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前高专中国地理课程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着与中学地理教学相脱节的问题,提出合理调整教材内容,强化与中学地理教学之间的衔接;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构建科学的学业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关键词】职业能力 高专 中国地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C-0120-03
中学地理新课标实施以后,在地理教学理论、内容、教法、学生评价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中学地理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地理作为高专地理教育专业中与中学地理教学联系最为密切的核心课程之一,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地理思维、完善学生地理专业素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等多方面重任。因此,深入分析高专院校中国地理课程教学中与中学新课改之间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中学地理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标对中学地理教师职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一)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
加强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新视角。广义的地理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既包括地理教材这一传统的课程资源如各地教育部门规定使用的地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练习册等,也包括大量非教材性的却是课程有机组成要素和实施条件的软、硬件资源如气象站、水文站、博物馆、科技馆、地理兴趣小组、学校地理园地等,这些涉及学校、家庭、社区等校内和校外表现形式不一、存在状态各异的课程资源在课程活动中的意义和作用各不相同,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也各有特殊性。作为课程活动的实施主体之一,教师必须以明确的学生发展目标、学科学习目标、课程活动目标仔细分析出各种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时所具有的意义并加以有效利用。可以说,新课改使教师由原来被动的课程执行者变成主动的课程设计者和开发者。因此,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成为中学地理教师在新课改中面临的艰巨任务。
(二)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以单一的课堂授课为主,而且大多以教师“一言堂”为主,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合作学习即为其中的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既活跃了学生思维,又使学生通过交往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丰富了学习内容,促进了彼此的知识增值。教师在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当中,既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意愿,营造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提出或生产合作学习的问题和任务,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修必要的组织和引导,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组织讨论的要领,有针对性地提供具体的帮助。因此,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成为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的又一基本教育能力,它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等将是一个新的挑战。
(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原有的学科教学不同,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而且研究性学习与以往的兴趣小组、奥赛训练不同,它不仅是某一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各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相较于过去按照预定的教案,按部就班地开展讲授式教学而言,研究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课前做比过去更多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面临和应对大量不可预知的随机出现的问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知识更新很快,学生的虚席不再是死啃书本,记死知识。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教会学生学习”成为世界性的教改口号,并作为现代教学任务被明确提出。所谓“教会学生学习”,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选择适宜的学习策略,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独立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和发展的自尊。因此,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成为教师最基本的教育追求。
(五)对学生发展进行正确评价的能力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和归宿最终也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学评价必须改变以单一的学习结果作为衡量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突出学习的过程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新课程带来的对学生评价的这一变化,对教师的观察能力和工作责任心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教师如果工作责任心不强,观察不仔细,就无法对学生的细微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自然就不能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全面、客观、及时、辩证的评价。
二、高专中国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交叉重复多,知识缺乏更新
《中国地理》在内容编排上分为全国总论和区域分论两部分,前者系统阐述了中国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结构、特征、演变规律等内容,后者则通过分章论述全国八大区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特征等区域发展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区域开发与政治中面临的主要任务急问题。无论是总论还是分论,内容都非常完整且面面俱到,但很多内容的论述都是点到为止,使学生无法深入透彻地理解和掌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许多教材尽管一版再版,但内容基本无任何增减。事实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也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诸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尖锐矛盾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城乡问题、“三农”问题、区域开发与整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教材中得不到充分体现。同时,中国地理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在教材中也得不到应有的反映。教材内容与我国自然环境演变及经济发展脱节,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由于受办学条件所限,中国地理的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但是,中国地理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它由一系列系统的、区域的子系统构成一个结构、功能、运行严密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既涉及地理空间的宏观分异规律与微观变化特征、地理空间的优化,也涉及地理事项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形态、分布方式和分布格局,还有地理事物的空间特征与实践要素的耦合等一系列复杂而系统的内容,这都意味着中国地理单纯依靠教师“填鸭式”教学方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师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台下学生睡倒一片的尴尬现象。
(三)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中国地理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把教材理论知识跟资源开发,国土整治,经济发展等紧密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习结合起来,还要把高专地理专业知识学习与中学地理教学实践相衔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要把这三者都兼顾起来并不容易。一是因为高校扩招后,高专学生的素质相对不如从前,学生能把教师讲授的教材内容理解掌握透彻已属不易,使得教师只能把讲课重点放在对教材的梳理和讲解上,无暇兼顾课外知识的补充,对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二是由于办学经费所限,使教师无法参与到中学教改活动中,导致教师对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缺乏了解和探索,对中学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缺乏把握,使教学内容与中学地理教学现实脱节,学生很难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将来的地理教学工作中,甚至在毕业前的教育实习都显得困难重重。也是因为经费紧张等原因,学生的野外实习时间和内容也大为减少,使学生对实际区域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很难得到加强。
