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实施,不但使延安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也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和治理。从陕北乡村大开发战略实施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效果着手,剖析大开发目前对延安乡村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为建设“五位一体”的延安新农村提出对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乡村农业经济 实施效果 西部大开发
1 延安经济社会变迁状况
“加快西部地区开发,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包括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绿化荒山荒地,对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等。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人点”。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和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经过十多年的封山育林,绿化荒山荒地,以及针对性的措施实施,延安城乡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1.1 生态环境的改善
首先表现为对环境治理,对严重影响城区空气质量的子长煤禁止使用,改用灵武等地的无烟煤。其次表现为植树造林。如今延安城内天空清澈湛蓝,城区山林郁郁葱葱:南泥湾、松树林、宜川的峁头山风景宜人,野生动物时隐时现,黄龙的林子出现了大型动物,狼和狐狸在这里安居、繁衍。
1.2 农业经济发展
以1999年延安市延川县贾家坪乡一个乡村为例,住户69户,369人,耕地3610亩,撂荒地300多亩,坝地120亩。村民以种粮为主,粉条是主要的经济收入。除了少量属于畜力运输外,而肩扛是基本的运力。99年实施大开发后,村民山上植树,种草,当年种草176亩、撂荒地种树100亩。当年由国家分给口粮每亩80公斤,每亩种草补贴200元。2012年底,村里共种草2500亩,栽枣树和苹果树达600多亩。
1.3 基础设施增加
2000年前延安农村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不通电、不通路,无移动通讯设施。不到3年,各乡镇相继通路、通电;家电下乡;居民烧饭使用天然气;居民生活用水改为自来水,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2 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延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出现“空心化”
随着经济发展,广大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延安农村的变化更具特点,国家经济近几年来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得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在国家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农村民居在人口、文化等方面渐呈“空心化”状态,或者说相比较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农村出现了相对意义上的衰落。这一现象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区、贫困地区表现得十分突出,作为典型,陕北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更是十分普遍。突出表现在人口、文化方面的空心化。
2.1.1 居民人口的空心化
空心化首先表现为农村人口数量的下降。除了计划生育政策、优生优育观念已深植于人心外,一方面是子女养育、教育费用加大,另外,最具有社会意义的变化是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许多家庭举家外迁,长年客居外乡,留守人员多是老弱病残。结果是农村人口绝对数量迅速减少。人口比例严重失调。整个村庄失去活力。
2.1.2 文化方面的空心化
上世纪90年代,村里小学还有四个年级40多学生,有三位老师,一名公办教師,两名民办教师。至05年村小学只剩3名学生,两名民办教师也不干了,只剩那位公办教师。年底学校彻底关闭了,剩余的3名学生转到50公里外的镇上上学。如今村里中学毕业的村民只有2名,一名是村长,另外一名是书记。80%老人是文盲,青壮年则基本是小学文化程度。就户籍在村的外出务工者,其文化程度也很低,无技术特长,基本在城镇从事体力劳动,勉强维持生活。新农村建设以来,村里的小学翻修一新,还建立了文化站,所谓文化站则是设在村小学一间窑洞里,里面摆放几排书,可门是常年紧锁的,书架上厚厚地落满了尘土。也是,村里年轻人几乎走完了,老年人识字的不多,文化站只不过是个摆设。
2.1.3 居住村庄的空心化
村庄的空心化不仅仅是在延安农村,这几乎存在于众多的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造屋盖房。村庄向四周扩大,而村原中心地带,十室七空。沿着村路新修的院落一直蔓延几公路远,但村中心住户人家稀稀落落,夜晚的灯光孤寂地可怜。
2.2 农业发展动力不足
