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向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该教学模式也符合终身学习教学新理念的要求。关于自主学习,在该篇自主学习的研究综述中,本人对自主学习的概念、特征,研究的目的与价值及研究的重点内容详细地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为进一步进行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自主学习 综述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062-02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首先,普遍被大家所接受的自主学习的定义是把自主学习定义为是一种学习模式或学习方式.早期有人提出自主学习就是自学。余文森等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1]
其次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Barry J.Zimmerman、Sebastian Bonner、Robert Kovach等人提出自我调节学习概念。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在获得知识过程中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2]美国宾特里奇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监视、调控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3]
再次,庞维国主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定义自主学习。从横向即学习的各个方面来定义,自主学习是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内容是自我选择的、策略是自我调节的、时间是自我管理的,学生还能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并能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的学习。从纵向即学习的整个过程来定义,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能自定学习目标、自订学习计划、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对学习结果能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的学习。[4]
我们可以把自主学习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是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强度、学习结果评价的学习方式;但也可以理解为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与习惯,学生能够指导、控制、调节自己学习行为的能力与习惯。
二、自主学习特征的理论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自主学习应该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1.主体性。在师生关系上,研究者都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2.选择性。学者们都强调自主学习中学生的选择性,提出自主学习首先体现在学生选择权上,学生选择自己相对喜欢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在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场合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3.能动性。强调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发展目标,认为自主学习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方面。肖川认为自主学习的一重要特征就是“学生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5]韩清林在自主学习的自主性发展目标中提出了主动性发展目标,他把学习主动性分解为适应性、选择性、竞争性、合作性、参与性等五个方面。[6]
4.有效性。认为自主学习的目的就是在于采取各种调控措施使学习达到最优化。
5.相对性。认为绝对自主学习和绝对不自主学习都比较少,学生的学习大多是介于两者之间。
三、自主学习研究的目的与价值
第一种观点认为实施自主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自主学习的学习者。美国Dale Scott Ridley 、Bill Walther 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自主的学习者,也就是能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养成终身爱好学习的学习者。[7]
第二种观点认为实施自主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心理学家卢仲衡在其撰写的《自学辅导心理学》中提到,有了自学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无论知识周期如何缩短,科学技术综合化的洪流如何奔腾,仍能用自学能力迎头赶上。[8]韩清林认为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任务之一。[9]张玉昆等进行的“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实验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10]
第三种观点认为实施自主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人格。韩清林强调自主学习以教育主体自主性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起点和依据,他把自主性发展目标分解成主体性发展目标、自立性发展目标、自觉性发展目标、主动性发展目标、创新性发展目标。[11]
四、自主学习研究内容的重点
第一是注重自主课堂环境的研究,美国Dale Scott Ridley、Bill Walther的自主学习研究强调的是课堂上自主学习,他们研究的重点是在创立自主的课堂环境,这种课堂环境能满足学生对学业与非学业的追求需要,学生在课堂中关于自己的身份、态度、情感及自我调控的需要,它又能满足教师工作和个人发展的需要。[12]
第二是注重自主学习技能的研究,Zimmerman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重点放在自我调节学习技能技巧的培养上,强调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包括培养时间计划与管理能力、文章理解与摘要技能、笔记的技能、培养考试预测与准备的技能、写作的技能等等。[13]
第三是主要研究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者都强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在这种学习中教师是引导者、帮助者,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受动机水平、自律水平、网络操作技术、认知风格、认识基础等方面的影响。
五、自主学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自主学习的研究很多,理论也比较丰富,但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和实践并没有受到重视,研究中也存在一些缺陷.