(四)课程考核方式僵化,考试内容简单
新课改要求中学地理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责任心,以便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客观及时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以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因而高专中国地理和高校大多数课程一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考卷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无法对学生实践能力、地理技能等进行全面测定,卷面分数成为评定学生优劣的重要手段,意味着学生只需要通过死记硬背即可获得好成绩。这种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考核方式,容易使学生陷入为考试而学习的误区,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与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型地理教师的初衷产生很大偏离。
三、高专中国地理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合理调整教材内容,强化与中学地理教学之间的衔接
高专地理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学尤其是初衷地理教师为己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编排以及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对中国地理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有意识地强化与初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对于总论部分,着重从“在哪里”和“有什么”这两个视角去分析探讨中国地理环境的整体结构、分异规律及其对区域内自然环境的形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前者进行区域定位,包括绝对位置、海陆位置、相邻范围的确定,后者进行区域特征分析,通过地形、气候、河流、矿藏、植被等地理事项的分布特征,描述和概括其空间格局、分布规律及其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对于一些纯理论,并且与初中地理教学联系不密切的内容如“中国自然环境的演变”、“大地构造基础”等可以做适当删减(这些内容在地质学基础等相关课程已有讲述)。对于分论部分,由于各大区自然地理特征在总论已有详细介绍,因此对八大区的教学应主要从“为什么”、“怎么办”这两个视角,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分析区域内的产业布局特征与经济发展方向,探讨区域内主要热点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和影响,同时,向学生介绍中国地理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如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城市化问题等等,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地理基础知识与前沿学科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式之一。随着高校扩招,高专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有所下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针对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总论部分,可以多采用讲授法、直观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课间穿插趣味地理故事、引用歌曲、巧用古诗文、知识竞赛等做法,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师生互动性。在分论部分,由于学习了总论内容,学生对本学科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调研法、研究学习法、专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对于热点内容,可以采用设疑推进法,通过教师将相关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既可以调动学生探寻问题答案的积极性,又可以增添课堂情趣。针对往届学生反映在教学实习中不知怎样分析梳理教材内容、不会撰写教案的情况,在有些章节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法,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照高专中国地理和八年级地理教材,每小组准备一个问题,上课时每小组派一个代表走上讲台讲述,最后由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给予评价,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评价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同一章节,不同界别的学生由于智力水平、学习基础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在教学手段上,摒弃“一张地图走遍天下”的做法,把投影、录像、电影、电视、电脑等构成的现代电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实现声、光、影的有机统一,通过地理要素的动态演示与音响效果,使一些抽象理论转化为感性认识,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验教学和课外实习,以培养适合初中地理教学所需的基本地理实践能力,包括地理观察能力与观测能力、地理调查能力、地理模型制作能力和地理实验能力等。地理课内实验教学以实验活动为主要展开形式,通过教师利用实物教具和计算机模拟演示那些不能直接利用实物演示但又相对抽象的地理事项如中国季风气候的形成、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等,让学生产生直观印象,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内实验教学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按要求有步骤地完成地理制作实验和实际操作实验。课外实习包括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地理专题研究、教育实习等,是课堂传统教学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基本科研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征、要求,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中,要一改过去教师唱主角的做法,代之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利用实习仪器和工具书主动地探索知识和对地理事物与环境关系的观察、记录及分析,充分实现课堂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四)构建科学的学业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对学生进行学业考核,不应仅仅作为对中国地理学习效果的检验,而应站在学生的课程评价能力的培养这个高度上。首先,从拓展考试内容着手,摒弃以往单纯以记忆为主的考核方式,坚持知识与能力并举的原则。卷面上应增加主观题的比例,使考试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甚至可以增加没有固定答案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检测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被动的考试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讨论发言、地理图表制作等都可以作为考核的内容。其次,在考核形式上,除了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外,增加撰写小论文、教学设计、教案撰写、各类教育案例分析等考核形式。其次,在分数评定上,适当降低期末闭卷考试的权重,增加除期末闭卷考试外的其他考核方式在成绩评定的比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教学及课题研究,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及科研能力,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深入地学习。
【参考文献】
[1]蔡靖方.新时期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探讨[J].华中示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2]袁书琪,兰伟.当前地理教材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3]江敏,彭大伟.浅谈中学地理教材变化对高师地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影响[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6)
[4]高岩.新课程标准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7(1)
[5]余文森.论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J].教育研究,2004(11)
[6]徐喆.实践视觉的高师中国地理教学改革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7]李红.新课程标准与高师《中国地理》课程教学改革[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8)
[8]廖石生.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地理实践教学探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9]刘辛田.论中学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教育研究,2004(11)
[10]钱晶.高校师范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2(73)