延安农村,除了少数发展特色农业比较突出的县乡以外,大多数农业发展动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退耕还林出现瓶颈,二是第一产业出现负积累,三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缺乏长远发展意识。
2.2.1 退耕还林出现瓶颈
西部大开发实施已经十多年了,延安市作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是全国实施退耕还林最早、实施面积最大的地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前面提到延安近几年来空气质量逐年提高,以往春秋季节的风沙天气已经很少,水土流失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可退耕还林后农业经济发展却成效不高。在退耕还林初期,陕北种植粮食作物收入较低,而种草和种树却有国家补贴,于是农民的积极性很高,几乎是争先恐后,生怕自己的土地没有纳入退耕还林范围,然而,时过境迁国家政策的调整,与退耕还林初期相比,现如今种植农作物经济收入大幅度上涨,并且农作物周期短见效快,在经济利益驱动下,退耕还林对农民的吸引力开始减弱,有些地方甚至有退林还耕的举措。如贾家坪乡白家河1999年至今累计种草面积已达到2500亩,经济林木(主要是红枣和苹果)600亩。已经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70%。可如此庞大的经济林和草地,给农民带来的实际经济收入却很低,除了国家每年有限的粮食补贴和货币补贴外,几乎再无别的收入。种草植树并没有带来直接的明显的经济增长。而现在陕北种洋芋、种各种经济作物却收入可观。目前陕北市场上洋芋每市斤平均1.8元,批发价也在1元左右。红小豆每市斤6元,黄豆每市斤3.5元。村里有几户种洋芋的大户,一年种10亩地,收入相当可观。于是很多农户退耕还林还草只是应付完成政府的任务。何况国家对退耕还林的补贴只发放到2016年。如果以后不再补贴,那么退耕还林还草如何为继?很是令人担心。 2.2.2 第一产业出现负积累
农业的长远发展直接地依赖于本身产业的投资,而目前农业投资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的自身积累和社会积累。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的投资递减,农村集体积累功能萎缩或者说基本消失,而重要的积累者——农民投资兴趣转移,基本用在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农业的投资普遍不足,这是造成农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我们的农业积累机制不够完善,各级领导重视不够,轻视搞积累的倾向时有发生。农业资金的短缺,已经或正在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整个经济振兴的进程。因此,在目前国家银根紧缩的情况下,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积累机制。
2.2.3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缺乏长远发展意识
农业发展,决定因素是农业的生产者。农民作为决定因素的生产者,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其素质低于其它产业人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流失越多,留于農村务农的基本是既无文化也无技术的低素质者或者年老体弱者思想保守的人。这样的低素质劳动者,绝大多数没有长远计划和发展意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他们也有改变困境的愿望,但基于素质的制约,使他们既缺乏技术又缺乏资金更没有魄力敢于创业。在农业发展上,他们只是单纯的等、靠、要。
3 开发战略实施效果的思路及对策
西部大开发以来,特别是陕北能源建设的迅猛发展,延安的财政收入迅速跃居陕西前列。然而延安贫瘠的黄土地、特殊的农业生产环境以及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的生产者,使得农业发展远远落后于二三产业。退耕还林以来生态环境改善很大,而农业发展效果甚微。要保护陕北脆弱的生态环境又要积极发展农业经济,西部大开发任务还任道重远。
3.1 明确政策,解决发展瓶颈问题。目前,退耕还林工作初见成效,继续发展和调动农民积极性我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3.1.1 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应该调整
在退耕还林工作初期,之所以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响应,关键是政策的扶持和兑现,对于农民有很大的吸引力。时过境迁,如今随着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减免农业税、对种粮予以粮食补贴政策出台后,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热情,也增加了种植业的经济收入。而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至今国家的补贴不仅没有增加还有减少的趋势,况且有年限限制,按照政策至2016年将逐步取消对退耕还林的政府补贴。相比之下退耕还林的热情锐减,当务之急,我以为国家应该适当提高退耕还林补助,至少使还林土地的综合收入不低于种植业。适当放宽补助年限。
3.1.2 明确国家政策,实施长远规划
如果说解决退耕还林瓶颈问题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农民退耕还林的补助标准,那么完善还林制度,明确国家政策则是关键。国家在退耕还林政策上应该有明确的长远规划,以及实施细则。并且大力宣传,坚持不懈努力。改变当前农村中计划年年变,年年不一样的现状。真正落实退耕还林政策,为退耕还林的后续发展长效机制提供政策保证和实施细则。