第一,从总体上说,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对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在思想认识上并不是很重视.在漫长的教育史中,我们一直强调教师主导,强调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第二,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自主学习的大量研究是高校里的教育理论家,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大胆的思考与构想,也引进了一些国外的自主学习理论。相对来说,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比较薄弱,没有大面积地开展。
第三,在实践研究中,片断、零散的研究比较多,系统研究少。许多来自实践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关于自主学习的片断研究也很多,但总觉得比较零散。这可能和过去的研究没有和课程改革相结合有关,课程不改革,仅限于学习方式的研究,研究条件不很充分。
第四,在基础教育中,高段研究的多,低段研究少,中学段研究很多,小学段研究很少。
针对这些问题,自主学习的研究在这几方面很值得做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实践:
第一,从思想认识上,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人格的重要性。
第二,自主学习的研究应该更踏实一些、更系统一些。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广大第一线骨干教师研究的积极心,努力大胆地尝试自主学习新理念,教育理论家应投入到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去,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提炼出切实有效的人人可以操作的自主学习策略与方法。
第三,自主学习的研究应该贯穿整个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慢慢地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就会在高等教育中甚至高等教育后的终身教育中充分享用在基础教育中培养积累起来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
第四,借新课程实施的机会,把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个时候加强自主学习实践的研究很有意义。可以在新课程提出来的自主学习内容和新课程极力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生、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中做很多的自主学习研究。
高等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强调能力的培养。在上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逐渐引入了“素质”的概念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大学生应具有“素质”的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要强化“素质”的意识,把提高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点,站在“素质”的高度上来研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全面体现在提高人才的素质;只有提高了人才的素质,才能说是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这要成为21世纪新的质量观、人才观。过窄的专业教育,或者说单纯的专业教育,或者说对口的专业教育将成为过去。
参考文献:
[1]余文森.略谈主体性与自主学习[J].教育探索,2001,(12)
[2]Barry J.Zimmerma、Sebastian Bonner Robert Kovach等著,姚梅林、徐守森等译.自我调节学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8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肖川.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将悄然变化[N].中国教育报,2001-09-19, 第4版
[6]韩清林.自主学习与教改实验的若干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00(5)
[7]Barry J.Zimmerma,Sebastian Bonner Robert Kovach等著,姚梅林,徐守森等译.自我调节学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8]Dale Scott Ridley,Bill Walther等著,沈湘秦译:自主课堂[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7
[9]韩清林.自主学习与教改实验的若干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00(5)
[10]张玉昆,胡继元,沈正兴.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1995.(4)
[11]韩清林.自主学习与教改实验的若干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00(5)
[12]Dale Scott Ridley,Bill Walther等著,沈湘秦译.自主课堂[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13]Barry J.Zimmerman,Sebastian Bonner,Robert Kovach等著,姚梅林,徐守森等译.自我调节学习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自主学习 综述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062-02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首先,普遍被大家所接受的自主学习的定义是把自主学习定义为是一种学习模式或学习方式.早期有人提出自主学习就是自学。余文森等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1]
其次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Barry J.Zimmerman、Sebastian Bonner、Robert Kovach等人提出自我调节学习概念。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在获得知识过程中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2]美国宾特里奇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监视、调控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3]
再次,庞维国主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定义自主学习。从横向即学习的各个方面来定义,自主学习是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内容是自我选择的、策略是自我调节的、时间是自我管理的,学生还能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并能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的学习。从纵向即学习的整个过程来定义,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能自定学习目标、自订学习计划、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对学习结果能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的学习。[4]
我们可以把自主学习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是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强度、学习结果评价的学习方式;但也可以理解为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与习惯,学生能够指导、控制、调节自己学习行为的能力与习惯。
二、自主学习特征的理论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自主学习应该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1.主体性。在师生关系上,研究者都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2.选择性。学者们都强调自主学习中学生的选择性,提出自主学习首先体现在学生选择权上,学生选择自己相对喜欢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在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场合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3.能动性。强调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发展目标,认为自主学习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方面。肖川认为自主学习的一重要特征就是“学生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5]韩清林在自主学习的自主性发展目标中提出了主动性发展目标,他把学习主动性分解为适应性、选择性、竞争性、合作性、参与性等五个方面。[6]