【作者简介】蔡庆丽(1966- ),女,广西桂平人,南宁地区教育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区域经济的教学和研究。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职业能力 高专 中国地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C-0120-03
中学地理新课标实施以后,在地理教学理论、内容、教法、学生评价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中学地理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地理作为高专地理教育专业中与中学地理教学联系最为密切的核心课程之一,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地理思维、完善学生地理专业素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等多方面重任。因此,深入分析高专院校中国地理课程教学中与中学新课改之间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中学地理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标对中学地理教师职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一)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
加强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新视角。广义的地理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既包括地理教材这一传统的课程资源如各地教育部门规定使用的地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练习册等,也包括大量非教材性的却是课程有机组成要素和实施条件的软、硬件资源如气象站、水文站、博物馆、科技馆、地理兴趣小组、学校地理园地等,这些涉及学校、家庭、社区等校内和校外表现形式不一、存在状态各异的课程资源在课程活动中的意义和作用各不相同,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也各有特殊性。作为课程活动的实施主体之一,教师必须以明确的学生发展目标、学科学习目标、课程活动目标仔细分析出各种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时所具有的意义并加以有效利用。可以说,新课改使教师由原来被动的课程执行者变成主动的课程设计者和开发者。因此,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成为中学地理教师在新课改中面临的艰巨任务。
(二)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以单一的课堂授课为主,而且大多以教师“一言堂”为主,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合作学习即为其中的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既活跃了学生思维,又使学生通过交往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丰富了学习内容,促进了彼此的知识增值。教师在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当中,既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意愿,营造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提出或生产合作学习的问题和任务,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修必要的组织和引导,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组织讨论的要领,有针对性地提供具体的帮助。因此,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成为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的又一基本教育能力,它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等将是一个新的挑战。
(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原有的学科教学不同,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而且研究性学习与以往的兴趣小组、奥赛训练不同,它不仅是某一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各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相较于过去按照预定的教案,按部就班地开展讲授式教学而言,研究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课前做比过去更多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面临和应对大量不可预知的随机出现的问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知识更新很快,学生的虚席不再是死啃书本,记死知识。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教会学生学习”成为世界性的教改口号,并作为现代教学任务被明确提出。所谓“教会学生学习”,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选择适宜的学习策略,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独立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和发展的自尊。因此,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成为教师最基本的教育追求。
(五)对学生发展进行正确评价的能力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和归宿最终也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学评价必须改变以单一的学习结果作为衡量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突出学习的过程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新课程带来的对学生评价的这一变化,对教师的观察能力和工作责任心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教师如果工作责任心不强,观察不仔细,就无法对学生的细微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自然就不能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全面、客观、及时、辩证的评价。
二、高专中国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交叉重复多,知识缺乏更新
《中国地理》在内容编排上分为全国总论和区域分论两部分,前者系统阐述了中国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结构、特征、演变规律等内容,后者则通过分章论述全国八大区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特征等区域发展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区域开发与政治中面临的主要任务急问题。无论是总论还是分论,内容都非常完整且面面俱到,但很多内容的论述都是点到为止,使学生无法深入透彻地理解和掌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许多教材尽管一版再版,但内容基本无任何增减。事实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也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诸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尖锐矛盾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城乡问题、“三农”问题、区域开发与整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教材中得不到充分体现。同时,中国地理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在教材中也得不到应有的反映。教材内容与我国自然环境演变及经济发展脱节,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由于受办学条件所限,中国地理的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但是,中国地理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它由一系列系统的、区域的子系统构成一个结构、功能、运行严密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既涉及地理空间的宏观分异规律与微观变化特征、地理空间的优化,也涉及地理事项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形态、分布方式和分布格局,还有地理事物的空间特征与实践要素的耦合等一系列复杂而系统的内容,这都意味着中国地理单纯依靠教师“填鸭式”教学方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师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台下学生睡倒一片的尴尬现象。
(三)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中国地理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把教材理论知识跟资源开发,国土整治,经济发展等紧密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习结合起来,还要把高专地理专业知识学习与中学地理教学实践相衔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要把这三者都兼顾起来并不容易。一是因为高校扩招后,高专学生的素质相对不如从前,学生能把教师讲授的教材内容理解掌握透彻已属不易,使得教师只能把讲课重点放在对教材的梳理和讲解上,无暇兼顾课外知识的补充,对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二是由于办学经费所限,使教师无法参与到中学教改活动中,导致教师对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缺乏了解和探索,对中学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缺乏把握,使教学内容与中学地理教学现实脱节,学生很难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将来的地理教学工作中,甚至在毕业前的教育实习都显得困难重重。也是因为经费紧张等原因,学生的野外实习时间和内容也大为减少,使学生对实际区域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很难得到加强。
