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此自可乐

来源 :历史学家茶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ewar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唐朝著名诗人孟郊虽能苦吟,却不善考试,直到快五十岁才考取进士,其大喜若狂自不待言,于是写了一首《登科后》抒发自己既得意又兴奋的心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全唐诗》卷三七四)
  此诗直抒胸臆,感情真挚,一种抑制不住的欢快之情溢于言表。
  读了孟郊这首诗,自然会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古代读书人只要考取了进士,似乎铁定有官做,前途一片光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以唐朝而言,读书人即使已经及第,不论进士、明经,也无论等第高下、名次先后,朝廷都不负责安排工作。只有再经吏部铨试合格,方称释褐,正式进入仕途。如韩愈连续四次参加礼部进士考试,好不容易取得功名,却在此后的三次吏部铨试中被淘汰,一直得不到官职。韩愈困顿长安近十年,没有俸禄和家庭依靠,完全靠求人度日,心中极为焦灼,深感受命运作弄。他就像栏中的一匹骏马,渴望驰骋,却得不到任何机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才在贞元十一年(795)正月二十七日到三月十六日不到两个月时间内,连续三次上书宰相,陈述自己的窘迫之状:“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九品之位其可望,一亩之宫其可怀。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寒不得衣。”(《韩昌黎集》卷十六)当时高居相位的是赵憬、贾耽、卢迈等一班庸人,韩愈的恳求当然不会引起他们的重视。上书犹如石沉大海,无声无息。
  对韩愈的处境和遭遇,我们虽然深表同情,但对他定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执著,却不敢苟同。因为唐朝的做法,是特许地方军政长官聘请这些被铨试刷下来的及第者,到幕府担任巡官、推官、掌书记等文职僚佐,先解决就业问题。他们虽然不属于国家正式干部编制,却可以熟悉政策法令,锻炼实际才干,积累从政经验,以后再参加吏部铨试就更容易通过了。因为唐朝的铨试颇似现代的公务员考试,内容分为身、言、书、判四项,其中身看体格相貌,言听口语表达,书、判两项,就是看你能否写几篇书法端正、文理优长的应用性公文,所以,回答问题老练且有从政经验和实际才干者,铨试时要占很大的便宜。即使你很背时,后来还是通不过吏部铨试,那也不要紧,因为你面前还有一条路子可走:依制度,只要在地方军政幕府做满规定年限(一般为三年)的及第者,就可经幕主的奏荐,由朝廷授予州县的主簿、县尉等职务而获得告身;运气特别好的,还可经由幕主的直接引荐或随其入朝工作,成为朝中正式官员,然后飞黄腾达。这样的事例在唐朝可谓车载斗量,不可胜数。韩愈自己最终也是通过这条道路进入仕途的:贞元十二年(796),宰相董晋出任宣武节度使,表署韩愈为观察推官;三年后董晋病逝,韩愈改投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后来由张建封奏荐朝廷授职。韩愈考取进士后如果不做“京漂族”,明智地放弃“公务员”考试,直接进入地方幕府工作,不仅仕途履历要丰富许多,个人生活能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而且也不会因为向达官贵人投书而给人留下“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的不良印象。
  
  二
  
  以韩愈的聪慧睿智,当然不是不懂此路不通那路通、条条大道通罗马的道理,他之所以甘愿困顿京城,非到黄河不死心,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连续数年参加吏部铨试,是因为在唐人眼中,幕职待遇虽然非常丰厚,干得好同样很有发展前途,但不可把握和预知的因素毕竟太多,名望地位也始终不如朝官,只有通过铨试进入仕途,才最被人看得起,如果能够一步到位,当然最为理想。还有一个情况可能是:除少数名声很响的进士、明经人才自有幕主找上门来争相聘请外,多数及第者都要通过其他关系和门路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没门路的,或是嫌路途太远、条件艰苦的,或是拉不下面子四处求人而又不愿意回乡“守选”的,就只有像韩愈那样漂泊京城求发展,年复一年等待吏部铨选了。
  韩愈是出于什么原因没有早些进入幕府工作,我们当然不必深究,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韩愈做“京漂族”白白流失了好几年大好时光,所以他的仕途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晚,在官场上自然会丧失一些升迁资历。如永贞元年(805)变革新政时,年近四十的韩愈仅为江陵府法曹参军,比他晚一年考取进士的刘禹锡却已是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刘禹锡的聪明之处,就是考取进士和博学宏辞科之后,没有待在京城被动等待政府分配工作,而是“从事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典记室”。由于刘禹锡“精于古文,善五言诗,今体文章复多才丽”,所以杜佑对他“尤加礼异”。后来杜佑入朝为官,刘禹锡也随其来朝工作,成为国家正式干部。(《旧唐书·刘禹锡传》)
  
