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我们的语文教材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xia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3月27日,《楚天金报》登载了一篇《八成学生不爱学语文》的文章。内容是:武汉市武昌区楚才实验中学对70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是:“你对语文学习是否有兴趣?”22人回答“没有”,39人答“一般”,回答“有”的仅有9人。谈及不感兴趣的原因,有36人认为是课文“离生活太远”、“枯燥无味”、“说教性太强”······
  2006年11月27日,《新闻晨报》又发表一篇《语文教材不合学生口味》的文章。内容是:上海市中学生现代文阅读大赛组委会,在17所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43份。调查中64%的学生表示,近期阅读印象最深的文章是自己发现的,来自语文课本的仅5.1%。与此同时,仅有10%的受访者认为语文课对其运用母语能力的影响最大。对入选语文课本的现代文反馈,46%的中学生感到“一般”,仅8.7%的学生认为“非常好”······
  “误尽苍生是语文”的声讨才停息不久,现在又听到了学生们不喜欢语文的声音。这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可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哦。这不能不令人反思。反思什么?人们为什么骂语文?学生们为什么不喜欢语文?我想,造成现在的局面我们的语文教材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我觉得,我们的语文教材应该反思了。特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更应该进行彻底的反思。现在的语文教材虽然换了一个面孔,然而,所选的课文并没有多大变化,学生们不喜欢是正常的。
  我认为现行的语文教材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原因有:
  首先,正如学生们所说的那样,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距离生活太远,让学生无法理解、接受。例如《五柳先生传》这篇课文,大家知道,五柳先生因为淡薄名利,不追求功名,读书当然就可以“不求甚解”,但是我们今天的学生是要追求功名利禄的,他们读书是为了考试、升学、就业的。段考、期末考、中考、高考等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符号······学生们都要弄明白,不能“不求甚解”的,否则,吃亏就在眼前。所以,学生们怎能接受五柳 先生的那种“不求甚解”呢?再说五柳先生还“性嗜酒”,可学生是不能学喝酒的。又如教材里的《陋室铭》,文章体现的是清高、孤芳自赏、安贫乐道的思想。而我们现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世界接轨,强调人与人的交往,鼓励每一个人往富裕的路上奔跑。而我们的新的教科书竟然选上这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文章来做教材。难怪学完这一课后竟有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个人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也许编书的人把这样的文章选做教材,可能是为了让学生们拿来消遣消遣的吧,可学生们来到学校,坐在教室里并不是为了消遣呀,他们最紧要的是学有所用。这种远离生活、远离时代的课文还有很多。而学生们喜爱的明星、崇拜的英雄,他们成长、奋斗、成功等文章,根本没有。生活中的轰轰烈烈的事件少得可怜。时代在前进、在变化,“与时俱进”已深入人心,语文教材老想与世隔绝、不“同流合污”那怎么行。语文教科书要想得到学生的喜欢,唯一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要选学生喜欢的文章、内容,如果选的东西学生都不喜欢,还谈什么学习。
  其二,我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错误不少,这在学生中引起了极大的负面的影响。仅前后矛盾就不少,例如,《济南的冬天》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既然有了“整”,后面怎么又来一个“只有”?《山市》里“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有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既然“一切乌有”了,怎么还“惟有”?《塞翁失马》里“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既然人人都(皆)去安慰他,怎么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其父”?《丑小鸭》里,文章的前半部极力描绘丑小鸭经历的种种苦难、不懈的奋斗,最后才实现自己的梦想,变成白天鹅,可是到了后面第42段文章却这样写“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就令人产生疑惑了:是磨难、不懈的奋斗才变成白天鹅呢,还是因为它是白天鹅蛋才变成白天鹅?《皇帝的新装》里,“皇帝把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可是在教科书的插图里皇帝还是穿裤子的。这些错误还有很多,也许编书的人认为这是白璧微瑕,不足为奇,可是老师开始教学生说话、写作文时强调的是要前后一致,不能前后矛盾的。学生们是带着崇敬的心理来学这些课文的,一旦这些经典课文出了“微瑕”学生的崇拜的心理就会烟消云散,还有什么喜欢。
  第三,说教性太强,而且有的枯燥五味、空洞,有的虚情假意、无病呻吟,有的佶屈聱牙。这些课文也是很多的。如《斑羚飞渡》,看第一遍确实令人感动,可是看了第二遍令人恶心,这是因为作者在胡编乱造。在文章的后面,作者这样写,为了下一代的生存老斑羚们粉身碎骨牺牲了自己。可是在第33段,作者是这样写的,有一只老斑羚往六米多宽的山涧跳,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既然有“扑通”的落水声,这水一定不浅,这个山崖也不会高到哪里去,既然是掉到这样的水里,那就不会粉身碎骨(没有牺牲)。如果那样的话,人类的跳水运动早就应该取消了。还有,作者(狩猎队员)竟然等到最后一只老斑羚跳进山涧“粉身碎骨”后,才走开,回家把他的感动、震撼、敬佩写出来教育别人。这种虚情假意、假慈悲也想感人?这种文章也想让学生们喜欢?
