Lanza),(美)鲍勃·伯曼(Bob Berman)。)的基本原理:
  1生物中心主义的第一个原理:我们感觉真实的东西是一个与我们的意识有关的过程。如果存在一个“外在”的实体,将会——根据定义——必须存在于空间之中。但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空间和时间并不是绝对的实体,而是人类和动物的思维工具。
  2生物中心主义的第二个原理:我们的外在和内在感觉是相互纠缠的。他们是一个硬币的不同的两面,不可分开。
  3生物中心主义的第三个原理:亚原子粒子——实际上所有的粒子和对象——的表现与观察者的在场有着相互纠缠作用的关系。若无一个有意识的观察者生物在场,他们充其量是以概率波动的不确定状态而存在的。
  4生物中心主义的第四个原理:没有意识,“物质”就处在不确定的概率状态中。任何可能先于意识的宇宙,都只存在于一种概率状态中。
  5生物中心主义的第五个原理:唯有生物中心主义才能解释宇宙的真正结构。宇宙对生命做精微的调节,使生命在创造宇宙时产生完美的感觉,而不是相反。“宇宙”纯粹是它自身的完整时空逻辑体系。
  6生物中心主义的第六个原理:在动物意识的感知之外,并无真实的时间存在。时间是我们在宇宙中感觉变化的过程。
  7生物中心主义的第七个原理:空间与时间一样不是物体或事物。空间是我们动物的另一种理解形式,并不是独立的实体。我们像乌龟的壳那样承载着空间和时间。因此,并没有与生命无关的物理事件发生在其中的、自我存在的绝对基体。
  从上面不难看出Robert和Bob认为意识和物质必须同时存在,没有意识,物质只是处于波函数的不确定状态。只有当意识存在时,物质才能从波函数的状态客观化。但这很明显,并不能完全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情况。   我们的日常生活依旧遵循着唯物的因果关系,这些已经崩塌了的波函数的客观实体并不以我们的意识为转移。那么该如何解释这些明摆着的唯物现象呢?
  让我们从构成我们身边事物包括我们自己的微观粒子入手。也就是从波粒二象性入手,由微观推广到宏觀。我们这些宏观物体依旧具有波粒二象性,但这些量子效应已经小到远远无法测量。至于为什么,可以想象成构成你的所有粒子都在互相观察着对方,以致于各自的波函数都崩塌了,并保持崩塌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只有宏观世界才遵循唯物的效应。即只有当物质的波函数崩塌以一个确定的形态存在后,才会有因果效应。
  四、宏观唯物状态下意识依旧会起作用
  既然在宏观状态下,意识的作用已经小到几乎没有了。那么,意识还会起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有很多靠意识出现的医学奇迹,这里就不举例子了。读者感兴趣可以自己查查相关资料,或者搜索“量子自愈”这个关键词。最常见的意识作用,就是我们的大脑思维意识创造力的体现。你可以回想一下你在创造时的情景,一篇文章,一章交响乐,一幅画作,一种超越前人叛逆性的思想。当这些创造发生时,你的脑子里是什么情景,是长时间的努力工作的积累吗?不是!牛顿提出普遍作用力这般创造性的行为是长时间努力的结果吗?根据当时的信仰体系,地上和天上的规律是不同的。没有不通过介质就在一定距离发挥作用的力。可以说牛顿的创造并不是在当时已知的物理背景下发现的,并不是通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相关努力,反而更像是突然产生。没有连续性。高斯也说过:“最后,在两天前,我成功了,不是因为我的痛苦努力,而是上帝的恩典。像一道突然的闪电,谜语突然就解开了。我自己也说不出连接‘我以前知道的知识’和‘今天创新出来的新理论’的导线是什么。”包括庞加莱在内,他在夜以继日的思考一个数学问题,一步一步的进行思考,但并没有什么创造性地意识在他脑中产生。反而是后来,他在一次旅行中,数学函数不期而至。在后来的报告中,他说他的这个想法与他当时的思考或他以前对这个问题的想法没有任何关系。(当然还有更多的例子,读者可以参考Amit Goswami的《量子创造力》的第二部分第七章内容。)可以说,创造,用尼古拉·特斯拉的话“像一道闪电”,要么来,要么什么都没有。它是不连续的。它不遵循什么因果效应。我们还听过“狼孩”的新闻,这些被狼养大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狼相似,并且对其检查发现他们身上地一些生理特征表现为狼的生理特征,而非人。他们的意识告诉他们,他们是狼而且这种意识是十分强烈与根深蒂固的。他们就相当于你相信你会从高处坠落般地相信他们自己是狼。这种强烈地相信自己是狼的意识让他们的身体朝狼的生理上发展,尽管不能改变DNA的决定性,但确实发生了一些改变。
  结论:
  意识是物质确定性存在的第一要素,没有意识作为观察者,一切物质都将存在于波函数的状态。而当微观的粒子慢慢组成宏观的物体时,意识起到的作用则会慢慢减小,因为波函数的崩塌且锁定了存在的状态。但并不能保证其永远不变,在宏观状态下,意识依旧可以起到作用。可以说,在最初的微观状态下,意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是微观粒子得以组合在一起变成宏观物质的第一要素,随着微观粒子的组合,渐渐的意识作用减退,物质之间相互联系,以因果效应相互联系。
  参考文献
  [1]《生物中心主义》(Robert Lanza,Bob Berman)
  [2]《量子创造力》(Ami Goswami)
  [3]《量子理论:爱因斯坦与波尔伟大论战》(Manjit Kumar)
  [4]《唯物论》
  作者简介:
  林乐霄(出生2000年1月6日),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江苏省南京市,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电子与工程学院,学历:本科在读 职称:无。研究方向:意识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事业单位的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这个方面,宣传对于事业单位的思政工作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思政工作的宣传上不能够有所疏忽或者懈怠,因为思政宣传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加上思想认识,对工作更加的重视,从而起到一个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本文将会以秦皇岛市智慧城管中心为例来分析宣传对事业单位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宣
期刊
摘 要:作为竟陵派诗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求灵求厚”是钟惺和谭元春在总结前后七子和公安派文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钟、谭二人在文学主张上积极探索,主张将“灵”与“厚”完美结合,“求灵以致厚”。我们把“灵”总结为 “灵心”“灵悟”“灵气”,把“厚”总结为诗歌情感上的深厚、意境上的浑厚、诗歌表达上“气厚而笔简”、个人修养上“厚养其气”。虽然他们自身的诗歌创作并没有达到理论要求的高度,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
