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课堂法理促进深度反思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no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高一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行为反思为例,通过对笔者在课堂发生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设计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语言及教学组织等进行教学反思,并从学习效果审视其行为的合理性,以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为研究导向,养成理性思考教学和深度反思教学的习惯,促进教学理念更新和教学行为改进,实现“教”与“学”两者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教学行为;行为依据;教学反思;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10-0005-4
  本文所提及的教学行为,是指“教”的行为,即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可观察的外显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展现出来的行为。教学行为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展现的各种行为;二是为了让上述行为得以顺利实施而对自己和学生行为进行组织管理的行为。
  教学反思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与反思,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从而加深对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与认识,形成自主的教学发展意识和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笔者将以高一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为例,逐一剖析自己在本节课所发生的教学行为,从行为发生的合理性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方法,进而寻找更有效的改进路径和方法。
  1 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及反思
  1.1 创建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景】 创建如图1的物理情景:将绳子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固定一质量为m的小球,将小球移至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的位置A,然后自由释放,会发现它通过最低位置继续向右运动,最终到达最高点B,假设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如图2的物理情景:有一弹簧竖立放在地面上,弹簧的正上方有一小球从A点静止释放,小球压缩弹簧后能上升到的最大高度是哪里?
  问题1 图1中的θ和α是否相等?小球能否回到最初的位置A?
  问题2 图2中小球由静止下落,最后能否回到位置A?
  教师归纳 分析两个物理情景,小球都能回到最初的位置,说明在小球运动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守恒量,这个守恒量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机械能。
  教学行为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实例分析,发现上述情景中存在守恒量。从运动学角度,物体能回到初始的位置;从能量角度,是否存在守恒量?从语言上进行引导,使学生自己发现某些能量中也应该有守恒量,使学生与情景对话。
  教学效果:没有采用实验引入,偏理论,学生在理解上比较困难。从学生课堂表现看,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好有现场演示。
  教学改进:建议在原有的教学设计上加入实验引入——演示,比如单摆或者视频展示。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以发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让学生卷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1.2 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教学活动二:以图1、2为例,分析出机械能是系统的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动能之和。
  师生互动:
  师:上面例题包含哪些能量?
  生:动能和势能。
  师:势能包不包括重力势能?包不包括弹性势能?
  生:都包括。
  师:物理中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机械能。
  教师归纳:研究对象为系统内的物体,这个系统包括多个物体。图1中的对象为小球与地球组成的系统,应该说的是小球与地球所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简化为小球的机械能守恒。图2中应该是小球和弹簧所组成的系統的机械能守恒。机械能在数值上应该等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和。
  教师讲述:再次对图1和图2中各个物体的能量转化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即物体系统内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则这个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教学行为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机械能及机械能守恒的含义,而不是仅仅知道“机械能”的字面含义。
  教学效果: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起并启发学生的思考。而在该活动中,学生没有经历独立探究的过程,问题的提出只是使学生简单附和老师的讲述。
  教学改进:在讲授机械能概念之后,最好能介绍机械能在现实中的应用。在分析图1和图2中能量转化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通过师生合作,在典型情境中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最终自主得出机械能守恒的结论。
  教师活动三:就物理情景图2,拓展分析机械能不守恒的原因。
  师:如果在图2的物理情景中存在空气阻力,小球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不守恒?
  生:不守恒。
  教学行为设计意图:在原来物理情景的基础上假设条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使学生明白当系统有其他力(除重力和弹力)做功时,系统的机械能不守恒,也就是物体的机械能会发生变化。
  教学效果:假设条件,制造困惑,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具有启发性。从课堂观察看,引发了学生思考,但思考还不够充分。
  教学改进:再引进一个物理情景如图3所示,让A物体从斜面B上自由滑下,不计一切阻力。现学现用,判断该物理情景中机械能守不守恒。
  师:如何判断物体或系统的机械能守不守恒?
