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会贯通 学以致用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QW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可谓包罗万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但是,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说法,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并不一定能成为学生实际的应用语文的能力。
  有人说,学会学习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条件,由此,我想到,在语文教学中,在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我们更需重视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运用。
  
  一、现状分析
  
  (一)学生对教学目标缺乏整体把握性。应该说,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文章都具有典范性,文质优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富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气息。但有一点,或许很多初中生没有明确地意识到,那就是:每篇课文,每个单元,每册课文都体现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各教学目标分散在六册语文的不同课文中。结果,很大一部分初中生对散落在各册课文中的教学目标是不甚了解的,知其一不知其二,缺乏对主题的整体把握能力。
  (二)学生的阅读记忆存在着明显的功利性。不知道是不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不能相容的原因,学校里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科往往是弱项;而理科好的学生,语文却是心中之痛。于是乎,前者迫于升学压力只好拼命抓较弱的几门学科,疏远了语文学习,即使学也是突击性的;后者对语文不感兴趣,平时不肯下工夫,考前临时抱佛脚。
  为了对付考试,在考前把几十上百条名言名句背出来,是他们最常用的做法,背古诗、古文也如法炮制。看起来“功效”明显,然而往往派不上用场,因为他们对死记硬背的内容缺乏正确理解、生活体会,存在明显的功利性。看到别人文章里名言名句用得贴切自然,想起那些名言名句我也会背,可就是用不上,不免灰心。久而久之, 背诵、记忆对这些学生来说成了一种应付,考完了就丢掉,功利性太强。
  (三)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疏远。学生的语段阅读失分率相当高,而学生的语文水平就在这些题目里见高低。语段阅读,往往要考查学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语段进行阅读、评价和质疑,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理解作品(语段)的思想内容等能力。做这些题目,就需要学生直接参与到作品里,进入角色,才会有较恰当、正确的把握和理解。由于学生与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情感的疏远,对文章寓意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事实上学生往往进不入作品中去,这样就妨碍了他们对作品的正确理解和对语言技巧的品味。与之相反的是,学生对当代流行的亚文化却津津乐道,如对明星如数家珍,迷恋动漫,喜欢玩网络游戏等。
  (四)学生对语文知识记忆的机械性。语文知识通过教师传授或学生自学获得,本应能举一反三,可是许多学生只会机械地照搬照套,不得要领,不能灵活运用,知识没有转化为能力,往往弄巧成拙,错误百出。例如,同样的题型,变了几个要素就不会做了;或者将同种内容的客观题改成主观题,他们就傻了眼;更有甚者,同样的题目仅隔了三五天让他们做,他们却一做就是错。究其原因,不外乎理解、记忆和运用上的机械性。
  
