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是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述力、文字驾驭力、逻辑思维力、的重要方式,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素材对于习作犹如人之对于身体,是习作的承载体,能否存储有效的素材对于写好习作至关重要。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帮助学生有效积累习作素材,善用教材读本、善抓突发情况、善取生活实践、善联其他学科的办法,多方式多渠道帮助学生积“材”如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习作时下笔有“料”。下面就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累习作素材的一些探索。
【问题描述】
我任职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这里的学生从小都生活在这“巴掌”大的地方,身边所接触到的文化生活十分匮乏,孩子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接受新知识新事物速度慢,见识狭窄,词汇量少,学生习作语言单调枯燥、记流水账现象普遍存在;语言叙述缺条理性,表述不够规范,语病较多,布局谋篇能力差;基本的习作技能不具备,不会运用修辞手法,不擅长各种表达方式,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懂得如何进行过渡……很多学生一段到尾,一逗到尾,平铺直叙;更突出的是一班一个样,选材单一,素材雷同,千人一面,缺乏新颖性。
1.选材单调,素材积累不够。平静的山村、美丽的田野是很多城市孩子心中的圣地,相比城市的琳琅满目、热闹喧嚣,这里安静得过分,就是这安静铺就了农村孩子心中的单调,他们所能见到的只有青山碧水,听到的是狗吠鸟鸣,以至于他们笔下写出的习作无奇无味无韵。如写物大多写花花草草,写人大多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等。
2.积累匮乏,文词运用普通常见。读书学习是孩子的“主业”,是所有孩子的权利,但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他们只拥有了其中的一部分,学生们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常常听到家长说“读得就读,读不得长大了就外出打工”,把学校当成了“托儿所”,把孩子的学习当成了“例行公事”,导致大多数疏于家长引导的农村小学生的心中滋生了不爱学习的心态,使得他们脱离了老师的视线就不积累不练习,提笔忘词忘字现象突出,写作口语化严重,用词用字千篇一律,对优美词句的存储不足。如“我今天”、“做”、“要”等词字通篇反复存在。
3.写作浮于素材表面,对材料的提炼升华不够,缺少情感注入。小学生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由于受环境限制和缺乏课外的引导,农村小学生的想象之门却未能完全打开,使得习作时少了情感的升华,犹如未发酵的面团般干瘪。如大多数写活动就只写“今天我参加了活动……最后我们玩得很开心等”,没有把在参加活动过程表现出的团结协作、互帮互爱等表达出来。
【问题诊断】
农村小学生习作确实存在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大致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指导缺失,教学引导不足。农村小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一般都是隔代照管,导致家庭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严重不足,使得学生习作满足于完成任务,习惯于凑字数;同时我们教师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枷锁,更倾向于急功近利—只要学生在考试能够写出一篇文章就大功告成。没有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心里面真要表达的东西。而是给学生一篇范文,一个模式,让学生去模仿,甚至于抄袭背诵,因此就会出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把学生个人的想象、创造空间淹没了。
(二)课外活动匮乏,生活体验少。乡村学生每天都是两点一线:学校—家庭,更有部分寄读学生一周才回家一次,只能成天待在校园里面,我们教师又一味追求教学进度,随意挤占课外活动时间,导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落叶知秋,不知道什么是群山延绵,不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不知道什么是团队精神……由于孩子们缺少这些体验,没有了写作的素材,当然遇到写作就“无米可炊”。
(三)阅读量少,练笔时间不足。据调查,孩子们每天的零花钱都是买零食和玩具,极少去买课外读物的。他们的时间多花在看电视玩手机和电脑游戏,乡村学校又无正规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使得学生没有充分的课外阅读,没有词汇的积累。同时由于多数语文老师都是按教材语文百花园的安排,一个学期只安排6至8次的作文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极少引导学生写周记、日记、仿写片段……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能提高?
