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gish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扬州剪纸艺术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不仅展现了其独有的艺术文化、传统技艺,也记录扬州当地的历史变迁、民俗文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化研究与传承创新已然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非物质文化遗产常用的数字化传承创新,主要通过人工智能、图像识别、色彩学处理技术将剪纸艺术作品进行还原、保存,以影像手段将大师技艺进行记录,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扩大其影响力。
  【关键词】 扬州剪纸;数字化传承创新;非遗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2-0040-02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数字媒体艺术语境的扬州剪纸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SJA0798)。
  一、概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里详细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方水土的人文民俗的体现,也是当地人民精神文化内涵的结晶。
  二、扬州剪纸面临的问题
  剪纸艺术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是纯手工的民间工艺,也是最具群众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于2003年被列为中国民间十大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随着城市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扬州剪纸非遗文化的传承前景不容乐观,剪纸艺术大师大多趋于老龄化,现代年轻人在短时间内又很难掌握这门传统技艺,现代社会家族性传承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从而导致“非遗”继承后继乏力。
  在研究扬州剪纸艺术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走访了很多扬州当地的大师工作室,看到了一些大师保存的拍摄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剪纸纪录片,播放的画面上出现了大量的刮伤和声音失真的情况,还有很多影像带甚至出现了发霉的迹象。这使人们认识到传统的影像保存越来越不能满足非遗保护的需求,存在着诸多漏洞。这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三、扬州剪纸数字艺术化处理
  (一)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保障
  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发展,现代信息资源通过各种数字设备进行了系统的数字化处理。现代数字化的存储方式,既可以让用户远程检索与查询,又可以压缩存储空间,完善组织形式,加快信息传播速度,使信息的利用范围进行扩大。
  扬州剪纸的艺术臧品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化,包含了花卉、植物、虫鸟等图案,这些图案多以二维平面的形式进行保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图案出现了褪色、图案残缺等现象,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数字图像处理,将剪纸艺术图案中的颜料成分进行研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使剪紙艺术作品虚拟复原和演变模拟,特别针对发生破损的地方进行数字化还原。
  (二)扬州剪纸的数字化处理与加工
  经过走访、调研发现剪纸艺术的元数据标准研究大都带有明显的地方性与区域性特征,扬州剪纸艺术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现代的数字化条件下将这一非遗传统项目,进行数字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何将扬州剪纸艺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呢?这就涉及到了剪纸艺术的数字化存储技术、剪纸技艺的数字化影像记录。扬州剪纸技艺数字模块化、数字流程开发。具体方案如下:
  1.对扬州剪纸艺术进行原数据的采集。主要包括大师剪纸过程的音、视频采集,剪纸成品的佳作采集,对采集的视频进行影像后期处理,剪辑、合成、分类整理存储等技术工作。
  2.根据剪纸作品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整理,例如按纹样进行分类,如人物、动物、植物、房屋器物、山水、文字、装饰纹样等,根据不同的图案类型、大师创作风格,颜色、形态特征,对扬州剪纸的历史文化、艺术大师的代表性创作作品进行客观系统分析,进行整理输出。
  3.通过对扬州剪纸原素材的梳理,我们可以剪纸工艺进行检索及应用。扬州剪纸艺术毋庸置疑是广大劳动人民从民俗活动中而得来,如:礼仪、宗教、装饰、信仰、服饰等类别,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对扬州剪纸信息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主要涉及图案影像识别、大师信息检索、信息加工技术以及图案加工运用技术等。
  四、扬州剪纸艺术的数字化传播
  (一)通过“互联网”实现扬州剪纸艺术的网络传播
  为了能使扬州剪纸艺术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其魅力价值,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喜欢剪纸艺术,从而促进扬州剪纸艺术的发展、传播与交流,我们需要运用“互联网+”这一媒体手段。扬州剪纸艺术是我国非遗文化之一,现代网络传播信息速度之快、面之广、影响力较大,所以建立关于扬州剪纸的网站成了我们的首选。
  建立网站时,首先需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例如:对大师工作室进行考查、走访;了解扬州剪纸艺术的发展历史和万华底蕴;对扬州剪纸的艺术作品进行整理、归纳,其次,要考虑网页的设计风格、内容的结构布局、网站的受众对象等等,再次,根据用户的需求,对网站进行创新性规划,同时能够突出扬州区域的特色文化。
  (二)通过VR技术再现扬州剪纸工艺的存在方式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y,简称VR技术),是实现人与系统的对话交流,是人能够完全沉浸在虚拟的环境之中,并产生幻觉。虚拟技术在现代众多领域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特别是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项目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剪纸展品以数字化的手段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大家可以在扬州剪纸虚拟现实博物馆中进行遨游。另外,互动性也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大亮点,通过这一技术可以让学习者在无剪纸师傅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剪纸技艺的学习和操作,并将完成的作品传达到系统,让系统做出评价,进行信息反馈,从而使参与者能够及时完善和修正作品。虚拟技术的运用在扬州剪纸艺术中传承和保护中大放光芒,这也真正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力量。   (三)扬州剪纸作品通过公众平台进行推送
  目前,以公众平台、手机微信推送各种图文、影像资料、视频信息已经成为现在生活中的一种时尚潮流。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现代通讯传播的手段接受能力越来越强,
  非遗的众多作品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利用公众平台进行推广,这种手段得到年轻人的广泛认可。扬州剪纸非遗项目不仅在公众平台中得到了展示的空间,而且是非遗项目能在短时间内使信息迅速更新,使其更加大众化。同时通过影像图文音频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手段也使扬州剪纸非遗项目实现了立体化的展示。通过公众平台的推广可以扬州剪纸艺术的讯息、文化、理念传达给每一位喜爱剪纸文化的同仁,无论这位爱好者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学习那一种文化、讲述哪一种语言,都能第一时间得到准确的信息,并且在公众平台上可以与大师、剪纸爱好者进行交流,切磋技艺,真正使扬州剪纸文化传达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五、结语
  华夏大地五千年的文明,非遗文化是炎黄子孙的魁宝。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优秀的非遗技艺由于历史变迁、生存因素、传播乏力等因素,已经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了。在全球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大众已然进入了全新的新媒体传播时代,扬州剪纸艺术势必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将新媒体艺术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对扬州剪纸艺术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与解读,为现代媒体艺术的传播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数字网络技术更快速、更便捷、更高效的传播扬州剪纸艺术,为扬州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源动力。为此,应加强数字网络技术在扬州剪纸艺术保护中的运用,使民族剪纸艺术得到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丁麗.数字技术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7.
