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虚拟同伴交往的道德困境及解困之策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gidtfdx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同伴交往需要,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倾听,现实中极大的学业压力,父母与教师的高期待,使得青少年渴望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环境中寻求精神慰藉,虚拟同伴交往也愈加频繁化。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作为我国互联网用户中最年轻的使用群体,青少年常常被视作“数字一代”“网络一代”,他们的成长无时无刻不受到互联网的影响。由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及腾讯联合发布的《2018年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指出,微信、QQ等与青少年的日常社交紧密相连,超过三成的青少年选择“几乎总是”刷社交软件,显示出频繁的线上社交活动。每天上网的时间超过两小时的青少年比例接近50%,高中生的比例甚至超过了60%。这说明,青少年每天有大量时间使用互联网,已经习惯娱乐、社交和学习共存的情境,且其学习、娱乐和网络社交之间难以达到平衡。[1]虚拟同伴交往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并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青少年虚拟同伴交往是指在网络虚拟环境下,两位或两位以上的青少年以符号化、数字化或电子化的语言为信息交流的同伴交往方式。青少年身心发展不成熟,虚拟交往则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成为了其宣泄解压、娱乐消遣,进而寻求精神慰藉的好去处。“踏着铃声进出教室,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诉衷肠”,乃当下青少年虚拟同伴交往的真实写照。尽管虚拟同伴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并满足其情感和精神需求。但与此同时,虚拟交往的负面作用也日益彰显,比如,道德冲突现象严重,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2]诸如此类道德问题的出现,极大地阻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而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更应该成为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虚拟同伴交往观念、养成良好的虚拟同伴交往行为的主要教育阵地。
  一、青少年虚拟同伴交往的道德困境
  虚拟同伴交往因突破传统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变成了人—机—人交往模式,因而具有虚拟性、匿名性、自由性、符号性、空间二元性、价值多元性等特点,易使得青少年在虚拟同伴交往中出现道德认知弱化、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行为失范等道德困境。
  (一)虚拟同伴交往易导致青少年道德认知弱化
  在网络空间,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由于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从而缺少现实社会中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缺少“慎独”的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中放纵自己的欲望。
  1.虚拟同伴交往空间二元性易弱化青少年道德认知能力
  现实同伴交往是青少年在物理空间下进行的一种交往模式,且具有真实性、可控性。而虚拟同伴交往乃青少年基于现实交往,并超越现实交往在网络空间下进行的一种交往模式。这种建立在现实物理空间之上进行的虚拟同伴交往的产生和发展,对青少年的现实交往也会产生极大的冲击。而虚拟同伴交往的网络空间道德乃根基于现实同伴交往的物理空间道德,网络虚拟同伴交往的仿真性、超现实性,使青少年处于一种由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仿真现实同伴交往环境中,这种虚拟同伴交往的网络空间环境易使青少年产生了错误的道德观念,同时,虚拟同伴交往的网络空间道德必受限于物理空间的局限,这就使得青少年网络主体挣脱了现实同伴交往的物理空间的限制,从而降低了物理空间下现实同伴交往的道德约束力,并导致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不足,最终青少年网络主体在网络空间中易出现道德认知能力弱化的现象。
  2.虚拟同伴交往的价值多元化易弱化青少年道德意识
  互联网的全球化、超地域性发展,把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青少年连接在了一起,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从而将不同的价值观念进行冲突、碰撞起来。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多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出现易导致青少年的价值观混乱。同时,虚拟同伴交往过程中的匿名性,这就给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念的肆意产生提供了土壤,极易导致青少年在虚拟交往环境下,弱化了集体主义、国家主义、社会主义等价值观念的形成,从而削弱了道德意识。
  (二)虚拟同伴交往易导致青少年道德情感淡漠
  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同伴交往需要,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倾听,现实中极大的学业压力,父母与教师的高期待,使得青少年渴望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环境中寻求精神慰藉,虚拟同伴交往也愈加频繁化。
  1.虚拟同伴交往的符号化交流易导致青少年道德情感淡漠
  青少年虚拟同伴交往异化主要体现在对机器的依赖上,使得传统面对面的同伴交往模式转换成了人—机—人对话交往模式,并使用声音、图片、表情等网络符号进行交流,因此削弱了青少年的主体性,使得同伴交往成为一种物化形式,极大地破坏了现实交往的亲密性,也更易引发对现实交往的人的不信任,从而产生冷漠、孤独等不良交往情绪,进而淡化了同情心、责任感等道德情感。
  2.虚拟同伴交往的虚拟性易导致青少年道德情感淡漠
  长期沉溺于虚拟同伴交往使得青少年对虚拟同伴交往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并在虚拟交往中,放任自我,缺乏一定的责任感,甚至经常嘲笑、讥笑、挖苦对方,缺乏一定的同情心、羞耻感。此外,青少年长期沉溺于虚拟同伴交往,也易在现实交往中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与他人进行交往,弱化了道德情感。正如学者李秀萍所言,“特别是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普遍热衷于人机对话的虚拟交往,不少人变成了宅男宅女,面对面的交流陷入了困难,令人忧虑”[3]。
  (三)虚拟同伴交往易导致青少年道德行为失范
