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独龙江 令人崩溃的沉醉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17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艰险人马驿道走进尘封历史


  高黎贡山有半年为冰封期,每年的十一月至次年六月大雪覆盖着进出的垭口。
  贡山至巴坡的人马驿道曾是连接独龙江与外界的唯一通道,每年大雪封山前,马帮往独龙江驮运各种必需的过冬物资,呈现出繁华喧嚣的景象。驿道沿普拉河而上,经双拉哇、嘎足、其期、东哨房、南磨王垭口、弥尼哇,最后到达原独龙江乡政府驻地——巴坡,全长65公里。到1999年,贡山到独龙江的公路通车后,这条人马驿道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现在已很少有人选择走这条老路了,因此许多路段已经荒芜,杂草丛生而难以辨认,有的地方连人都难以通过,已不能称之为路了。
  在高黎贡山的原始密林里摸爬滚打了十多天后,来自山东的自然逸人(老哥)、黑龙江的百强和我三人决定反穿独龙江人马驿道到贡山县城。在独龙江乡补充了必需的物资,我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通往贡山县城的山路。我不知道这是否理智,就体力而言是没有问题的,但现在已经是十一月份,山上随时都有可能下雪,一旦大雪封山,将被困在山中,我们能否顺利穿越到达贡山县城呢?
  离开了巴坡,我们仨在老乡的指点下沿着一条不到五十公分宽的土路向高黎贡山爬去。就要离开独龙江了,奔涌喧嚣轰鸣的流水声已成为记忆,我无限眷念地频频地回望着,远处逶迤的担当力卡山连绵起伏,层层白云缠绕在群峰之间,美丽的独龙江宛如一条细长的玉带蜿蜒在峡谷中,向着远方延伸。
  山里的雨说来就来,而且越下越大,不得不穿上雨衣,雨水顺着雨衣的缝隙灌了进去,身体感觉一阵阵发冷,多么希望有一堆火能让我烤一烤,我不禁暗自担忧垭口的积雪情况,这样的天气下真不适合再往前走。下午五点遇到了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子——弥尼哇,于是停了下来,借宿在老乡的小木屋里。


  早晨起来,屋外阳光灿烂,这真是个好天气,我们高高兴兴地上路了。
  植被茂密的森林里闷热难耐,汗水顺着发根直往下流。走着,突然感觉左小腿有点微凉,伴有轻微刺痛,肯定遭遇蚂蝗了,但在湿滑的路上实在懒得弯腰去看了,反正它吸饱了血就会走的。山里溪瀑纵横,长满青苔的石头比比皆是,V底的徒步鞋踩上去就象装着滑轮一样,让人防不胜防。前面有条小溪,必须淌水才能过去,老哥和百强已经在对面休息等着我。我小心翼翼地踩着水中的石头,一步一步向对岸靠拢,快到了,我暗自庆幸着迈出最后一步,脚下的石头却滑动了,背上20多公斤的大包沉重得让我实在掌握不住平衡,一个趔趄滑进水里,又湿鞋了。真是郁闷,湿了快一周了,那鞋今天才略为感觉干了一点,坐在石头上把袜子拧干,继续靠体温烘吧。再一捋裤腿但见小腿上鲜血一片,吸饱了血的蚂蝗已经不见了,仔细一看,旁边还有一条细细的很小的蚂蝗正在一伸一缩地,我忙伸手把小东西搓成一团狠狠地扔掉,可怜我伤痕累累的腿上又要多道疤了。我想起了昨晚独龙族大妈和她弟媳妇数次说我们有病,放着好好的车不去坐,非要来这里找罪受,也想起在独龙江分别时七妹说“自虐狂”那不屑的口气,真是有意思,人一旦有了爱好就会固执地去做,至少今生我是不会放弃了。
  穿过一片细竹林,前面出现了几块木板,估计是沼泽上的栈道吧,百强在两块木板间停了下来,仔细地看着什么,我走近一看,原来木板边上镶着个马蹄铁,他蹲下去用手中的砍刀用力地撬着,过了好一会,终于把马蹄铁完全撬了出来,他高兴地把已经锈迹斑斑的马蹄铁举到我的眼前,好象得了啥宝贝一般,是啊,这块锈迹斑斑的马蹄铁不正是历史的印记吗?小小的马蹄铁,记录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一段艰辛的生活。
  南磨王垭口秘境的分野
  下午三点,我们到达了垭口西面海拔3300多米的小木桥,这里已经开始有了少量积雪,上山的路在溪流和乱石中若隐若现,较难辨别,湿滑险峻。
