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再是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教师首先要对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进行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注重知识储备、培养思考习惯和提供练习机会都属于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笔者将在本文中进行阐述。
关键词: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在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就会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与迁移、动机强度、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都属于影响学生问题解决的因素。此时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做到对症下药,他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让所研究出来的培养策略能够有效发挥作用。这样的话,小学生就能够在参与教师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收获问题解决能力,进而做到学以致用,他们的学习活动也因此变得极为有意义。
一、注重知识储备
学生无法解决生活中所遇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知识经验和知识迁移不足,小学数学教师也因此需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知识的掌握是发展能力的基础所在。在此过程中,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记忆。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师还要时不时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检验,进而让学生有着扎实的知识基础。例如,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中的概念、公式法则等内容都是学生需要理解的,如果学生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与之相关的问题是无法进行解决的。如,当学生没有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时,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买一袋盐需要2.57元,要买5袋盐需要花费多少钱”等类似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因而笔者就会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当学生学习有关小数乘法的知识时,笔者就会引导学生通过转化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当学生表示理解之后,笔者还会时不时地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如,利用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各种公式法则的背诵,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将该节课所学到的各种概念、公式法则等默写下来等。这样的话,学生就能为问題解决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培养思考习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产生思考的,而思考是要耗费精力的,学生也因此并没有很强的思考动机,他们的行为也并不积极,通常只会在教师的要求下展开思考。因而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动机,让思考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此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自身特征,用奖励和惩罚来引导他们进行思考。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够拥有思考的习惯。例如,笔者会让学生专门准备一个本子,上面记载着他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学生提问的场所并不仅限于笔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困惑也能够记录下来。如有的学生发现自己家里的水费比邻居家里的水费多出很多,其就想要了解小区内其他家庭的水费情况,此时就涉及到了统计的相关知识,如如何进行统计、如何记录结果。学生就可以将这些问题记录到自己的本子上,这是学生思考的证明。笔者每周会进行一次检查,进而结合学生的记录结果来为他们进行奖励或者惩罚,由此帮助学生进行思考习惯的培养。
三、提供练习机会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是会受到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的影响,如看到“多”的字眼就会想起加法,看到“少”的字眼就会想起减法。一旦已知条件和所求内容发生改变,学生所得到的结果就是错误的。基于此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安排一些扰乱学生思维定势的题目。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在设计题目的时候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学生每解决一道问题,就相当于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进行了《圆柱的表面积》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之后,笔者就需要引导学生去运用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此时笔者就会发现,一旦涉及到“制作圆柱形形状的物体要用到多少材料”这一问题时,学生不约而同地就会对表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运用。如果制作的物体是圆柱形烟囱、圆柱形水桶,学生此时的方法就是错误的,因为烟囱是只有侧面的,水桶也只有一个底面。因而笔者就会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进行习题的设计,进而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势,进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日后在生活中遇到相类似的问题时,就能够给出准确的解决方法。
总而言之,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够占据主体地位,他们需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主体作用的发挥。为了做到这一点,小学数学教师在研究培养策略的时候是需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明白的一点是,能够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有很多,他们需要慎重选择,并且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进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于得水.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04):225.
[2]邓平.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7(11):263.
关键词: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在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就会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与迁移、动机强度、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都属于影响学生问题解决的因素。此时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做到对症下药,他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让所研究出来的培养策略能够有效发挥作用。这样的话,小学生就能够在参与教师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收获问题解决能力,进而做到学以致用,他们的学习活动也因此变得极为有意义。
一、注重知识储备
学生无法解决生活中所遇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知识经验和知识迁移不足,小学数学教师也因此需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知识的掌握是发展能力的基础所在。在此过程中,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记忆。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师还要时不时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检验,进而让学生有着扎实的知识基础。例如,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中的概念、公式法则等内容都是学生需要理解的,如果学生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与之相关的问题是无法进行解决的。如,当学生没有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时,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买一袋盐需要2.57元,要买5袋盐需要花费多少钱”等类似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因而笔者就会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当学生学习有关小数乘法的知识时,笔者就会引导学生通过转化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当学生表示理解之后,笔者还会时不时地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如,利用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各种公式法则的背诵,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将该节课所学到的各种概念、公式法则等默写下来等。这样的话,学生就能为问題解决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培养思考习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产生思考的,而思考是要耗费精力的,学生也因此并没有很强的思考动机,他们的行为也并不积极,通常只会在教师的要求下展开思考。因而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动机,让思考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此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自身特征,用奖励和惩罚来引导他们进行思考。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够拥有思考的习惯。例如,笔者会让学生专门准备一个本子,上面记载着他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学生提问的场所并不仅限于笔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困惑也能够记录下来。如有的学生发现自己家里的水费比邻居家里的水费多出很多,其就想要了解小区内其他家庭的水费情况,此时就涉及到了统计的相关知识,如如何进行统计、如何记录结果。学生就可以将这些问题记录到自己的本子上,这是学生思考的证明。笔者每周会进行一次检查,进而结合学生的记录结果来为他们进行奖励或者惩罚,由此帮助学生进行思考习惯的培养。
三、提供练习机会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是会受到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的影响,如看到“多”的字眼就会想起加法,看到“少”的字眼就会想起减法。一旦已知条件和所求内容发生改变,学生所得到的结果就是错误的。基于此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安排一些扰乱学生思维定势的题目。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在设计题目的时候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学生每解决一道问题,就相当于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进行了《圆柱的表面积》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之后,笔者就需要引导学生去运用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此时笔者就会发现,一旦涉及到“制作圆柱形形状的物体要用到多少材料”这一问题时,学生不约而同地就会对表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运用。如果制作的物体是圆柱形烟囱、圆柱形水桶,学生此时的方法就是错误的,因为烟囱是只有侧面的,水桶也只有一个底面。因而笔者就会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进行习题的设计,进而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势,进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日后在生活中遇到相类似的问题时,就能够给出准确的解决方法。
总而言之,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够占据主体地位,他们需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主体作用的发挥。为了做到这一点,小学数学教师在研究培养策略的时候是需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明白的一点是,能够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有很多,他们需要慎重选择,并且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进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于得水.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04):225.
[2]邓平.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7(1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