  二、解决途径
  
  (一)从概貌出发,把握整体。记得《学习的革命》一书里有这样几句话:“记住拼板玩具的诀窍:如果你能先看清楚整个图案,拼板就变得容易多了”;“一个个科目被分开教学,教的通常只是一个个小的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所学内容的概貌”。系统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事实上,我们自己通常就是这样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和方法,从概貌开始,整体把握。
  我教修辞时,曾尝试将大纲中规定的十种修辞方法一并列出,每种举两个例子,让学生先有个整体认识,再让学生仿造句子或判断选择,辅以适当的课后练习。从学生练习的情况看,这样教学修辞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在每学期开学的二三周内,我把本册附录的常用词语表从语音、字形、含义上一一加以落实,省却了每课教学从音、形、义开始这一环节。这样在整体上把握全册字词,不仅使学生过了难字生词关,而且让他们一下子掌握了许多新词语,为课文教学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集中学习这些内容,便于个体间互相比较,从而发现问题,查漏补缺。
  (二)持之以恒朗读,潜移默化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体现为科目多,题目难,作业繁,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不用说读书百遍,就是十遍也很难得,“其义”当然不能“自见”。长此以往,多读变少读,朗读变默读,默读变不读,语感逐渐退化,变得迟钝。只有我们把功利性的朗读、突击性的背诵变成不厌其烦的朗读,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的语感才会建立,语文学习才会有成效。
  我在本校的初一、初二年级段作过一次粗略的统计,完整读过《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其中一部的学生不到十分之一,能复述其中一些精彩片断的就更少了,一个班顶多几个,更不用说能背出其中优美的语句来了。这样的功底,谈何“下笔如有神”,怎能妙笔生花?
  欲使渠水清如许,必须得有源头活水。要蓄得源头活水,可以仿效《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你看林黛玉指点她:“若真心要学,且把王摩诘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茅盾、张爱玲等都因能熟读背诵《红楼梦》而成为作家,也算是很好的例子了。
  平生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平时背的诗、文句段只要滥熟于胸,就能像苏东坡那样文章“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自然能在平时的生活中灵活应用了。
  (三)以史养文,融会贯通。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疏远,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作家经历、地理人情、风俗习惯、音美知识等的生疏。
  有一次,我在给学生讲一篇课外作品——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时,由于现在的学生对丰子恺了解得太少,几乎没读过他的作品,更不知道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因而很难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要表达的情感。这让我意识到了,社会学科对学好语文有相当大的帮助,文史不分家,史可以养文。
  由此,我在语文课上有计划地开设一些讲座,讲点文学史、思想史,重要作家的生平、创作轨迹。学生凭借这些知识,就能大致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作家的思想艺术风格等,也就比较有把握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学生自己阅读课外书籍能获得的许多知识,如音乐、美术、建筑、地理等,对语文学习也很有帮助。学生有了丰富的知识,不仅能很好地学习语文,而且能调动各种因素,提高语文水平。
  (四)教师学生要通力合作。一个初中生,基本上掌握了足够数量的字和词,基本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一般的文章结构及体裁知识,一定的写作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知识要转化为能力知识,而不是死知识、机械知识。
  要让学生达到具备“知识能力”的目标,应从下面两方面入手:
  首先是教师本身。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不是传授死知识、机械知识,而应侧重知识归类、思维训练、方法指导、规律寻找的方法等。
  其次是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视、听、感、觉和注意力,课后要进行复习,保持记忆,并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线索,成为系列、系统。还应运用判断、推理、分析和综合,使学过的知识得到消化吸收,不是机械性的记忆,而是理解性的记忆,不是死板的理解,而是灵活的理解,做到灵活运用,得心应手。只有教师学生通力合作,才能改变语文知识掌握的机械性。
  总之,语文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看起来似乎是技巧性的问题,但实际上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从语文基础入手,让学生扎实基础,广泛阅读,融会贯通,减少学习的功利性,一定能促使学生将现有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2.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学各科教学指导纲要(试用).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
  3.红楼梦.海南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中时常强调要不断扩大知识面,其实,这里的知识面就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文化积淀深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会有浓郁的兴趣。反之,则索然无味。那么,如何理解语文教学和文化积淀的关系呢?浅谈如下: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含量大。覆盖面广,甚至可以说,它的知识因体系庞大而繁杂。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教师时常困惑于无处着眼,学生常疑虑于无从下手。对于施教者,事倍却功半;对于受教育者,常劳而
期刊
摘要:本文对苏教版必修一专题四的几节课进行评价,从课堂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从中对当前的新课程语文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和归因,试图通过这样的简析,来阐述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设计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2008年10月,师范学院的一批实习生来我校实习。我带了四名实习生。他们的实习也给我带来了一个学
期刊
摘要:当前,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如炎如荼,但基础课教学如何真正地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还是一个有待思考的问题。本学期我在职中语文教学中尝试构建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在职校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开辟一条新路。  关键词:问题探究式 教学模式 职校语文    当前,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特别是各专业课如理实一体、项目教学法等新教学方法得到广泛运用,但基础课教学如何改还是我们所面临的一大
期刊
摘要:《寒夜》是巴金先生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代表其后期风格与水平。小说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下小人物命运的坎坷和生存的艰难,真实地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读起来令人心情压抑、沉重,感到了无生气。  关键词:小人物 毁灭 悲剧 命运    《寒夜》是巴金先生一九四四年初冬在重庆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一间楼梯下面“小得不可再小”的屋子里开始动笔的,但写了几页就搁下了。一九四五年初冬又接着一年前中断的地方写
期刊
从近些年的高考作文来看,学生盲目地重视形式。而忽视了一些本质的东西。学生为了使文章有文采。就盲目地堆砌华丽的词藻。大量引用名人名言。有的则开头采用排比句,中间写几个事例,结尾又是排比句。完全是无病呻吟的“八股文”。为了应付高考。而自身材料极度匮乏,有些学生就只能“拉古人说话”。从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有趣的文字:“一到6月7号。古代名人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跳下汨罗江,变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不停地自杀
期刊
著名散文家秦牧说过:“好的题目,总是概括力很大,饶有深意,引人深思,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的确,一篇优秀的文章,总离不开一个好的题目;同样,一个好的题目,也必定能为全篇增色,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追溯“题目”一词的本义:题,额头也;目,眼睛也。可见,“题目”之于文章,就好像“额头”与“眼睛”对于一个人之重要!而且,从近几年的趋势看。高考作文主要有三种题型: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除命题作文
期刊
最近电视上常播出这样一句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不少师生认为这是一个病句。这种类型的句子之所以被认定为病句,是因为在不少学生看来。其中包含着逻辑矛盾,即“不收礼”与“只收脑白金”自相矛盾,而句意在逻辑上矛盾的句子自然是病句。笔者认为“脑白金”广告语写得很好,并没有错误,说它是病句是因为对“舛互”这种修辞方法不了解。所谓“舛互”,是指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
期刊
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为全国版高中、江苏版初中和全国各地的职业高中所选用,然而对文中“手自笔录”一句,各种版本都解释为“亲自用手抄写”。这里的“自”,解释为“亲自”,显然是望文生义,是错的。  首先,从词义上来看。“自”,《说文解字》解释为:“鼻,象鼻形。”(说文解字·说文四上,74页)“自”,在古代一般作为连词使用,如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由此引为表示原因的连词,如《易·需》中
期刊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沙鸥翔集”一句,《语文教参》将其翻译为“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将其中“沙鸥”的“沙”。翻译为“沙洲”。网上众多翻译,亦如此解释。其实。这种翻译是错的。  “沙”字。从先秦到宋朝,乃至到今天,都没有“沙洲”的含义。作者如果要强调处所,连同下句就应该写成“沙洲白鸥翔集,水中锦鳞游泳”。作者没这样写。也没写成“白鸥翔集”,与下旬“锦鳞游泳”词性相对,构成对偶句。可见
期刊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能否正确处理文道统一的关系,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文”与“道”是借用古人的说法,“文”泛指语文的表达形式,“道”泛指语文的思想内容。语文里形式和思想内容是密不可分的,所谓“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正好说明“文”与“道”的辩证关系。  文道统一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首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本质,反映了语文教学中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德育和智育的统一的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