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文人与文人画崛起的时代,以及社会图景的演变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huai88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面对宋元时期的绘画真迹时,不由心生困惑:为什么当时中国顶尖的画家专爱山水,而不热衷于肖像、静物和神话?为什么这些作品看上去很相似,但在自然界中却并不存在?美国艺术史家卜寿珊(Susan Bush)最初钻研宋代绘画,也是从这些疑问开始的。早在文人的水墨山水画统治画坛之前,人物侍女、花草翎毛、工笔青绿等等曾经各擅胜场。但从宋代开始,一切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肇始于苏轼、文同等士人的文化运动,使得身份尤其是与身份匹配的文化品格,成了决定画作高低的关键因素,并影响了此后五六百年的中国画史。《心画》的作者卜寿珊没有被汗牛充栋的明清画论带入泥潭,而是沿袭社会史和文化史,试图缕清文人画的历史发展脉络。本文节选《心画》,这本海外美术史著作呈现了中国文人画产生和发展,以及社会历史图景和文人画理论的演变。


  文人与文人画的共同崛起
  众所周知,文人作画始于汉代,到了唐代,有相当一部分艺术家跻身仕途,所以张彦远说只有贤人高士才能成为优秀画家。一些为后世文人艺术家采纳的题材也产生于这一时期,比如关于田园的诗意表达,像王维(699—759)的《辋川图》,还有张璪的水墨树石。唐代官员和画工在题材风格方面还没有明显分化。文人艺术理论出现于宋代,它反映出向一种新的绘画形式的转化,但还没有从风格上进行定义。文人画家此刻意识到了他们作为精英群体应起的作用,他们倡导的艺术与诗歌和书法紧密相关。他们首先是一个社会阶层,而不是具有共同艺术目标的一群人,因为他们处理的是不同的题材,以不同的风格作画,其中某些风格直接源于早期的传统。当然,他们的作品被后世的文人画家奉为圭臬,最终一些特殊的绘画类型被视为文人题材。然而,在山水画领域,这一观点到明代才确定下来。那时,文人们追忆元代大师的成就,开始用风格术语来定义文人画。因而我们关注到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它首先在某一社会阶层里进行实践,继而缓慢进化为一种风格传统。既然艺术家的地位很早就是重要的事情,文人绘画的概念为何不早不晚恰恰出现在宋代呢?


  在中国,一个有抱负的人想要成就功名只有一条道路,就是出仕做官,随之而来的就是特权和威望。封建世袭贵族在唐代仍强而有力,官员一般都出自名门望族。直到宋代,士人阶层才第一次获得社会权力,他们可以单凭功绩得到高位。这个时代,科举定期举行,有才干的人常以此获得官爵。宋初重臣如赵普(916—992)、吕蒙正(卒于1011)均出身布衣,11世纪文坛泰斗欧阳修(1007—1072)起于寒门。此时的高官往往是著名学者、作家、诗人,一种道德严肃性弥散到所有文化形式之中。宋代的士大夫形成了功勋卓著的显贵集团,它和唐代的世袭贵族统治大相径庭。正是这些文人确定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基调,创造了新的散文、诗歌、书法风格。在这种氛围下,苏轼开始思考一种特殊类型的绘画——文人画,这并不足为奇。
  11世纪晚期,一群著名的士大夫开始对绘画产生兴趣。苏轼和黄庭坚(1045—1105)是这一时期的诗坛领袖。他们俩也是北宋著名书法家,能与他们相提并论的只有米芾(1052—1105)和稍早时期的蔡襄(1012—1067)。这个以苏轼为中心的群体还包括三位著名画家,分别为文同(1019—1079)、李公麟(1049—1105)和駙马王诜(生卒年不详)。苏轼在这群人中最为重要,因为他身居高位,而且是保守派领袖之一,反对改革家王安石(1021—1086)的政策。苏轼天赋异禀,喜好结交朋友,他的人格也深远影响着他的朋友们,在热衷绘画创作和评论的文人中,他是核心人物。 当他因为持保守政见遭贬时,他在逆境中的态度使他成为后人的榜样。就绘画而论,文同、李公麟和米芾的艺术也许比苏轼更胜一筹,然而正是苏轼的声望,使得其他文人迅速接受了文人艺术。纵观北宋时期,绘画一直是整个文人文化的一部分,不能与诗歌和书法分开。
  中国画到底像不像
  我们还应当注意苏轼关于绘画的其他两个方面的论述。一个是对于形似的态度;另一个是绘画技巧。关于形式的论述是他最有名的一联诗,这在前文中已经引用过: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因为苏轼强调艺术的表现功能,这些线索确实为后来文人画的发展指明了道路。然而,苏轼在这里主要着眼于创作的过程,而不是作品。只有到了后来的董其昌,才把这联诗用于风格的表述,根据董其昌的观点,自然审美的效果不同于艺术。从元代开始,山水画并不是希图取得自然效果。到了明代,绘画明显成为了一种风格模式,而不是寻求再现。但苏轼并不完全否认艺术的再现方面。对他来说,一幅画仍然是自然世界的有效影像。