  三
  
  像刘禹锡一样,考取进士甚至制科之后,积极投身幕府,先在地方上做几年掌书记,既可得到更快的升迁机会,又能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然后入朝为官,担任知制诰或翰林学士,成为朝廷官员,这样的事例不知有多少。限于篇幅,本文只将与韩愈同时代的几个著名人物作简要介绍:
  崔元翰,博陵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状元及第。此后又连续参加博学宏词科、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考试,都得第一名。崔元翰此时虽已年过五十,但当北平王马燧慕名聘请他到太原做掌书记时,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贞元三年(787),崔元翰入朝为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几年后改任知制诰,所写公文言辞温厚,庄重得体,有典诰之风范。然而他生性刚烈,不为世俗所容,做知制诰不到两年即被降职,不久病故。(《旧唐书·崔元翰传》)
  高郢,字公楚,祖上渤海人。考取进士后又荣登茂才异行科,授华阴尉,后改咸阳尉。郭子仪节制朔方,辟为掌书记。李怀光节制邠宁,奏为从事,累转副元帅判官、检校礼部郎中。李怀光被诛后,马燧又聘请高郢为掌书记。不久入朝为官,先后担任主客员外、刑部郎中,中书舍人。贞元十九年(803)冬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高郢从事文字工作多年,却从不保留底稿。有人问他:“前辈皆留制集,公焚之何也?”他回答说:“王言不可存私家。”时人重其缜密。(《旧唐书·高郢传》)
  令狐楚,字壳士,弱冠应进士,贞元七年(791)及第。李说、郑儋、严绶相继镇太原,令狐楚一直在太原幕府工作,由掌书记至节度判官,深受历任节度使的赏识和器重。令狐楚五岁“能为辞章”,成年后“才思俊丽”,文章写得十分漂亮。他于“笺奏制令尤善,每一篇成,人皆传讽”。唐德宗李适也爱好文章,每次阅读从太原报来的公文,都能“辨楚之所为,颇称之”,可见令狐楚的公文写得很有水平和特色。贞元十八年(802),令狐楚被征召入朝,历任右拾遗、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职方员外郎、知制诰等职。唐宪宗元和九年(814)以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后因党争原因被罢为华州刺史。元和十四年(819)回朝任职,被提升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旧唐书·令狐楚传》)
  杨炎,字公南,凤翔人,擅长文学,文章辞藻华美,在汧州、陇州一带很有名气。唐玄宗天宝年间他出任河西节度使掌书记。唐代宗大历年间,杨炎入朝工作,历任司勋员外郎、礼部郎中、知制诰,后又升任中书舍人。他与常衮共同负责朝廷文书工作,两人的文笔都很优美,“言诏制之美者,时称常、杨焉”。唐德宗即位后,杨炎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旧唐书·杨炎传》)
  以上四人,崔元翰、高郢与刘禹锡一样,都是考取进士又有了其他科名之后,才进入地方军政幕府担任文职幕僚的;令狐楚则是考取进士后直接应聘幕职;杨炎的情况有些特殊,新、旧《唐书》都没有写他是什么出身,只称他一参加工作就被河西节度使吕崇贲聘为掌书记。从这些情况来看,当时应聘幕职的条件不是很严格,相对来说比较宽松,关键就看本人有没有名望和本事,人家愿不愿意聘请你,这就为许多有才能的读书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这些人到地方军政幕府工作一段时间后,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也建立了一定的人脉关系,这就为以后进入朝廷工作,担负更重要的职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中晚唐以后,许多高级官员都来自幕府,或说幕府为朝廷输送了大批高水平干部,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却转不过弯来,循于资历,讲究出身,宁愿扭曲身段向达官贵人“摇尾乞怜”,哀叹自己“九品之位其可望”(连当个九品小官也成了奢望),却不愿意离开京城,主动投身幕府,到基层锻炼和提高自己,确实让人感到不解和遗憾。
  
