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ecc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以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叶圣陶先生对此已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语文教学,就是这么回事:教会学生读书和作文,使学生在读和写的实践中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字,并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建设人文的精神家园。
  原点就是事物的本质所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我们不能把事物的所有本质都看作是原点,只有本质才是原点。我觉得语文课程的原点是语文味。因为语文味指的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学语习文的听说读写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在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中,让学生体验到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那种充满诗意与美感的语文课堂教学。
  那么,从语文课程的原点思考,我们怎么才能不致使“语文味”在语文课中淡化和流失呢?
  一、品味词句,错过了语文味
  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综观小学《语文》课本,大多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词并茂。在语文课堂上,值得去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如能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听其声、辨其味、掂其分量、拨其心弦,必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活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享受品之乐趣,形成浓浓的语文味。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教学难免会因缺乏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和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
  二、注重技巧,违逆了语文味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往往出现一种急功近利的偏向,简单孤立、刻板机械、枯燥乏味地进行纯技术性的训练,忽视了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舍弃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品味课文中的人文内涵的过程。教学中的坐标点片面地只定位于“训练”这一纵轴上,当抽象的理性认识过早取代生动具体的感性体验时,当血肉丰满、情文并茂的课文成了支离破碎、韵味全无的“零部件”时,训练就成了游离于人文精神之外的文字游戏。这种淡化形象,冷却感情的语言文字技巧训练课,就失落了人文精神、审美情趣,也缺失了“语文味”,因为语文味的“味”只能来自情感之弦的颤动。如一位四年级老师在《长城》一课中,只让学生了解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没有引导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所以学生读起课文来没有一种民族自豪感。
  三、凸显情节,淡化了语文味
  文本是语文味的散发源,但是学习文本并不等于课堂就充满了语文味,还有一个散发什么、如何散发、散发得是否充分的问题,这就关系到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深入到文本内部去,研究文本写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不然,文本鲜明的表达个性和语言特色被完全架空,语文味也就随之被冲淡乃至消失。在阅读教学中,语言具有双重身份。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语言,不仅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更重要的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从而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只有这样,语文课才会有浓浓的语文味。如一位四年级的老师在教学《颐和园》时,只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长廊的景色,万寿山的景色,昆明湖的景色,没有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课的小练笔: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结果许多学生都不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凸显了写作的个性,培养了创新意识。
  四、无限拓展,淡忘了语文味
  课程资源的开放,强化了语文课堂与时代精神、社会生活、学生的生命发展之间的联系,把多种知识的获得与多种能力的培养熔于一炉,使语文课堂呈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起点、多指向、多路线、多焦点的开放格局。但是,有的教师曲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了体现语文课堂的综合性、开放性,课外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什么都让学生收集。课内文本内涵的感悟、语言文字的研究匆匆走过场,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补充其他内容或安排花样繁多的活动上。长此以往,语文训练不到位,不扎实,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很好的提高。
  今天,我们倡导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要追寻语文课程的原点思维,这既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有意的哗众取宠,而是出于对当今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严重弊端的反思。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以学语文的听说读写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在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中,才能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那种充满诗意与美感的教学。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梅江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化疗是目前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多西他赛(Docetaxel,DTX)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肿瘤
多年来,有关股票交易量和股价波动关系的研究引起了众多金融经济学家的兴趣。自Osborn(1959)的研究开始,研究者就从各个视角对股票交易量和股价波动的关系进行 Over the ye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工业的现代化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工业的发展让处于生产第一线的焊接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要点,而焊接技术
蓝桉果实俗称“一口钟”,为桃金娘科(Myrtaceae)桉属(Eucalyptus)植物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 Labill.)的果实。桉属植物为桉树中一个重要属种,天然药物化学家从桉属植物中已经得到了大量的萜类、芳香族类及其它化合物,其中一些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近年来,随着分析手段的进步和组织培养的成功,对桉属植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越来越多,过去一直作为我国南方民间用药
短短14天,粉丝(关注并订阅微博的网民)总数从零攀升至近23万。作为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重大时政报道的创新之举——“新华视点两会微博”短时间内取得的成绩,让人印象深刻。
背景:癌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癌症的化学治疗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抗代谢类药物的地位举足轻重。吉西他滨是一种周期特异性抗代谢药物,临床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胰
目的研究2-ME及其衍生物的抗血管生成作用,从衍生物中,筛选具有抗血管生成活性好,并且毒性小的新型化合物,为临床上治疗癌症联合辅助用药提供研究依据。方法1.利用体内抗血管生成模型鸡胚尿囊膜法,筛选2-ME衍生物;2.采用MTT法检测筛选出的化合物GHY对多种细胞的细胞毒作用;3.采用划痕实验,检测化合物GHY在体外对HUVEC和MCF-7细胞的迁移的影响;4.运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检
岩青兰(Dracocephalum rupestre Hance.)系唇形科青兰属植物,又名毛建草、毛尖、毛尖茶。在我国广泛分布于辽宁、山西、内蒙古、河北及青海等地,尤其是山西省西北地区山地疏林下,分布面积更为丰富。为了进一步搞清岩青兰的化学成分,更好的开发利用这一药用植物资源,本课题对岩青兰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内容为岩青兰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 本课题对山西神池产岩
网民的高增长实际等于挤压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于是媒体开始横纵联合,拓展生存的空间和“内容为王”的领地    在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移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经历2005年滑坡的中国传统媒体更加清新地认识到单一媒体业态已经很难生存,唯一选择就是延伸内容,建立多业态的媒体竞争格局。如今,多元化已成为中国媒体的主流趋势和媒体改革的又一里程碑。  值得玩味的是中国媒体多元进程并不是靠政策和国家意志力而改变
通用技术专用教室既是提供学习资源的场所,也是技术学习共同体交流的场所,文章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应当成为通用技术专用教师空间设计基本理念的论点并且阐述了通用技术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