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任重道远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hangmaf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焦热点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而“到2020年底,实现农村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据统计,“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我们共需要脱贫的人数达到5575万人,要使得这部分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任务很艰巨。我们也要看到,按照我国现行扶贫标准衡量,农村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73.5%,下降到2014年的7.2%,取得的成果还是很巨大的。
  我们深刻意识到“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全部脱贫”的庄严承诺,时刻敦促我们紧抓战略机遇期,把扶贫攻坚工作推向新的起点。
  2020年的扶贫攻坚战已经打响,让我们踏实精准扶贫的节奏,带领贫困群众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多维解读
  扶贫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扶贫要精准。用好精准扶贫政策,增强针对性、突出创新性、注重实效性,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去贫根,奔富路。扶贫包括经济扶贫、公共卫生扶贫、教育扶贫、精神扶贫等。
  2.扶贫要扶志。在《摆脱贫困》一书的跋中,习近平指出,“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充分调动贫困群众主观能动性,坚决“扶志”精准,扶贫举措才更有威力,扶贫成效才能更加持久。
  3.扶贫要长扶。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扶贫实践提醒我们,幻想毕其功于一役,寄希望上重大项目一下子抱个“金娃娃”,往往是不负责任的脱离实际,是好大喜功的政绩心理作祟。只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拿出敢为总体成功牺牲的“滴水穿石”的韧劲,实事求是地,一茬接着一茬地干,才能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向前走。
  青年观点
  扶贫,是人民心窝窝里的福音和盼头。从世代居住在山沟里到受益于搬迁造福工程,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这是美滋滋的幸福感;从全家挤在一条渔船上到搬上岸住新房,做海产品加工致富,这是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从靠种田砍柴艰难度日到大搞水蜜桃经济、发展美丽乡村游,带领乡亲脱贫奔小康,这是满满的存在感。感恩国家与社会,让每一个你,每一个我,每一个他,都能共享碧水蓝天。
  (作者:陈佑恩)
  科学脱贫,智慧脱贫。要想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出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扶贫中有船民上岸、边远贫困村整村搬迁,有“山海田经”、發展特色生态产业,他们一直在探索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发展路子。加之各种务实的政策设计、高效的机制配套,一条体制活、产业优、百姓福、生态美的脱贫路径被生动演绎。开动脑筋,铆足劲,力争上游,才能过上属于自己的好日子。
  (作者:陈洋)
  扶贫关键要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开发是甩掉等靠要、穷自在等落后思想的“扶志”过程,也是从输血到造血的“扶智”过程。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的生活最终要靠勤劳的双手创造。撸起袖子加油干,每一份辛勤都会有收获,每一份辛苦都值得。
  (作者:聂言羽)
  时评频道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解决好贫困群众就业问题非常重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各种方法保障贫困群众就业”“要瞄准突出问题精准施策,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摘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26日)
  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必须较真碰硬。“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指引。
  (摘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24日)
  教师观点
  扶贫,教育亦为重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道,扶贫,当然不能缺失教育这一环节。知识启蒙、科学素养、人文情感、道德情操,这些精神上的养分与雨露,靠的是教师,靠的是教学,靠的是教育。然而,不要说这点点光芒映照每一处的山川河流,能照亮每一个清澈而明媚的心,就是绝大多数人能获得这样的滋养都是不容易的。
  知识是良药,可以医愚,扶贫教育就是启智明心,播洒阳光。教育好一个贫困孩子,就有可能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当年因一张《我要读书》的照片而家喻户晓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如今已是一名青年干部。因为教育,她不仅走出农村,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家庭的贫困境遇,甚至帮助他人,改变了更多家庭的贫困境遇。没有教育的启迪,他们很可能仍然在黑暗中摸爬滚打,在困境中独自战斗,在沼泽中苦苦挣扎。我们要给每一个“苏明娟”,送去知识的源泉与福音。
  美丽乡村,美丽教育,然而现状堪忧,不甚美丽。乡村在快速沦陷,农村教育问题重重。留不住老师,教师专业不对口,课程开不齐,音体美教学无从谈起,农村教师队伍总量不足、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有条件的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城镇上学,没条件的只能留在甚至几个年级共用一个老师的“麻雀小学”。教学质量堪忧,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因教返贫现象,新的读书无用论也开始蔓延。
  特岗教师已上岗,如何做到让他们既来之则安之,我想需要做到两点:
  第一,制度先行,切实物质保障。各地要确保中央政策落到实处,让服务期满且愿意留任的特岗教师有编有岗,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城市、县镇学校教师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聘用服务期满特岗教师。通过逐年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师资待遇,提供必要的住房条件,让他们留下来没有生存压力,提高职业吸引力。
  第二,精神满足,事业留人心。要建立乡村学校与镇中心学校的结对帮扶与师资轮岗机制,让乡村学校的教师也能够找到职业上升的空间,实现荣誉感与责任感的平衡。
  共同的教育理想,万古不变的发展,幸福靠你,靠我,靠大家!发光,发热,发时,发力,日积月累,点滴而行,山川异域,教育同光!