  教师归纳: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方法,首先确定研究的对象,其次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若是单个物体就分析其受力情况,如果只受重力作用,则该物体机械能守恒;若是研究对象为系统,则关心系统内部能量转化的情况,如果只有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则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教学行为设计意图:这部分为机械能守恒的外延,采用新授—应用—小结的方法,强化“机械能守恒及其守恒的条件”,加深学生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   教学效果:小结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方法,并列举实例强化理解,使学生在脑海中达到知识初步理解,会简单分析判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1.3 学以致用,促进内化
  教学活动四:通过两道例题分析,深化知识理解和运用。
  例题1 如图4所示,一轻质弹簧一端固定于O点,另一端系一重物,将重物从与悬点O所在同一水平面且弹簧为原长的A点无初速度地释放,让它自由摆下,不计空气阻力,在重物从A点摆向最低点B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物的重力势能减小
  B.重物的动能增大
  C.重物的机械能不变
  D.重物的机械能减小
  师生共研:A选项,重物高度减小,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
  B选项,从做功角度,重力做正功,弹力做负功,故无法判断动能的大小。我们不如换一个角度,我们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很容易知道物体沿速度方向一直有加速度,所以速度一直增加,即物体动能一直增大。故B选项正确。
  C选项,系统机械能不变,弹簧的弹性势能在增加,故重物的机械能减小,所以选择D选项。
  例题2 下列关于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机械能一定不变
  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机械能可能守恒
  C.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为零时,机械能一定不变
  D.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守恒
  师生共研:A选项,若一个物体匀速下降,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小,故机械能减少;若一个物体水平匀速前进,机械能不变。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机械能可能不变,也可能改变。同理,合外力做功为零,物体的机械能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故A、C选项都错。
  B选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有可能只有重力,也就是说只有重力做功,物体机械能守恒。当然也有可能受其他力,若其他力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就不守恒。故B选项错。
  教师归纳:物体的合外力为零或者物体合外力做功为零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教学行为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理解,选择的例题比较基础,符合新课标的目标定位。第1道例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分析物理情景中动能、势能以及机械能的变化情况。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分析物理过程是物理学科最基本的素养,即学会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然后从做功和能量的观点去解决问题。第2道例题是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应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能够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效果:例题讲解到位,例如在例题2中,点出学生的惯性思维,即认为受力平衡即机械能守恒。以此为出发点,使其对机械能守恒条件本质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另外,对机械能守恒知识进行了外延,并不是就知识而讲知识,使学生在认识“机械能”知识的基础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但试题的研讨过程,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不足,老师有越位的危险。
  教学改进:学生能不能解决问题,全看他对物理情景中的条件把握和过程的分析,以及对概念规律本質的理解,这也是我们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对于例题1,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对于该题中物理情景、条件的理解,培养他们分析物理情景的基本素养。对于例题2,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分析选项,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习发生过程充分展开,教师在后面发挥助推导学的作用。
  整体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定位较准,课堂结构完整,知识逻辑清晰,语言表达精练。不足之处:教学的语速过快,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实验观察,通过视频呈现典型的物理情景;老师讲述偏多,学生自主思考不够充分。这就要求教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教”,更要研究学生如何“学”,以学定教,教师对学生的学只是起到“引起、维持和推动”的作用,千方百计让学生学习发生的过程充分展开。
  2 如何做有深度的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 反思”的成长模式。教学行为反思是教师生长教育智慧的必由之路。教学行为反思无论对教师自身教学(下转第11页)(上接第7页)水平的提高,还是对改进教学、提高成效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促使我们在教学中扬长避短,追求更好的教学过程,实现更有效的教学。
  教师如何做好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是行动者对过去思想、观念、行动和结果的反省与再认识。需要我们反思教学前的备课是否充分,还应依据课堂反应反思各教学环节逻辑关系是否恰当,教学行为发生依据是否合理;反思在知识生成的过程中教学互动环节是否有效;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中会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好教师不是遇不到问题,而是善于发现问题。并把问题解决得好,解决得快,解决得恰当,甚至把问题作为发展的契机,作为学习的资源。
  反思,需要依据一定的思想和标准,对教育现象发生原因的追问和理性解读,对行为发生依据的合理性进行审视,而不仅仅对教育现象的简单回顾。因此,反思重在寻根悟道,透过课堂行为,叩问课堂法理。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需要我们找到根本问题,把一些最普遍的现象的根源想明白,也就是做本源性的反思。这样我们的站位才能变高,才会把握大局。
  3 结束语
  教师的教育智慧和能力是把教育理念与策略持续反思,在反复应用于实践中逐步领悟形成的。一次行动与反思常常是肤浅的,没有“行为的连环跟进”的持续反思如“过眼云烟”。要达到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行为,需要对某一主题进行多方位的持续反思,突出实践反思和螺旋式上升的行为跟进。有了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就不会回避问题,甚至会主动地寻找问题,从根上去治理问题。这样我们的教师可以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行为的判断、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教学行动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课堂实践性较强的知能体系,进而不断催生出新想法、新观念、新途径。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更新概念,改进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心动课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曲一线.5年高考3年模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刘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3]王安民.中学物理教学策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4]单新梅. 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探讨[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05,21(10):1-2.
