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风赫赫牦牛夷

来源 :旅游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qq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蜀道难,最难莫过于栈道,古蜀人在悬崖上开凿洞孔,继而以木桩塞于洞中,硬生生地在悬崖上开辟出一条通道。但是再难也难不倒蜀人。《汉书》记载,当时巴蜀已是“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如同经脉一般,串联起了中原、蜀、滇,乃至更远的身毒、大夏。
  
  一个大早,我们从荥经沿108国道,打算翻大、小相岭到西昌。南方丝绸之路在这一段称为牦牛道,因为秦汉之前,这里曾生活过一个叫“牦牛夷”的部落——最早的他们原本生活在今雅安一带,与邛人相邻。后来邛人南迁邛都,牦牛夷也迁到了大相岭一带。连绵百里的大相岭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隔开了都很好斗的他们。
  这大相岭的阻隔使得牦牛道愈发艰险。沿108国道行14公里至冯家村,岩壁上的何君尊楗阁刻石记载了汉代一条栈道的修筑过程:公元57年,蜀郡太守何君派遣临邛人舒鲔,率领刑徒,历经1198日,在悬崖上搭建了一条栈道。蜀道难,最难莫过于栈道,古人在悬崖上开凿洞孔,继而以木桩塞于洞中,硬生生地在悬崖上开辟出一条通道。刻石之下,至今仍残留着一些宽约一米的深洞,每隔数米便有一个。
  但是再难也难不倒蜀人。《汉书》记载,当时巴蜀已是“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如同经脉一般,串联起了中原、蜀、滇,乃至更远的身毒、大夏。
  


