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层教学法与我国“因材施教”的理念有相似之处,都说侧重对不同能力层次、不同认知程度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不同方法的授课,保证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既能“跟得上”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虽然分层教学法自产生以来经历了“马鞍式”的发展,人们对分层教学法也褒贬不一,然而,对于初中数学学科来说,分层教学法能有效解决教学中的相应问题,是符合数学这一学科特点的。本文重点讨论了分层教学法与初中数学的相契合之处,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初中数学;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作为小学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过渡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了初中,学生会突然发现,数学好像一下子变难了。由于初中数学在教学目标、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复杂程度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在初中阶段,往往会因为数学成绩拉开差距,出现有的学生理解得快,有的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能跟上的状况。但实际中,分层教学法被理解为实行“快慢班”制度,这其实是对分层教学的一种误读,而这样的误读,并不在少数。
一、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分析
分层教学法虽然在社会上存在一定争议,但对于数学学科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却是不容置疑的。这是由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较语文、外语等比较抽象,理性思维多于感性思维,在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要求也较高,所以往往造成,数学尤其是初中数学变得难学了,难理解了。针对初中数学容易出现的学习差距拉大、教师难以面面俱到等问题,分层教学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有利于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较高的学生探索未知领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对于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都比较高的学生,我們把他们分为A层。这类学生普遍接受能力较好,学习时可以很容易做到举一反三。这时教师就可以加快教学进度,给他们提供更多探求未知知识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知识内容。而如果不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将不得不延缓教学进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很多的探索与创造潜力都被浪费了。
其次,有利于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我们把这类学生划分为B类和C类,这也是大多数学生处在的能力层级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后,这类学生能认识到与A层学生之间的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自己的学习潜力。
然而,实施分层教学后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加重B、C两层学生的心理负担。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被划分在B、C层之后,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
由此可见,分层教学法利大于弊,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克服其弊端。
二、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1.科学分层,确定分层目标
从理论上看,分层教学法将学生进行三个水平层次的分类:A层也叫优秀层,人数大约占全班总人数的20%左右,这类学生成绩优异,有很强的学习自觉性,在数学学习上有强烈的求知欲,能举一反三。B层也叫提高层,占全班总人数的50%左右,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数学基础比较扎实,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成绩暂时处在中等水平的学生。C层也叫基础层,大约占全班人数的30%左右,包括数学基础较差,学习自主性不强,对数学学习兴趣一般的学生。教师应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班级的实际情况,在对学生综合考量后进行分层,而不应拘泥于理论的要求。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考量时,不能单一的只看数学成绩,还要结合其他学科上的表现,以及个性特征、现有知识结构和意志力等因素。再比如,一个班级的数学学习氛围比较浓厚,学生普遍接受能力较强,这时就可以加大A层学生人数的比例。需要强调的是,科学分层是教师针对教学开展的有必要的教学活动,并不需要将分层的结果告知学生,只要在教学时加以重视即可,避免出现有些心理脆弱的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在分层完成时候,教师需要明确每层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进度、教学方法等内容。例如,从教学目标上来说,对于A层学生,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可以为“有创新意识”,B层为“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C层为“掌握基础知识和方法”。
2.了解学生,进行分层授课
学生是有着千差万别的群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色,也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教师应尽可能了解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对于C层学生而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自主性是关键一环。而C层学生虽然学习主动性差,但思维比较发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数学教学内容与他熟悉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初中数学教学会受到班级管理、人数规模、教室规模等条件的制约,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即将相同层级的放在一个班级里进行授课。正因如此,分层教学法,不是“分别教学”,更不是“分时段教学”,而是在所有层级的学生都包括的情况下,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调整,在课程设置上兼顾所有层级的学生。比如,在课堂题问的设置上既主攻基本知识,又兼顾优秀和后进生的需求,实现差异化教学。
3.善于总结,完善评价体系
分层教学法应用后,要积极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为后续课程的分层教学提供经验。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可以打乱分层,将不同层级的学生编排在一个小组,采用小组讨论或教师直接发问,如“哪还有不明白的?”等形式获得学生的反馈。简单来看,教师可以直接采用班级管理的行政组划分来进行教学评价。在教师直接发问时,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发问方式。如,对A层学生,教师可以说“如果已知条件变了,结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进行下一步探索;对C层学生,教师可以说“我觉得今天你做题的正确率明显高于昨天,你一定是昨晚又额外做了些题吧”,这样可以鼓励C层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法是将学生按照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学业成绩等指标分为不同层次的几类,在教学时有所侧重的一种教学策略。分层教学既能避免教学上的“一刀切”,能更兼顾到所有学生的需求,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朱晓宏.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35).