  (栏目编辑 赵保钢)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前物理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学生全面提高素質影响很大,同时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也会出错。有些相对复杂的问题往往包含几个或多个过程,稍不留心就会导致错解,这就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过程的分析。   关键词:物理教学;解题法;物理过程分析;审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0)8-0062-3  物理过程分析,是学习物
摘 要:针对2016年全国卷(I)理综第35题,使用人教版的地区,有教材的优势。一线教师有必要研究各版本的教材内容,备课中整合资源,创新教学设计,进行高效教学,更好地备战高考。  關键词:光电效应;人教版;鲁科版;高考;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8-0076-2  高中物理教材,现有5个版本,每个版本各有特色。从2017年开始,大
摘 要:生活中绝大多数电路采用三相制供电或运行,三相四线与五线制更是随处可见。文章主要对三相电路,包括三相发电机与三相负载进行简单的学术性介绍。  关键词:三相发电;生活应用;三相负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0)11-0010-3  1 什么是三相电路  如果在交流电路中作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频率相同、但在相位上相差一定角度的交变电动势
摘 要:心理学的众多实验证明人的认知是具身的,从而发展出具身认知的理论框架,强调身体不仅仅是接收器和响应器,同时也是认知的一部分。本文尝试将具身认知的理论框架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并以“超重与失重”为例进行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具身认知;物理教学;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11-0034-3  1 具身认知理
摘 要: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物理学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肇始,经过伽利略时代,到牛顿、麦克斯韦时期,经典物理学形成完整的体系。20世纪初普朗克提出量子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开启了现代物理学的时代,一直到当代的霍金。物理观念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演化和变革,显示出它的历史性和复杂性。物理观念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物理观念的历
摘 要:本文总结了点电荷产生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分布规律,同时展示了图鉴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形象、系统、全面、易记的特点。  关键词:图鉴;点电荷;电场;电势;对称;提高;内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5-0050-4  想必大家对图鉴并不陌生,那么你听说过物理中的图鉴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见识下物理中的图鉴。这里分析的是点电荷产生的电场与电势的
摘要:每一位有经验的物理教师,希望每一届的学生在物理开学第一课即序言课上受益匪浅。笔者尝试着在序言课上做了一些探索和改进,将物理学以实验为载体,以想象为翅膀,以团结合作为主要手段,等需要大家多动手,多探索,多发现,多思考,多总结,多合作,多想象……的教学理念交给学生,引入歌曲《超越梦想》,用音乐带动人的情感;用游戏来主导本节课,达到寓教于乐,意义深远;把实验做为本节课的主旋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为研究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利用图书馆门禁信息之间的关系,此项研究选取了防灾科技学院2017和2018届学生的成绩数据和图书馆门禁信息,并从门禁信息中提取出学生去图书馆学习的时长和次数,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Apriori算法,分析学生成绩和学生去图书馆学习的次数及时长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去图书馆的时间和次数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关联程度比较高。  关键词:学生成绩;图书馆门禁;Aprior
摘 要:不同探究水平的学生对开放性较高的原始物理问题所能达到的探究程度不同,由此本文提出分层次探究的想法,基于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特点,将探究分为3类,即基础性水平探究、提高性水平探究、综合性水平探究,并以IYPY赛题“射流与薄膜”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原始物理问题;分层次探究;“射流与薄膜”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2-0012-5 
摘要:课堂中教与学活动经历应该是实现方法目标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课例《探究安培力》中,“安培力的方向”、“安培力的大小”、“安培力知识的简单运用”三个段落的学习活动经历都是学生获取方法的素材。在课堂中通过关注物理知识形成过程、注重技能生成与知识运用过程、突出学科物理思维等方式将方法目标细化.就可以使学生借助活动经历习得物理方法,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法目标;课程资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