  十多年前,一位学者在大相岭脚下一个叫“三合乡”的地方发现了牦牛夷的古老背影。三合乡人,男子自古留长发,几乎家家户户供奉牛头;父子一同打猎,父亲如果没有打中猎物,儿子便不留情地责骂;媳妇与公公摔跤,谁赢了谁当家……奇怪的民风如今在藏区仍能见到,而史前牦牛部据传就是从青藏高原而下的古羌人。夹在强大的蜀人与邛人之间,他们只有靠血腥的搏杀与赫赫的武风才能换得部族的苟延残喘。
  暮秋时节的大相岭已阴冷无比,山顶积着皑皑白雪,雾岚在山谷中来回飘荡。国道边常能看到一些塑料薄膜搭成的简陋住房,里面住着一些福建来的放蜂人,以养蜂卖蜂蜜、花粉为生,他们成为牦牛道上新的迁徙者。
  两千多年前,大相岭非常难以翻越,汉代官吏甚至刚到山脚、看见陡峭的群山便扭头就走。《后汉书》曾记载过两个汉代官吏途经大相岭时迥然不同的反应:第一位是东汉著名孝子王阳,他看见大相岭高耸入云的山势,说我不能以父母给我的身躯犯险,说完便哭着驾车回去了;第二位叫王遵,经过此地时心中陡生豪情,驾车驰骋而过。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子回车,忠臣叱御”。
  传说当年令王阳止步的,是一座奇险无比的铁索桥,旧址在黄泥铺。黄泥铺是108国道建成前翻越大相岭古道的起点,从这个故事看来,东汉年间,大相岭便非不可逾越了。那天,我们的越野车不到两小时就翻过了大相岭。
  走出大相岭,便进入汉源县境内,108国道一段绕大渡河而过,举目望去,冒着浓烟的水泥厂在河滩上鳞次栉比,沿途运石车极多,当地人在炸山取料。一遇炸山,便交通管制。趁着停车的工夫,我与旁边的东风车司机攀谈起来。司机是个35岁的汉源人,名字很好记,就叫“李汉源”。他告诉我,车是前几年贷款买的,帮人拉石料到西昌,再从西昌捎点土特产回汉源。我忽然想,千百年前那些翻越大相岭的商贾跟李汉源应该没有太多区别吧,一样运着货物,一样在蜀道上奔波,一样为了养家糊口。路的现实意义两千多年来似乎从未改变过。
  108国道修建以前,翻越小相岭需从越西而下。越西也称灵关,位置奇险绝要,被誉为“滇蜀之咽喉,西南之锁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地人相传,古人经过这里,骑者均下马易履步行。虽奇险无比,却是必经之路,蜀王子安阳王南迁,想必也得从此地而过。
其他文献
气上冒  声四起  于是非战而群嚣贯耳  不雨而黑云遮天  ——《自贡市盐业志》    钻井讲风水也讲运气      燊海井座落在自贡大安区阮家坝山下,占地面积三亩,井位海拔341.4米,处在一个叫做“长堰塘”的堰塘一侧。  盐井的选址,一直是个颇具民间文化色彩的未解之谜。在毫无测量、勘探技术的古代,选一个井址犹如现在做一项规模巨大的投资,一旦错误就只有家破人亡。当地有很多这方面的传说,例如“磨子
期刊
2008年3月1日中午,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我蒙古之旅的最后一天。  七天里,我吃够了各种形式的手抓羊肉和奶皮子,只想吃顿中餐。于是,我按照旅行攻略找到了著名的中餐馆“阿诺金”,点了一盘久违的宫保鸡丁,坐在二楼窗户前优哉游哉地喝啤酒。  饭后沿着餐馆旁边一条小路漫无目的地闲逛。春寒料峭,乌兰巴托地广人稀,小路显得格外静谧。快到苏赫巴托广场时,路边出现几家出售旅游品的小店。我走进其中一家,墙上挂着羊皮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黄磊  图/余自立 杨宇更    在历史地理学家任乃强先生的著作《羌族源流探索》中有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观点:最早从中南半岛进入中国的古人类,是追逐着盐一步一步地迁移,最终布满华夏大地。 而四川人因了井盐,在历史上书写下浓重的一笔。    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就依靠盐铁专卖积聚起空前财富,盐的流通和军事扩张几乎同步延展。在经略西南和征服南越(广东、广西)的过程中,汉代打通了由
期刊
小小卓筒井  幽幽百丈深  汲来地心卤  盐养天下人  ——卓筒井镇文化馆解说词      “今日出售花盐”    一面低缓的小山坡前,赫然立着“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旁边一座看上去几乎与普通农舍无异的低矮青瓦房,挂着一块“大顺灶”匾额,门口的墙上,“今日出售花盐”几个字仍然清晰可辨。  大英县的制盐业自古以来就十分兴盛,到民国时期,光是卓筒井镇的“大英盐务所”,就下辖了盐灶108家,有
期刊
残存的200余座大石墓蜿蜒分布在河谷两岸,石块动辄数吨,重的甚至有十来吨,这种奇怪的墓葬,全中国只有安宁河流域才看得到。    由古道一路行至尔洛巴呷、登相营、泸沽驿,便进入了安宁河谷。此前的灵关道如同巴蜀人的断代史,记载了他们的光荣与梦想;翻越大、小相岭之后,“丝路”风格迥异:地理上,有山隘、渡口、河谷;民族上,邛人、笮人成为丝路主人。  将安宁河流域称为中国历史的晴雨表一点不为过。汉武帝在邛、
期刊
人类在蒙昧时期面对自然灾害或疾病,常用一些朴素的祭祀仪式祈求神灵庇护,庆坛起源应该也与这种情节不无关联。    顺着骑龙山临邛道过镇西山,便是芦山。因芦山、宝兴一带曾是古青衣羌国地盘,南方丝绸之路在这一段也被称为青衣道。  在芦山的访问从一场古老的祭祀仪式开始,当地人称“庆坛”,祭祀者叫“坛师”。直至民国年间,庆坛仍是芦山重要节日,每年正月十五、三月十八(菜花节)和八月十五由县长亲自主持,由于祈祷
期刊
荥经古称“严道”,以铜矿著称。汉文帝赐邓通严道铜山,下诏允许他铸私钱,一时间邓通私钱遍布天下。    除了临邛道,芦山、宝兴还有另一条南下的古道,即从都江堰顺岷江北上,由映秀进卧龙沟,翻越海拔4600米的查喀梁子进入宝兴硗蹟,或由达维翻越海拔4600多米的夹金山到硗蹟。古道沿途布满石棺葬,史书记载,“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死后以石棺埋葬。看来这古道与蚕丛部落不无关联,极可能是蚕丛部落进入成都平原的
期刊
富可敌国的故事每个朝代都会发生,而我更关注的是,这个财富神话的背后,西南“椎髻之民”因此完成了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转变    从广汉经成温邛高速可直达邛崃。邛崃古称临邛,距成都75公里,是南方丝绸之路第一站。  虽临近成都,史前三星堆文明乃至鳖灵开明王朝的痕迹在邛崃却绝少有发现,从成都迈入邛崃,不啻于从先秦走进了汉代。  平乐古镇骑龙山上,有一条通往芦山、荥经的古道,宽约一米,唤作临邛古道。我们是
期刊
据说,笮人都是一些驯马好手。《史记》记载,“巴蜀或窃出商贾,取其笮马、僰童、牦牛。”    选择从德昌进入会理县,让我们触摸到了蜀人之中又一个神奇民族的一点表皮。  会理是一座建在马背上的古城,清代马店有十几家,密密麻麻地挤在一条叫“小巷”的老街上。小巷是很小,宽仅约一米,巷口的31号大院过去是马帮用来存货的仓库,青砖垒成,有二层楼高,走廊上,中药罐“扑扑”地在煤炉灶冒着热气,屋檐下的雕花木牍似乎
期刊
传闻中的吾斯曼·艾山性格狂放,与麦盖提刀郎艺人敦厚、缄言的习性形成极大的反差。但采访他那个早晨,在奥依布格达依村口,我看到他独自在杨树下徘徊,脚下的荒草已被踩踏得狼藉不堪,在一片霜花的野地间格外显眼。这让我突然间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一个在霜冷中伫候的人,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灼热和诚恳。看到地面上霜草偃伏,便可以揣测到他内心焦切与忍耐的矛盾心理,看来这是一个不容人轻易接受和理解的刀郎艺人。  庭院收拾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