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音乐 通心灵

来源 :考试与评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d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学相比其它学科,比较容易激发学生情感,在良好的音乐氛围下,学生也容易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流露出来。因而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可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教师可借助音乐教学来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更好的了解学生,进而提升我们其它学科的教学效果,也真正帮助到學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信心 激趣爱心 鼓励用心 启迪
  音乐教学相比其它学科,比较容易激发学生隋感,在良好的音乐氛围下,学生也容易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流露出来。因而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可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教师可借助音乐教学来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更好的了解学生,进而提升我们其它学科的教学效果,也真正帮助到学生健康成长。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试谈教学中,我们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如何透过音乐欣赏来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信心激趣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鉴于这一特征,“新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可是在现实音乐教学中,也有学生对它兴趣索然,这种现象形成,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对自已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表现出的信心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行的一面。
  记得在一次音乐课上开展了“小歌星擂台赛”班上有一名胆子特别小的女同学,平时很少说话,要上台唱歌就更别说了。针对这种情况。我特意安排她和一名歌唱得比较好的同学一起边唱边跳。当他们一曲下来,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我看见胆小的那位同学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他们的歌声这么美那么我们请她单独再来一曲好吗?”面对同学们期盼的眼神,她涨红了脸,但同时我们也惊喜地听到了从她嘴里发出的甜美歌声。后来语文老师告诉我,她在日记中专门把这件事写来了,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到:“我今天好开心,因为我为班上的同学表演了节目,黄老师表扬了我,全班同学都给了我热烈的掌声。其实做什么事情不要怕就一定能做好咖油吧!”有了信心作基础,学生们学习的劲头更大了。
  二、爱心鼓励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隋、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
  在音乐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如《小鹿,小鹿》是一首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儿童歌曲,歌词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对小动物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教学中,有个小明友说:“老师我想把歌词内容改一改,因为我有一只可爱的小狗,行吗?我还能画给大家看呢。”听了孩子真诚而幼稚的话语,我欣喜地笑了:“怎么不行,大家都可以画一画、改一改。”于是,课堂气氛活跃了,或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组,纷纷当起了小小音乐家,画的画、唱的唱、奏的奏、演的演,学生情绪达到了极点。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敢干对已有知识提出质疑和修改.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用心启迪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培养人,但我们决不是把每个孩子都有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我也骑马巡逻去》一课教学时,学生听了两遍录音范唱便会了,但绝大多数是面无表情地唱。我便启发他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你们骑过马吗?谁说说骑马时的心情?”小朋友一下子来劲了,骑过马的同学纷纷举手回答,我又说:“老师今天带大家去大草原旅行!”于是我扮导游,小朋友扮游客、当小骑兵,在教室里扬起马鞭骑着“大马”,边玩边唱刚学过的歌曲,同学们个个情绪饱满,兴奋异常。歌声中充满了情感,洋溢着美的色彩。
  总之,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让我们透过音乐与孩子的心灵靠得再近一些,来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想吧,以真正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师生自媒体对接的智慧课堂教学,概括而言具有以下特点:面向世界,面向学生;行动导向,在线互动;海量信息,尽在掌中。本文以大学语文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为例,就智慧课堂教学做一管窥式分析研讨,以期为高校实施线上线下一站式混合型交际化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智慧课堂 自媒体 课程教学  某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以网易博客圈、微信公众号、QQ群、微博和易信相互融通的形式,实现了基于师生自媒体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策略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  [关键词]语文阅读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策略  自主学习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主题,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在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新知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能力。在高中语文阅读课中,具备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指学习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培养信息品德素质,实现学习与教育互优的理论与实践。本文论述教育信息技术通过怎样的途径与方法来增强教师对教育的忠诚与热爱,促进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师德修养 教育 教学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地应用。教师的教育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清晰地分析面对信息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给师德修养的提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思考如何
期刊
[摘要]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向学生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如何自学。本文主要讲的的就是作者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说”解题思路。  [关键词]说、参与意思 数学教学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活动的外部表现。无数事实证明,只有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才能有利的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培养他们说的习
期刊
老师导入:同学们好!都说有缘千里来相会,为了这美丽的缘分,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美丽的歌曲。(播放《蒹葭》)这曲《蒹葭》是2500多年前秦地的民歌,《蒹葭》讲的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一个深秋的清晨,芦苇青青,河水悠悠,一位痴情的人儿,百转千回的追寻心中的“伊人”,而“伊人”却若隐若现,若即若离。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深秋的清晨,走进那片长满芦苇的河畔,走进《诗经》中的《蒹葭》,来吟诵这优美的文
期刊
做好班主任工作是做好学校工作的关键,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有一支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而学生工作又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学生工作虽不能囊括学校的全部工作,但却说明了班主任工作在整个学校中的重要性。  小学班主任面对6、7岁至11、12岁的儿童,工作更加繁重。我相信,任何一位班主任都希望胜任这项工作并把自己从繁重中尽量解脱出来,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班主任工作就至关重要。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亲近孩子,树
期刊
[摘要]新课改下,高中各学科高考方向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其中尤以历史变化最大。综观近几年的江西高考文综试题,可发现历史已经成为最难的一门科目,历史试题更加注重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而史料又以文言文居多,既考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考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若没有相关的语文知识作背景及丰富的史料习题练习,估计会有一批学生被难倒在史料题中。因而高中历史教学须注重史料教学,充分发挥史料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史料
期刊
(总分:150分 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听力(30分)  第一节 (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does the man mean?  A. He can look after her. B.
期刊
(总分:150分 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听力(30分)  第一节 (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道小题,从每题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将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你将听一遍。  1. Where are the speakers probably?  A. In a café. B. In
期刊
(总分:150分 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听力(30分)  第一节 (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道小题,从每题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将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你将听一遍。  1. What kind of music does the man like now?  A. Pop mu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