  《岳阳楼记》,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说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谁都知道,范仲淹从没去过岳阳楼的,这还不算,据王龙先生《由柏杨讥讽范仲淹说起》(06年4月28日《杂文报》)的文章分析,范仲淹并没有那么高尚、伟大,简直是卑鄙。
  请看王龙先生的文章:“公元1038年,位于西北边陲的党项族首领李元昊自称西夏皇帝,欲与北宋分庭抗礼。北宋当然不能容忍,与之开战。次年正月,西夏军队进逼延州(今陕北延安)。知州范雍被打得一败涂地,惊慌失措。于是朝廷派出知名的文臣韩琦、范仲淹到西境主持军事,并由范仲淹代替范雍担任延州知州。查遍史料,我惊奇地发现了截然相反的说法;正史多说范仲淹守边三年,筑城练兵,号令严明,屡挫敌锋。西夏人无不闻风丧胆,避之不及。而柏杨先生却坚称,范仲淹只是一介文人,对军事完全是门外汉,但他却有宋王朝士大夫特有的对内宣传技巧。到职一个月,就自己宣称,西夏帝国已警告他们国人:‘小范老儿(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不似大范老儿(范雍)可欺。’结果第二年西夏兵团大举进攻,由韩琦率领的宋军被打得惨败。柏杨接着写道:‘明明韩琦兵败又惧又惭,不几个月,就又有人宣称,边区人民到处歌唱:军中有一韩(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当然是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问题是,虚假的对内宣传只是一种肉麻当有趣的小动作,并不能解决实际困难。又明年(1042),镇戎会战,宋军再度大败,九千四百余人,全部战死或被俘。在每战必败的情势下,宋帝国只好谋求和解。1044年,正式承认西夏帝国独立。”王龙先生又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北宋的制度分析,有力地证明了柏扬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由此可见,范仲淹为了自己的私利,竟然如此弄虚作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他的嘴里说出,这不是虚情假意、无病呻吟又是什么?《鱼我所欲也》,除了说教,那佶屈聱牙的字句一点也不亚于鲁迅先生小时读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痛苦。说教,不能说不要,而是要有真情实感,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感人。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有真情实感,而我们的教材却可以无病呻吟,学生们喜欢吗?最多也依葫芦画瓢无病呻吟一番罢了。
  第四,文学作品太多,学非所用。在我们的教材中几乎是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现代教育家余国潘先生,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得出这样的结论:散文害苦中国学生。中国学生到了美国,不会写学术论文,他们认为写论文是一件苦差事。他们的逻辑思维几乎是空白的。造成这样的后果就是中国的教科书文学作品太多。其实文学作品害苦学生在中国随处可见:最近流行的“读书无用”论就是最好的证明。读了九年书、十二年书,不会写信、不会写通知、不会写合同、不会生存(靠父母养)、没有什么技能······这都是我们的教材里的美文造成的后果。我们的教材给人的感觉是,把学生培养成作家。这样的教材脱离中国人的生活也太远了吧。让我们的学生学这种“屠龙”之术,不如教给他们生活中一些有用的东西。
  第五,课文、单元的安排杂乱,目的不明。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选了《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五篇课文。在“单元提示”里,编者说:阅读这些文章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编者好象忘记了前面的提示,把《狼》也放在这个单元里,而且课后的练习是: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有的版本的练习还要求找出狼的贪婪的句子。选这样的文章,设计这样的练习题能激发学生们关爱动物吗?《珍珠鸟》在小学课本已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在高一课本已有,而我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还是选有。在八年级、九年级,两个文言文单元全放在最后,这样安排一点不科学。在学生中文言文是最难的,又要背诵。一般情况各地都是提前学文言文,现在编者把它放在最后就没有考虑到方便学生的学习。这虽是细节,但也成为学生讨厌的一个原因。
  第六,忽略作文教学。在七到九年级三年的语文教材里,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有关作文的方法、要求等等都没有提到。一切全有个位老师决定,这难免太随意了吧。虽然文无定法,但是刚起步、刚入门是要有方法的,有要求的。至于应用文根本没有,难道义务教育阶段不用掌握应用文写作了吗?
