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追求和构建“和谐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促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发展智力、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不是追逐时尚的做秀,而是循乎数学本性的理性行为。
【关键词】数学 教师 学生 生成 思维 评价
禅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徒弟问师傅,一碗米有多少钱的价值?师傅说,这太难说了,看在谁手里。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加点水蒸一蒸,半个钟头一碗米饭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要是在小商人的手里,他把米好好泡一泡,分成四五堆,用粽叶包成粽子,花一两个小时,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要是到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里,把它适当地发酵、加温,半个月后,很用心地酿造成一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块钱的价值。所以一碗米到底有多少价值,要因人而异。
我们老师每天都要上课,但一节课的价值是大不相同的,因人而异。有的一节课是教给学生一点知识,有的一节课是教给学生一种方法,有的一节课是传授给学生一种思想,有的一节课激发起的是学生求知的热情。
新课改理念引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通过几年的历练,的确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质,的确让我们体验到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一堂课就如同“一碗米”我们要把握其真正的价值。在触动着、欣喜着的同时,要继续探索着、前进着,在对传统教学重新审视、深度反思、褪尽铅华的过程中,我们期待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期许追寻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色支撑,不断地思索着……
一、教师“藏”起来,学生“活”起来
草原上,经常能看到牧羊人带着羊群,或十几只,或上百只、几百只……它们时而游走,时而啃着脚下的青草,广阔的草原带给它们一种天然的兴致。牧羊人手中拿着鞭子,守望着,有兴致地哼着小曲。他的鞭子很少使用,只是偶尔挥动一下,或者轻轻磕打一下,迷失的羊儿就会自觉地归队,羊群始终在正确的范围活动,既享受着草原的快乐和成长的自由,又与牧羊人和谐地相处在一起。
看着这种情景,联想到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在很多节公开课上,我们都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学生正襟危坐,当老师提问时,异口同声,出奇地一致。即使在小组合作讨论得正热烈时,教师一声令下,马上都坐的整整齐齐了。这样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看上去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学习。但是,却总是让人觉得不是滋味。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在这样的课堂上也不可能会显现出活力、智慧、情趣和生成发展,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也不可能展现出创造的活力。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认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必须给学生自由。
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活”起来,给予学生的是双重的自由。行为上可以有适度的自由,不会时时强调学生如何坐、如何说、如何做,更给予学生思维上的自由,自由地想、自由地说、自由地做……通过这些自由的自发的学习活动,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围绕教学焦点问题作积极的研究和精彩的发言,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体现新课标所要求的“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
在课堂中,教师要“藏”起来,应象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是他们中的一员,是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与他们共同经受成功和失败。学生在进行自主的探索或者讨论时,教师既不是直接的参与,也不是完全的旁观,我们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课堂更加生机盎然。
二、生成“拿”下来,思维“飞”起来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
教学是人的教学,教学因生命而精彩。师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一瞥一笑都可能造成教学的“一波三折”,引出精彩无限,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意外的收获。这种精彩,虽然无法预约,但是可以捕捉、可以放大,关键在于把生成“拿”下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
有时,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随口一说、随手一写、随身一动,就有可能带来意外的“作品”,被开发成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让教学增色。
——某老师教学《用字母表示数》 时出示题目:“一辆公共汽车上有乘客A人,途中下车18人,又上车20人,这时车上还有几人?”其中,不小心把问题“这时车上还有几名乘客”误写成了“这时车上还有几人”。
生1:列式是A-18 20=(A 2)人。
生2:我觉得这道题没必要列式计算。
师:为什么呢?
生2:上车20人,下车18人,实际多了2人,就是(A 2)人。
师:想法很好!
生3:我有不同意见。条件中说的是乘客,而问题中说的是车上有多少人,那就应该再加上司机和售票员,这样车上应该有(A 4)人。
教师才发现自己写错了问题,刚想改正,又有学生发言了。
生4:也不一定呀。现在有许多车子是无人售票车,这样车上就应该有(A 3)人。
生5:老师,这道题有四种答案,我们该怎么办呢?
老师将错就错,发自内心地表扬他们。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想得非常棒。以后做作业或考试,只要你写清楚了,哪种方法都对。如果我现在把问题改成“车上有几个乘客”,那有几种算法呢?学生纷纷回答……
的确有时“错误”也可生长出教学资源。这里,教师的“错误”,错得那么巧妙,错得那么有价值。不仅没有误人子弟,反而发人深思,让学生的思维“飞”了起来,结出“果实”累累。
三、评价“亮”起来,课堂“暖”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人潜能之间不但存在着质与量上的差异,而且在潜力发挥的程度上不一样。把一把尺子抛在孩子中,他(或她)可能永远排在后边,这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言而喻,它对这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往往是弊大于利。如果多抛几把尺子,多给孩子成功的机会,这个孩子可能在某一把尺子上排在前面,就会努力朝前走,可能在某一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
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就是一个个发现者,作为引导者的老师要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尊重他们的发言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目光毫不吝啬的给他们,激发他们内心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在这种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里,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在课堂上我们要尽量去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不同角度对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评价:走进学生的心灵,迎合学生的期待,用欣赏孵化学生的自信,保护学生智慧的火花;给学生自我反思的时间。促使学生在评价的舞台上充分第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情感的涌动、心灵的放飞,焕发生命的活力,真正让我们的课堂“暖”起来!
“一节好课,折射精神境界,浓缩人生精华,弥散人格魅力,彰显生命价值。”数学课堂教学以其科学理性的面纱终究掩不住其绿色的光芒,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体现学生的价值、重视学生的发展,我将以更积极的行动,追寻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并在这种追寻中与孩子们结伴成长!
