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体会《故都的秋》中的情感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e_1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季节,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们。每个人的经历和心境各不相同,其对秋的感觉也不同,既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感伤,也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还有“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提到秋天,人们总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心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但是,郁达夫先生对故都的秋天似乎有着别样的感受。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体会《故都的秋》中的情感。
  一、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故都的秋》中,作者笔下的景物非常特别。他笔下的秋,并非贵族人士眼中的秋,而是平民百姓眼中的秋,是“破屋”里、“小院”中、“大街”上的“秋”,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结合文本来看,在第三至十一自然段中,作者为我們描绘了五幅秋景图。第一幅图是“秋园静观图”,作者描写了一缘破屋,一杯浓茶,一个院子,驯鸽的声音,丝丝的日光,碧绿的天色以及破壁腰中的蓝朵、秋草和牵牛花,有一丝惬意,却也有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思念之情。第二幅图是“秋槐落蕊图”,槐树本有迁民怀祖之义,此时的作者却远离故乡,他想象着自己正在北平的院子里看着秋槐树,看落蕊,满地的落蕊被打扫干净,地面只留下扫帚扫过的痕迹,这一扫,似乎把他对故乡的思念也扫去了,回归现实,作者倍感凄凉。第三幅图是“秋蝉残声图”,作者写了秋蝉衰弱的残声,说这是北国的特产,并将其与南方的蝉声作对比,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眷念之情。第四幅图是“秋雨话凉图”,作者仔细地描写了秋雨到来和离去的场景,“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还写人们的穿着,且用一组对话来表现秋之凉。最后一幅图是“秋果奇景图”,作者写了秋天的枣子、柿子、葡萄,想到满树的秋果,他的心里有了些许的安慰,有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在《故都的秋》中,作者的情感是悲凉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秋的悲凉、清静、深沉,又何尝不是郁达夫的内心情感呢?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是“润”与“淡”的,而“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通过比较南方之秋与北国之秋,作者表达了对故都的向往和眷恋之情。
  二、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除了要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我们还要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以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故都的秋》写的大多是故都的秋景,如果单看这篇文章,我们可能会以为作者只是表达了自己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与思念之情。其实,这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景中还隐藏着浓浓的爱国之情。《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年8月17日。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东北沦陷;1933年,山海关沦陷;1935年,“察东事件”使热河省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拥有五千年文明的祖国此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从杭州到北平,深感国事危机,触景伤情,于是写下了《故都的秋》。
  在《故都的秋》中,作者将自己的爱国之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作者在第一段中说自己不远千里从杭州到青岛,再从青岛到北平,要“尝一尝”秋的味道,为何?北平是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作者来北平品尝故都的秋味,一是缓解相思之苦,二是为了看一看满目疮痍的祖国。作者写秋园、秋槐、秋蝉、秋雨,写的都是寻常景物,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故都是多么的熟悉。作者不仅将这一景一物收于眼底,更是将其藏于内心,表达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这种爱是一种深沉的爱,是藏于心底的爱,是不可言传的爱。作者如果不热爱祖国,不热爱故都,又怎么会如此熟悉祖国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呢?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是这样写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表明作者对故都、对祖国的爱已经到了极致。我们都知道,健康长寿是最美好的祝愿,是世世代代的人都憧憬的。但是作者却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只为“留住北国的秋天”,这足以表明“北国的秋天”在作者心中的分量。
  总之,在《故都的秋》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故都秋景图,让我们感受到了故都的美,也体会到了他对故都、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作者单位:山东省北镇中学)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一些教师感到很苦恼,不知道该如何开展作文教学。下面,笔者就着重分析一下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可以让广大教师不再迷茫。  一、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部分教师在作者教学中还是喜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训练为主,非常关注学生的作文分数,而忘记了培养他们的能力。  虽然现
期刊
求函数值域问题是函数中的一类常见问题.我们知道函数的值域主要受函数的定义域和解析式影响,因此在求函数的值域时,我们要着重讨论函数的定义域和分析函数的解析式,其中如何处理函数的解析式是解题的关键.笔者着重研究了求函数值域的三个路径,以供大家参考.  一、配方法  配方法主要應用于解答二次函数最值问题.在解题时,我们可直接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将目标函数式配凑成完全平方式,然后利用二次函数的对称性和单调性
期刊
没有一行脚印能通向我的家  我小时候在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一个以哈萨克为主要人口的小县城——度过一大段童年。在我的少女时期,我又随着家庭辗转在阿尔泰深山中,与游牧的哈萨克牧人为邻,生活了好几年。后来我离开家,外出打工,继而在阿勒泰市工作了六年。但妈妈仍然在牧区经营她那点小生意。于是我始终没有离开那个家的牵绊,我的文字也始终纠缠在那样的生活之中、怎么写都意犹未尽,欲罢不能。  而此刻,
期刊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数列问题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抽象函数有关,此类题型一般较为复杂,直接利用常规的方法很难求解,常需要利用取对数法、取倒数法、取特殊值法等对原数列进行变形或者重构,进而巧妙地解答这一类问题.下面重点谈一谈解答与函数有关的数列问题的三个技巧.  取對数  对于与指数函数有关的数列问题,我们可以根据题目中所给出递推公式的结构和特征,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取对数,然后
期刊
阅读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关注生活、提升自我。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会要求学生多记忆、多背诵,目的是让他们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但这种做法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无法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这不符合新的教学理念。因此,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介绍了两种有效的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期刊
不等式证明问题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证明不等式的常规方法有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放缩法、函数法、换元法、构造法等,此类问题的题型多变,重点考查同学们的数学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分析法是立足于结果反推已知条件或定理结论的过程,常常用来解答所证明的结论与题干中条件的关系不明确的题型.在证明本题的过程中,我们从“未知”看“需知”,渐渐靠拢“已知”,进而证明结论成立.  不等式证明问题涉及的知识点繁多,
期刊
数列求和问题是高考中的一类重要题型.由于数列求和问题题型多样,所以其解题的方法和思路也是多样的.本文重点谈一谈求数列和的三种常规思路:倒序相加法、猜想归纳法、裂项相消法.  数列求和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累加法、分組求和法、构造法等.同学们要注意归纳题型和积累方法,结合所给的数列递推公式的形式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求和方法来解题.  (作者单位: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
期刊
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三角函数问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一道题往往会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本文就從一道三角函数求值题出发,谈一谈解答一类三角函数求值问题的不同方法.  一、定义法  定义法是从三角函数的基本特征出发,利用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解题的方法.我们知道,若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那么叫做α的正弦,记作sin α;叫做α的余弦,记作cos α;x(y)
期刊
如今,高中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不再以知识为核心,而是以核心素养为核心。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如何做呢?接下来,笔者就分享一下開展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制定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结果。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确立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名词。它是指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
期刊
诗词一直都是语文课程中的难点。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一些教师只注重“新”,却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的艺术性与灵活性。“板书设计”作为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就像建筑的蓝图、画家笔下的底稿,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有更加丰富的课堂体验,因此是不该被教师忽略的。下面,笔者就谈谈“板书设计”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板书设计”的重要性  1.突出教学目标,展现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