(四)活动圈子狭窄,见闻感受少。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少了天伦之乐,感受不到母爱父宠,失去了情感生长的土壤;大多数农村学生没有走出过县域,不知道平原的广阔、大海的深邃、城市的繁华,他们生活中仅有的画面是家和学校周围那常年难变的景致,电视是他们唯一能获知外界信息的媒介,但却用在了看动画片。故宫、天坛、黄山在他们的脑海中仅仅是个名称,飞起走兽他们描写不出来……,这样的见闻就限制了他们的习作空间,写出来的注定就是一串读不通、字平常、无想象的文字而已。
【问题解决尝试】
蜜蜂每酿一公斤蜜,需飞行45万公里,要在100万朵鲜花上辛勤采蜜;提炼出人丹那么大的镭,需要8吨重矿石。同样的道理,要写出好习作,也同“采蜜”,“炼镭”一样,应掌握丰富的素材,引导帮助学生采集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材料仓库”。
【问题解决优化策略】
优化策略1: 书中自有“材”如玉,善用教材读本。
对于农村小学生,课本是最为重要的知识来源,同样对于习作,课本也是最重要的素材“超市”,用好用活教材读本,自会“材”源滚滚来。首先,挖掘课文的空白处,对课文进行想像、补充,续写故事,让素材精彩纷呈。课文既能为我们提供很好的习作例子,往往又留有很多的空白处,需要发挥想像去填补,丰富情景。有些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仍给人留下意犹未尽、耐人寻味的“空白”,“言尽而意无穷”,这些语言空子赋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的财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空白”,以原文的终点作为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延伸课文的内容,使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其次,吸收存储教材课本精美词句,建立词句库。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有意识的记下教材读本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练习册上的好词佳句等。如以“天”开头的词语:天长地久、天翻地覆、天高地厚;用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南辕北辙、声东击西、大惊小怪、出生入死等;按描写对象分类积累,如描写颜色、描写春天描写人物动作、描写人物情态,描写自然景色等;古诗按作者、诗的种类、创作时间等积累。 [范例1]
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在多媒体的帮助下,认识了“仙桃石”“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描写详细的奇石后,针对课文最后提到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让学生根据名字想像形状,并模仿前面的把这些奇石写具体。教学《桥》时,课文最后一句才交代文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在课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根据文中短句的特点写一写在老汉和儿子的坟前,老太太会说些什么?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种葫芦的人经历了“发现虫……不治,不听劝……葫芦都落光了”,第二年他再种葫芦,会怎么做,结果怎样?引导学生以此为话题,续写《第二年种葫芦》。于是就有了种葫芦的人不辞辛劳地照看葫芦,除草施肥、见虫杀虫,更为他想出了很多的杀虫办法,同时也体验到收获大葫芦的喜悦。
优化策略2: 善抓突发情况,集“意外”之材。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些习作素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做一个有心人。
[范例2]
记得一次上课的时候,突然从外面飞来了一只有毒的大黄蜂,学生顿时炸开了锅,有的同学捂着脸躲得远远的,有的同学不停的挥舞着手里面的书与大黄蜂斗争,最终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把大黄蜂拍死了。大黄蜂安静了,但同学们为刚才的事情热烈的讨论起来,我灵机一动,就让他们立即就大黄蜂事件写一篇作文,所有同学都写得很认真,有写在困难面前要勇敢的,有写我的同桌是胆小鬼的......这样就涌现了很多不错的习作。
优化策略3: 熟知此“作”要躬行,善取生活实践。