  由于海拔高,南磨王垭口大部分时间都有积雪,这里空气稀薄,温度较低,“连猴子都要走得掉眼泪”,高山上气候变化无常,一般尽量在中午前翻越过去,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更不可盲目翻越垭口。
  今天运气不错,一直没有下雨或飘雪,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近四点的时候大家停了下来,看体力和状态还不错,决定趁天气好继续前行在天黑前翻越垭口,再下撤几百米寻找合适的营地。在适当补充了能量后,我们走上了通向垭口的上坡路。坡越走越陡,道路上的雪越来越厚,踩下去大约有10多公分,除了我们仨人的脚印没有其它痕迹,看来是很久没有人走过了。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阳光柔和地撒在山坡上、身体上,我喜欢这个时候的光线,而垭口下那个不是很大的冰渍湖更让我一步三回头,老哥和百强的背影越来越远了,于是我干脆停下来看湖,拍湖。
  大约18:20我终于上到了海拔3667米的南磨王垭口,晴好的天气使得垭口能见度不错,夕阳下的群山更显得妩媚多姿,垭口上有着一堆堆的石头,就象藏区的玛尼堆,上面还插着许多竹竿,原来背夫到了垭口后都会把一路使用的拐杖插在那里以祈求神灵庇护自己安全下山并顺利返回。
  这时听到百强的喊声,依稀是在叫我吧,于是冲到垭口靠东的崖边答应一声,又忙着跑回垭口咔嚓几下,好想多停留一会,今天一定能看到很美的晚霞,但是天就要黑了,理智告诉我不能再耽误,必须马上下撤,于是带着些许遗憾,我提着相机迅速向山下跑去。
  翻过垭口后,我们一鼓作气,就着月光下到3321米的地方扎下了营。毕竟靠近雪山,晚上的温度极低,才打来的水不一会就结起了冰。夜很静,没有了城市的繁杂和喧嚣,浩瀚的夜空中繁星满天,圆圆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皎洁的月光给雪山下的山谷蒙上了一层神秘而冷寂的色彩,让我无限留恋。
  太阳出来了,温暖着冻僵的大地,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好天气,我们收拾停当后拔营出发了。   出来没多远就到了东哨房,这里曾经是部队的营房,部队撤防后就成为马帮和背夫来往的歇脚过夜之处。而今营房早已不复存在,山坡上仅残留下一个空架子,依旧在承受风雨的侵蚀,无声地述说着岁月的沧桑。


  天空湛蓝,深秋的山谷处处重彩浓墨,散发着原始质朴的气息。五彩斑斓的山坡点缀着灿烂的喜悦。
  一片片枯叶,在风中飘落,传递着秋的信息;红叶灿烂如火如霞,展现着秋的色彩;林海尽为秋色所染,天地尽显和谐与完美。我暴走在深秋的原野,置身在绵延的秋色中,感受着秋天的豪爽热烈,心随落叶尽情飞舞,不禁如醉如痴。
  走在美丽的峡谷,陡峭的山峰伴它向远方延伸,茂密的森林赋予了它灵气,青山无处不清泉,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里溪瀑纵横,清澈的流水淙淙流淌在石间,随着山势起伏变化着,时而湍急,时而舒缓;当遇到了悬崖峭壁的时候,温顺的溪流便喷涌而下形成飞流四溅的瀑布,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回荡在清幽的山谷,给山谷带来了生命的活力。
  奔腾不息的普拉河发源于高黎贡山,一路高唱着溪流之歌欢快地向东流去,最终汇入怒江,清澈的河水里躺着一个个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鹅暖石,河道中那巨大的岩石分割着河水,形成一个个碧绿的深潭。
  伴着普拉河的咆哮声,我穿行在茫茫原始密林间,幽幽山路在布满青苔的丛林里延伸。突然一棵大树横在我的面前,没有路了,我爬了上去,小心翼翼地走过布满青苔的树干,又转到垂直在旁边上的另外一棵树干,最后看到尽头有条小路,原来连着的树干就是“路”的一部分。
  这美妙的景致充满着原始的气息,很是喜欢这种自然状态下不加掩饰的美,原汁原味。我仿佛走进了童话世界中的迷幻森林,时而举起手中的相机按下快门,记录着那一个个美好的瞬间。
  当年马帮队伍远途跋涉、历经艰辛走在山间时,那疲惫的赶马人是否会如我一般为梦幻般的景色所陶醉呢?