  他的其他作品提示了这个观点,比如在他儿子苏过(1072—1123)的竹石图上,他题诗:
  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
  “写真”和“传神”都出现在诗里,这些是用于人物画的术语:苏轼还在一篇文章里特别提到了“传神”。文同,字与可,是以画竹而闻名的文人画家。苏过的绘画是他父亲苏东坡传授的。苏轼认为他们抓住了事物的形似,自然应该受到称赞。
  君子应当知晓世间各方面的学问,才能够摹写这个世界。这里的艺术问题仅仅为了说明这一点。苏轼确实认为一个画家应该熟悉自然。
  关于绘画技巧,或者说具体的创作过程,苏轼看来也比较赞同快速的、无意识的行为,比如,依照孙知微的样子,他描写下一位给皇帝画肖像的画家:
  梦中神授心有得,觉来信手笔已忘。
  这个术语“神授”,即“放任自己的手”,指出绘画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艺术家能够忘记手中毛笔,因为他已经成为笔的一部分。……
  苏轼文中的“道”是能致而不能求的,通过全身心投入,就能自己找到正确的途径。对苏轼也是如此,通过熟练掌握一门技巧,艺术就变成了第二天性。当苏轼在一般层面上讨论“道”的时候,他的观点可与苏辙或黄庭坚进行比较。当然,苏轼在这里区分了“技”和“道”,特别适用于他所经验的绘画实践。
  苏轼天生地没有神秘主义倾向,对他来说,“道”可以简单理解为正确靠近生活与艺术。


  在绘画形式中,“理”是一种让人信服的正确观念。如果掌握这个理,艺术家的创作就能得心应手,并符合人们的期望。每一种事物都有一个“理”——事物应有之道。因此,当文同被认为掌握了竹石枯木的“理”时,这意味着他能够在所有方面令人信服地呈现这些事物。最终,文同所得之“理”将他与竹子融贯为一,就创造出了优秀之作。理论上说,第一阶段的智力要求更高(掌握事物之理),但理与物合就说明,画家必须深入了解外在自然,不管这种了解是理性思考式的,还是神秘移情式的。对艺术家来说,这两方面的卓越素质都是必需的。只有像文同这样的高人逸士才能将天性融贯到竹中,受到启发,寻找到事物本来之理。最后,作为儒家的苏轼还重点关注了艺术家的品格。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其他文献
随着北京地区拍卖行业巨头们的相继收槌,2017年秋拍陸续落下帷幕。从内地和香港各大拍行的总成交额来看,与2016年秋拍相比,各大拍行的涨幅趋势非常明显。此外,相比于2016年,2017年上拍的作品数量有所减少,在 “减量提质”的大趋势下,部分备受关注的艺术臻品的出现极大地引燃了买家的热情。  从各大拍行的成交记录来看,中国书画作为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支柱,不论是古代书画还是近现代书画,本季度都给出
期刊
“贵德马”是著名画家赵贵德先生贡献给中国画坛的不同凡响的美学绝唱。赵贵德先生画马,画的是“意马”、“心马”,画面上马的形象化实为虚、化满为空、化马为神,是水墨精灵,是心灵乾坤,说其为“奔马”不足以定位他的艺术风骨,因为他笔下的马非马,抛开了栩栩如生,追寻的是自由气象,以抽象出来的千变万化的神骏气势,书写灵魂深处的苦闷与呐喊、激情与愤怒、挣扎与呼喊。这种大写意的笔情墨意,狂放不羁,却又不失深思熟虑,
期刊
1985年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1996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9年结业于河北师范大学首届白云乡山水画高级研修班,2013年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何加林工作室。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画院国画院研究员,河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北省书画院副秘书长,河北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粉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北电视台《品真》栏目艺术顾问,现供职于河北科技大学铁扬艺术研
期刊
