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安全管理的异化及矫正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qua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保障学生安全是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随着学生安全事故形势严峻,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安全措施日益完备,活动控制更加严密,不少学校对学生管理失衡,一味地强调对学生的保护,而忽视教育的基本规律和需求,用“为了安全起见”等借口剥夺学生户外活动的自由,从而导致一些正常教育教学活动权利的缺失。目前,学生安全就像校长、教师头上的紧箍咒越箍越紧,学生安全管理的禁锢化、去生活化、教条化倾向在基层中小学大有蔓延之势。具体表现在:
  “圈养”成风。为了预防学生安全事故,基层学校大都采取过度的安全防范措施——全封闭管理,不准学生参加任何校外活动,只要可能有危险的活动几乎全部取消了。现在学校体育活动项目大大缩水,有的体育教师被迫改掉了一些“危险”项目的教学内容,有些学校“一刀切”,干脆删掉了所有体育课中的单双杠、跳马、对抗性比赛等教学项目。学生活动空间逐步浓缩,学校为了避免麻烦,严格限制学生在校时间,不到上学时间不开校门,一放学就把学生轰走,有的学校干脆大白天紧闭校门,限制学生出入,必要的课外实践、课外活动也能免则免。家长对子女更是“关爱倍加”,学生一到家中,立即对其“关禁闭”,不允许子女擅自外出,更不让孩子参加社区活动。学校、家长如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自然迎合“民声”,干脆对开展春游、秋游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下了禁令。于是乎“圈养”学生成了我国各地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奇特现象。
  “说教”成习惯。安全教育是学校的头等大事,列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安全教育的课程建设、实践机制相对滞后,一些中小学往往把安全教育视为安全知识的说教,一时间安全教育天天讲,安全讲座、安全教育周、宣传月接连不断,学校安全公告、学生安全须知、告家长书铺天盖地,好像什么都说到了就安全了。安全工作一下子简化为常常放在嘴边的各类“说教”,而学生真正需要掌握的安全防范技能的实际训练,学校安全应急预案的疏散演习,却因为“安全”起见,得不到落实。只停留在表面的说教,没有安全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普遍成了纸上谈兵。
  “避险”成要务。由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在社会经验、防范意识、应变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难以避免,而我国尚未出台学校安全法,对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缺乏权威的法律规范,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和处理都会给学校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规避安全风险成为中小学压倒一切的首要事务,学校出于学生安全系数的考虑,于是就取消了一切容易发生事故的教学活动,如社会实践、参观访问,实验课只要有万分之一可能的危险都取消,图画课写生只是反复在校内进行,作文课春色秋景只是在课堂遐想……有些学校在安全防范上甚至出奇招,如一些学校连运动会都不开了,把运动场上的器械卸下,规定学生在课间只能走不能跑,甚至有些学校在课间除了上厕所和喝水,不允许学生到教室外活动。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宁愿牺牲学生活动的权利,学生安全管理中的因噎废食逐渐成为很多基层中小学的共同行动。
  尽管学校过分强调学生安全管理,采取百密而无一疏的“安全措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机率,但是为了安全管理而严重束缚学生的手脚、把应该是充满生机的学校演化为死气沉沉的管人工具,其引发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动力是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活动。活动是儿童内在生命的外部表现。儿童喜爱活动。对儿童来说,活动往往比食物还重要。如果以强迫的、屈从的、被动的、静止的所谓“纪律”剥夺了儿童活动的自由,则不仅扼杀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抑制了儿童的生命潜力,窒息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只能培养出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奴性十足的人。除此之外,由于长时间地缺少运动,对儿童的身体健康也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鲁迅先生在《华盖集》里曾说:“不动,失错当然就较少了,但不活的岩石泥沙,失错不是更少么?我以为人类为向上,即发展起见,应该活动,活动而有若干失错,也不要紧。惟独半死半生的苟活,是全盘失错的。因为他挂了生活的招牌,其实却引人到死路上去!我想,我们总得将青年从牢狱里引出来,路上的危险,当然是有的,但这是求生的偶然的危险,无从逃避。想逃避,就须度那古人所希求的第一监狱式生活了,可是真在第一监狱里的犯人,都想早些释放,虽然外面并不比狱里安全。”
  借“安全”将孩子们的肉体和精神软禁在狭小的活动范围里是一种“成人本位”的、逃避应负的教育责任的行为——为了成人们的私心,将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当成了牺牲品。如此这般,安全是安全了,但孩子们却失去了宝贵的自由以及拓展自身创造力与思想活力的机会,本来应该是神圣的教育场所的学校仿佛异化成了囚禁孩子们的“现代监狱”。学生被束缚与管理者编织的虚拟的“安全网”中,鲜有危险和风雨的侵袭,使学生失去了经受必要的磨砺、挫折的机会和自我成长的可能,习惯于“圈养”、纸上谈兵、精心呵护的“笼中兽”、“书呆子”、“室中苗”,是无法适应充满危险因素的真实生活世界的,更缺失生命硬度和韧性,实际上是学生成长中的最大“安全问题”。
  学生安全管理必须尽快走出禁锢化、去生活化、教条化的阴影笼罩,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和学校教育的本真。