  离开美丽的独龙江已十余天了,我依然还沉浸在那迷幻般的景致中,梦境中还时时显现着路途中的境际。忘不了碧玉般独龙江,忘不了白雪覆盖的南磨王垭口,更忘不了一路同行的兄弟。
  独龙江仍让我向往不已,神奇的高黎贡山,我还会再去。



其他文献
银,4000年前起视为货币;当它逐步成为装饰之物,便开始有了婀娜多姿的模样;或幻化成饰品佩于身,或者变化形态安置于室。云南大理市鹤庆县新华村,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里以银器手工制作而闻名天下,而其中的佼佼者因姓寸,便有了现今的寸银。寸伟金就是寸氏家族子孙,祖传手艺传到他手里已是第五代了。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纯手工制品大多可以用机器代替。身为寸氏家族传人的他却依旧不忘祖业,用朴实的双手打造出一
期刊
本刊推出“云南民族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像记忆”专题,旨在凝固一段民族鲜活的社会记忆。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和民族自治地方最多、宗教类型最齐全、民族文化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各民族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构成了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的乐土。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中国少数民族独有的社会形态、历史文化和风土习俗真实地记录下来,在毛泽东主席的直接提议下,中国政府先后派
期刊
户早村委会芒海村地处户撒乡东南方向,距离乡政府2.8公里,离户早村委会有1公里。从远处望去,芒海村密密的砖瓦房、土坯房一间连着一间,清晨炊烟袅袅,和谐而安静,早起干活的阿昌族男人扛着农具抽着旱烟从石板路上走过,妇女则牵着自家的水牛穿过不高的土坯房向村外走去。芒海村共有94户432人,主要以阿昌族、傈僳族为主,阿昌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5%,是典型的阿昌族寨子。  芒海村是户撒有名的“铁匠村”,过去几乎
期刊
陶泥采集于山土,躬作于山野,从揉泥、拉坯、施釉、到烧制,每个环节都有自然的参与,而往往这种自然的东西总让人迷恋。“我们享受手工的乐趣,并赋予每个器皿独特而有趣的个性。”这就是云陶品牌主理人孙晓对于陶的理解。  云陶秉承着“纯天然、纯手工”的制作理念,赋予每个产品独一无二的生命力,每个制陶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用手赋予陶土灵魂,最后成为作品。孙晓便是因喜爱这种自然之美的物件而爱上陶,从而在翠湖拾翠开办
期刊
与传统硬玉的素雅不同,彩宝是张扬而肆意的,她聚集了所有能在大自然中找到的颜色。红色的红宝石、石榴石、碧玺;橙色的琥珀;黄色的黄晶;绿色的祖母绿、碧玺、橄榄石;蓝色的蓝宝石、托帕石;紫色的紫晶;粉色的芙蓉石;多色宝石则有欧泊、变石、玉髓等;黑白色宝石则有玛瑙等,应有尽有。  每一种宝石都有自己独特的功效,都被不同的文化所尊崇。譬如绿松石,印第安人认为她是大海和蓝天的精灵,会给远行的人们带来吉祥和好运
期刊
凝视这份色彩,是湛蓝,有渲染,布染描绘的并非自然却原原本本来自自然。留住这份色彩,是惊艳,有韵味,它诞生于古老民族今天又教给我们新的生活智慧。龚旎,土生土长的白族人,从小便在大理古城耳濡目染的接触布染,多年海外游历后依然不忘初心,在翠湖拾翠开起了布染店——云南草木染工坊。  云南的植物资源丰富,为“草木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材料环境,真正保留了淳朴和完成的手工制作。龚旎用草木,用棉麻,用古法,染出最
期刊
如果说西方人使用“石头工具”并使之理性化、制度化,那么,中国人则从文化到个人都深深楔入了一种叫做“木性”的东西,使得中国传统温厚、沉静。  这种温厚与沉静,在年轮刻坊掌门人寸福宝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寸福宝生于大理鹤庆县辛屯镇大登村的一个木刻世家,爷爷和父亲都擅长木刻,耳濡目染,自己也成了木刻艺术家。一直以来,寸先生秉承“精工养德、携刻永恒”的理念,以绿色、环保、原生态的优质杜鹃木为原材料,所有的作
期刊
莽莽的高黎贡山,以丰美清冽的独龙江乳汁,哺育着一个古朴诚实的族群——独龙族。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云南贡山, 10月成立贡山县人民政府,标志着独龙族旧时代的结束。1952年,孔志清作为独龙族人民的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家民委扩大会议,当周恩来总理走到孔志清身边亲切询问时,孔回答:“总理,我是从云南最边远的独龙江来的。旧社会,汉人称我们是俅子、夷或俅人,傈僳族喊我们为俅帕。”总理又问:“那你们
期刊
杨正国,男。汉族。1960年生于云南砚山,2000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云南画院专职画家,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文史馆研究员。  1999年作品《晴川幽壑》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2006年作品《坐对晴川》入选第三届“西部大地情”全国美术作品展;2009年作品《加油站》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2010年作品《江图中所见》参加中国当
期刊
应泰国国家旅游局的邀请,北京、上海、浙江、四川、云南等省市摄影家一行50人,于2014年11月25日至29日前往泰国观光考察,分为五条旅游线路,每条线路10人,边走边看边摄影,以其各自的视角,拍摄下当地的自然风光、花草树木、寺庙佛塔、快速物流、人物身影等等,从而提供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泰国社会生活画面。在中国摄影家镜头下的泰国风情,以图片形式,成为泰国旅游的形象代言者。  我作为云南的一名摄影工作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