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而单调的美术教学模式已让孩子们对美术课失去兴趣,有时厌倦,甚至逃课,归其原因就是孩子们在美术课上得不到提升和锻炼,或者说得不到真正的展示。以至于让学生对课堂没有兴趣。但是有的美术课堂却让孩子激情飞扬,非常期待着每一节美术课,关键是美术教师善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件作品,用激励的语言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重点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意识。
【关键词】美术教学;兴趣培养;教学策略
纵观当前小学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这些,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弄清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明确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只有内因得到充分的调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经过我十几年的美术教学实践,聆听多位专家的讲解和总结,我发现在课堂中,稍微注意一下几点,效果会有很明显的提高。
一、把批评变为鼓励,激发参与意识
就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接触工具和材料,感知材料的性能和工具的特点,进而体验有关的美术技能。特别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样本制作,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做成什么样?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目的是让学生们了解和体验更多的步骤和方法。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最好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在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多写生,多观察,多总结,每节写生课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在真实的事物面前观察表现比对着范画临画要形象生动得多,学生对形象的掌握也会更快而且准确。在图案创作方面,通过录像、图片、标本、实物等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它们的造型特点,结果效果会好得多,图案作业造型也很丰富、很生动。
二、 寻找创作的源泉,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和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例如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发现有很多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 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开始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问他为什么不会画时,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摩托告诉我,不知道那里该怎样画。原来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能画出各种交通工具呢?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的时期,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对美产生表现的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三、 激起创作的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如五年级的《画脸谱》,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大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以前学生们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個化妆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四、重视美术教育的作用
很多学校的美术课程,经常会出现“检查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怪现象。主要原因是分管教学的业务主管忽视了美术教育的功能,片面的不自觉的陷进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对于美术教育的特殊作用,概括起来说,强调“表现”的美术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有两个方面作用:一是对学校知识教育的内容,它会让学生得到艺术训练、学生智力得到发展的同时,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得到相应发展。这也配合了品德教育的展开。这才使学生的人格发展是完整的、全面的。二是对于学生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一些在“主科”学习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极其缺少成就感,产生自卑心理或者自暴自弃的想法;还有学生因家庭影响在人际关系上有明显的阴影,而通过美术教育的“表现”的训练,可以部分地对这些学生有补偿和治疗作用。如果说,美术学科是个“没有错误答案”的学科,那么“表现”艺术的教育就更是如此;艺术表达的转化和升华方式更是克服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由此看来,具有 “表现”特征的艺术教育将成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一种趋势或潮流,更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去主动探索方向。
作为学生美术创作的启蒙教师,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艺术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兴趣,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
【关键词】美术教学;兴趣培养;教学策略
纵观当前小学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这些,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弄清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明确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只有内因得到充分的调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经过我十几年的美术教学实践,聆听多位专家的讲解和总结,我发现在课堂中,稍微注意一下几点,效果会有很明显的提高。
一、把批评变为鼓励,激发参与意识
就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接触工具和材料,感知材料的性能和工具的特点,进而体验有关的美术技能。特别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样本制作,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做成什么样?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目的是让学生们了解和体验更多的步骤和方法。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最好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在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多写生,多观察,多总结,每节写生课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在真实的事物面前观察表现比对着范画临画要形象生动得多,学生对形象的掌握也会更快而且准确。在图案创作方面,通过录像、图片、标本、实物等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它们的造型特点,结果效果会好得多,图案作业造型也很丰富、很生动。
二、 寻找创作的源泉,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和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例如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发现有很多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 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开始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问他为什么不会画时,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摩托告诉我,不知道那里该怎样画。原来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能画出各种交通工具呢?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的时期,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对美产生表现的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三、 激起创作的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如五年级的《画脸谱》,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大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以前学生们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個化妆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四、重视美术教育的作用
很多学校的美术课程,经常会出现“检查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怪现象。主要原因是分管教学的业务主管忽视了美术教育的功能,片面的不自觉的陷进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对于美术教育的特殊作用,概括起来说,强调“表现”的美术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有两个方面作用:一是对学校知识教育的内容,它会让学生得到艺术训练、学生智力得到发展的同时,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得到相应发展。这也配合了品德教育的展开。这才使学生的人格发展是完整的、全面的。二是对于学生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一些在“主科”学习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极其缺少成就感,产生自卑心理或者自暴自弃的想法;还有学生因家庭影响在人际关系上有明显的阴影,而通过美术教育的“表现”的训练,可以部分地对这些学生有补偿和治疗作用。如果说,美术学科是个“没有错误答案”的学科,那么“表现”艺术的教育就更是如此;艺术表达的转化和升华方式更是克服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由此看来,具有 “表现”特征的艺术教育将成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一种趋势或潮流,更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去主动探索方向。
作为学生美术创作的启蒙教师,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艺术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兴趣,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