  第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学校安全管理应以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基点,以促进安全意识的形成、安全防范能力的提升、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要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方向,管理制度、规则的设计和运行要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走向人性化与制度化的完美结合。学校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和教育应当把握适当的尺度,既要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一定的自护自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充分保护学生爱好活动、乐于实践的天性,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不至于因安全问题而使学生感到过多的束缚、压抑甚至恐慌,阻断学生个体自有充分和良性的发展。每一个有点生物学、动物学知识的人都懂得,长在温室的苗子,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养在动物园里的老虎,是没有森林之王的霸气的。“圈养”孩子,他们长大了,会是什么样的人?学生在哪里生活?其主要生活范围在何处?今后又将走向何方?学生仅仅会在校园内注重安全防范,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又当如何保障呢?放养的动物总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安全教育和管理应走出“圈养”的误区,尽量拓展孩子们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范围,而不能用“安全”等借口剥夺他们活动的自由。我们需要正确面对校内外偶然事故的发生,科学分析界定偶发事故的原因及责任,更需要真正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安全规章制度。如果孩子在学校或户外活动出了安全事故,社会与家长也不应将责任一味地推向学校,更不应无理取闹,而应明晰校方与自己各应承担的相关责任,据理索赔。此外,为所有的学生购买“学生人身伤害校方责任险”及“学生意外伤害险”也是以降低学校承担巨额经济赔偿的风险,减少学校的“圈养”动机的有效途径,学生家长应积极配合有关教育部门尽早采取这一措施,坦然承担孩子成长必然付出的代价。   第二,主体构建,促进学生的高度自觉。对于管理者来说,学生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并不是人人担惊受怕,时时严格周密,处处小心翼翼,而是通过科学而实际的管理和教育,唤醒和激励学生的自主安全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安全行为习惯和安全防范能力,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安全卫士。体验与实践是增强意识、发展能力、形成习惯的最佳途径。它超越任何说教式的教育和管理。如果学生不是基于内心自觉,而是出于畏惧惩罚而实施所谓的安全行为,是虚假性的承诺和表示,全然不具有真正的安全意识和价值。如果管理者只是一味地反复叮嘱或不断训斥,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那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和行为习惯是无法形成的。学校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从安全管理实践中挖掘安全教育素材,让学生体会和感悟生活中各种有益或有害于安全保障的行为和现象,通过耳濡目染的教育熏陶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安全意识。可以寓教于管,通过创设富有现实意义的安全教育场景,展示具有深刻启示意义的各类安全管理实践案例,让学生真切体验树立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主动学习自我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安全自卫的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第三,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的素质优化
  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让学生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如果因为害怕事故,就断然不让学生走出去,这种决策显然脱离了教育实际,不符合学生生活需求。倘若长此以往,学生囿于校园“安全网”,那培养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既定目标又如何能够实现?笔者近期对某校6年级即将毕业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竟有80%的学生认为自己如果离开了父母将在社会上无法生存。而笔者在10年前、20年前的调查情况是,小学生毕业时都认为长大了,能够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了。那时的农村学生独自上山、下河、远足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学校组织野营、郊游、校外劳动、体育比赛更是习以为常,而真正发生安全事故的极少耳闻。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学生反而越来越脱离真实生活,“去生活化”倾向这一学校教育的逆流正淹没着素质教育的实际成果。学生安全管理应当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相互交织、相互衔接,而不只是局限于学校范围内的事故防范。很多发达国家的学校安全管理都非常注重与真实生活世界的衔接与融合,他们认为学生不应禁锢在封闭、相对安全的校园之内,而应在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积累有益的经验教训,真正形成防御危险的意识和能力。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当代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要在学校中得到全面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必然要求学生安全管理顺应生活本真,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积极有力的条件。“教育保护不能损害青少年的个性。学校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保护,是在增强学生活动能力和体质的前提下采取群体性的积极保护方式,而不能采用阻遏学生天性的‘下课不许跑’、‘减少体育课、减少野外活动、减少对抗性较强的体育比赛’等消极的保护方式。”在回归生活、彰显人文关怀、遵循教育规律的理性安全管理下,学生们在真实生活中的权利将得到最大的保证,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于生活本真状态下的有效发展才成为可能,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安全才能达到。
  (作者单位:句容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学校教导处是管理学校教育教学的职能机构,在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承担着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任务。如何改进学科管理中教师专业发展状态,提升发展实效,一直以来在学科管理的践行中且行且思。  一、 重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建设  (一) 确立共同愿景,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提供内在动力  共同愿景是指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中每个成员真心向往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共同愿景为共同体