3.1.3 加大政策扶持,发展后续产业
在退耕还林初现成效的时下,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后续产业和特色农业,引导农民有效利用林地和草地,解决圈养和林地的综合利用的技术、资金问题。指导农民找到新的致富之路,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问题,养殖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减少他们的创业风险。
3.2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目前农业人口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思想意识保守,加之经济收入有限而负担较重。对于创业和发展新型农业、养殖业有畏惧心理。所以政府应该认真贯彻“三下乡”活动。把技术送到农村,手把手教会农民。把文化贯彻到实处,多办一些有针对性的农民培训班,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引进一些切实可行的项目,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在这方面,陕北的洛川县做法很不错,技术员下乡传授果树的培育,修整等知识。组织果农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洛川苹果享誉世界,洛川农民很少外出打工。他们的经济收入也非常可观。
3.3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转变经营方式
土地流转主要有土地入股、土地租赁、土地置换等三种形式。土地入股,就是根据土地的不同性质成股子评估后入股。土地租赁,则由公司向农民租赁土地,每年每亩定个价付租金;土地置换,则是公司与群众置换土地以集中发展规模农业。所有参与土地流转的群众均发给股权证。同时,农民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村民挣工钱。土地流转发展农业,劳动密集型的种养业经营,需要大量劳动力,公司长期雇工或阶段性雇工。村民们忙完自留地上的农活后,就受雇到公司打工,家门口就能挣钱。土地流转后,村民成了股民,村民和公司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为了让公司早出效益,让自己多得利益,打工时大家积极性都很高,而且对怠工、慢工、偷工的现象敢于监督、揭发。村民家门口打工挣工资、入股分红得红利,原来的荒山也会逐步利用起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董晶.延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微[J].价值工
程,2012,31.
[2]王进.延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03.
[3]廖小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与思考[J].农业网
络信息,2011,04.
关键词:乡村农业经济 实施效果 西部大开发
1 延安经济社会变迁状况
“加快西部地区开发,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包括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绿化荒山荒地,对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等。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人点”。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和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经过十多年的封山育林,绿化荒山荒地,以及针对性的措施实施,延安城乡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1.1 生态环境的改善
首先表现为对环境治理,对严重影响城区空气质量的子长煤禁止使用,改用灵武等地的无烟煤。其次表现为植树造林。如今延安城内天空清澈湛蓝,城区山林郁郁葱葱:南泥湾、松树林、宜川的峁头山风景宜人,野生动物时隐时现,黄龙的林子出现了大型动物,狼和狐狸在这里安居、繁衍。
1.2 农业经济发展
以1999年延安市延川县贾家坪乡一个乡村为例,住户69户,369人,耕地3610亩,撂荒地300多亩,坝地120亩。村民以种粮为主,粉条是主要的经济收入。除了少量属于畜力运输外,而肩扛是基本的运力。99年实施大开发后,村民山上植树,种草,当年种草176亩、撂荒地种树100亩。当年由国家分给口粮每亩80公斤,每亩种草补贴200元。2012年底,村里共种草2500亩,栽枣树和苹果树达600多亩。
1.3 基础设施增加
2000年前延安农村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不通电、不通路,无移动通讯设施。不到3年,各乡镇相继通路、通电;家电下乡;居民烧饭使用天然气;居民生活用水改为自来水,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2 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延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出现“空心化”