  我们的教材令学生们讨厌的还不止这些,学生们不喜欢学语文的原因多着呢,希望编书的人能深入学生,了解情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编出一套好的教材,编出一套让学生喜欢的教材来,造福子孙。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时期,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可现实中农村孩子的养成教育并没有引起学校和家庭的重视,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力”、“学校重‘智’轻‘德’”、“家校教育脱节”,为了实现我校提出的养成教育培养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笔者从“1+6目标制定,细化行为习惯的养成目标”、“言传身教,构建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日常生活,强化学生良好的行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英语教师开始思考和改变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前,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老师都只注重提高学生的听、读、写和语法知识的能力,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流的能力。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
期刊
[摘 要]:实验教学是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知识,积极探索生物世界的主渠道,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特有功能,也是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广大农村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诸多问题制约着生物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作为生物教师,应理性看待、分析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切合本地生物教学实际的应对策略,对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意义深远。  [关键词]:生物实验 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  本人曾
期刊
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十分必要,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十分有利。学生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由原本在教师的督促下学习,或在家长的监督下被动地学习,变为自愿地、有计划地、独立地主动学习。学习的性质由“假学习”变成“真学习”。这样一来,假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养成,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会大大变样,学生学习的进步将会逐步、稳步提升。然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非一件容易事。  通过我在教学实践不断摸索,
期刊
创新就是创造,创造力是人的创造性心理特征最高水平的社会作用的反映。为适应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转变教育观念,狠抓英语基础教育,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中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是我们势在必行的重要教学责任。新课程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求我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增强内容的趣味性。英语课程改革
期刊
[摘 要]:文言文在初中语文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很多学生对其总是望而生畏。如何让学生乐于学习文言文呢?首先应分析原因;其次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乐于学习文言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原因 兴趣 积累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中考分值比例中占到了15%以上,但文言文的教学并不乐观。文言文的课堂上大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做最忠实的听众和观众,勤快一点的学生会拿起笔记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习作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思维能力,语言交际能力重要的途径,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认知水平 语言交际能力 练笔 开卷有益  习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习作则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生活、感受和表现生活的学科要求。可是多年来,在语文教学中,
期刊
学生的数学作业是检查学生平时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是激发学生认知情感,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检验教学的一把尺子。所以,为提高小学生数学作业质量,应制订相庆的策略。这不仅能促进教学效益提高,而且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下面略谈几点策略。  1、“作业规范呈示”策略  笔者借鉴教学教育家顾冷沅的学习过程“呈示方式”这一名词,变换并取名为“作业规范呈示”策略。学生平时的作业习惯属行为类
期刊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亮点,将信息技术以整合方式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将是二者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和困境,以及我校的信息化进程情况,提出了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并对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角色进行定位,详细介绍了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整合的实施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 整合  一、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
期刊
一、小学生作文难的现实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生作文内容的现实表现。  1、虚假成分多。大话、空话、假话连篇,缺少心里话,缺少真实情感。学生对编造作文内容习以为常,把作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脱节。或者从现成的作文材料中东拼西凑,把别人的文章生搬硬套过来,甚至整篇抄袭,或者在考试前背诵作文来应付考试等,不一而足。  2、缺乏独特感受,千篇一律。从作文立意、选材到成文,模式化严重。例如写自己的亲人,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