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轻女”与“抓大放小”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jc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印度北部城市坎普尔一个商人忽然“良心发现”,在“我行贿了”网站上爆料:自己过去每年都向当地税务部门一名官员行贿5000卢比(1美元约合45卢比),以换取少交个税的回报。
  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恐怕是最早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的。1860年2月,英印政府通过《个人所得税法案》,该法案沿袭英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体系,为印度的个人所得税征收进行了初步的制度设计。英印政府依照这部法律的规章制度对印度人征收了5年个人所得税,之后就征收不下去了,因为相关制度设计不是很符合印度的实际情况。
  当时的印度是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拿英国的个税征收制度来印度实施,自然有些“水土不服”。于是,1865年,在民众的反对声中,英印当局对该法案进行全面修订。1886年,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案》付诸实施,经过150年的磨砺,印度个税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了。
  
  【多项收入免征个税】
  印度个税起征标准不是按照个人月收入,而是按照年总收入制定的。根据印度相关法案,只要个人年度总收入超过当年个税起征点,每个公民都必须向中央政府缴纳个人所得税。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总收入”指的可不是一年的“毛收入”,而是一年的“净收入”,也就是扣除一些免税收入之后余下的可征税收入。
  印度个人的可征税收入有五大项:一是工资收入;二是房地产收入;三是商业或专业收入,如业余时间做生意的收入,或者大学教授在校外授课赚的外快等;四是投资收入;五是其他收入,如银行存款利息等。印度个人的免税收入有很多项,每项的免税额度也不同,如购买国债、投资基建、购买养老保险、贷款买房、买车、看病等按照相关免税额度都可以从总收入中扣除。此外,个人还可根据相关规定享受退税待遇。印度财政部在每个财政年度即将结束的时候都要拟定下一财政年度的个税起征标准,然后送交议会审议,议员在广泛听取公众反馈后作出决定。关于个税起征点的讨论几乎每年都会成为一时热议,因为这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过去很长时间,印度只有约3%的人口缴纳个税,因为大部分人的年度收入达不到起征点。最近几年,随着印度经济的持续增长,中产阶级日益成长,缴纳个税的人口越来越多,据最新统计,印度2010年有资格缴纳个税的人口达到了10%。
  
  【个税征收“重男轻女”】
  印度个税起征点随经济发展而变,总体趋势是日益提高。最近公布的2011~2012财政年度预算案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又提高了,男性起征点由过去的年收入16万卢比提高到18万卢比,老年公民起征点由过去的年收入24万卢比提高到25万卢比,妇女起征点维持在年收入19万卢比。2011年印度还首次将老年公民的年龄界定线由65岁降低到60岁,并首次将80岁及以上的公民单列为资深老年公民,其起征点为年收入50万卢比。印度个人所得税采用超额累进制,起征点以下不征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以上至年收入50万卢比间适用税率10%,50万卢比以上至80万卢比间适用税率20%,80万卢比以上适用税率30%。
  印度一个完整的纳税年度是从4月1日开始,到次年3月31日结束。每年的纳税申报日期从4月1日开始,一直延续到7月31日。在此期间,纳税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到税务局申报上一纳税年度的个人所得税。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征税方式得到了绝大部分纳税人的认可。据新德里个人所得税税务局的官员辛格介绍,印度个税实行自愿申报和催交申报两种方式,由于绝大部分纳税人都能主动前来申报,一般很少采用催交申报的方法。税务局里工作人员很少,他们不穿制服,日常工作是向人们宣传税收政策。有专家分析认为,正是这些税务人员经年累月的“解疑释惑”,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才逐渐增强。
  据介绍,过去印度偷税漏税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但随着对税务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多的人树立起“纳税光荣、偷税可耻”的意识,认为纳税是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记者的一个朋友在新德里开一家诊所,他每年5月份到税务局领取《个人所得税申报表》,因为那个时候天气最热,去申报的人相对少一些。他说:“每年到银行交了税款之后,心里便踏实了。”记者颇感疑惑,他笑着解释道:“只有你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你才会感到心安。义务和权利是对等的,我交了税,才有权利享受干净的饮水、方便的交通和新鲜的空气。”
  