  有学者指出,“网上建立友谊是一件好事,但是就像任何事情一样,它也有另一面。这个开放的交流媒介,也可能被人拿来作恶”[4]。作为“第一代网络土著”的青少年,网络世界成为了其重要活动场域,给青少年提供了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土壤。网络道德失范是指“在网络中个体的道德行为暂时出现某种程度失控的状况”[5]。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表现主要有通过邮箱、聊天软件、社交软件、网络论坛等网络介质传播网络谣言,在虚拟同伴交往过程中非引用性地使用网页信息和不经允许使用在线图像、电影和其他材料等的网络剽窃行为,使用或發表具有暴力性、侮辱性、攻击性、伤害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等网络暴力行为,运用计算机专业知识实施网络病毒传播、网络侵财、网络色情等网络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虚拟同伴交往的解困之策
  结合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的特点,学校在教育中应采取讲授法、谈话法、辩论法以达到以智育知,从而促进青少年网络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采取情感陶冶法、榜样示范法以达到以境促情,从而促进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的发展;采取角色扮演法、自我反省法以达到以练修行,从而达到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的目的,从而为当下青少年虚拟同伴交往面临的道德困境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以智育知:促进青少年网络道德认知发展
  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促进道德行为发展的基础。研究发现,在中学阶段,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的深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且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6]。而高中生对不同类型的道德概念理解水平呈现差异性,道德判断水平和道德评价能力之间呈现不平衡性。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交环境以及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认知水平的不足,更是道出了提升青少年网络道德认知的必要性。
  1.以智授知:讲授法的使用
  学校应该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文明上网”等基本网络道德规范的知识,并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之中。教师对相关的网络道德知识进行讲授,使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网络信息素养。
  2.以谈引知:谈话法的使用
  教师应积极关注每位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水平,一旦发现有不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的学生,因开展针对性的谈话,并在谈话的过程中,注重“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情景交融、民主教育”原则的使用,从而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敞开心扉进行交流,最终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水平。
  3.以辩升知:辩论法的使用
  辩论法的实际是让学生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为某一道德立场、价值观进行辩护,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判断能力就会得到发展。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提供一些有关青少年虚拟同伴交往的话题,如“青少年虚拟同伴交往是否对其身心发展有利”。其次,给学生们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准备自己的观点,教师再根据不同的观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如可分成正方、反方,小组内再进行10分钟左右的内部讨论,形成统一观点。再次,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小组观点进行阐述,并认真回答对方的质疑,使得整个辩论过程井然有序。最后,教师对正反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总结归纳,如果愿意的话学生也可以改变自己的观点,写下自己最后的选择和理由。
  (二)以境促情:促进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发展
  道德情感是人类高级的社会情感之一,是人类维护道德生活秩序的重要手段。而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情感发展不成熟、不协调,且具有反复性、动荡性、不平衡性。因此,促进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情感发展势在必行。
  1.陶冶生情:情感陶冶法的实施
  情感陶冶法实施的关键是要设置具有道德意义的教育情境,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并借助电影、电视、插图、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实效。如教师可给青少年们播放青少年文明虚拟交往的视频,教师再通过适当的启发诱导,达到促进青少年道德情感的教育作用。
  2.榜样育情:榜样示范法的实施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等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青少年的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有了具体生动的榜样作为学习的对象,更易受到感染,从而习得相应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如教师可给青少年提供一些有正确的虚拟同伴交往行为,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作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从而让青少年备受鼓舞,促使其道德情感的良好发展。
  (三)以练修行: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思维方式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其网络道德行为和网络道德认知出现了不完全对应且相脱离的现象。而道德行为的发展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道德教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还要注重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因此,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以演促行:角色扮演法的运用
  角色扮演是指,让个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进行行事,以提高个人对他人社会角色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践行自己的角色。因此,角色扮演在培养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和改善人际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对个体的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运用角色扮演法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行为教育的时候,可模拟虚拟同伴交往中的情境,并让两位同学分别扮演虚拟同伴交往中互不认识的双方,从而让学生在虚拟交往情境中慢慢学会如何谨慎交友、诚信交友、保护自己。
