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叙事学点亮“审美情趣”的明灯

来源 :中国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n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学是在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叙事文本进行研究的理论,注重探讨文本所蕴含的形式美.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叙事学对语文教材中的叙事文本进行有效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叙事文本的机构形态、运作规律、表达方式等审美特征.rn首先,利用好教材中的文本,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展现出来的叙事手法,寻找到文本中富有意味的“形式”.语文是含有丰富想象与情感体验的语言学科,无论哪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属于它特殊的美感.在小说这种文体中,美体现在细节描写、人物刻画以及情节安排上.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找出关于人物刻画的句子,让学生对小说文体有初步认识,并初步了解人物刻画基本手法,然后利用叙事学对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叙事手法进行分析,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其他文献
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在特定时期对教育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也存在弱化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主体责任、形成“假民办”的恶劣印象、变相加剧义务教育领域“择校热”、不同程度上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容易成为腐败高发易发的危险点等问题.但是出于教育经费短缺等原因,十多年来这一办学形式难以根治.未来将从禁止公办学校、国有企业和公共资源参与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禁止收取“挂牌费”、加强规范“要素参公”、对收费进行最高限价、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等方面加强治理.在中央重拳治理要求下,地方应全面排查义务教育“公
知识与素养的关系问题实质是知识与个体发展关系问题的时代表达.在“知识类型学”的影响下,化知识为素养的现实困境表现为主体搁置、文化虚无和教学缄默.知识和素养转化关系的重构,需要树立以实践为基本立场的知识观,将知识视为实践活动的集合,重建知识和活动的内在关联.知识向素养转化的教学实现机制在于“情境中的知识价值辩护”,要求在身体与环境的互动、知识与环境的互动、个体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体知”、重建“境域”、发展“人性”,实现学生素养的形成.
学生沉默是我国课堂教学与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释放学生话语活力的突破点.从课堂场域视角来看,课堂中的场是学生沉默的发生空间;课堂中的资本是学生沉默的行为本质;课堂中的惯习是学生沉默的逻辑;在课堂策略中,学生将沉默作为竞技手段.对此,应调整场结构以缓解课堂中话语位置的落差;重视资本差异以规范课堂话语竞争行为;训练话语惯习以引导学生非沉默的自然性;采用区别策略以培养学生积极的话语行为.
国务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体现了时代之需、凸显了法理之义.提升民办义务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应坚持以公平与质量为目标,加快从碎片化治理转向整体性治理,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治理,从单边管制转向协同共治.从内部来看,《实施条例》在优化学校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多措并举促进治理“形式”与“实质”的统一.为了构建支持与规范并举的外部治理体系,《实施条例》在创新政府支持路径、健全外部监管体系两大方面着重发力,并通过相关条款的创新设计和具体突破为民办义务教育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未来人口总量与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教育资源配置需要作出相应调整.研究发现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总量增长后回落,且城镇学龄人口稳步增长,农村学龄人口快速下降;在校生规模2033年增至峰值后快速下降,城镇在校生规模不断增加,城镇教育资源存在较大缺口.建议在“十四五”至未来教育规划中,科学应对未来10年高中阶段教育学位动态变化需求,统筹前后阶段之间高中学校建设的平衡衔接;充分考虑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刚性需求,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实施欠发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改造提升计划,补齐全面普及目标的短板;分区域实施差异化班额标准,满
技术和教育作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动力,其深度关联密不可分.特别是第四次工业技术革命以来,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与挑战成为世界性与本土化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回溯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中的教育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技术力量与教育变革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为: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是技术与教育变革的基础和方向,技术的社会性内涵通过社会文化长期影响教育理念,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同构于技术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的发展趋势,教育的适应性回应与技术间持续存在此消彼长的作用张力.基于此,面向未来重构教育生态的可能与可为在于:在教育理念上,从技术运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真正地发挥功效,实现规模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需要一个与信息技术工作逻辑相适应的教学结构作基础.历史上,“开放课堂”试图实现大规模课堂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却因教师无法在“多线程”的学习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而失败.但“开放课堂”的育人理念、工作原理与信息技术的内核基本一致,可为信息时代所用.以“开放课堂”的教学结构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对“多线程”教学信息的处理能力,设计“信息化课程任务链”并结合教师教学技术、学生学习方式、开放学习空间和操作系统等各方面的变革,便可达成大规模课堂中
“双减”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所做出的事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推动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的重构.该研究从学校教育育人格局、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育人格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育人格局、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四个方面阐述了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变革,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校外教育的公益属性、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坚持多元合作共治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教育治理体系的变革.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回归学习本质的学习方式,相较于表层、浅层学习,更注重系统性、结构性和综合性.深度学习既强调学习的广度,更追求学习的深度.深度学习要求学习主体能够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主动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并将知识迁移到现实情境中,逐步在形成学科思想、积累学科经验、挖掘知识意义的前提下具备学科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转变学习浅层化和表面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学生学习素养的必要路径.
期刊
当代中国的大中小学合作、学校改革与教师发展等,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尚待深化的诸多难题.以持续至今27年、经受时间检验、得到各界关注与肯定的中国“新基础教育”研究为例,从大中小学合作推进学校整体变革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走出了一条学校改革与教师发展、理论与实践交互转化的综合生成之路.路径各阶段的目标、任务与策略各有侧重,在推进中积累、调整,持续实现合作研究与校本内生的多重效应,呈现出综合整体的转化生成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