随着经济发展,广大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延安农村的变化更具特点,国家经济近几年来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得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在国家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农村民居在人口、文化等方面渐呈“空心化”状态,或者说相比较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农村出现了相对意义上的衰落。这一现象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区、贫困地区表现得十分突出,作为典型,陕北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更是十分普遍。突出表现在人口、文化方面的空心化。
2.1.1 居民人口的空心化
空心化首先表现为农村人口数量的下降。除了计划生育政策、优生优育观念已深植于人心外,一方面是子女养育、教育费用加大,另外,最具有社会意义的变化是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许多家庭举家外迁,长年客居外乡,留守人员多是老弱病残。结果是农村人口绝对数量迅速减少。人口比例严重失调。整个村庄失去活力。
2.1.2 文化方面的空心化
上世纪90年代,村里小学还有四个年级40多学生,有三位老师,一名公办教師,两名民办教师。至05年村小学只剩3名学生,两名民办教师也不干了,只剩那位公办教师。年底学校彻底关闭了,剩余的3名学生转到50公里外的镇上上学。如今村里中学毕业的村民只有2名,一名是村长,另外一名是书记。80%老人是文盲,青壮年则基本是小学文化程度。就户籍在村的外出务工者,其文化程度也很低,无技术特长,基本在城镇从事体力劳动,勉强维持生活。新农村建设以来,村里的小学翻修一新,还建立了文化站,所谓文化站则是设在村小学一间窑洞里,里面摆放几排书,可门是常年紧锁的,书架上厚厚地落满了尘土。也是,村里年轻人几乎走完了,老年人识字的不多,文化站只不过是个摆设。
2.1.3 居住村庄的空心化
村庄的空心化不仅仅是在延安农村,这几乎存在于众多的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造屋盖房。村庄向四周扩大,而村原中心地带,十室七空。沿着村路新修的院落一直蔓延几公路远,但村中心住户人家稀稀落落,夜晚的灯光孤寂地可怜。
2.2 农业发展动力不足
延安农村,除了少数发展特色农业比较突出的县乡以外,大多数农业发展动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退耕还林出现瓶颈,二是第一产业出现负积累,三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缺乏长远发展意识。
2.2.1 退耕还林出现瓶颈
西部大开发实施已经十多年了,延安市作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是全国实施退耕还林最早、实施面积最大的地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前面提到延安近几年来空气质量逐年提高,以往春秋季节的风沙天气已经很少,水土流失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可退耕还林后农业经济发展却成效不高。在退耕还林初期,陕北种植粮食作物收入较低,而种草和种树却有国家补贴,于是农民的积极性很高,几乎是争先恐后,生怕自己的土地没有纳入退耕还林范围,然而,时过境迁国家政策的调整,与退耕还林初期相比,现如今种植农作物经济收入大幅度上涨,并且农作物周期短见效快,在经济利益驱动下,退耕还林对农民的吸引力开始减弱,有些地方甚至有退林还耕的举措。如贾家坪乡白家河1999年至今累计种草面积已达到2500亩,经济林木(主要是红枣和苹果)600亩。已经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70%。可如此庞大的经济林和草地,给农民带来的实际经济收入却很低,除了国家每年有限的粮食补贴和货币补贴外,几乎再无别的收入。种草植树并没有带来直接的明显的经济增长。而现在陕北种洋芋、种各种经济作物却收入可观。目前陕北市场上洋芋每市斤平均1.8元,批发价也在1元左右。红小豆每市斤6元,黄豆每市斤3.5元。村里有几户种洋芋的大户,一年种10亩地,收入相当可观。于是很多农户退耕还林还草只是应付完成政府的任务。何况国家对退耕还林的补贴只发放到2016年。如果以后不再补贴,那么退耕还林还草如何为继?很是令人担心。 2.2.2 第一产业出现负积累
农业的长远发展直接地依赖于本身产业的投资,而目前农业投资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的自身积累和社会积累。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的投资递减,农村集体积累功能萎缩或者说基本消失,而重要的积累者——农民投资兴趣转移,基本用在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农业的投资普遍不足,这是造成农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我们的农业积累机制不够完善,各级领导重视不够,轻视搞积累的倾向时有发生。农业资金的短缺,已经或正在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整个经济振兴的进程。因此,在目前国家银根紧缩的情况下,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积累机制。
2.2.3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缺乏长远发展意识
