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十几年了,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作为一线的老师,我经常在探索和思考,也经常和同事交流:“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轻松?”“怎样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再枯燥,让它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我发现数学课堂教学其实也可以有趣起来。
一、巧换一换例题
数学是一门教学目的性非常强的学科,每一个例题针对的知识点都非常明确。但我在教学时却发现教科书上的有些例题不适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又或者这些例子不适合自己班的孩子。如果死搬硬套教科书上的例题,不但达不到教学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我想,我们不妨把这些例子换一换。如果换得有趣,就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起到关健性的作用。而一个好的例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一节课的成败。
换题换得实际些。作为数学教师,大家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那么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为何不把书本上的例子换成生活中的例子呢?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数的乘法时。教科书上出现购物情景图的例子:鞋柜213元/个,桌子42元/张,椅子12元/张。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我所教的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这些物品孩子们虽然熟悉,但生活中他们没有这样的购物经历,理解起来没那么实际。他们平时买东西用得最多的钱就是五角,一元了,对于这么贵的东西,他们的意识还没有这个概念。于是,我针对我们这个村委的情况,换了一个全部孩子都熟悉的例子。这个村委的大人一般都会用拖拉机进山拉石头去卖。于是,我以本班三个孩子的家长为例,给他们换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江小强爸爸的拖拉机每次能拉20吨石头,邓大鹏爸爸的拖拉机每次能拉25吨石头,朱小亮的爸爸的拖拉机每次能拉18吨石头,朱小亮的爸爸今天拉了5车石头,你们能算出他爸爸今天一共拉了多少吨石头吗?
孩子一听这个例子,都兴奋起来了,因为他们天天看到大人们在用拖拉机拉石头。一张张小嘴都在叽叽呱呱地讨论着如何帮小亮爸爸算出来。看到孩子们兴奋的样子,我就明白这个例子换对了,孩子的表情已经告诉我他们对这个例子比书本上的例子更感兴趣。
这样简单一换,既实际,又通俗易懂,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了。
二、善用一用夸张语言
“数学本身并不枯燥,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望而生畏呢?”是因为我们给它加枯燥的帽子,还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的语言表达不够吸引孩子们。
数学这门学科的严谨性,使得很多老师在讲解例题时都会用比较严肃的态度进行讲解。无形中会给学生一种压力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会用一些夸张的语言来给学生讲解。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约分这个知识点时。我要同学们对“ ”这个分数进行约分,而在讲解这个约分过程时,我没有按照传统的讲法,分子和分母同时约去多少。而是给他们用夸张的词汇讲了:“分子和分母太胖了,他们要减肥,他们要同时减去多少才会变苗条,记住哟,这个减不是减法的,而是除的意思哟。”同学们一听都哈哈大笑起来了。然后,我又补充一下要求:“可别把分子分母分开减肥哟,那样他们母子(分子和分母)俩会不同意,变成了别外一对母子了。”(从而强调约分时分子和分母要同时约去相同数,否则就会改变原来的分数大小)同学们更加开心了。等同学们做完了,我发现大部分同学都做对了,我又改良了一句广告词给同学们做总结:“看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应改成大家会才是真的会讶。”同学们都兴奋起来了,一节课就在同学们开心的笑声中结束了。
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讲解题目时,有时用用夸张的语言,多给数学课增加一点语言的魅力也是很有趣的。
三、精设一设练习
很多数学老师都有这种体会,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起着形成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作用。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对学生掌握知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设得精。如:在教学2、3、5倍数的特征时,如果按照以往的习惯,会分开来训练。2的特征一些练习,3的特征一些练习,5的倍数一些练习。然后2、3、5三个数的各种组合起来的特征又一些练习。这样学生们就会在题海里出不来了,而在教学中,我就设了这一个练习让学生来做:在下面方格里填上合适的数,使它们同时是2、3、5的倍数。(1)1□2□ (2)15□□ 这两道练习就把2、3、5倍数的特征包括在里面了。既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又不失掌握知识的要点。
设得活。很多教科书上的例子只有一个,因此例子引出的题型却很多。在设计练习时,我们就要设得活了。
如:在教学“交通相遇”这个知识点时,教科书上的题型只是出现:知道路程和速度,求相遇时间的类型。例如“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同时坐车出发,王阿姨从遗址公园坐面包车出发,面包车每小时行40千米,张叔叔从天桥坐小车出发,小车每小时60千米,遗址公园到天桥的路程是50千米,出发几小时相遇?”而以下两种类型的题目就要我们在设计练习时灵活地设到了;知道运动物体的速度,时间,求路程。例如“客货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城同时相向开出,客车每时小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知道路程、相遇时间,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求另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例如“甲骑摩托车,乙骑自行车。两人同时从相距224千米两地同时相向出发,经过3.5小时相遇。甲骑摩托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在设计练习时,我们做到精而活,孩子们就不会在题海中出不来,在题型面前进不去了。
数学是一门严谨性很强的学科,它没有语文科的语言表达那么丰富,没有英语学科课堂气氛那么活跃,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巧计,换一换例题,善用一些语言,精设一些练习,数学课也是有趣的。
一、巧换一换例题
数学是一门教学目的性非常强的学科,每一个例题针对的知识点都非常明确。但我在教学时却发现教科书上的有些例题不适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又或者这些例子不适合自己班的孩子。如果死搬硬套教科书上的例题,不但达不到教学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我想,我们不妨把这些例子换一换。如果换得有趣,就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起到关健性的作用。而一个好的例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一节课的成败。
换题换得实际些。作为数学教师,大家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那么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为何不把书本上的例子换成生活中的例子呢?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数的乘法时。教科书上出现购物情景图的例子:鞋柜213元/个,桌子42元/张,椅子12元/张。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我所教的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这些物品孩子们虽然熟悉,但生活中他们没有这样的购物经历,理解起来没那么实际。他们平时买东西用得最多的钱就是五角,一元了,对于这么贵的东西,他们的意识还没有这个概念。于是,我针对我们这个村委的情况,换了一个全部孩子都熟悉的例子。这个村委的大人一般都会用拖拉机进山拉石头去卖。于是,我以本班三个孩子的家长为例,给他们换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江小强爸爸的拖拉机每次能拉20吨石头,邓大鹏爸爸的拖拉机每次能拉25吨石头,朱小亮的爸爸的拖拉机每次能拉18吨石头,朱小亮的爸爸今天拉了5车石头,你们能算出他爸爸今天一共拉了多少吨石头吗?
