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音乐的“破独时代”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iai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中国音乐市场也进入了“破独时代”,原来的垄断企业和竞争者策略怎么调整?也许早在十年前,苹果与Spotify之间的版权争夺战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苹果与Spotify的大决战


  2001年,苹果发布了神级硬件产品iPod,用户将互联网下载的没有版权的音乐导入早期的iPod,其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那时候,全球音乐产业处在被互联网盗版冲击的衰落期,苹果不过是这个趋势背后的众多始作俑者之一。
  2003年,iTunes搭配第三代iPod推出,苹果摇身一变,成为音乐产业的“救世主”。在产品发布之前,乔布斯就花了很多时间跟三大唱片公司签协议,主要目的是把这些唱片公司引入自己的iTunes平台上来,采用单曲销售的商业模式(乔布斯一直认为用户想拥有音乐,而不是租音乐),0.99美元/首,唱片公司可以拿到70%分成,这一比例显著高于实体CD唱片销售。
  之后的许多年,苹果成为全球最大的正版付费音乐下载商。到2007年1月,iTunes商店下载音乐次数总共达到20亿次,其平台总共为音樂产业分成达到14亿美元。
  基于此,苹果公司与三大唱片公司形成了紧密合作关系,甚至包括私人关系——乔布斯本人还曾经表示过对环球唱片的收购意愿,但因为开价过低并没有进入正式阶段。
  2009年,起源于瑞典,当时新兴的Spotify每天新增用户过万,公司拥有75名员工,估值达到2.5亿美元。然而,公司财务却仍处于危险状态,毛利为负,公司仍然需要进军最大的音乐付费市场——美国。要进军美国市场,核心的障碍就是三大唱片公司——搞定它们手里的版权。
  实际上,在Spotify的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也在于此,即和共同掌握着全球70%音乐录音版权的环球、索尼和华纳展开艰难困苦的谈判,并不惜以低价赠送股权等“屈辱”条款获得开展业务的机会(2018年Spotify上市后,三大唱片公司持股约占10%)。
  然而,要想拿下美国市场,之前付款、股权、承诺将免费用户持续转化为付费会员等条件仅仅只是必要条件,Spotify还要面对强大竞争对手苹果的进攻。
  在美国版权谈判中,乔布斯积极打起了反Spotify的旗帜,并利用自己跟环球唱片等关系,试图阻拦Spotify获得三大唱片公司在美国版权。他坚持他自己的看法:用户想拥有音乐,而不是租音乐,流媒体付费模式没有前景(这次显然他看错了)。



  其实,苹果利用自己平台地位施行跟垄断相关的行为,2016年其就因为与五个图书出版商联合以便减少竞争,提升图书售价,被罚款4.5亿美元。
  这一切并没有动摇Spotify拿下美国版权的信念,其用了接近两年时间“软磨硬泡”,终于于2011年年中拿下三大唱片公司版权。
  之后的剧情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了,凭借流畅的收听体验,精准的算法推荐,独家的免费模式等优点,Spotify成为全球第一大规模流媒体平台,即使在苹果的腹地,Spotify仍然拥有第一的市场份额。

山雨欲来的中国市场


  无独有偶,中国的流媒体音乐市场也上演着类似的剧情,2016年,由海洋音乐和QQ音乐合并而成的腾讯音乐集团成为主导行业的玩家。
  在制定竞争策略的时候,公司选择将与以三大唱片公司为代表的版权方签订独家代理协议作为核心策略之一,试图从源头截断其他竞争对手生存的机会。
  这一招可以说效果显著,相关竞争对手逐步退出竞争,到目前为止,仅有网易云音乐一家还处于流媒体音乐赛道中。
  实际上,关于腾讯音乐独家版权策略的争议由来已久。最终在国家版权局的调解下,腾讯音乐娱乐与网易云音乐就网络音乐版权合作事宜达成一致,双方将相互授权占各自独家数量99%以上的音乐作品,并商定进行音乐版权的长期合作。
  但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腾讯音乐仍然保留周杰伦、五月天等核心版权并未授权给网易云音乐,这也为其一直带来持续监管压力。
  2021年7月,伴随着反垄断的东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收购中国音乐集团股权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腾讯及其关联公司采取措施恢复相关市场竞争状态,包括解除独家版权协议和优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条件,不得通过高额预付金等方式变相提高竞争对手成本,排除、限制竞争。
  2021年8月,腾讯音乐宣布放弃独家版权,音乐行业进入了新时代。流媒体音乐“破独时代”将走向何方?