  教育扶贫,功在当下,利在千秋,望吾辈努力!
其他文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集聚力量抗击疫情,社会各界的捐赠热情空前高涨,纷纷通过各种渠道捐款捐物。然而,一些关于老人捐出巨额善款乃至毕生积蓄用于疫情防控的报道。就像以前环卫工、乞丐捐款救灾,工资2700捐出2000只留700之类的案例一样,很快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不少媒体和网民担心老人捐款之后生活会更加贫困,认为慈善机构不应该接受老人等“
期刊
疫情防控期间,远在千里之外的全国各地名医专家通过5G技术远程会诊、监测病人;万千学生、上班族通过在线平台上课学习、复工复产。  更快、更好、更便捷的5G技术在改变中国人的生活,也在改变世界消费和生产的方式。3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发布,明确指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增强5G、人工智能、区块链、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支撑能力。未来,5
期刊
我是一名退休老人。疫情当前,全民抗疫,我取出积攒了多年的积蓄,来到了捐款处,却被委婉劝返。我茫然,纵已为落红,怎可不护花?  吾庐虽破,犹愿广厦庇寒士。作为华夏的一分子,我受之于国,亦应报之于国。我虽已两鬓斑白,但也知晓人间疾苦,愿与千里之外的疫区人民共冷暖。与此同时,在这个疫情肆虐的凛冽寒冬,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一次次“逆行”,一个个坚定的笑脸都在传递着温暖,彰显着凝聚的力量。大疫无情,人间有爱
期刊
美文引路  游记散文的困境与出路 王兆胜  游记散文古已有之,《洛阳伽蓝记》和徐霞客游记可为代表。长期以来,游记散文却备受学界冷落,沈从文在《谈“写游记”》中感叹:“游记文学历来不列入文章正宗,……近三十年很有些好游记,写现代文学史的,也不过聊备一格,有的且根本不提。”另外,当下的游记散文众多,但普遍缺乏文体的自觉意识,可谓佳作难觅。因之,在游记散文的双重困境中,应找到它的发展和提升之路。  游记
期刊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点爆发、快速扩散的紧张形势,连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多国领导人致慰问电、与多国领导人通电话,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送去诚挚慰问和坚定支持,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全球战“疫”的中国温度。  (选自“新华网”2020年3月26日)  素材解读  1.这温度,传递的是感恩更是关切。“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是中国温度的深厚底蕴,更是中国情谊的深切表达。中国疫情爆发之初,国际社会先
期刊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地区的青少年乃至刚上幼儿园的儿童都经历了“史上最长寒假”,家长们也经历了一段难忘到“吃不消”的亲子时光。  为了给孩子们撑起一片无忧无虑的天空,家长们默默“负重前行”:一边洗衣做饭,一边居家办公,还要配合孩子嬉戏打闹、监督辅导功课、打卡上报体温……日复一日,一些家长难免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夫妻因为这些闹起了别扭。  非常时期,应对“从天使到魔鬼”的亲子关系,不仅需要家长直面生
期刊
编者按  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用例证法进行论证的最多。例证法,即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是指在议论文中用列举事例的方法论证论点的过程。但在议论文的例证过程中,有的例证被视为“堆砌冗长”,有的却被赞为“用例精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运用例证法是有讲究的,举例精当,又及时衔接有力的议论,才能使论述深刻。关于例证法的使用,接下来主要从“举例”“论证”两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
期刊
全国政协六届四次会议召开期间,一位年轻记者有幸采访参加会议的萧干。萧干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翻译家,还是一名杰出的记者,曾随英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又随美军解放柏林,是二战期间欧洲战场唯一的中国记者。采访对象身份显赫,又是前辈,年轻记者感到压力很大,担心自己刚入行不久,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会议休息时,记者如约见到仰慕已久的萧干。两人一见面,萧干便热情地向年轻记者打招呼,看起来十分和善。采访过程中,萧
期刊
单个地看,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并不是很高。它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要比艺术价值高得多。当初造俑的人,原来就没有把它当作艺术作品,目的不在使人感动。造出后,就埋起来了,当时看到这些俑的人也不会多。最初的印象,这些俑,大都只有共性,即只是一个兵,没有很鲜明的个性。其实就是对于活着的士卒,从秦始皇到下面的百夫长,也不要求他们有什么个性,有他们个人的思想、情绪。不但不要求,甚至是不允许的。他们只是兵,或者可供
期刊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