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台湾指考国文科试题述评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138677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7月3日,我国台湾省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相当于大陆的高考)结束,其国文科试题在试题结构、试题样式、试题选材、阅读理解和作文等方面,颇具特色。
  
  一、试题结构:强化标准化考试,单选题和多选题并存
  
  台湾指考国文科试题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构成,其中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它们的分布与所占分值对比参见表1。
  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55:45的占分比,易于得出台湾强化标准化考试的结论。同时,其多选题的难度弥补了单选题易于造成试题过于简单的缺陷。
  
  
  二、试题样式:注重引导,文字与插图并举
  
  台湾指考国文科试题采取文字直叙和图画呈现的样式,直述问题或略加引导。就图画呈现和略加引导而言,如选择题第7题加上古代建筑物的插图,让考生得以具象对照各处联语,引导答题;而选择题第5题通过题干“人物描写未必要正面描写,透过人物的言语,往往可以更自然地刻画人物的真实性情”,引导学生解答“作者透过记录祖父的话,目的是要彰显祖父的何种情怀?”选择题第11题则以“文章中常会以一二关键字,作为凸显该段或该篇文章主旨的枢纽”的表述,引导学生“阅读下文,选出其中的关键字”。
  
  三、试题选材:包罗古今,联系教材,彰显国学
  
  首先,台湾指考国文科试题取材包罗唐宋古文、唐诗、元曲、文化思想典籍、现代散文、现代诗歌、对联等,古典、现代兼备。现代文学部分,更是囊括叶维廉、蒋动、亚荣隆、撒可努、刘大任、黄春明、古蒙人、陈黎等人的作品,涵盖新诗、美学、民间文学、乡土小说、报道文学等,丰富多元。
  
  其次,今年指考国文科试题继续延续台湾近几年积极采用高中教材入题的传统,选用了较多高中教材的内容设置试题,如《劝学》《师说》《冯谖客孟尝君》《烛之武退秦师》《出师表》《醉翁亭记》《黄州快哉亭记》《赤壁赋》《鸿门宴》以及选修教材中的《论语》《荀子》数章。
  再次,文言文和白话文试题的比例在台湾指考中一向备受关注。今年台湾指考国文试题,在不纳入作文题分计算的情况下,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占分比例为67:33。从文言文考核的这种强势,可见台湾指考国文科对培养学生国文素养的重视。
  
  四、阅读理解:短小精悍,一料一用
  
  首先,台湾指考国文科共有11道阅读理解题,约占选择题的二分之一。这些阅读试题的文字量多介于150—300字之间,或测验考生理解文意、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或测验学生解读文章深意、评析写作技巧的能力。考生必须具备阅读文字的耐心以及理解文意的能力,才能顺利作答。
  其次,台湾指考国文科试题对阅读材料的使用主要是一则材料设置一个问题,即“一料一用”。如摘选自黄春明《青番公的故事》的片段只要求“阅读下文,选出叙述正确的选项”。
  相比较于大陆高考对阅读材料处理的“一料多用”(即一则材料设置多个性质不同的问题),台湾的“一料一用”更利于考核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因为“一料多用”,学生可能针对不同的问题多次阅读材料,在为解决第二个或第三个问题再次阅读材料时,就有可能修改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这样就使对快速阅读能力的考核失去了作用和意义。
  