  [2]刘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民间文化保护中的作用探索[J].中华文化论坛,2013,(9):137-140.
  [3]陈文华.民间艺术文化保护中新媒体技术的价值[J].作家,2013,(9):259-260.
  [4]刘矫妍.应用型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5):55-57.
  [5]刘矫妍.扬州剪纸艺术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和创新研究[J].大观(论坛),2020,(02):18-19.
  [6]刘矫妍.浅谈数字媒体视觉传媒艺术在材料生产与推广中的运用——评《创新材料学》,2020,(03):149.
其他文献
【摘要】 从20世纪到21世纪,我国流行音乐得到迅速的发展。同时我国的民族音乐也是源远流长,内容 丰富,特别是我国特色的戏曲音乐,更是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流行音乐与我国民族音乐并存与发展有着内在的相互关系。我国的音乐教育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之上,掌握和领会本民族 音乐文化的历史、风格、神韵和气质,引领学生高层次的鉴赏音乐。本文将对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精髓戏曲对我国流行音乐发展的作用进行论
期刊
【摘要】 蔡文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才女之一,她的作品《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主要浅谈她传奇悲苦的一生,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关键词】 蔡文姬;命运多舛;才艺  【中图分类号】K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0-0081-02  蔡文姬(177年- 254年)(确切生卒年不可详知,据多数学者考证大约为
期刊
【摘要】 祥林嫂的悲惨人生是封建礼教和男权社会压榨欺凌的产物,礼教约条对女性的约束在现实中存在阶级差别与自相矛盾。上层人坚定遵守礼教中的重大偏执原则,下层人在现实困难面前往往对约条约束舍小求大,或盲目无知遵守传统文化积累下来的礼教集体无意识。礼教伦理的大小约条之间存在着让人遵大条必犯小条,遵小条必犯大条或遵大条必舍小条的自相矛盾性,所以注定了必将被推翻、被改造的命运。  【关键词】 鲁迅;《祝福》
期刊
【摘要】 “非遗”英译文本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对外传播效果。本研究按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宗旨与初衷,尝试对国家“非遗”名录“冼夫人民俗信俗”进行英译。在英译过程中,从“非遗”英译目的及文本特征出发,提出采用重组、增译、减译、音译/音译加注、音译加直译和从意合到形合转换的编译策略。本研究旨在为茂名市“非遗”英译提供蓝本,助力于茂名“非遗”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以及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恐慌》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开高健的处女作。开高健对鼠群和官僚集团入木三分的描写,既隐含了作家对日本社会的忧患意识,也流露出其反战情绪和对群体力量的审慎态度。在战火硝烟依旧密布的当今世界,这部作品仍然具有警示意义。  【关键词】 开高健;恐慌;群体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2-0014-02  基金项目:中央高
期刊
【摘要】 抗战背景下的昆明,随着战事的发展,逐渐成了文化中心。以《战国策》派为代表的各路思潮,在祖國的边疆,争论这中国何去何从这个历史性的命题。沈从文在昆明时期,于《战国策》上发表过杂文九篇,涉及文学、教育、妇女等若干问题。本文将以沈从文在《战国策》刊物上发表的杂文为例,归纳这一时期沈从文对社会与时代的反思,一探沈从文的忧国之思。  【关键词】 战国策派;沈从文;抗战;杂文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
【摘要】 新文化运动呼唤人性、鼓吹个性解放,这驱使文学创作去表现人的痛苦,从而解读时代,同时传达出对生命意识和个体意识的悲悯和焦虑。鲁迅在其小说中刻画了一些精神病态的主人公,《长明灯》中的“疯子”为典型,分析该形象,既有助于探索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作品与时代的关系。  【关键词】 鲁迅;《长明灯》;“疯子”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浙江潮》由留日学生同乡会创办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是一份大型综合性、知识性的月刊。鲁迅先生(周树人)的早期翻译小说大多发表于此,他的这些早期作品及其与《浙江潮》的互动,为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浙江潮》;鲁迅;小说活动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2-0029-02  浙江农
期刊
【摘要】 简·奥斯汀的作品主要是描写英国的淑女和绅士的交际以及家庭之间的对话来反映十八世纪英国的社会状态以及道德标准,也是因为这样,奥斯汀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本文将以中西方比较文化的视角对奥斯汀的《爱玛》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并分析中国文化对英国的影响,以他国的眼光来解读中国文化,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 简·奥斯汀;《爱玛》;文化元素;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紫色》是美国当代黑人女性作家爱丽丝·沃克的作品,作品通过茜莉与妹妹聂蒂的互相来信,讲述了茜莉的一系列的遭遇,通过反抗最后走向独立自由的故事。一生致力于民族解放、种族平等和争取女性独立的她在这部作品中揭露了底层黑人女性的压迫和遭遇,更深刻地剖析了黑人女性的生活处境以及受迫害原因,她希望女性通过反男权中心,消解二元对立思维走向男女平等和谐,体现了作者希望世界和谐的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