【关键词】数学 教师 学生 生成 思维 评价
禅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徒弟问师傅,一碗米有多少钱的价值?师傅说,这太难说了,看在谁手里。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加点水蒸一蒸,半个钟头一碗米饭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要是在小商人的手里,他把米好好泡一泡,分成四五堆,用粽叶包成粽子,花一两个小时,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要是到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里,把它适当地发酵、加温,半个月后,很用心地酿造成一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块钱的价值。所以一碗米到底有多少价值,要因人而异。
我们老师每天都要上课,但一节课的价值是大不相同的,因人而异。有的一节课是教给学生一点知识,有的一节课是教给学生一种方法,有的一节课是传授给学生一种思想,有的一节课激发起的是学生求知的热情。
新课改理念引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通过几年的历练,的确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质,的确让我们体验到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一堂课就如同“一碗米”我们要把握其真正的价值。在触动着、欣喜着的同时,要继续探索着、前进着,在对传统教学重新审视、深度反思、褪尽铅华的过程中,我们期待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期许追寻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色支撑,不断地思索着……
一、教师“藏”起来,学生“活”起来
草原上,经常能看到牧羊人带着羊群,或十几只,或上百只、几百只……它们时而游走,时而啃着脚下的青草,广阔的草原带给它们一种天然的兴致。牧羊人手中拿着鞭子,守望着,有兴致地哼着小曲。他的鞭子很少使用,只是偶尔挥动一下,或者轻轻磕打一下,迷失的羊儿就会自觉地归队,羊群始终在正确的范围活动,既享受着草原的快乐和成长的自由,又与牧羊人和谐地相处在一起。
看着这种情景,联想到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在很多节公开课上,我们都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学生正襟危坐,当老师提问时,异口同声,出奇地一致。即使在小组合作讨论得正热烈时,教师一声令下,马上都坐的整整齐齐了。这样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看上去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学习。但是,却总是让人觉得不是滋味。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在这样的课堂上也不可能会显现出活力、智慧、情趣和生成发展,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也不可能展现出创造的活力。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认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必须给学生自由。
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活”起来,给予学生的是双重的自由。行为上可以有适度的自由,不会时时强调学生如何坐、如何说、如何做,更给予学生思维上的自由,自由地想、自由地说、自由地做……通过这些自由的自发的学习活动,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围绕教学焦点问题作积极的研究和精彩的发言,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体现新课标所要求的“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
在课堂中,教师要“藏”起来,应象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是他们中的一员,是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与他们共同经受成功和失败。学生在进行自主的探索或者讨论时,教师既不是直接的参与,也不是完全的旁观,我们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课堂更加生机盎然。
二、生成“拿”下来,思维“飞”起来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
教学是人的教学,教学因生命而精彩。师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一瞥一笑都可能造成教学的“一波三折”,引出精彩无限,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意外的收获。这种精彩,虽然无法预约,但是可以捕捉、可以放大,关键在于把生成“拿”下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
有时,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随口一说、随手一写、随身一动,就有可能带来意外的“作品”,被开发成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让教学增色。
——某老师教学《用字母表示数》 时出示题目:“一辆公共汽车上有乘客A人,途中下车18人,又上车20人,这时车上还有几人?”其中,不小心把问题“这时车上还有几名乘客”误写成了“这时车上还有几人”。
生1:列式是A-18 20=(A 2)人。
生2:我觉得这道题没必要列式计算。
师:为什么呢?
生2:上车20人,下车18人,实际多了2人,就是(A 2)人。
师:想法很好!
生3:我有不同意见。条件中说的是乘客,而问题中说的是车上有多少人,那就应该再加上司机和售票员,这样车上应该有(A 4)人。
教师才发现自己写错了问题,刚想改正,又有学生发言了。
生4:也不一定呀。现在有许多车子是无人售票车,这样车上就应该有(A 3)人。
生5:老师,这道题有四种答案,我们该怎么办呢?
老师将错就错,发自内心地表扬他们。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想得非常棒。以后做作业或考试,只要你写清楚了,哪种方法都对。如果我现在把问题改成“车上有几个乘客”,那有几种算法呢?学生纷纷回答……
的确有时“错误”也可生长出教学资源。这里,教师的“错误”,错得那么巧妙,错得那么有价值。不仅没有误人子弟,反而发人深思,让学生的思维“飞”了起来,结出“果实”累累。
三、评价“亮”起来,课堂“暖”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人潜能之间不但存在着质与量上的差异,而且在潜力发挥的程度上不一样。把一把尺子抛在孩子中,他(或她)可能永远排在后边,这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言而喻,它对这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往往是弊大于利。如果多抛几把尺子,多给孩子成功的机会,这个孩子可能在某一把尺子上排在前面,就会努力朝前走,可能在某一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
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就是一个个发现者,作为引导者的老师要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尊重他们的发言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目光毫不吝啬的给他们,激发他们内心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在这种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里,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在课堂上我们要尽量去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不同角度对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评价:走进学生的心灵,迎合学生的期待,用欣赏孵化学生的自信,保护学生智慧的火花;给学生自我反思的时间。促使学生在评价的舞台上充分第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情感的涌动、心灵的放飞,焕发生命的活力,真正让我们的课堂“暖”起来!
“一节好课,折射精神境界,浓缩人生精华,弥散人格魅力,彰显生命价值。”数学课堂教学以其科学理性的面纱终究掩不住其绿色的光芒,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体现学生的价值、重视学生的发展,我将以更积极的行动,追寻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并在这种追寻中与孩子们结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