  四
  
  韩愈最终转过弯来,离开长安投身幕府,到基层谋求发展,始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这一年韩愈29岁。就在当年七月,汴州发生动乱,宰相董晋出镇大梁,任宣武军节度、汴宋亳观察使,韩愈被聘为试秘书省校书郎、观察推官,随董晋到了汴州。这是韩愈第一次为官。三年后董晋去世,韩愈携家离开汴州,辗转到了徐州,在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府做节度推官。节度推官比观察推官地位要高些,所以韩愈所带朝衔也从试秘书省校书郎升为试太常寺协律郎。说明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到韩愈的收入待遇问题。
  韩愈最后虽由张建封奏荐朝廷授职,但在徐州幕府工作时间并不长,因为两年后他就回京待选,离开了徐州。贞元十八年(802),韩愈终于当上了四门博士。这虽然只是个七品芝麻官,但他总算正式走上了仕途。
  韩愈在汴、徐两地做幕僚,时间虽短,职务也低,却是他一生中比较安逸和富足的一段时间。
  韩愈由汴至徐,还没有正式进入张建封幕府工作之前,曾写了一首《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其中说:“箧中有余衣,盎中有余粮。闭门读书史,窗户忽已凉。”离开徐州回京待选途中,他又写了一首《山石》诗,其中一句写道:“人生如此自可乐。”在《与卫中行书》一文中,他甚至跟朋友说:“始相识时,方甚贫,衣食于人;其后相见于汴、徐二州,仆皆为之从事,日月有所入,比之前时,丰约百倍,足下视吾饮食衣服,亦有异乎?”(《韩昌黎集》卷十七)从这些诗文中可知他当时的心情十分平静和自得,生活也过得相当闲适和满足,远非几年前在京城漂泊求官时的躁急可比。
  
  五
  
  韩愈能够迅速摆脱困境,由“乞丐”成“小康”,自然得益于中晚唐幕僚那相当丰厚的待遇。据有关资料和文献记载,像韩愈担任的这种幕府推官,如果所带外官职务为校书郎,每月俸料钱是三万文,如果所带外官职务为协律郎,每月俸料钱是四万文。按当时物价,一匹绢值八百文,一斤盐值四十文,一斗米值五十文,韩愈每月固定收入能买多少绢、盐、米,一算就清楚了。所以说,韩愈做幕僚时的固定收入确实很不错,完全可以过上较高水平的生活。
  相比之下,同级别的朝官,收入就寒酸多了。还是以韩愈为例来说话。如果他不去幕府任职,而是在京城做校书郎和协律郎,每月俸料钱分别为一万六千文和两万文,差不多只有幕职的一半。正因为朝官收入比幕职收入低许多,所以他们一旦到朝廷任职,生活水平就会急剧下降,甚至重新陷入贫困境地。韩愈担任四门博士之后,就遇到了这种情况。
  自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担任四门博士,到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再为国子博士,十一年间韩愈还担任过监察御史、连州阳山县令、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博士、河南县令、职方员外郎等多种职务。论级别,这些职务都比韩愈在幕府工作时所带朝衔高,但这一时期韩愈的生活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大大降低甚至显得贫穷,这从他留下来的大量诗文中就能明显感觉到。
  因为养家困难,韩愈做了四门博士后,不得已又恢复了求人资助的行为。他曾给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写信,其中说:“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韩昌黎集》卷十七)在《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一诗中,他说自己“酸寒何足道”。在《祭郴州李使君文》中,他又说“虽掾俸之酸寒,要拔贫而为富”(《韩昌黎集》卷二十二)。韩愈写这些诗文时,或在赴江陵途中,或为江陵府法曹参军,可见他当时的生活状况的确很糟糕。
  后来韩愈先后几次担任国子博士。国子博士是正五品官,属于中高级干部行列,但他的日子似乎仍然不好过。《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就是写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其中说:“有时未朝餐,得米日已晏。”在著名的《进学解》里,以至学生都嘲笑他们的先生“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身为国立大学的著名教授,韩愈的日常生活居然如此捉襟见肘,真让人难以置信。
  韩愈最终结束苦日子,是元和八年(813)升为比部郎中之后。此时的他不仅官高俸厚,而且靠写碑铭能够获得许多额外收入。他晚年留下的诗文中,再也没有提到过贫寒,原因就在这里。
  韩愈除了做“京漂族”十年完全靠求人度日不算,此后为官近三十年,他的生活明显表现为两头富,中间穷。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中晚唐的幕职待遇的确非常丰厚,只要愿意并且能够进入地方军政幕府工作,个人生活就会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这对鼓励青年士子到基层工作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事实上这也是当时许多著名文士(包括不少考取进士又有了其他科名的人)纷纷涌入节度使、观察使的幕府做巡官、推官和掌书记之类文职幕僚的主要原因。
  