生活中的缤纷多彩是取之不尽的素材,她就像一位老师带领着学生领悟其中的万千奥妙。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对作文感觉兴趣,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习作回归生活。首先,取材生活,让学生做在其中,乐在其中,写在其中。从生活中取材,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感知生活的丰富多彩。其次,抓住活动契机,玩中取材。小学生习作最重要的是兴趣,而活动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剂“良药”。最后,解放思维,画写结合。小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思维很活跃,涂画正是打开他们想象力的那把钥匙,把涂涂画画和作文有机结合起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范例3]
人教版的三年级教材中,有一个单元讲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园地当中的习作也是要求写自己知道的传统文化。而对于农村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即使把传统文化的概念、例子,都依依详讲,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是很模糊。我下班回家,正好看到街边几个妇人在绣十字绣,这不正是可知可感可写的传统文化吗?待到第二天上课时,我写下了写作题目:《我心中的传统文化—十字绣》,并要求完成一幅简单的十字绣,把自己完成的十字绣带到学校,在上课时向同学们详细的介绍自己的十字绣,包括:材料,绣的过程,遇到的困难,得到的体会。过了几天,意想不到的效果发生了,同学们的十字绣一个比一个漂亮精致。因为学生亲手实践了,所以写的习作充满了真情实意,不在干瘪瘪。在学雷锋的日子里,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在争做好事中,出现的许多生动的事例,成了习作的好材料,久而久之让他们逐渐养成感知、捕捉、观察、收集身边有趣素材的习惯。在写作文《秋游》时,我不急于让学生说“秋游”,写秋游,而是让他们拿出笔来画“秋游”,画出的内容还真不少,有的画的是小朋友排队去秋游,有的画的是公园里金黄的菊花,黄蝶般飞舞的落叶,还有的画的是动物园里威武的雄狮,美丽的孔雀……画完了,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说:“秋天到了,老师带我们去秋游,我们像小鸟一样来到大自然,看到大地在秋风的催促下,换上了迷人的秋装。那金黄的秋菊,正绽开笑脸欢迎秋天,那飞舞的树叶,正在迎风起舞,在一望无垠的稻田上,稻子笑弯了腰,似乎在向秋风报告;我最大,我最壮。”。就这样,找一个画得好的同学给大家讲《我想象中的秋游》,从而激发其他同学的想象力,写出来的秋游就出乎意料的多彩多样。
优化策略4: 众“人”拾“材”火焰高。
世界上没有完全独立的个人,而习作亦是这样,挖掘其中联系,定能丰富习作素材。在农村执教可以有幸从事多个学科的教学,并从中发现其密切关系,为习作教学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让学生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数学是数字化的语文,自然是广泛拓展大自然知识的语文,美术是视觉语文,音乐是听觉语文,思想品德和英语是语文的文字构法。
[范例4]
用第七册的各科联系来说“习作”。思想品德课中的“习作”。思想品德课是学生收集习作素材的一大平台,品德课本里的故事大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些也是平常学生习作的内容,如:凿壁偷光、囊萤苦读等。农村孩子没有更多的课外书,学校也没有太多书籍供其获得习作素材,让学生从积累习作素材的角度学习思想品德,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劳动、美术和体育课中的“习作”。劳动、美术和体育是操作、实践的语文。劳动课里有手工制作步骤,这刚好是第七册中第八单元的习作,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真正亲身手工制作,要求他们讲写出手工制作的过程,绝非易事,同时劳动课教学的各种劳动技巧和活动,也是习作中经常出现的话题,不结合好劳动学科如何能写出条理清晰的习作来;体育课也一样,学生要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写话,写一个场面、一次活动……体育课内容是最好的素材;美术的知识更丰富,有建筑的结构美,自然景物美,人体的构造美、动态美,表情的变化……在习作时,要把人物的外貌表情写得丰富鲜活,美术课的教学无疑不是最好的阵地。音乐和自然课中的“习作”。自然课和音乐课是习作素材的又一宝库。自然课里的实验、动物构造、生活习性是习作中的材料;俗话说:一首好的歌就是一首好的诗,音乐课里的歌词正是一首首精炼的文章,怎样用词精炼准确,在歌词里充分体现,如《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意志坚定”,一次考试中就出现在词语搭配一题里,而这个词在归纳如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精神时是最合适不过了,上课时稍加引导,学生就会想起这些歌词。