中国音乐版权的“破独时代”


  “破独”后,任何平台都无法和唱片公司签订独家授权协议,然而网易云要想拥有周杰伦、五月天等头部版权,仍然需要跟版权拥有方签订合约。版权方是否愿意和网易云谈判签约?相关版权价格网易云是否能接受?
  答案都是未知数,也就是说未来版权格局是否会如期改变,并未确定,最终还会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类似周杰伦等头部艺术家音乐版权对于平台的重要性到底有多高?实际上量化结果或许只有平台内部知道,但从Spotify的经验来看,实际影响可能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
  2014年11月,Taylor Swift发表了新专辑《1989》,这张专辑第一个星期售出120万张,是2002年以来最高。但这个成绩和Spotify无关。后者的唱片公司要求专辑仅对付费会员开放,Spotify拒绝了,于是Taylor Swift把自己所有的音乐都在Spotify下线了。
  Taylor Swift还提醒粉丝从iTunes,或者其他两个竞品平台Rhapsody和Beats Music(苹果已经完成收购)来获得的新专辑。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Taylor Swift所有音乐下线对付费会员的影响仅仅是几百个付费会员量级,而当时Spotify 付费总量是1 500万。   任何互联网产品用户体验,是由供给、分发和需求共同决定的。在政策破除了版权音乐侧供给侧差异后,未来行业竞争势必回到其他内容供给(例如独立音乐人)的个性化分发,需求侧用户的社交互动等其他维度上来。
  这与海外流媒体竞争类似,Spotify、Apple Music、Amazon Music平台都没有显著的所谓独家版权,大家竞争更多的是其他用户体验维度的竞争。
  从用户体验维度来看,网易云的社区氛围或将成为其竞争优势之一,而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精准分发预计也将成为平台争夺用户的关键。
  与视频产业一样,音乐也是内容产业,其满足用户消费内容的需求。不同的是,音乐尤其是大众欣赏的流行音乐消费高频用户聚焦年轻用户,甚至有相关数据证明人一旦到中年就不再接受新的音乐,而倾向于听自己年轻时候熟悉的经典音乐。
  因此,音乐版权内容持久度远远高于视频内容。这也是类似三大唱片公司和周杰伦能够长期保持强势地位的原因。
  然而,流媒体平台应该明白一点,音乐产业的繁荣一定是基于音乐内容侧的繁荣,大家一起做大蛋糕,每个人的蛋糕才能更大。
  周杰伦和Taylor Swift比如何?从音乐本身实力来说可以说相当,周杰伦的音乐之所以价值如此之高,主要来自其稀缺性。而这从侧面又反映出中国音乐产业后继乏力的现状。
  经常有人将Spotify接近45%的付费率对比中国流媒体平台的付费率,而这里面隐含条件之一就是内容供给端,即华语乐坛能够有匹配欧美乐坛的实力。
  客观来说,我们有吗?不仅没有,我们还差得太远。