  六
  
  中晚唐幕职待遇丰厚,除正常固定的俸料钱之外,往往还有优厚的杂给。因为中晚唐以后,地方官吏除法定俸禄之外,其他不载于法令而可以作为正当收入者,为数远在中央官吏之上。这个问题因为比较复杂,需要花费不少笔墨才能说清楚,所以只能点到为止。
  但下面这个问题不能不详细介绍一下。
  除俸料和杂给外,中晚唐幕职还有一笔收入也相当可观,那就是幕主正式下聘书时送去的聘金。这种聘金主要用于两项开支,一是路费,二是置办必要的行装。
  幕主送聘金给幕僚,作为聘礼,史料中常有记载。杜牧《唐故灞陵骆处士墓志铭》说:“至元和初……相国杜公黄裳在蒲津,相国张公弘静在并州、大梁,浑尚书镐在易定,潘侍郎孟阳在蜀之东川,司徒薛公苹在郑滑,皆挈卑词币马至门,曰:‘处士不能一起助我为治乎?’”(《樊川文集》卷九)文中写到的“卑词”即聘书,“币马”即聘金和马匹。
  唐宪宗元和年间,杜黄裳、张弘静、浑镐、潘孟阳、薛苹等五位高官要人先后将聘书和聘金送上门来,恳请这位骆处士做幕僚,态度确实够诚恳,礼遇确实很隆重。这一方面说明骆处士确实是个高人,另一方面也表明送聘金这种做法,在唐代早已有非常久远的传统,是当时最合乎古礼的聘请幕僚之礼。
  李商隐《上河东公谢聘钱启》一文,不但写到幕主送的聘金为数不少,而且特别提到这些钱是给应聘者“备行李”之用的:“某启:伏蒙示及赐钱三十五万以备行李,谨依荣示捧领讫。伏以古求良材,必有礼币。”
  这是唐宣宗大中年间李商隐被河东公柳仲郢聘为剑南东川节度判官,收到“三十五万”聘金后,亲笔所写的感谢信。三十五万可是一笔相当大的钱财。
  前面写过,朝官校书郎和协律郎每月俸料钱仅为一万六千文和两万文,李商隐尚未上任工作,就收到幕主柳仲郢一次性送来的三十五万聘金,几乎等于当时一个校书郎和协律郎一年半到两年的工资总收入,数目确实大得吓人。那么大一笔钱,上任时的路费和置办行装是无论如何花不完的,完全可以用来补贴家用,大大改善全家人的生活品质。如果不想大手大脚花掉,则可将余钱存进银行吃利息。李商隐上任后,每月还有丰厚的俸禄收入,可想而知他的经济状况是非常之好的,绝不至于像他许多传记所说的那样“生活潦倒”。所以,李商隐的“潦倒”,应当不是指生活上的贫困,而是说他官运不济,一辈子沉沦幕府,没能“升于朝廷”,在仕途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在李商隐的文集里,不但有他为自己所写的《上河东公谢聘钱启》,而且还有另外三篇代别人所写的类似文书:《为桂州卢副使谢聘钱启》、《为东川崔从事谢聘钱启》和《为同州张评事谢聘钱启》。这几篇谢启虽然没有透露具体的聘钱数目,但从其用典如“多若凿山,积如别藏”、“磨文难灭,校贯知多”和“重非半两,轻异五铢,子母相权,饥寒顿解”等语看来,聘金应当非常可观。这三篇谢启的开头部分,也都用了“钱若干,伏蒙赐备行李”这种现成的套语,显示李商隐只是代人写感谢信,其“钱若干”的“若干”部分,当由事主自己填上确切数目(详见赖瑞和《唐代基层文官》第五章)。
  中晚唐的幕职待遇既丰厚,上任前又能得到一大笔聘金,所以仅从生活方面而言,唐代的文士如果能够积极主动投身幕府,先从基层幕僚干起,确实是一种很不错甚至令人十分羡慕的选择。尤其像韩愈这种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完全靠求人度日的“京漂族”,更应该尽早离开京城,先解决就业问题。
  只有自己养活自己,才活得有乐趣和尊严。
其他文献
(一)    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评价20世纪为革命的世纪。在中国,民国、共和国都是近代革命的产物,其后一个较长时期尝试继续革命,随之又展开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革命。  如何进行中国革命呢?毛泽东早有精辟论断:首先,“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期刊
编者按:徐铉是一位搭错车的旅客。他本应该在盛唐穿一袭长袍,披散开自己的头发,乘一叶扁舟啸傲于江湖;或者在北宋欧苏的时代,与同年僚友诗酒雅集,切磋学术,过一过史上最为优渥的文人生活。但是这一切对一生经历了三朝六帝的徐铉来说,是那么地遥不可及,即使终于触摸到太平之世那扇正缓缓开启的大门,他却发现自己竟然还是一个生活在别处的局外人……    992年9月24日清晨,虽然刚过中秋,渭北的天气已经颇凉了。年
期刊
编者按:本文为李世瑜先生在第二届中国秘密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刘平、柳亚平整理,李世瑜定稿。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谈一下我是怎么进入民间秘密宗教这一学科的,今天的形势如何,今后的展望如何,特别是要与70后、80后成长起来的学者们谈谈。  我从事秘密宗教的研究,与我的家庭有很大关系。我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家里有七十多口人,分三大门,加上男女仆人,共有一百多口,俨然一个小社会。娶过