【问题解决反思建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广大农村教师都能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带领孩子们去看、去听、去摸、去嗅、去尝、去思……让孩子们的每个细胞都参与到生活的碰撞之中,帮助他们抓住这碰撞之中闪现的火花并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写出来的习作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充满兴趣和活力!让师生共同实践,做个有心人,不断去挖掘、去创新,摸索出一条习作教学的新路子,迎来独具风景的农村学校习作教学的春天。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9-18
【问题描述】
我任职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这里的学生从小都生活在这“巴掌”大的地方,身边所接触到的文化生活十分匮乏,孩子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接受新知识新事物速度慢,见识狭窄,词汇量少,学生习作语言单调枯燥、记流水账现象普遍存在;语言叙述缺条理性,表述不够规范,语病较多,布局谋篇能力差;基本的习作技能不具备,不会运用修辞手法,不擅长各种表达方式,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懂得如何进行过渡……很多学生一段到尾,一逗到尾,平铺直叙;更突出的是一班一个样,选材单一,素材雷同,千人一面,缺乏新颖性。
1.选材单调,素材积累不够。平静的山村、美丽的田野是很多城市孩子心中的圣地,相比城市的琳琅满目、热闹喧嚣,这里安静得过分,就是这安静铺就了农村孩子心中的单调,他们所能见到的只有青山碧水,听到的是狗吠鸟鸣,以至于他们笔下写出的习作无奇无味无韵。如写物大多写花花草草,写人大多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等。
2.积累匮乏,文词运用普通常见。读书学习是孩子的“主业”,是所有孩子的权利,但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他们只拥有了其中的一部分,学生们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常常听到家长说“读得就读,读不得长大了就外出打工”,把学校当成了“托儿所”,把孩子的学习当成了“例行公事”,导致大多数疏于家长引导的农村小学生的心中滋生了不爱学习的心态,使得他们脱离了老师的视线就不积累不练习,提笔忘词忘字现象突出,写作口语化严重,用词用字千篇一律,对优美词句的存储不足。如“我今天”、“做”、“要”等词字通篇反复存在。
3.写作浮于素材表面,对材料的提炼升华不够,缺少情感注入。小学生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由于受环境限制和缺乏课外的引导,农村小学生的想象之门却未能完全打开,使得习作时少了情感的升华,犹如未发酵的面团般干瘪。如大多数写活动就只写“今天我参加了活动……最后我们玩得很开心等”,没有把在参加活动过程表现出的团结协作、互帮互爱等表达出来。
【问题诊断】
农村小学生习作确实存在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大致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指导缺失,教学引导不足。农村小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一般都是隔代照管,导致家庭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严重不足,使得学生习作满足于完成任务,习惯于凑字数;同时我们教师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枷锁,更倾向于急功近利—只要学生在考试能够写出一篇文章就大功告成。没有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心里面真要表达的东西。而是给学生一篇范文,一个模式,让学生去模仿,甚至于抄袭背诵,因此就会出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把学生个人的想象、创造空间淹没了。
(二)课外活动匮乏,生活体验少。乡村学生每天都是两点一线:学校—家庭,更有部分寄读学生一周才回家一次,只能成天待在校园里面,我们教师又一味追求教学进度,随意挤占课外活动时间,导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落叶知秋,不知道什么是群山延绵,不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不知道什么是团队精神……由于孩子们缺少这些体验,没有了写作的素材,当然遇到写作就“无米可炊”。
(三)阅读量少,练笔时间不足。据调查,孩子们每天的零花钱都是买零食和玩具,极少去买课外读物的。他们的时间多花在看电视玩手机和电脑游戏,乡村学校又无正规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使得学生没有充分的课外阅读,没有词汇的积累。同时由于多数语文老师都是按教材语文百花园的安排,一个学期只安排6至8次的作文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极少引导学生写周记、日记、仿写片段……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能提高?