  2.以省规行:自我反省法的运用
  对于一些有着不良虚拟同伴交往行为的学生,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我反省的方式,使他们认识到虚拟交往行为的错误,从而达到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的目的。《论语·颜渊》曾言,“内省不内疚,大何忧何惧?”也就是说,能够自省者就不会内疚,而没有内疚的人就不会有什么忧虑和畏惧。内省乃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一种自我评价,通过反复的自我评价,使得自我的网络道德行为越发规范,并长期维持下去。因此,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写日记、写反思、发表感想等方式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網络道德行为进行内省、总结,从而不断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腾讯公司.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查[EB/OL].(2018-05-31)[2018-06-28].https://mp.weixin.qq.com/s?_biz=MzA5MzE5MDAzOA==
其他文献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构建科学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体系,对于“培養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德育衔接”为切入点,从德育目标、内容等维度对德育工作进行整体性设计,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我国德育工作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应有之义。
无论是在公共场所、在公共汽车上,还是在办公室里,准妈妈都会很小心地保护着肚子里的宝宝。而在家里,准妈妈却容易因为环境太熟悉而“放松警惕”,往往因此出现种种险情。    一个全家人期待的小生命,还没来得及和爸爸妈妈见面就离开了。而且出事地点居然是惠惠认为最安全的家里:怀孕前每天做N次的一个端盆倒水的动作,却让她重心不稳,肚子一下撞在水池上,当时虽然有点儿痛,但过了一会儿就不痛了。她以为不会有事,没想
晚餐时间就是一个好时机,比如让孩子讲讲发生在学校的趣事,也可以是社会上正在发生的大事,或者家庭中的一件件小事。要让孩子自由并且充分表达,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父母再加以评论,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切记一个忠告:餐桌训子害处多。  提高父母素养,对父母进行教育,是家庭教育指导的核心环节。家長教育的目标应是通过提升父母的教育素养来促进孩子的成长。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是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反映,而亲子
近年来,高密市教育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锐意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德育低效难题解决路径,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良好效果的“微德育”模式。在采访中,高密市教育局局长杜启强向记者介绍道:“所谓‘微德育’,是指从细节入手,关注学校德育‘微问题’,搭建学生成长‘微平台’,培养学生‘微习惯’,力求保证育人效果的一种新模式”。另外,杜启强还对“微德育”的特点进行了强调,他说
《阿利的红斗篷》少年儿童出版社    适读年龄:2岁以上  推荐理由:如果你是一个牧羊人,需要一件抵御风寒的斗篷,你会怎么办?  ——卖掉羊,然后用卖羊的钱买一件斗篷。  可能很多“现代人”都会这么回答,这是得到斗篷最简单又最直接的方式。不过,牧羊人阿利可不打算卖掉自己的羊,他要自己来做一件斗篷。  这是本知识性的图画书。画家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从羊毛变成斗篷中剪、梳、纺、织、缝的全过程,让孩子们
摘 要 教育惩戒的本质属性是育人。中小学教师对违规违纪学生实施教育惩戒,要积极做好后续教育,切莫“一惩了之”。开展后续教育要坚持正面教育、因材施教及协同育人的原则。在实施教育惩戒后,教师应当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对学生的帮扶。学校可考虑建立学生教育保护辅导工作机制,由专业人员组成辅导小组,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行为矫治。  关键词 教育惩戒;后续教育;中小学  作者简介 赵小红,中国教育科
一个民主参与意识强的学生,能够在班级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班级民主建设出谋划策,做好班级的主人。把话语权留给学生,让学生敢于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参与班级活动的前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而公民民主意识的提高要靠教育。民主意识应从娃娃教育抓起。培养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思源实验学校成立于2015年,地处桐梓县城南端蟠龙新区,是一所为精准扶贫移民安置配套建设的县直属九年一贯制学校。为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脱贫攻坚的批示精神,致力于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学校坚持文化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立仁教育”为文化主题,着力推进“三风”建设,并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一、建设博爱和谐的校风  校风是指学校的风气,是学校物质文化、制
“真人化”的師德建设意味着要以教师为本,要真正把教师的发展置于师德建设中的核心、本体性的地位。师德考核应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符合教师职业性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一个正常的生命实践主体,高尚师德并不一定意味着肢体残缺、家破人亡,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点滴积累起来的。“真人化”的师德建设要注重教师主体人格的培养,因为人格是为师的基本资格,拥有“真人化”的人格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一个教师应当懂得自尊、
如果让你选择两样在孩子长大过程中必不可少,而且不可替代的东西,你一定会选择食品和玩具。没有食物,孩子无法生存;而没有玩具,孩子就会带着缺憾长大。  问题是,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里,这两样东西不但不需要你去找,甚至容不得你去选择,就会如潮水般地涌到你面前,让你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随着科学的发展,专家们会不断地发现一些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新成果,厂家会将这些成果运用到他们的产品中;而商家们更是不遗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