农业发展,决定因素是农业的生产者。农民作为决定因素的生产者,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其素质低于其它产业人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流失越多,留于農村务农的基本是既无文化也无技术的低素质者或者年老体弱者思想保守的人。这样的低素质劳动者,绝大多数没有长远计划和发展意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他们也有改变困境的愿望,但基于素质的制约,使他们既缺乏技术又缺乏资金更没有魄力敢于创业。在农业发展上,他们只是单纯的等、靠、要。
3 开发战略实施效果的思路及对策
西部大开发以来,特别是陕北能源建设的迅猛发展,延安的财政收入迅速跃居陕西前列。然而延安贫瘠的黄土地、特殊的农业生产环境以及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的生产者,使得农业发展远远落后于二三产业。退耕还林以来生态环境改善很大,而农业发展效果甚微。要保护陕北脆弱的生态环境又要积极发展农业经济,西部大开发任务还任道重远。
3.1 明确政策,解决发展瓶颈问题。目前,退耕还林工作初见成效,继续发展和调动农民积极性我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3.1.1 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应该调整
在退耕还林工作初期,之所以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响应,关键是政策的扶持和兑现,对于农民有很大的吸引力。时过境迁,如今随着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减免农业税、对种粮予以粮食补贴政策出台后,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热情,也增加了种植业的经济收入。而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至今国家的补贴不仅没有增加还有减少的趋势,况且有年限限制,按照政策至2016年将逐步取消对退耕还林的政府补贴。相比之下退耕还林的热情锐减,当务之急,我以为国家应该适当提高退耕还林补助,至少使还林土地的综合收入不低于种植业。适当放宽补助年限。
3.1.2 明确国家政策,实施长远规划
如果说解决退耕还林瓶颈问题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农民退耕还林的补助标准,那么完善还林制度,明确国家政策则是关键。国家在退耕还林政策上应该有明确的长远规划,以及实施细则。并且大力宣传,坚持不懈努力。改变当前农村中计划年年变,年年不一样的现状。真正落实退耕还林政策,为退耕还林的后续发展长效机制提供政策保证和实施细则。
3.1.3 加大政策扶持,发展后续产业
在退耕还林初现成效的时下,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后续产业和特色农业,引导农民有效利用林地和草地,解决圈养和林地的综合利用的技术、资金问题。指导农民找到新的致富之路,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问题,养殖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减少他们的创业风险。
3.2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目前农业人口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思想意识保守,加之经济收入有限而负担较重。对于创业和发展新型农业、养殖业有畏惧心理。所以政府应该认真贯彻“三下乡”活动。把技术送到农村,手把手教会农民。把文化贯彻到实处,多办一些有针对性的农民培训班,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引进一些切实可行的项目,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在这方面,陕北的洛川县做法很不错,技术员下乡传授果树的培育,修整等知识。组织果农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洛川苹果享誉世界,洛川农民很少外出打工。他们的经济收入也非常可观。
3.3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转变经营方式
土地流转主要有土地入股、土地租赁、土地置换等三种形式。土地入股,就是根据土地的不同性质成股子评估后入股。土地租赁,则由公司向农民租赁土地,每年每亩定个价付租金;土地置换,则是公司与群众置换土地以集中发展规模农业。所有参与土地流转的群众均发给股权证。同时,农民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村民挣工钱。土地流转发展农业,劳动密集型的种养业经营,需要大量劳动力,公司长期雇工或阶段性雇工。村民们忙完自留地上的农活后,就受雇到公司打工,家门口就能挣钱。土地流转后,村民成了股民,村民和公司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为了让公司早出效益,让自己多得利益,打工时大家积极性都很高,而且对怠工、慢工、偷工的现象敢于监督、揭发。村民家门口打工挣工资、入股分红得红利,原来的荒山也会逐步利用起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董晶.延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微[J].价值工
程,2012,31.
[2]王进.延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03.
[3]廖小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与思考[J].农业网
络信息,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