期刊
“告海蜇”的产生    海蜇俗称水母,其伞部和口腕部可加工成海蜇头和海蜇皮,为下酒之佳肴。辽东湾是今日中国海蜇的主产区之一,但海蜇渔业的历史并不久远。1980年之前,它不仅不是渔民所捕捞的对象,还因毁坏网具而令他们头痛不已。  辽宁大洼县二界沟,位于大辽河和双台河的入海处,为辽东湾一天然渔场,该地渔民在浅水处捕捞所用之网具,以樯张网数量最多,使用最广。樯张网又名张网,顾名思义,系用樯杆做桩,网捕杂
期刊
长时间出门在外,深切体会到在家的好处。除非有事,一般不想出门,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房里,看着窗外的新绿,真是一种安宁的幸福。有时候也听歌。最近喜欢上了松隆子,特别是那首著名的《花のように》。歌曲表达的是对少女情怀的回忆。在看词听曲的过程中,眼前会浮现出一副场景:一对少年少女邂逅在夏日里却又分开,男孩的白色衬衣、风铃的声音和向日葵花开的小路,成为女孩心中无法抹去的心事。大和味浓郁的曲调,在松隆子轻柔安
期刊
最近,读到了一份刚刚披露的周恩来的电报,即1949年7月9日《关于浙大学生拒绝竺可桢返校事给华东局的电报》。周恩来在电报中说:“华东局并转谭(谭震林,当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浙江军区政委)、王(王建安,当时任浙江军区司令员):闻最近浙大学生提出拒绝竺可桢返校,据我们所知,竺过去在于子三事件中,同情学运,今春当蒋党用飞机迫其离沪时,亦设法逃避。此次拒竺事件,详情如何?竺在政治上表现究如何?学运方面有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谈谈幼儿师范学校美术教学中,如何对儿童实施早期的绘画启蒙教育,达到既可以开发智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又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技能技巧;既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儿童画的兴趣,又能够培养儿童的特长。总之,对儿童学习其他文化知识也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画 儿童画教学 启蒙教学 能力创新  “儿童画”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我们通常把儿童自己画的画儿称为“儿
期刊
“庭雪乱如花,井冰粲成玉。因炎入貂袖,怀温奉芳褥。体密用宜通,文邪性非曲。本自江南墟,便娟脩且绿。暂承君玉指,请谢阳春旭。”这首诗是南朝齐人谢朓为咏竹火笼而作。其中“庭雪乱如花,井冰粲成玉。因炎入貂袖,怀温奉芳褥”描绘了衣被香薰后温暖芳香之美景。而这薰香衾被之举离不开的正是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器具——竹火笼。诸如此类咏竹火笼的诗比比皆是,如梁萧正德《咏竹火笼》、沈约的《咏竹火笼》、梁范静
期刊
曾看过一篇名为《画苹果的启示》的文章,写的是中国、日本、美国的孩子画苹果。中国孩子画苹果是由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标准苹果,规定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日本孩子画苹果,由老师擎一个苹果,孩子观赏后作画;美国的孩子画苹果,则由教师提鲜果一筐,让孩子任拿一个画。结果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最像、最规范,日本孩子笔下的苹果像鸭梨,美国孩子笔下的苹果是最不像和最不规范的,然而是最有个性和创造力的。江泽
期刊
编者按:20世纪30年代,美国犯罪潮的真正赢家是埃德加·胡佛和联邦调查局。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前,他和他的调查局还默默无闻;战争结束后,胡佛和最终定名为“联邦调查局”的新部门名动全国,从此成了新闻报纸、广播剧、连环画和电影中受人尊重的主角。    那是1934年6月里炎热的一天,约翰·狄林杰,这个印第安纳州无人可及的银行抢劫犯觉得很无聊。他因为轻而易举地抢劫了俄亥俄州的S&L 银行而声名大振,如今他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