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作为学生的初步学习阶段,学生年龄小往往会出现不适应,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能够抓住学生的特性,有效利用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进行探究,思考,疑问,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产生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低年级;小学生;问题意识
数学有利于思维逻辑的构建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小学生通过对数学的探究与发现,可以有效的提高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想要获得这些就需要教师从低年级开始通过引导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学生在生活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复杂,无法轻易理解的问题,问题意识主要就是指学生对事物产生疑问并探求的心理状态,是思维上的问题性心理。良好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从而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一、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在书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实践性和体验感,引导小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以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以不同的视角去审视问题,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以独创新颖的方式方法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改变学生单一的思维模式,更新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2]。
例如:在讲到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一课,这一课的主要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清晰准确的认知,能够规范的使用尺子对物体进行测量,能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对物体的长度进行表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教师可以先对书本知识进行详细认真的讲解,然后让学生拿出尺子,教师需要对尺子的刻度和使用方法进行仔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将几人分为一组进行研究,老师说出一个课堂上的物体,如,“一只铅笔的长度”、“一块橡皮的长度”“以张纸的长度”等,鼓励学生积极踊跃的说出自己的测量结果,如果学生之中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教师也可以加以引导,鼓励学生们一起实践探究找出正确的答案,最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课堂小考试,让学生用尺子在纸上画出长度,如,“一厘米”“10厘米”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让教师检测到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耐心讲解。学生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里积极实践,充分的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最后教师还可以留下一个课后实践作业,如“测量桌子的高度”“洗衣机的高度”“饮水机的高度”等。
二、教给质疑方法,培养质疑兴趣,使学生善问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里,教师偏于注重结果,造成学生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在新课改后,教育行业更加注重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直接把剖析过后的知识直接的拿给学生,教师应当做的是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质疑的兴趣,使学生善问。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问题里调查、探究、创造、反思,逐渐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兴趣,促使学生乐于提问,善于提问。此外,教师还应当明确教学目标,提前整理出清晰的教学方向和素材,促使学生面对学习的态度发生扭转,从以往的被动消极学习变为积极的主动学习,在师生的学习和交流中有效的改善了师生的关系,促进了师生和睦。
三、注重操作,使学生“问”有途径
在小学低年段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会发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难点往往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是感知事物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发现学生问题的主要方法。例如:在讲到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00以内加减法》一课,这一课的主要学习目的是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记住“处于相同数位上的数字才能相加减的”的运算道理,能区分不同算式的计算原理和方法,并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算。教师可以先对书本知识进行详细认真的讲解,然后给出情景应用题,让学生根据应用题内容列出10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并计算,然后鼓励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的答案是如何算出来的,面对同一问题学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这时教师可以随意选取一道算式为同学讲解验算的方法,如“50-13=37”因为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所以就可以将得出的差与减数相加进行验证,得出“37+13=50”得出的结果是被减数则计算正确。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四、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问” 有依托
在小学低年段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会发发现,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和知识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会带给学生熟悉感,放松感,促使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思考,头脑更加灵活。例如:在讲到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这一课的主要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多边形的特点。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举例,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等方式进行感知、探索、了解,去發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并让学生几人分成一组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进行讨论“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用途和发挥的作用,然后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抽查,看看学生都得到了那些结论,最后教师对内容进行疏导总结,整理出清晰明了的框架,鼓励学生对不懂得问题积极提问,并耐心的讲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充分了解。
总结:
综上所述,文章针对小学低年龄段数学问题意识培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教师应当多提出一些切合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和研究,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培养学生对质疑的兴趣,使学生善于提问,勇于提问,乐于提问,注重方式方法,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融入其中,逐渐加强续学习能力,改善学生面对学习的态度,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广玉.浅谈如何培养小学数学低年段学生的提问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8,(7).14-16.
[2] 张煜妍.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10).14-16.
关键词:低年级;小学生;问题意识
数学有利于思维逻辑的构建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小学生通过对数学的探究与发现,可以有效的提高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想要获得这些就需要教师从低年级开始通过引导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学生在生活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复杂,无法轻易理解的问题,问题意识主要就是指学生对事物产生疑问并探求的心理状态,是思维上的问题性心理。良好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从而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一、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在书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实践性和体验感,引导小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以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以不同的视角去审视问题,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以独创新颖的方式方法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改变学生单一的思维模式,更新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2]。
例如:在讲到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一课,这一课的主要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清晰准确的认知,能够规范的使用尺子对物体进行测量,能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对物体的长度进行表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教师可以先对书本知识进行详细认真的讲解,然后让学生拿出尺子,教师需要对尺子的刻度和使用方法进行仔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将几人分为一组进行研究,老师说出一个课堂上的物体,如,“一只铅笔的长度”、“一块橡皮的长度”“以张纸的长度”等,鼓励学生积极踊跃的说出自己的测量结果,如果学生之中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教师也可以加以引导,鼓励学生们一起实践探究找出正确的答案,最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课堂小考试,让学生用尺子在纸上画出长度,如,“一厘米”“10厘米”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让教师检测到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耐心讲解。学生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里积极实践,充分的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最后教师还可以留下一个课后实践作业,如“测量桌子的高度”“洗衣机的高度”“饮水机的高度”等。
二、教给质疑方法,培养质疑兴趣,使学生善问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里,教师偏于注重结果,造成学生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在新课改后,教育行业更加注重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直接把剖析过后的知识直接的拿给学生,教师应当做的是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质疑的兴趣,使学生善问。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问题里调查、探究、创造、反思,逐渐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兴趣,促使学生乐于提问,善于提问。此外,教师还应当明确教学目标,提前整理出清晰的教学方向和素材,促使学生面对学习的态度发生扭转,从以往的被动消极学习变为积极的主动学习,在师生的学习和交流中有效的改善了师生的关系,促进了师生和睦。
三、注重操作,使学生“问”有途径
在小学低年段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会发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难点往往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是感知事物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发现学生问题的主要方法。例如:在讲到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00以内加减法》一课,这一课的主要学习目的是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记住“处于相同数位上的数字才能相加减的”的运算道理,能区分不同算式的计算原理和方法,并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算。教师可以先对书本知识进行详细认真的讲解,然后给出情景应用题,让学生根据应用题内容列出10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并计算,然后鼓励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的答案是如何算出来的,面对同一问题学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这时教师可以随意选取一道算式为同学讲解验算的方法,如“50-13=37”因为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所以就可以将得出的差与减数相加进行验证,得出“37+13=50”得出的结果是被减数则计算正确。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四、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问” 有依托
在小学低年段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会发发现,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和知识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会带给学生熟悉感,放松感,促使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思考,头脑更加灵活。例如:在讲到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这一课的主要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多边形的特点。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举例,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等方式进行感知、探索、了解,去發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并让学生几人分成一组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进行讨论“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用途和发挥的作用,然后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抽查,看看学生都得到了那些结论,最后教师对内容进行疏导总结,整理出清晰明了的框架,鼓励学生对不懂得问题积极提问,并耐心的讲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充分了解。
总结:
综上所述,文章针对小学低年龄段数学问题意识培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教师应当多提出一些切合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和研究,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培养学生对质疑的兴趣,使学生善于提问,勇于提问,乐于提问,注重方式方法,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融入其中,逐渐加强续学习能力,改善学生面对学习的态度,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广玉.浅谈如何培养小学数学低年段学生的提问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8,(7).14-16.
[2] 张煜妍.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1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