  【“抓大放小”的监控网络】
  尽管绝大部分人的纳税意识都像记者的这位朋友一样,但还是有人在干偷税漏税的勾当。据辛格介绍,对于年收入20万卢比以下的纳税人,税务机关一般采用抽查的方法进行监督,即使有个别瞒报者,只要没被发现也就“蒙混过关”,他称这种管理方法是“粗放式管理”。辛格说,正是对较低收入者的“放松”,税务部门才能集中有限的力量来重点监控高收入者。
  据辛格介绍,印度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有效地堵住了逃税“黑洞”。首先是强制执行个人永久账号制度。凡纳税人必须向税务机关申请一个个人永久账号。账号为10位数, 伴随纳税人一生。个人永久账号有助于政府监视个人财务往来资讯,如汽车交易、 医院记录、饭店消费、银行账户、电话账单、股市交易等都进入政府的档案,这样纳税人的各项收入便无以遁形,一目了然。对于以现金买卖或是地下交易进行的逃税行为,则采取“重点监控”的策略。
  辛格说,税务部门把主要目标锁定在一些“重点对象”上,主要包括有可能贪污受贿的高官、经营多家企业的巨富以及到处走穴多以现金结算的演艺人士。税务机关在全国各地编织了一张严密的监控网,重点对这些人的消费进行监控。辛格说:“不管你的收入从哪里来,最终都要消费掉,所以我们就密切注视支出项目。如果申报的收入与实际支出存在巨大的差距,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消费水平来判断你是在瞒报。”对于那些在源头(收入)和末端(支出)都不好监控的纳税人,税务部门则采取最不愿意也是最不经常使用的一个办法——搜查住宅。辛格说,就在2011年审查纳税人申报表的时候,他们发现新德里一家电影院的老板所报收入与他们的估计相差很远,经过一番查证也没发现什么问题,最后税务人员强行搜查了他的住所,结果在墙壁里发现藏着难以数清的钞票。辛格说:“强行搜查是我们的一个杀手锏,但我们一年中也就用几次。”最让辛格骄傲的措施,是严密而高效的现代信息网络的使用,因为它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印度全国有500多家税务机关,全部联网,而且还与银行、重要消费场所、证券交易所等机构联网,税务人员有权调阅这些机构的账目,从而掌握纳税人的信息。辛格说,10年前电脑没有普及时,对于异地消费的纳税人很难及时监控,但现在一按鼠标就可以了。为了使这张监控网无远弗界,印度税务机关还在全国各地聘请了许多信息员充当“线人”,及时提供有关大款的“情报”。
  为了知道个人的收支情况,印度还实行个人支票制度,大笔现金交易视为违法。支票是通过银行结算的,银行又是全国联网的,因此,在印度政府眼里,印度每个人的收支基本上都是透明的。印度税务部门还在全国高档消费场所建立了监控网络,重点监视那些高官、巨富以及明星的消费情况。尽管监控已经非常严密,但还是有人想方设法逃避纳税。印度有些人在交易的时候用现金结算,或者是把大量现金藏在家里。几乎每年都会爆出从某某巨贾、明星或者贪官家里搜出巨额现金的报道。由于报税及审批手续非常繁琐,个税实际征收过程中也给腐败留下了一些空间。
  
  【“劫富济贫”符合印度国情】
  不难看出,印度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的设计,是按照“抓大放小,力求公平”的原则进行的,“大”就是高收入者,“小”则是中低收入者。政府开征个税的主要目的是调节贫富悬殊,缓和社会矛盾,至于增加财政收入则在其次。根据印度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个人所得税在印度税收体系中所占比例不大,征收个税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政府了解国民个人的实际经济能力和国民财富的分配情况,从而为制定国民生活标准提供决策参考。
  经济学上,一般把印度这种税制称为“罗宾汉式”的税收体制。这种税制很符合印度的国情。印度是人口大国 ,但大部分是穷人,通过这种“劫富济贫”的税收政策,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采取相反的税收政策,那么贫富悬殊将会愈演愈烈,两极分化将会日益凸显,最终会导致社会灾难。通过印度个税起征点的几个不同标准,也不难看出印度政府通过征收个税在践行其“劫富济贫”的初衷,对妇女和老人等弱势群体给予了很大关照。
  印度是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上升的幅度较大,人们的收入增长较快,生活支出节节攀升,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个税起征点不仅真实地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变化,也使个税调节贫富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使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趋于公平合理。
  