[2]魏雄彪.分层教学法在九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12).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初中数学;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作为小学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过渡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了初中,学生会突然发现,数学好像一下子变难了。由于初中数学在教学目标、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复杂程度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在初中阶段,往往会因为数学成绩拉开差距,出现有的学生理解得快,有的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能跟上的状况。但实际中,分层教学法被理解为实行“快慢班”制度,这其实是对分层教学的一种误读,而这样的误读,并不在少数。
一、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分析
分层教学法虽然在社会上存在一定争议,但对于数学学科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却是不容置疑的。这是由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较语文、外语等比较抽象,理性思维多于感性思维,在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要求也较高,所以往往造成,数学尤其是初中数学变得难学了,难理解了。针对初中数学容易出现的学习差距拉大、教师难以面面俱到等问题,分层教学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有利于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较高的学生探索未知领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对于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都比较高的学生,我們把他们分为A层。这类学生普遍接受能力较好,学习时可以很容易做到举一反三。这时教师就可以加快教学进度,给他们提供更多探求未知知识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知识内容。而如果不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将不得不延缓教学进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很多的探索与创造潜力都被浪费了。
其次,有利于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我们把这类学生划分为B类和C类,这也是大多数学生处在的能力层级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后,这类学生能认识到与A层学生之间的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自己的学习潜力。
然而,实施分层教学后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加重B、C两层学生的心理负担。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被划分在B、C层之后,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
由此可见,分层教学法利大于弊,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克服其弊端。
二、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1.科学分层,确定分层目标
从理论上看,分层教学法将学生进行三个水平层次的分类:A层也叫优秀层,人数大约占全班总人数的20%左右,这类学生成绩优异,有很强的学习自觉性,在数学学习上有强烈的求知欲,能举一反三。B层也叫提高层,占全班总人数的50%左右,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数学基础比较扎实,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成绩暂时处在中等水平的学生。C层也叫基础层,大约占全班人数的30%左右,包括数学基础较差,学习自主性不强,对数学学习兴趣一般的学生。教师应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班级的实际情况,在对学生综合考量后进行分层,而不应拘泥于理论的要求。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考量时,不能单一的只看数学成绩,还要结合其他学科上的表现,以及个性特征、现有知识结构和意志力等因素。再比如,一个班级的数学学习氛围比较浓厚,学生普遍接受能力较强,这时就可以加大A层学生人数的比例。需要强调的是,科学分层是教师针对教学开展的有必要的教学活动,并不需要将分层的结果告知学生,只要在教学时加以重视即可,避免出现有些心理脆弱的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在分层完成时候,教师需要明确每层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进度、教学方法等内容。例如,从教学目标上来说,对于A层学生,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可以为“有创新意识”,B层为“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C层为“掌握基础知识和方法”。
2.了解学生,进行分层授课
学生是有着千差万别的群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色,也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教师应尽可能了解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对于C层学生而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自主性是关键一环。而C层学生虽然学习主动性差,但思维比较发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数学教学内容与他熟悉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初中数学教学会受到班级管理、人数规模、教室规模等条件的制约,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即将相同层级的放在一个班级里进行授课。正因如此,分层教学法,不是“分别教学”,更不是“分时段教学”,而是在所有层级的学生都包括的情况下,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调整,在课程设置上兼顾所有层级的学生。比如,在课堂题问的设置上既主攻基本知识,又兼顾优秀和后进生的需求,实现差异化教学。
3.善于总结,完善评价体系
分层教学法应用后,要积极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为后续课程的分层教学提供经验。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可以打乱分层,将不同层级的学生编排在一个小组,采用小组讨论或教师直接发问,如“哪还有不明白的?”等形式获得学生的反馈。简单来看,教师可以直接采用班级管理的行政组划分来进行教学评价。在教师直接发问时,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发问方式。如,对A层学生,教师可以说“如果已知条件变了,结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进行下一步探索;对C层学生,教师可以说“我觉得今天你做题的正确率明显高于昨天,你一定是昨晚又额外做了些题吧”,这样可以鼓励C层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法是将学生按照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学业成绩等指标分为不同层次的几类,在教学时有所侧重的一种教学策略。分层教学既能避免教学上的“一刀切”,能更兼顾到所有学生的需求,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朱晓宏.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35).
[2]魏雄彪.分层教学法在九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