孩子一听这个例子,都兴奋起来了,因为他们天天看到大人们在用拖拉机拉石头。一张张小嘴都在叽叽呱呱地讨论着如何帮小亮爸爸算出来。看到孩子们兴奋的样子,我就明白这个例子换对了,孩子的表情已经告诉我他们对这个例子比书本上的例子更感兴趣。
这样简单一换,既实际,又通俗易懂,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了。
二、善用一用夸张语言
“数学本身并不枯燥,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望而生畏呢?”是因为我们给它加枯燥的帽子,还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的语言表达不够吸引孩子们。
数学这门学科的严谨性,使得很多老师在讲解例题时都会用比较严肃的态度进行讲解。无形中会给学生一种压力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会用一些夸张的语言来给学生讲解。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约分这个知识点时。我要同学们对“ ”这个分数进行约分,而在讲解这个约分过程时,我没有按照传统的讲法,分子和分母同时约去多少。而是给他们用夸张的词汇讲了:“分子和分母太胖了,他们要减肥,他们要同时减去多少才会变苗条,记住哟,这个减不是减法的,而是除的意思哟。”同学们一听都哈哈大笑起来了。然后,我又补充一下要求:“可别把分子分母分开减肥哟,那样他们母子(分子和分母)俩会不同意,变成了别外一对母子了。”(从而强调约分时分子和分母要同时约去相同数,否则就会改变原来的分数大小)同学们更加开心了。等同学们做完了,我发现大部分同学都做对了,我又改良了一句广告词给同学们做总结:“看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应改成大家会才是真的会讶。”同学们都兴奋起来了,一节课就在同学们开心的笑声中结束了。
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讲解题目时,有时用用夸张的语言,多给数学课增加一点语言的魅力也是很有趣的。
三、精设一设练习
很多数学老师都有这种体会,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起着形成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作用。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对学生掌握知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设得精。如:在教学2、3、5倍数的特征时,如果按照以往的习惯,会分开来训练。2的特征一些练习,3的特征一些练习,5的倍数一些练习。然后2、3、5三个数的各种组合起来的特征又一些练习。这样学生们就会在题海里出不来了,而在教学中,我就设了这一个练习让学生来做:在下面方格里填上合适的数,使它们同时是2、3、5的倍数。(1)1□2□ (2)15□□ 这两道练习就把2、3、5倍数的特征包括在里面了。既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又不失掌握知识的要点。
设得活。很多教科书上的例子只有一个,因此例子引出的题型却很多。在设计练习时,我们就要设得活了。
如:在教学“交通相遇”这个知识点时,教科书上的题型只是出现:知道路程和速度,求相遇时间的类型。例如“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同时坐车出发,王阿姨从遗址公园坐面包车出发,面包车每小时行40千米,张叔叔从天桥坐小车出发,小车每小时60千米,遗址公园到天桥的路程是50千米,出发几小时相遇?”而以下两种类型的题目就要我们在设计练习时灵活地设到了;知道运动物体的速度,时间,求路程。例如“客货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城同时相向开出,客车每时小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知道路程、相遇时间,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求另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例如“甲骑摩托车,乙骑自行车。两人同时从相距224千米两地同时相向出发,经过3.5小时相遇。甲骑摩托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在设计练习时,我们做到精而活,孩子们就不会在题海中出不来,在题型面前进不去了。
数学是一门严谨性很强的学科,它没有语文科的语言表达那么丰富,没有英语学科课堂气氛那么活跃,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巧计,换一换例题,善用一些语言,精设一些练习,数学课也是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