  (作者系《人民日报》原驻印度首席记者)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1年第9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文献
通常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是转型陷阱,知识界对此已没有什么争议了。之所以称作转型陷阱,当然因为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积累的社会财富没有用于推动社会进步,即没有用于推动转型,反而给社会进步和转型造成巨大困扰。  中国社会财富的总量并不少。以中国这样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所积累的社会财富总量无疑更为可观。如此巨大的物质力量,按照世界通例,至少可在以下三个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 
期刊
一  人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衣食住行等属于物质层面,它的“繁荣”或曰“昌盛”,有赖于人类物质创造能力;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等,属于精神层面,它的“繁荣”或曰“昌盛”,有赖于人类精神创造能力。物质创造力与精神创造力交互作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演进。    二  物质创造力与精神创造力并不同步。社会物质生活的繁荣,并不必定带来精神生活的繁荣。以为只要有钱,就可以堆出一个繁荣的文化,至少是对
期刊
波兰的“新仇”与“旧恨”    从香港飞到波兰,就好像迅速换了一个季节。这次来东欧探访,适逢初雪提前来到,抵达华沙当天,天灰茫茫一片,人们一身厚衣,是久违了的冰冷。回想差不多20年前第一次到波兰,我曾碰上一位记者,他英语说得不错,在他的协助下就这样展开采访——不知此次能否与他重逢,畅谈20年来的变化。   站在今日的华沙街头,竟有点不知所措,一派大城市的气势,到处车水马龙,不知该往哪里去。我努力在
期刊
20世纪,人类进行了两项前所未有的社会实验,一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肇始的社会主义实验,二是80年代末东欧政局剧变后开始的转型实验。其中,第二种实验至今方兴未艾,并被纳入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如今,中东欧转型已逾20载,如何评估这一宏大的社会变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围绕一些重大问题的争论依然不绝于耳。显然,中东欧国家政局剧变和转型已越出了学术畛域,深入分析这一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不仅有助于拓
期刊
中国改革已进行了30多年,如果把中国与苏俄改革作比较,就会注意到,苏联改革是由戈尔巴乔夫这样的少壮派改革领袖推进的,中国则是由“文革”后复出的邓小平这样一批革命时代的元老派主导并推进的。这两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改革命运,很大程度上是由各自的领导人对改革的不同路径选择所决定的。    元老派与少壮派政治精英的比较    一般而言,传统官僚体制内有两种精英,少壮派精力充沛,思维敏锐,眼界开阔
期刊
自2011年春季以来,一直有舆论大声疾呼,要求用放松货币政策的办法“挽救”危难中的中小民企。这些人也许的确出于挽救民营企业的好心,但他们的药方实在太天真了!那么,正确的药方在哪里呢?      2010年末北京因交通严重拥堵而酝酿治堵方案,进而闹得举国舆论沸沸扬扬之时,一天我在上海遇到了一位很有见识的出租汽车司机。他认为,同为超级大城市,上海的交通状况之所以明显好于北京,与上海用经济手段控制机动车
期刊
高尚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 研究会会长, 北京大学教授、博导,高级经济师)    改革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矛盾更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所致,而非所谓市场机制“缺陷”。明确行政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是深化改革问题的关键。      胡锦涛同志最近强调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我们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
期刊
“关于真正的台湾,你又了解多少?这是我常常问大陆朋友的问题。”此为《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作者廖信忠从一个台湾平民视角的发问。  今天,信息交流的渠道非常发达,两岸交流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台湾政坛时事的实时更新,可以找到详尽的台湾美景美食攻略,甚至到台湾的土地上走走看看也并非难事。但若真要回答上面这个问题,恐怕结论还是:关注的很多,了解的尚少。片段式的记忆,不是真正的台湾;政治新闻的拼凑,不
期刊
1989~1991年,担心改革会走向资本主义的思潮抬头,党的基本路线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受到相当程度的干扰和动摇,党内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深化改革,迫切需要一次新的思想解放,以进一步明确90年代的发展战略。在这个大背景下,邓小平高瞻远瞩,于1992年初春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南方谈话”,并得到了陈云的支持。    “十年动乱”结束以后,中国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毛泽东提倡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期刊
两岸政经情势转变    民主化是当今世界主流的政治模式,主流看法基本认为其符合世界政治进步的方向。过去台湾受到重视是因为西方国家将它作为遏制、牵制中国大陆的一颗重要棋子,但现在它不止是一颗棋子了,除了在战略上的利用价值外,它也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等方面与西方趋同。  台湾的经济起飞与西方国家有直接关系。经贸上的联系和融合,也使得台湾在政治价值观上不断向西方国家倾斜。台湾民主在形式上照搬了西方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