期刊
摘 要:电费抄核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主要包含了电费抄表、电费核算与电费收缴这些方面的工作。雖然智能化电表在不断普及,但是一些地方还是需要展开抄核收工作。而在抄核收工作中,可以发现还切实存在一些问题,这可能引发相关的风险,对于供电企业而言是不利的。结合实际工作,多措并举,科学统筹,对电费抄核收风险及防范措施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费抄核收;风险;防范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不断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韩国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运用自己独特的讲述方式,探讨大时代背景下其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文化蕴涵。金基德电影里的女性大多都是以被蹂躏、失足少妇和叛逆少女的形象存在的,整体上打破了人们眼中的美好形象。从一定意义上扩充了学界对韩国女性形象的研究,从而挖掘金基德影片中女性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阐述传统的女性形象在金基德影片中的变化所在,剖析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与现实社会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加快,网络舆情管理也成为了重中之重,这不仅是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更是我国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本文结合当前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对网络舆情产生的社会管理影响及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创新管理机制、打造专业队伍等管理对策,以期为网络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关键词:信息化;网络舆情;社会引导  引言:从目前来看,在我国的网络舆情管理过程中,监督引导作用没有全部发挥出来。
期刊
摘 要:党在新征程伊始曾表达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重要性,基层党组织是目前党中央重点建设对象,基层党建组织维语改革发展前端,本文将结合基层党建的意义,讨论划分工作责任、完善党建制度、做好人员培训、落实网络监督等打开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建议,为夯实党的基层力量作出参考,推进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五联五共;基层党建;基层党员  引言:如今世界正走向多极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代表的两
期刊
摘 要:当前阶段,随着各类新兴媒介不断融合发展,新媒体时代正式开启。在这一大环境影响下,传统媒体广播电台面临着巨大压力和重重挑战。鉴于此,笔者在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台的发展困境与转型策略进行一定分析和探究,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台;发展困境;转型策略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丰富,并且对各类信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1]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随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时代。"在新的时代如何讲好一个中国民族的故事,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跨领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和内容,探索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成为新时代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的重要任务。本文尝试解读《檀君神话》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民族好声音的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檀君神话  跨文化传播学是传播学的
期刊
摘 要:在当今这个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的年代,艺术教育也逐渐的越来越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认同,因为它不仅仅能培养人们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情感世界。艺术是一种生活观念,艺术是一种审美高度,艺术是一种自我完善,一种感受,一种让别人以及自己快乐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美感;形式  现代世界普遍的认为艺术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是一种与人生意义相接近的一种东西。虽说如此,我们与艺术之间的相遇
期刊
摘 要:当前阶段,人物类电视专题片获得了观众们的较好口碑与极大关注。人物类电视专题片素材内容极为丰富且复杂,并且颇具影响力。因此,对于人物类电视专题片的拍摄技巧、特效处理以及后期编辑也必然有着更高的专业要求。笔者在本文针对新时期人物类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制作与后期编辑进行一定细致化分析与探究,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物类电视专题片;拍摄制作;后期编辑;技巧分析  引言:新时期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