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CT在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0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胸部CT在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40例肺癌患者术前给予胸部CT扫描,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纵膈淋巴结转移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随着淋巴结越来越大,淋巴结转移越来越高(P<0.01);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为78.57%、敏感度为62.50%、特异度为83.33%、阳性预测值为52.63%、阴性预测值为88.24%。结论: 胸部CT在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淋巴结越大,转移率越高,但CT诊断存在较多假阳性,敏感度较低。
  关键词:胸部CT 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 诊断
  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全球每年因其死亡的病例超过100万。肺癌起病较为隐匿,预后差,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纵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国外有研究表明,无淋巴转移的肺癌患者(N0)术后5年存活率超过60%,有淋巴转移的仅为42%(N1)与15%(N2)。故术前若能明确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情况对肺癌分期、确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胸部CT检查仍是术前诊断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情况的重要无创性方法。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肺癌患者术前进行胸部CT检查,术后再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以探讨胸部CT在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2月来我院进行根治性手术的14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首诊,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等确诊为肺癌,术后也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男84例,女56例,年龄34~74岁,平均(53.7±4.8)岁。肺癌分期:Ia期44例,Ib期22例,IIa期7例,IIb期3例,IIIa期47例,IIIb期14例,IV期3例。
  1.2 胸部CT扫描
   采用西门子GE64排螺旋CTCT机进行胸部扫描,扫描条件120kV,250mAs,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深吸一口气后屏气进行连续螺旋扫描,螺距0.891mm,层厚与层距均0.5mm,对异常区域改为1mm薄层扫描。增强扫描前6h禁食,增强对比剂采用碘普罗胺,剂量为1.5ml/kg,采用高压注射器按3ml/s速率经前臂静脉注射。CT图像的采集与分析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进行双盲法单独读片做出诊断,若存在差异再由全科讨论最终得出。纵膈淋巴结转移的判定以淋巴结短径10mm且无钙化淋巴结。即淋巴结短径≧10mm为阳性,<10mm为阴性。
  1.3 淋巴结清扫
   所有患者均进行标准肺癌根治术,即肺叶或全肺切除+纵膈淋巴结清扫,对部分伴肾上腺转移或脑转移者,在对转移病灶进行治疗后也进行了肺叶切除与纵膈清扫。对肺叶切除患者,先清扫10组、11组以及部分12组、9组淋巴结,再探查清扫下纵膈与上纵膈淋巴结。对全肺切除患者,先分别清扫10组、9组与部分5组、7组淋巴结,再清扫下纵膈、上纵膈淋巴结。对肿大淋巴结先清除再按组区分,肺内淋巴结于术后自肺标本中取出。对各组淋巴结分装标记送检。术后病理报告中淋巴结转移者为病理阳性,无转移者为阴性。
  1.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结果
  随着淋巴结越来越大,淋巴结转移越来越高(x2=31.91,P<0.01);CT诊断将短径≥10mm 的淋巴结判定为转移,但淋巴结短径<10mm的患者中,经病理证实有11.76%存在淋巴结转移,即假阴性;淋巴结短径≧10mm的患者中,经病理证实有52.63%存在淋巴结转移,即真阳性,其中淋巴结短径≧20mm的患者CT诊断阳性率与病理淋巴结转移率符合率为100%。具体见表1。
  表1 纵隔淋巴结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为78.57%、敏感度为62.50%、特异度为83.33%、阳性预测值为52.63%、阴性预测值为88.24%。具体见表2。
  表2 病理检测结果与CT扫描结果比较
  3.讨论
   肺癌转移临床十分常见,这一过程包括原发肿瘤生长,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细胞脱落后会向基质内侵入,进入脉管系统,造成癌细胞于血液循环中存活,并聚集成微小癌栓。出现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其预后往往较差,治疗方法也较未出现转移的有很大差异,因此治疗前若能明确淋巴结转移情况,对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上对于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法较多,如CT、MRI、胸片、纤维支气管镜、胸腔镜、纵膈镜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等[2]。而胸部CT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判断纵膈淋巴结转移与否的诊断方法。CT诊断纵膈淋巴结转移主要是依据淋巴结大小来判断的[3],目前多将淋巴结短径≧10mm且无钙化淋巴结作为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依据,也有将淋巴结长径≧15mm作为诊断依据。淋巴结转移的报道很多,刘伟良等[4]研究中,CT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7.4%、84.4%、80.8%。Toloza等研究总结发现,CT对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隐形预测值分别为0.57、0.82、0.56、0.83。本研究中,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为78.57%、敏感度为62.50%、特异度为83.33%、阳性预测值为52.63%、阴性预测值为88.24%。与上述研究基本一致。
   临床也有研究指出,淋巴结越大、数目越多,发生转移的几率也就越高。张峰等[5]研究中,CT检测淋巴结长径<10mm的转移率为17.6%、10~14mm的转移率为31.7%、15~19mm的转移率为58.8%、≥20mm的转移率为93.9%。而本研究中,CT检测淋巴结短径<10mm的转移率为11.76%、10~19mm的转移率为47.06%、≧20mm的转移率为100%。可见随着淋巴结越来越大,淋巴转移的发生率越来越高(P<0.01)。
  综上所述,胸部CT在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淋巴结越大,转移率越高。但CT诊断存在较多假阳性,敏感度较低,故建议对CT显示淋巴结转移,特别是肿大者,应再行纵膈镜检查以提高确诊率。
  参考文献:
  [1] 刘泗军,龙鸿川,阚奇伟,等.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7):884-886,894.