4.有效性。认为自主学习的目的就是在于采取各种调控措施使学习达到最优化。
5.相对性。认为绝对自主学习和绝对不自主学习都比较少,学生的学习大多是介于两者之间。
三、自主学习研究的目的与价值
第一种观点认为实施自主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自主学习的学习者。美国Dale Scott Ridley 、Bill Walther 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自主的学习者,也就是能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养成终身爱好学习的学习者。[7]
第二种观点认为实施自主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心理学家卢仲衡在其撰写的《自学辅导心理学》中提到,有了自学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无论知识周期如何缩短,科学技术综合化的洪流如何奔腾,仍能用自学能力迎头赶上。[8]韩清林认为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任务之一。[9]张玉昆等进行的“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实验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10]
第三种观点认为实施自主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人格。韩清林强调自主学习以教育主体自主性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起点和依据,他把自主性发展目标分解成主体性发展目标、自立性发展目标、自觉性发展目标、主动性发展目标、创新性发展目标。[11]
四、自主学习研究内容的重点
第一是注重自主课堂环境的研究,美国Dale Scott Ridley、Bill Walther的自主学习研究强调的是课堂上自主学习,他们研究的重点是在创立自主的课堂环境,这种课堂环境能满足学生对学业与非学业的追求需要,学生在课堂中关于自己的身份、态度、情感及自我调控的需要,它又能满足教师工作和个人发展的需要。[12]
第二是注重自主学习技能的研究,Zimmerman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重点放在自我调节学习技能技巧的培养上,强调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包括培养时间计划与管理能力、文章理解与摘要技能、笔记的技能、培养考试预测与准备的技能、写作的技能等等。[13]
第三是主要研究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者都强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在这种学习中教师是引导者、帮助者,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受动机水平、自律水平、网络操作技术、认知风格、认识基础等方面的影响。
五、自主学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自主学习的研究很多,理论也比较丰富,但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和实践并没有受到重视,研究中也存在一些缺陷.
第一,从总体上说,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对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在思想认识上并不是很重视.在漫长的教育史中,我们一直强调教师主导,强调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第二,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自主学习的大量研究是高校里的教育理论家,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大胆的思考与构想,也引进了一些国外的自主学习理论。相对来说,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比较薄弱,没有大面积地开展。
第三,在实践研究中,片断、零散的研究比较多,系统研究少。许多来自实践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关于自主学习的片断研究也很多,但总觉得比较零散。这可能和过去的研究没有和课程改革相结合有关,课程不改革,仅限于学习方式的研究,研究条件不很充分。
第四,在基础教育中,高段研究的多,低段研究少,中学段研究很多,小学段研究很少。
针对这些问题,自主学习的研究在这几方面很值得做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实践:
第一,从思想认识上,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人格的重要性。
第二,自主学习的研究应该更踏实一些、更系统一些。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广大第一线骨干教师研究的积极心,努力大胆地尝试自主学习新理念,教育理论家应投入到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去,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提炼出切实有效的人人可以操作的自主学习策略与方法。
第三,自主学习的研究应该贯穿整个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慢慢地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就会在高等教育中甚至高等教育后的终身教育中充分享用在基础教育中培养积累起来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
第四,借新课程实施的机会,把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个时候加强自主学习实践的研究很有意义。可以在新课程提出来的自主学习内容和新课程极力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生、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中做很多的自主学习研究。
高等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强调能力的培养。在上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逐渐引入了“素质”的概念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大学生应具有“素质”的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要强化“素质”的意识,把提高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点,站在“素质”的高度上来研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全面体现在提高人才的素质;只有提高了人才的素质,才能说是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这要成为21世纪新的质量观、人才观。过窄的专业教育,或者说单纯的专业教育,或者说对口的专业教育将成为过去。
参考文献:
[1]余文森.略谈主体性与自主学习[J].教育探索,2001,(12)
[2]Barry J.Zimmerma、Sebastian Bonner Robert Kovach等著,姚梅林、徐守森等译.自我调节学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8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肖川.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将悄然变化[N].中国教育报,2001-09-19, 第4版
[6]韩清林.自主学习与教改实验的若干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00(5)
[7]Barry J.Zimmerma,Sebastian Bonner Robert Kovach等著,姚梅林,徐守森等译.自我调节学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8]Dale Scott Ridley,Bill Walther等著,沈湘秦译:自主课堂[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7
[9]韩清林.自主学习与教改实验的若干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00(5)
[10]张玉昆,胡继元,沈正兴.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1995.(4)
[11]韩清林.自主学习与教改实验的若干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00(5)
[12]Dale Scott Ridley,Bill Walther等著,沈湘秦译.自主课堂[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13]Barry J.Zimmerman,Sebastian Bonner,Robert Kovach等著,姚梅林,徐守森等译.自我调节学习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