(四)课程考核方式僵化,考试内容简单
新课改要求中学地理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责任心,以便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客观及时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以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因而高专中国地理和高校大多数课程一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考卷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无法对学生实践能力、地理技能等进行全面测定,卷面分数成为评定学生优劣的重要手段,意味着学生只需要通过死记硬背即可获得好成绩。这种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考核方式,容易使学生陷入为考试而学习的误区,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与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型地理教师的初衷产生很大偏离。
三、高专中国地理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合理调整教材内容,强化与中学地理教学之间的衔接
高专地理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学尤其是初衷地理教师为己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编排以及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对中国地理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有意识地强化与初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对于总论部分,着重从“在哪里”和“有什么”这两个视角去分析探讨中国地理环境的整体结构、分异规律及其对区域内自然环境的形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前者进行区域定位,包括绝对位置、海陆位置、相邻范围的确定,后者进行区域特征分析,通过地形、气候、河流、矿藏、植被等地理事项的分布特征,描述和概括其空间格局、分布规律及其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对于一些纯理论,并且与初中地理教学联系不密切的内容如“中国自然环境的演变”、“大地构造基础”等可以做适当删减(这些内容在地质学基础等相关课程已有讲述)。对于分论部分,由于各大区自然地理特征在总论已有详细介绍,因此对八大区的教学应主要从“为什么”、“怎么办”这两个视角,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分析区域内的产业布局特征与经济发展方向,探讨区域内主要热点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和影响,同时,向学生介绍中国地理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如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城市化问题等等,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地理基础知识与前沿学科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式之一。随着高校扩招,高专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有所下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针对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总论部分,可以多采用讲授法、直观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课间穿插趣味地理故事、引用歌曲、巧用古诗文、知识竞赛等做法,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师生互动性。在分论部分,由于学习了总论内容,学生对本学科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调研法、研究学习法、专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对于热点内容,可以采用设疑推进法,通过教师将相关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既可以调动学生探寻问题答案的积极性,又可以增添课堂情趣。针对往届学生反映在教学实习中不知怎样分析梳理教材内容、不会撰写教案的情况,在有些章节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法,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照高专中国地理和八年级地理教材,每小组准备一个问题,上课时每小组派一个代表走上讲台讲述,最后由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给予评价,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评价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同一章节,不同界别的学生由于智力水平、学习基础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在教学手段上,摒弃“一张地图走遍天下”的做法,把投影、录像、电影、电视、电脑等构成的现代电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实现声、光、影的有机统一,通过地理要素的动态演示与音响效果,使一些抽象理论转化为感性认识,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验教学和课外实习,以培养适合初中地理教学所需的基本地理实践能力,包括地理观察能力与观测能力、地理调查能力、地理模型制作能力和地理实验能力等。地理课内实验教学以实验活动为主要展开形式,通过教师利用实物教具和计算机模拟演示那些不能直接利用实物演示但又相对抽象的地理事项如中国季风气候的形成、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等,让学生产生直观印象,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内实验教学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按要求有步骤地完成地理制作实验和实际操作实验。课外实习包括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地理专题研究、教育实习等,是课堂传统教学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基本科研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征、要求,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中,要一改过去教师唱主角的做法,代之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利用实习仪器和工具书主动地探索知识和对地理事物与环境关系的观察、记录及分析,充分实现课堂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四)构建科学的学业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对学生进行学业考核,不应仅仅作为对中国地理学习效果的检验,而应站在学生的课程评价能力的培养这个高度上。首先,从拓展考试内容着手,摒弃以往单纯以记忆为主的考核方式,坚持知识与能力并举的原则。卷面上应增加主观题的比例,使考试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甚至可以增加没有固定答案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检测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被动的考试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讨论发言、地理图表制作等都可以作为考核的内容。其次,在考核形式上,除了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外,增加撰写小论文、教学设计、教案撰写、各类教育案例分析等考核形式。其次,在分数评定上,适当降低期末闭卷考试的权重,增加除期末闭卷考试外的其他考核方式在成绩评定的比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教学及课题研究,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及科研能力,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深入地学习。
【参考文献】
[1]蔡靖方.新时期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探讨[J].华中示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2]袁书琪,兰伟.当前地理教材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3]江敏,彭大伟.浅谈中学地理教材变化对高师地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影响[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6)
[4]高岩.新课程标准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7(1)
[5]余文森.论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J].教育研究,2004(11)
[6]徐喆.实践视觉的高师中国地理教学改革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7]李红.新课程标准与高师《中国地理》课程教学改革[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8)
[8]廖石生.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地理实践教学探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9]刘辛田.论中学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教育研究,2004(11)
[10]钱晶.高校师范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2(73)
【作者简介】蔡庆丽(1966- ),女,广西桂平人,南宁地区教育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区域经济的教学和研究。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