  [2] 赵辉,王俊.支气管内超声引导下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肺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0,26(2):137-139.
  [3] 王娟,齐丽萍,李晓婷,等.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10):1839-1843.
  [4] 刘伟良,王勇,许建华,等.非小细胞肺癌术前CT检查对比术后纵膈淋巴结转移的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11):1296-1297.
  [5] 张锋,石静滨.肺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CT 影像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18(10):922-924.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究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与开放性手术取石治疗肾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3月-2014年3月间来我院就诊的14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4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开放手术取石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行经皮肾镜取石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多通道、DSA、净石率、伤口感染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全部148例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0月以来我院收治的8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给予后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以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将不同年龄、性别、科室的病人分组分类讨论从而患者在手术中自体血回输量的多少或是这种方法对病人自身凝血系统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名患者分为三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有20位患者。所有患者在进行手术时都实行自体血液回收,完成术后止血后把接收到的自体洗涤红细胞重新输还给患者。1组为400毫升、2组容量约为800毫升、3组大于800毫升<1200毫升。三组手术中都不给患者注入异体红细胞和血浆,
期刊
摘要:水通道蛋白-2(AQP2)主要表达在肾脏组织,起着肾脏对水转运的重要功能。AQP2参与了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如多囊肾、尿崩症。AQP2可能为泌尿系统疾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新途径。   关键词:水通道蛋白-2;泌尿系统;  水是生命存在的先决条件。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这使得它们能够非常容易地彼此间形成氢键以及与其它分子形成氢键。作为极好的溶剂,它们适合于各种极性物质存在于细胞中。水提供围绕生物聚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SW480肿瘤细胞分泌IGF-1、IL-6的影响,探讨糖尿病发生结直肠癌的相关因素。方法:体外培养SW480肿瘤细胞。根据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的不同,实验细胞分为5组:0组(对照组)RPMI 1640培养液;第1组RPMI1640培养液+5mmol/L葡萄糖;第2组RPMI1640培养液+15mmol/L葡萄糖;第3组RPMI1640培养液+25mmol/L葡萄糖;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我院近几年冠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的发生几率,探讨无复流处理办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冠脉介入治疗患者1369例,分为急诊PCI组和择期PCI组。术中根据TIMI血流分级法、TIMI计帧法评价冠状动脉血流。统计3年来发生无复流例数,分析我院相应处理办法对血流改善的影响,总结其预防措施。结果:总的发生率为4.31%,其中急诊PCI组发生率为8.8%,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针刺对脑出血(ICH)患者血清S100B、髓鞘碱性蛋白(MBP)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ICH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ICH患者均接受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患者同时给予醒脑静配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100B、MBP水平及神经功能评分。结果:经积极治疗后,两组ICH患者血清S100B和MBP水平均较前下降,以治疗组下降更为明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为后期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门诊收入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处的病变情况,分析其与OCSP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各分型在斑块数量的分布频数为0个及大于4个、不同类型斑块的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颈动脉硬化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溶血标本检测对肝功能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方法:以临床健康体检中标本类型为依据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的86例门诊体检者进行研究,其中以非溶血标本的方式进行肝功检验的为实验组;以溶血标本的方式进行肝功检验的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的检查准确性。结果:临床检验中两组受检者ALP、DBIL、GGT、TBIL、ALT、TP、AST、ALB等指标检测浓度t=2.16、2.63、3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方式及内容。方法:通过个体教育、集体教育、随机教育形式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重点进行饮食、心理、运动、药物等方面的健康教育。结果:患者改变不良行为和饮食习惯、合理安排休息与运动、保持情绪稳定、掌握疾病知识,促进了患者康复,同时也增加了护士责任心,密切了护患关系。结论: 表明健康教育能提高其尊医行为,增加其主动性,逐渐形成了稳定持久的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从而提高其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