(四)活动圈子狭窄,见闻感受少。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少了天伦之乐,感受不到母爱父宠,失去了情感生长的土壤;大多数农村学生没有走出过县域,不知道平原的广阔、大海的深邃、城市的繁华,他们生活中仅有的画面是家和学校周围那常年难变的景致,电视是他们唯一能获知外界信息的媒介,但却用在了看动画片。故宫、天坛、黄山在他们的脑海中仅仅是个名称,飞起走兽他们描写不出来……,这样的见闻就限制了他们的习作空间,写出来的注定就是一串读不通、字平常、无想象的文字而已。
【问题解决尝试】
蜜蜂每酿一公斤蜜,需飞行45万公里,要在100万朵鲜花上辛勤采蜜;提炼出人丹那么大的镭,需要8吨重矿石。同样的道理,要写出好习作,也同“采蜜”,“炼镭”一样,应掌握丰富的素材,引导帮助学生采集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材料仓库”。
【问题解决优化策略】
优化策略1: 书中自有“材”如玉,善用教材读本。
对于农村小学生,课本是最为重要的知识来源,同样对于习作,课本也是最重要的素材“超市”,用好用活教材读本,自会“材”源滚滚来。首先,挖掘课文的空白处,对课文进行想像、补充,续写故事,让素材精彩纷呈。课文既能为我们提供很好的习作例子,往往又留有很多的空白处,需要发挥想像去填补,丰富情景。有些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仍给人留下意犹未尽、耐人寻味的“空白”,“言尽而意无穷”,这些语言空子赋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的财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空白”,以原文的终点作为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延伸课文的内容,使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其次,吸收存储教材课本精美词句,建立词句库。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有意识的记下教材读本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练习册上的好词佳句等。如以“天”开头的词语:天长地久、天翻地覆、天高地厚;用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南辕北辙、声东击西、大惊小怪、出生入死等;按描写对象分类积累,如描写颜色、描写春天描写人物动作、描写人物情态,描写自然景色等;古诗按作者、诗的种类、创作时间等积累。 [范例1]
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在多媒体的帮助下,认识了“仙桃石”“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描写详细的奇石后,针对课文最后提到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让学生根据名字想像形状,并模仿前面的把这些奇石写具体。教学《桥》时,课文最后一句才交代文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在课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根据文中短句的特点写一写在老汉和儿子的坟前,老太太会说些什么?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种葫芦的人经历了“发现虫……不治,不听劝……葫芦都落光了”,第二年他再种葫芦,会怎么做,结果怎样?引导学生以此为话题,续写《第二年种葫芦》。于是就有了种葫芦的人不辞辛劳地照看葫芦,除草施肥、见虫杀虫,更为他想出了很多的杀虫办法,同时也体验到收获大葫芦的喜悦。
优化策略2: 善抓突发情况,集“意外”之材。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些习作素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做一个有心人。
[范例2]
记得一次上课的时候,突然从外面飞来了一只有毒的大黄蜂,学生顿时炸开了锅,有的同学捂着脸躲得远远的,有的同学不停的挥舞着手里面的书与大黄蜂斗争,最终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把大黄蜂拍死了。大黄蜂安静了,但同学们为刚才的事情热烈的讨论起来,我灵机一动,就让他们立即就大黄蜂事件写一篇作文,所有同学都写得很认真,有写在困难面前要勇敢的,有写我的同桌是胆小鬼的......这样就涌现了很多不错的习作。
优化策略3: 熟知此“作”要躬行,善取生活实践。
生活中的缤纷多彩是取之不尽的素材,她就像一位老师带领着学生领悟其中的万千奥妙。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对作文感觉兴趣,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习作回归生活。首先,取材生活,让学生做在其中,乐在其中,写在其中。从生活中取材,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感知生活的丰富多彩。其次,抓住活动契机,玩中取材。小学生习作最重要的是兴趣,而活动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剂“良药”。最后,解放思维,画写结合。小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思维很活跃,涂画正是打开他们想象力的那把钥匙,把涂涂画画和作文有机结合起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范例3]