只关心版权争夺?格局小了


  与其关心音乐版权“破独”后,平台的竞争格局,我们不如关心平台在“高价买独家版权”这种简单粗暴的竞争策略失效后,如何支持中国音乐产业复兴这一复杂课题上。
  对比中国繁荣的短视频产业,其背后的底层驱动力是“全民视频创作时代”,保守测算,中国月活的短视频生产者(至少发布一条短视频)用户至少3亿以上。即使对标B站门槛更高的中视频供给,后者每月活跃作者超过200万。而音樂产业,网易云和腾讯音乐平台上累计的独立音乐人才仅有20万量级。注意,这里前面的是月活概念,后面的是注册概念,并不可比。
  平台的工作就是修路,建立基础设施,提供产业繁荣的基础。比如,打造更强大的创作工具,降低音乐创作的门槛;打造强大的反馈通路,鼓励更多创作者通过音乐作品表达情感;打造更好的变现通路,助力优质创作者变现。在短视频的强势冲击下,这样的工作并不容易,但并不是无路可走。
  所有的荣光终将褪去,绝大部分的经典版权终将被时间稀释。唯有不断创新的能力,才是一个产业持续前进的动力,才是一个企业真正的竞争壁垒。
其他文献
Barely two decades ago China was known as the“Kingdom of Bicycles” and cars were a rare sight on the streets. Now there is hardly any room to park. The likes of Shanghai and Guangzhou have morphed int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中国已正式进入风险社会——这一点或许早已人所共知,但即便身在其中,却很少人能明白,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又到底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会对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冲击、要求组织做出什么样的变革与回应才能活下来。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教培产业的风暴并不只是一千万教培人的事,它可以说是“矿井里的金丝雀”,当井下的空气出现变化时,这些脆弱的个体可能最先感受到。正如摩根士丹利日前所分析的,从一系列事件来
期刊
几个月前,日本北九州大学商学院的王效平教授和我联络,问能否共同组织一次中日企业家的线上交流会,日方的企业家是北九大商学院的校友和同学,中方企业家是伟事达的私董会学员。  日本的商业虽然很发达,但商学院(MBA教育)的发展却比中国滞后,据王教授介绍,日本的MBA教育从2004年才正式起步,他任教的北九大商学院创立于2007年,是日本第19家商学院,而截至目前,日本的商学院一共只有33家,数量大概是中
期刊
“大家都忙,我没空听你抱怨老板智障,以后这类事别来找我。”在一个周末的晚上,杨小钟毫不留情地挂断了电话。  或许有人会以为,电话另一头是位平凡社畜,因为苦水倒得太多,终于引起了杨小钟的不耐烦,但实际上,电话那头挨骂的人身居高位,是一名光鲜亮丽、有头有脸的前外企高管。在被高薪挖到了民企后,这位高管倍感不适,在周末的夜晚像个普通打工人一样,选择打电话诉苦。  在杨小钟看来,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诉苦太长,而
期刊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分析了认知偏差对管理行为的影响,诸如过度自信、傲慢和乐观主义等等。这些研究背后的一个共同点是认为,认知偏差会影响管理者的风险评估,并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因为管理者并不总是理性的,有时会被自身的各种偏见所影响。  心理学文献显示,很多管理者相信运气。他们认为,运气是一种确定性现象,所谓“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从理性的角度看,运气仅仅只是随机的和不可预测事
期刊
近日美团王兴表示:“美团这个名字有两个字,‘美’意味着‘好’,‘团’意味着‘一起’‘共同’,所以‘美’和‘团’合起来就是‘一起更好’,也就是说‘共同富裕’本身就植根于美团的基因之中。”  能让王兴如此发言的原因,是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
期刊
“根据一项调研,几乎90%的外企高管跳槽到民企都失败了,十个里面九个都死掉了。”前GE人力资源高管Lucy在谈及那些选择从外企跳到民企的高管表示,很多人都遭遇了“一年魔咒”。  “一年魔咒”在前大亚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杨勇眼中,又可以拆解为四个阶段:刚开始的三个月是蜜月期,接下来三个月互相看看能不能做点事情,再过三个月开始出现裂痕,最后三个月外企高管开始找新的工作。  之所以出现“水土不服”“一年魔
期刊
很多人可能是因为奥运冠军全红婵,才发现还有“另一个广东”。  这位14岁的跳水天才,出身低保户家庭,父母只能靠种蔬菜、甘蔗、橘子所获的微薄收入养活5个孩子,以至于教练是以免学杂费为由才说服她妈妈送女儿去学跳水的。虽然哪里都难免有贫困家庭,但问题是全红婵一家所在的湛江市本身就不富裕,去年全市人均GDP还不到全国平均值的62%,和广西或黑龙江差不多,而这两个省区在全国可都是倒数第二三的水平。  正是这
期刊
近几个月,延误、产品短缺和成本上升,持续困扰着大大小小的企业及其用户。  管理者和消费者也开始面对一种现代社会曾经罕见的经历:一方面是大量的订单涌入,形成瞬间的能力短缺继而恐慌焦虑;另一方面又因供应链上中下游无法协调动作,上游原材料缺货、中游在制品积压、下游产成品因缺乏运力而无法离岸。  事到如今,我们不禁要问,造成目前供应链瓶颈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瓶颈之源  短期强力市场需求反弹是导致全球供应链紧
期刊
互联网的世界,风云万变。  曾经,以BAT为代表的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也成为引领中国互联网世界的支配力量,他们大多年岁渐长但依然掌舵。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拼多多、字节跳动、美团、滴滴等为代表的80后创业者大放异彩。然而,这批80后互联网创业者正值年富力强之际,却又接二连三地突然選择退场。- 01 -大佬们纷纷退场  2021年5月20日,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宣布卸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