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回眸都是诗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hly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送杜少府之①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②辅③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④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⑤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①之:到,往。②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③辅:护卫。④宦游:出外做官。⑤无为:无须,不必。
  ★【背景】
  本诗大约作于乾封(唐高宗年号,公元666年正月—668年二月)年间,是王勃为送别一位到蜀地任县令的杜姓朋友而作,是其游蜀之前供职于长安时期的作品。
  ★【鉴赏】
  该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本诗用八行四十字,以深情豪迈之态恣肆汪洋,拂去寂寥惆怅,扫尽萎靡气象,重构一种格局,开启一种风尚。这首诗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首联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在此王勃没有简单地贬斥儿女之情,而是在另一种意义上升华了这种人之常情。他用山川河流的历史感,用彼此创业的励志心,用胸襟无限的空间意识,把离别的悲伤升华为一首壮丽的歌行。这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之别,也不是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的悲情之别,亦不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之别。此一别,充满了作者内心洋溢的积极入世的情怀,充满了作者来日相逢于平步青云的期许。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作“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改变,时间如何推移,真正的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而且,四海之内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而是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王勃这首诗就是最好的例证,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
  每一个回眸都是诗
   ——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如果不是渔夫的那声引吭高歌
  我们忘了是在夕阳西下
  烟雾弥漫的五津
  不应该是岁月的伤口
  黄昏的长安不是只滋长忧愁
  南来北往的船儿
  就是思念最好的解药
  让桃林深处的梦
  让春天蓬勃的草
  让天涯海角的山
  收藏我们的彼此叮嘱
  当你乘着彩云离开
  蜀州的山依旧怀抱着我们的身影
  依旧阅读我们每一行清瘦的诗
  远处有鸣叫  和几分欢悦
  柔柔的夕阳不要泪水为伴
  让我们用诗意的咏叹
  幻化你我的日思夜盼
  此时,粼粼波光
  此时,舟车轻快
  扎进远山的人间烟火
  悲伤转了方向
  ——《每一个回眸都是诗》创作手记
  离别是什么呢?有人说离别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愁损辞乡去国人的绵绵情怀;有人说离别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哀哀回忆;还有人说离别是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人去也的切切思念。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信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所以“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种别样的送别情怀。“如果不是渔夫的那声引吭高歌/我们忘了是在夕阳西下/烟雾弥漫的五津/不应该是岁月的伤口/黄昏的长安不是只滋长忧愁/南来北往的船儿/就是思念最好的解药”想要表达这种情怀。
  “让桃林深处的梦/让春天蓬勃的草/让天涯海角的山/收藏我们的彼此叮嘱/当你乘着彩云离开/蜀州的山依旧怀抱着我們的身影/依旧阅读我们每一行清瘦的诗”。生命中许多时候不在于你处于怎样的境地,而在于你的心处于怎样的高度,你的心向往着怎样的未来。洒泪也好,笑别也好,都是生命中美的存在,因为有真实的感情,有真实的朋友,有可以思念的彼此。也许生命中支撑我们的,是万里之外的朋友,是寄托在思想深处万里比邻的自己。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没有黯然销魂,没有凄凉哀婉,是另一种人间烟火的真实幸福!“远处有鸣叫和几分欢悦/柔柔的夕阳不要泪水为伴/让我们用诗意的咏叹/幻化你我的日思夜盼/此时,粼粼波光/此时,舟车轻快/扎进远山的人间烟火”。
其他文献
夜,静悄悄地来了。月,也伴着漆黑的夜,悄悄地从远山的背后溜了出来 ,然后躲在树梢上,盯着凡尘的烟火在这寂静非凡的月夜里……  “咕——咕——咕——”,先去买份晚饭吧,噢,这个点应该叫夜宵。一下楼,夏夜温柔的晚风便抚摸着我的脸庞,有一种说不出的静谧。夏夜的天空并非纯黑色,而是黑中透出一片无垠的深蓝,一直伸向远处。我的视线很想穿透这层黑幕,很想知道天之尽头是什么。但星星的点点光芒让我没有办法移开目光。
期刊
在应对疫情影响和推进“三全育人”等新形势和新要求下,为落实“课程思政”要求,该论文以《新生代英语基础教程2》第二单元为例讨论线上教学的课程思政设计,旨在通过教学实践,实现课程育人,思政育人。
《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从言,成声。”其又讲:“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今日所讲之诚信,也许和原《说文解字》之意有所不同,但从中我们至少可以知晓,诚与信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也確信,诚信是人立于天地的根基。  诚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作为文明的记忆,刻于我们血脉之中。我们对待一切,都应以诚信为底线,不能忘了做人的根本。  诚信,首先要诚。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是人对人的一种态
期刊
总有人认为知足不一定常乐,认为不知足会更有坚定的目标,知足便会甘于现状。可是我认为,知足当下的一切,才不会变得贪婪;不应伤春悲秋和怀古伤今,理当享受当下,珍惜现在的一切。毕竟,知足方能常乐。  有人说“知足不常乐”,我认为这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很小就听过“贪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从前有一位穷人救了一条蛇的命,于是蛇同意满足他的愿望,这位穷人一开始的愿望是想要簡单的衣食,蛇满足了他的愿望。后来随着贪欲
期刊
Wonders教材是美国小学母语教材,其中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于培养我国学生的文化意识大有裨益。然而如何利用本教材促进核心素养的更好落地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以Wonders三年级教材为研究内容,对教材结构和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分析,并结合新版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的解读,提出培养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文化背景知识渗透、挖掘习语文化内涵、中西文化差异识别和多渠道了解文化。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覆盖面广,教学时间长。学生长时间学习来自西方国家的英语文章时,容易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从而对外来文化产生兴趣,忽略了本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能进一步深度贯彻课程思政,确保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支撑教学内容,建设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库的同时,确保思政元素应用的有效性,探索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该文基于IRF话语分析理论,从提问、话语回应和话语反馈三个维度尝试性地提出多模态英语课堂学生互动话语有效性评价框架。基于此,通过对大学英语口语实践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双人对话活动评析,利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发现学生互动话语中的特征和问题。
我国教育课程改革已逐步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思维品质作为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该文探讨思维品质的内涵以及其三个维度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在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培养策略,结合案例提出具体的教学设计活动,在英语教育中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近些年“课程思政”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学者们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对“课程思政”进行了研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集中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内容,以及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等基础研究;另一方面集中于“课程思政”与具体某个专业某门课程的实践研究,主要是关于“课程思政”教育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说明课程思政研究已经从基础研究步入教学实践探索阶段。但是在全国范围内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课程思政”及其研究的背景下,针对外语专业教学的“课程思政”研究寥寥无几,研究的力度、深度、广度、效度也尚待加强,且当前研究多属于
在秦淮河畔,有一处“惟吾德馨”的陋室,早已耳闻是吴敬梓故居。  国庆节期间,与妈妈寻觅到此处,走近才发现是“吴敬梓纪念馆”。网上一搜,才知吴敬梓故居在安徽全椒。  从纪念馆的栅栏门进去,左右两边各有一条石砖小路,弯弯曲曲地延伸到花园中。长得如逝去的时间般的青苔零散地趴在石砖上。细雨迷蒙,我小心翼翼地走过石磚小径,跨过高高的木制门槛,便是展厅了。  迎面是一面雕花屏风。绕过去,一眼便可注意到墙上挂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