自古人始,牛的意象就与忠实、勤劳、无私的品格相连,成为忍辱负重的化身。王安石《耕牛》诗云“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陆游《饮牛歌》亦有“勿言牛老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之句。唐代画家韩滉、画牛能尽其妙,韩滉一生爱牛、画牛,在其任官期间“乃禁屠牛”,留下《五牛图》传世经典;相传戴嵩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中唇鼻相连,可见之观察之精微。在近现代画坛善画牛的大家中,李可染、刘奎龄、黄胄等名家以水墨手法表现
期刊
职业画家,1970年生,祖籍湖南常德,现定居河北石家庄市。自幼酷爱绘画,先后师从著名画家湖南邵阳美协主席陈西川教授、海南师大副院长周建宏教授、山西省美協副主席郝向炫教授,1995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学院油画系。现为河北省油画学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石家庄分会会员,河北省青年画家创作中心专职画家,河北省海内外名人名企艺术顾问,石家庄市紫砂行业协会理事,墨彩无限艺术社主人。  曾多次参加河北省美术家协会
期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创作研究生毕业。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华人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主席、中国牛书画创作院院长、台湾美术协会艺术顾问、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公益爱心艺术家”。擅画牛、兼及山水、花鸟。画风“雄奇秀美,形神兼得”。作品先后在北京、河北、山东、上海、浙江、安徽、四川、江西、河南、甘肃、湖北、宁夏、山西、内蒙古、广东、江苏、加拿大等地展出,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
期刊
一位南美洲诗人说:“现实是最遥远的。”如果把这句话用在这里我是想说中国画到如今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厚重的传统和趋同的人群,如何超越这些真的是“遥远”而费劲的事情,而戴魁做到了。又要在中国画传统的语境下主动突破限制,又要在一定的公共空间受到广泛的认可的确是很难的事情。戴魁作品画面的张力,以及我们所目击到的笔墨现场感,是我这一段时间以来所感受的最为称道的艺术强度和对历史的革命。  先说他的“荷”系列
期刊
笔者初次见到南恽笙先生,是在北京台湖国画院。飘然的美髯,亲切的微笑,让人立即感觉到这是一位儒雅可敬的长者,一位很有风度,很有修养的老人。他的谈吐举止中有一种中国知识分子的清气和文气。从他送的画册上,我知悉南恽笙先生曾多年担任过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省画院院长等职务,荣获“中国百杰画家”等称号,可他的身上没有半点官架子,没有半点傲慢之气,待人谦和温馨,这种有清气、文气、和气、正气的名画家在当今这个
期刊
我每次去徐兵先生画廊,都看见他在画布前坐着,有时在埋头画画,有时在凝神琢磨。我和他夫人沁莲聊着天,或近或远的读了他的大量油画作品,他不仅在自己的油画当中运用了笔墨技法,更赋予了中国水墨画的意境和思想。而他的国画当中又处处可见西洋油画的刀光斧影,就是这种融东西方绘画之长的表现手法深深地打动了我。  康有为在《意大利游记》中评价拉斐尔作品时写道:“笔意逸妙,生动之外,更饶秀韵,诚神诣也,宜冠绝欧洲矣。
期刊
“文企联姻,互促共赢——海兴县社会组织统战工作系列活动”开展以来,统战部带领当地书画艺术家走进企业基层,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11月22日下午,第六期“文企联姻,互促共赢”活动走进河北五鑫海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海兴县原人大主任王常辉,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寇艳春,常务副部长平之强,河北五鑫海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河北省艺术品交流与传播协会副会长赵辉,《公关世界》杂志社执行总编辑路世鹏,以及海兴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