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教授课文之前的预先自主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师指导学生预习就是要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如果预习成了学生的一种持久的自觉的学习行为,将会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呢?我认为,必须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我们要做到:
一、制订“预习单”,明确预习要求
预习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为了让学生科学合理地预习课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我根据教材特点及每单元的训练目标,同时考虑到三、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采用“预习单”的预习方式,(见下表)。
这份预习单既统一了要求,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了分层要求。在实施“预习单”的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带“☆”的为必做题,其他为选做题。这样,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适当降低了难度,而对优秀学生来说则是提高了层次,增加了分量。如“我的疑问”这项内容的预习,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从不懂的词语着手提问;而感悟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从不理解的句子及课文的思想情感或写作方法等着手提问。
另外,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以及每个单元不同的训练目标,预习要求也不同。新教材文章题材丰富多样,有的课文内容浅显。语言简练、清新,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爱读、爱看,也有感悟,那么,预习的重点可放在朗读上;有的课文内容较深,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缺少情感体验,预习的重点可放在资料的查找及质疑问难上……如《军神》这篇课文,学生对刘伯承缺少必要的了解,对文中人物的认识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就鼓励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刘伯承的资料。课堂上,学生交流所获得的信息,既增强了他们对文中主人公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查找、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指导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
预习的步骤,应根据预习的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但初始阶段,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最基本的预习步骤。
1.默读:①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回答:课文告诉我们什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或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或描写了一些什么景,或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②用横线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③用直线画出不理解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或者觉得写得好的句子。④找出课文中的多音字、形近字、近义词、反义词等,在课文的空白处标出来。
2.查问:①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解决在默读中遇到的字词等问题。②利用学习过的各种方法(加偏旁、减偏旁、换偏旁,做动作,猜谜语,巧妙联想)记住生字字形,并给生字口头组词。③理解要掌握的词语,口头说说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查找工具书)。④用本课新学的一些词语造句。
3.朗读:①读课题,思考:我想知道些什么?②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重新回答:课文告诉我什么?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回答:读了课文,我知道了(懂得了、明白了)什么?第三遍(低年级不做要求)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回答: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告诉我们的?③大声朗读你不理解的、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或者是你觉得用得好的词语(句子)。
4.摘抄:①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就摘抄下来,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②摘抄喜欢的和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句子),并说出好在哪里,到学校再跟老师、同学交流。
5.拓展:①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②仿写句子或者段落。
三、激发预习的兴趣,养成预习习惯
在预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觉地养成预习的习惯。
1.及时评价预习过程。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
2.充分利用预习结果。学生是需要被肯定的,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预习的结果,他们才会觉得预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才会乐意去做,并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遇到疑问,要鼓励学生自己看书,查阅有关资料,试着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就放到课堂上,大家进行讨论,这样,学生才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实践证明:凡是学生预习得好的课文。学生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主动,探究深入,课堂教学效果也好。
那么,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呢?我认为,必须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我们要做到:
一、制订“预习单”,明确预习要求
预习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为了让学生科学合理地预习课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我根据教材特点及每单元的训练目标,同时考虑到三、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采用“预习单”的预习方式,(见下表)。
这份预习单既统一了要求,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了分层要求。在实施“预习单”的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带“☆”的为必做题,其他为选做题。这样,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适当降低了难度,而对优秀学生来说则是提高了层次,增加了分量。如“我的疑问”这项内容的预习,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从不懂的词语着手提问;而感悟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从不理解的句子及课文的思想情感或写作方法等着手提问。
另外,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以及每个单元不同的训练目标,预习要求也不同。新教材文章题材丰富多样,有的课文内容浅显。语言简练、清新,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爱读、爱看,也有感悟,那么,预习的重点可放在朗读上;有的课文内容较深,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缺少情感体验,预习的重点可放在资料的查找及质疑问难上……如《军神》这篇课文,学生对刘伯承缺少必要的了解,对文中人物的认识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就鼓励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刘伯承的资料。课堂上,学生交流所获得的信息,既增强了他们对文中主人公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查找、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指导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
预习的步骤,应根据预习的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但初始阶段,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最基本的预习步骤。
1.默读:①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回答:课文告诉我们什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或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或描写了一些什么景,或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②用横线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③用直线画出不理解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或者觉得写得好的句子。④找出课文中的多音字、形近字、近义词、反义词等,在课文的空白处标出来。
2.查问:①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解决在默读中遇到的字词等问题。②利用学习过的各种方法(加偏旁、减偏旁、换偏旁,做动作,猜谜语,巧妙联想)记住生字字形,并给生字口头组词。③理解要掌握的词语,口头说说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查找工具书)。④用本课新学的一些词语造句。
3.朗读:①读课题,思考:我想知道些什么?②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重新回答:课文告诉我什么?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回答:读了课文,我知道了(懂得了、明白了)什么?第三遍(低年级不做要求)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回答: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告诉我们的?③大声朗读你不理解的、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或者是你觉得用得好的词语(句子)。
4.摘抄:①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就摘抄下来,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②摘抄喜欢的和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句子),并说出好在哪里,到学校再跟老师、同学交流。
5.拓展:①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②仿写句子或者段落。
三、激发预习的兴趣,养成预习习惯
在预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觉地养成预习的习惯。
1.及时评价预习过程。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
2.充分利用预习结果。学生是需要被肯定的,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预习的结果,他们才会觉得预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才会乐意去做,并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遇到疑问,要鼓励学生自己看书,查阅有关资料,试着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就放到课堂上,大家进行讨论,这样,学生才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实践证明:凡是学生预习得好的课文。学生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主动,探究深入,课堂教学效果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