人教版的三年级教材中,有一个单元讲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园地当中的习作也是要求写自己知道的传统文化。而对于农村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即使把传统文化的概念、例子,都依依详讲,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是很模糊。我下班回家,正好看到街边几个妇人在绣十字绣,这不正是可知可感可写的传统文化吗?待到第二天上课时,我写下了写作题目:《我心中的传统文化—十字绣》,并要求完成一幅简单的十字绣,把自己完成的十字绣带到学校,在上课时向同学们详细的介绍自己的十字绣,包括:材料,绣的过程,遇到的困难,得到的体会。过了几天,意想不到的效果发生了,同学们的十字绣一个比一个漂亮精致。因为学生亲手实践了,所以写的习作充满了真情实意,不在干瘪瘪。在学雷锋的日子里,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在争做好事中,出现的许多生动的事例,成了习作的好材料,久而久之让他们逐渐养成感知、捕捉、观察、收集身边有趣素材的习惯。在写作文《秋游》时,我不急于让学生说“秋游”,写秋游,而是让他们拿出笔来画“秋游”,画出的内容还真不少,有的画的是小朋友排队去秋游,有的画的是公园里金黄的菊花,黄蝶般飞舞的落叶,还有的画的是动物园里威武的雄狮,美丽的孔雀……画完了,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说:“秋天到了,老师带我们去秋游,我们像小鸟一样来到大自然,看到大地在秋风的催促下,换上了迷人的秋装。那金黄的秋菊,正绽开笑脸欢迎秋天,那飞舞的树叶,正在迎风起舞,在一望无垠的稻田上,稻子笑弯了腰,似乎在向秋风报告;我最大,我最壮。”。就这样,找一个画得好的同学给大家讲《我想象中的秋游》,从而激发其他同学的想象力,写出来的秋游就出乎意料的多彩多样。
优化策略4: 众“人”拾“材”火焰高。
世界上没有完全独立的个人,而习作亦是这样,挖掘其中联系,定能丰富习作素材。在农村执教可以有幸从事多个学科的教学,并从中发现其密切关系,为习作教学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让学生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数学是数字化的语文,自然是广泛拓展大自然知识的语文,美术是视觉语文,音乐是听觉语文,思想品德和英语是语文的文字构法。
[范例4]
用第七册的各科联系来说“习作”。思想品德课中的“习作”。思想品德课是学生收集习作素材的一大平台,品德课本里的故事大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些也是平常学生习作的内容,如:凿壁偷光、囊萤苦读等。农村孩子没有更多的课外书,学校也没有太多书籍供其获得习作素材,让学生从积累习作素材的角度学习思想品德,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劳动、美术和体育课中的“习作”。劳动、美术和体育是操作、实践的语文。劳动课里有手工制作步骤,这刚好是第七册中第八单元的习作,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真正亲身手工制作,要求他们讲写出手工制作的过程,绝非易事,同时劳动课教学的各种劳动技巧和活动,也是习作中经常出现的话题,不结合好劳动学科如何能写出条理清晰的习作来;体育课也一样,学生要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写话,写一个场面、一次活动……体育课内容是最好的素材;美术的知识更丰富,有建筑的结构美,自然景物美,人体的构造美、动态美,表情的变化……在习作时,要把人物的外貌表情写得丰富鲜活,美术课的教学无疑不是最好的阵地。音乐和自然课中的“习作”。自然课和音乐课是习作素材的又一宝库。自然课里的实验、动物构造、生活习性是习作中的材料;俗话说:一首好的歌就是一首好的诗,音乐课里的歌词正是一首首精炼的文章,怎样用词精炼准确,在歌词里充分体现,如《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意志坚定”,一次考试中就出现在词语搭配一题里,而这个词在归纳如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精神时是最合适不过了,上课时稍加引导,学生就会想起这些歌词。
【问题解决反思建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广大农村教师都能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带领孩子们去看、去听、去摸、去嗅、去尝、去思……让孩子们的每个细胞都参与到生活的碰撞之中,帮助他们抓住这碰撞之中闪现的火花并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写出来的习作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充满兴趣和活力!让师生共同实践,做个有心人,不断去挖掘、去创新,摸索出一条习作教学的新路子,迎来独具风景的农村学校习作教学的春天。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