  五、写作:文体不限,发挥空间宽广
  
  今年台湾指考国文科试题是“请以‘专家’为题,写一篇首尾完整的文章,文长不限”。对于此题,学生可以写成或论述专家的定义、功能或价值的议论文,或描述专家专长的记叙文,或抒发专家奋斗历程甘苦的抒情文,文体不限,取决于考生个人对于“专家”的感受。此外,该题的引导——“现代科技进步,文明发展快速,任何知识学问的数量和深度都远远超过古代,分工、分门成了必然的趋势,任何人都无法博通一切,各类‘专家’应运而生”,也只是对现代社会中专家之产生稍作描述,并未限定思考方向,只要考生能够切合“专家”一题,根据个人所知所感,文辞流畅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就应该能够得到不错的评价。
  [作者通联:山东聊城大学语文教学论研究所]
其他文献
2009年高考语文安徽卷第19题是一道考查对联的题目(4分),要求将所给的8个短语(兰芝绕阶、黄牛耕地、翠柳迎春、桃李满园、千里绿、春绣锦、座凝香、万山金),组成两副七字对联,一副新春对联,一副教师办公室对联,并明确写出每副对联的上下联(答案分别是“翠柳迎春千里绿;黄牛耕地万山金”和“桃李满园春绣锦;芝兰绕阶座凝香”)。  这道题,从语文能力角度上看,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得体,其中主要是得体,答题
【评议文章】鲍道宏《文本多元解读:可能及其限度——从诠释学当代发展看新课程阅读教学》,原载于《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4期  【原文提要】文章通过梳理诠释学的发展路径来理解新课程阅读与阅读教学。作者认为,在当代,诠释学对语文阅读主要应该是一种精神的呼应和契合,而在诠释学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产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显著,但这种影响主要应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和方法论意义上。文
在语文课堂当中应用趣味教学策略直接有效且能够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进一步地迎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在基础阶段针对趣味教学的内容,教师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要确保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语文素养是需要慢慢积累的,学生对外界事物一直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却较短,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想让学生实现有效的语文学习,教师就需要从这一性格特点出
现代阐释学认为,任何理解都是历史的,一切理解永远只是相对的。因此,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本文,在过去的文化语境里,我们对它是熟悉的;而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下,它对我们又有些显得陌生。哪里有陌生的东西,哪里就需要阐释,是谓重读。    工具论和做人论:功利价值、发展价值的实现    把语文与“工具”联在一起,叶老并非始作俑者,但他提出的“语文是工具”的命题却影响最大。这个命题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内涵,总
言为心声。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有几处对话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生存的环境氛围。这里笔者就其中几处发人深思的追问,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祝福》中的追问有四次,不管是祥林嫂与别人间的追问,还是其他人相互间的追问,都与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密切相关。因此,深入分析这四次追问,便成了理解祥林嫂悲剧命运根源和作者创作目的的重要途径。    一、祥林嫂对“我”的追问    此次追问从作者叙述角
高中学生在写议论文时,老在故纸堆中找材料,老师在文章中看到的材料不是屈原、陶渊明,就是李白、苏东坡,千人一面,没有什么新鲜感,且这样的文章根本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困惑。因而,要想学生的文章出新意,就需要在材料的现实性方面多下功夫。如何解决这个高中生写作中的老难题?需要在平时的写作中注重现实意识的提高,要提高,就要让学生有路子可走。下面笔者结合自己高二、高三两年的教学实际对此问题进行探索。   
唐代诗人王维所作《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长时间内被界定为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作,并被誉为“隐居者的恋歌”,其中认为这是一首充满了消极意识的避世诗歌的也大有人在。在此,笔者将以“空山”为契点,谈谈亦儒亦道亦佛之王维在诗歌中所展现的复杂情怀,其内容、形式上同时兼备的禅宗美学思想,以及对诗歌主旨意义的重新确立。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往而不在罗网之中。  ——题 记  《逍遥游》是一篇奇异的文章。构思宏伟,想象奇特,形象的故事蕴生抽象道理的深进而浅出,显熟的常事浸渍玄惑情感的幽入而明达,读来齿生机趣,想来心滋蕴藉,行云流水的文字自然豁显云水无迹的气质。其意大丰而无际,其韵大契而无声,其美大象而无形。百读百解,仁智之见,形似冰炭,深入穷里,互不轩轾。可以说,每一次真正的阅读,都是一次精神的旅程,就像每一次的遥
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教学的研究,需要遵循历史主线,纵观高中语文学科20多年来的教学,在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的视角之下,本学科的教学正经历着一些显著的变化,从三维目标的实现到核心素养的落地,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越来越贴近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要注意的是,这两种形态下对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描述,与实际教学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语文学科的实际教学更多的还是瞄准应试的需要,更多的还是侧重于知识的积累,以及听说读写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空气。在新理念的指引下,许多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作个性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与此同时。一种精神至上、人文至上、创新至上的倾向也在悄悄露头。在语文教学中,认可“人文”与“情感”的价值和意义,承认创造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劲力量,并不意味着因此而抛开理性、淡化语文本来的职责。语文课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语言”才是语文课有别于其他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