期刊
师徒结对是幼儿园普遍实行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模式,新教师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逐渐适应教育教学工作,获得专业成长。这在帮助新教师快速掌握教育教学常规、适应新环境和新角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师徒结对要根据共事、开放、信任的原则,建构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形成学习型团队,在知识和信息上充分交流、共同分享,在思想、信念、态度等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达到师徒双方共同发展。  那么师徒结对共同发展应该
期刊
研究部门公布的调查资料显示:安全事故已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杀手”。现在,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有关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和预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有80%以上的意外伤害事故可以避免。班主任工作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现在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一定要强化,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还很薄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厌其烦地采用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教育引导,努力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期刊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往往将“多做多练”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作业质和量的失度和失当使教学质量失效,也造成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为了实现减负增效,我校提出了“高效课堂、有效作业”的思路,在作业管理上以精取胜,从而实现教学的轻负高效。  一、 搭建制高点,提高思想认识  在教学中,很多作业只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与掌握,而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策略、思维品质和学习态度;或怕减少
期刊
教学日志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具有反思和研究价值的经验所进行的持续而真实的记录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地理解和认识,从而不断更新观念、增长技能,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  一、 教学日志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有效的教学日志可使教师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之余有充分的反思,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一种理念,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而教学日志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以下四方面作用:
期刊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的“学”和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的“教”,两者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学前置。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休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教学的基础环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 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快乐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多方面培养、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1. 借助多种媒体,让语文课“活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阅读方面强调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各阶段目标中又加以具体化。语言积累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少,阅读面窄,语言积累十分薄弱。那么,怎样帮助小学低段的学生有效积累语言,从而提高阅读积累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呢?  一、 课堂教学,语言积累的有效主阵地  学生的学习主要围绕
期刊
1986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禁止体罚学生,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又规定对于那些经常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师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无论是从中小学生最基本的人性及其身心发展的规律,还是从教育的本质及教育学生的规律来看,体罚都是不正当的,是严重的病理行为,都是落后教育的产物,是对人性的摧残,是对人格的扭曲。因此赏识教育被炒得火热,批评、
期刊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班主任,如何让学生好好做人?这是应该始终思考的问题。  一、 真心唤起学生真情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日益感觉到,受社会影响,有些小学生思想早熟,学会了戴着假面具做人。学生失去了真情,影响了正确价值观的建立。而且,责任、感恩、宽容在如今这些“20后”孩子的身上很难找到。因此,应该将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列为德育工作的重点。  1. 表露真诚,激发真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