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内容: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
  二、课时与课型:一课时,感悟鉴赏课
  三、预习要求:1.初步体会文章的内涵和情感。2.阅读《秋天的思念》(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
  四、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用2分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了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谱写出音乐史上最光辉的篇章,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古今中外像贝多芬这样勇敢地与命运抗争的强者很多,《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之一。
  (二)简介作者(投影史铁生的画像,配乐朗读,屏幕显示)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他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多次想到自杀,但最终还是勇敢地面对苦难,顽强地生活下来,成为我国文坛的一名专业作家。在这一过程中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我与地坛》,解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三)研习课文
  导读第一部分:史铁生对于生命的感情是与地坛联系在一起的。请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问题:
  1.史铁生为什么喜欢地坛?
  2.这个安谧、宁静的地坛给了史铁生什么启示?请重点推敲以下语句,谈谈自己对它们的理解:“它等待我出生……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一个人,出生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教师小结:静谧的地坛给作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绪背景,一个沉静思考的环境,生死不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就是顺从自然。虽然残疾了,但还是应该热爱生命。
  板书:我解读生死:残疾不消极,热爱生命
  3.地坛以怎样的特点,给了史铁生这样的启示?这一部分有哪些文字描述了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重点在第一部分的第3、5、7三个自然段。其中应重点推敲的语句有:
  第3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自在坦荡。”
  第5段:“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
  第7段:“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譬如……譬如……譬如……譬如……”
  教师引导:描写景物也是作者对大自然的解读。作者在这几个自然段里集中地借自然景物道出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地坛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激励作者勇敢地面对不幸;像那些小昆虫一样,人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喜悦和美丽;地坛在不断的变化中仍然保持了万古不变的生命永恒。这一段段景物描写,也是史铁生心魂的歌舞。语言细致工巧,充满了灵气,又稍带几分神秘色彩。
  板书:地坛容纳我:荒芜不衰败,生命永恒
  教师小结:地坛这座历经四百年沧桑的古园,给了作者丰厚的馈赠。所以,作者“常常到那园子里去”“去窥看自己的心魂”。作者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叹:“哦,地坛,我的古园,我的精神家园。”
  板书:精神家园
  导读第二部分:史铁生在地坛里经历了艰苦的精神跋涉,其中每一步都有他母亲的伴行。是母亲的理解和爱,帮助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教师小结:母亲不仅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
  2.作者用了哪些材料写出他最终理解了母亲?
  教师概括为四则材料:(1)设想母亲的心理;(2)写小说回报母亲;(3)整日怀念母亲;(4)痛悔自己的倔强和羞涩。
  3.哪一则材料或哪几句话特别打动了你?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一则材料,重点推敲的语句有:“她知道……知道……知道……但她又担心……”。“她知道……她只是不知道……”“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这些文字伤痛议结合,既包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对母亲心情的至切理解。
  第二则材料,重点推敲的语句:“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第三则材料,重点推敲的语句:“又是……又是……又是……又是……。”把地坛一日从早到晚的景色与思念母亲的心情交织在一起,痛彻肺腑。
  第四则材料,重点推敲的语句:“她视力不好,端着眼睛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4.从上面的研读说明:史铁生从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成为史铁生的生命航标。
  板书:我读懂母亲:承担苦难 坚强生活 生命航标
  5.看MTV《懂你》,创设气氛。联系课文、歌词,谈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和体会。而后齐读第二部分的第7自然段,带着深深的敬爱来解读母亲,怀恋母亲。
  (四)总结课文:课文的两个部分在内容上紧密相连。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的故事。文章结尾处写:“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这说明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地坛使我平和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活”的问题;母亲使我看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所以,《我与地坛》虽然写了不少客观的景观和人事,但那不是重点。作者思路的关键在“我”与对象的关系上,重点在“我”从对象所获取的生存感悟上。
  板书:感悟生命
  (五)读后作业:1、阅读《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
  2、写《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附: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地坛容纳我:荒芜不衰败 生命永恒 精神家园
  我解读生死:残疾不消极 热爱生命 感悟生命
  母亲理解我:默默地爱 痛苦忍耐 生命航标
  我读懂母亲:承担苦难 坚强生活
其他文献
我们学过的初中语文选进教材的文章,其写法大都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我们要引导学生努力发挥文章的精妙之处,根据内容,让学生认真分析,努力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极普通的字眼,一经语言大师选准,放到特定的语境之中,便会光华闪耀,收到妙不可言的艺术效果。近日重读鲁迅先生的《社戏》,反复体味文中的“偷”字,觉得真是用得恰到好处,“偷”出了神韵佳境。  首先,这个“
期刊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应从问题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在素质教育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上狠下功夫。我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这一问题谈
期刊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我拜读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时,自然的流露出来的一种情感,先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倍感困惑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大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时时透露出深邃,读后犹如春风拂面,暖在心头。  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想求得进步、发展,必将在教育旅程中经历很多的磨难,期间,要学会停下脚步来,欣赏旅程中的美妙的风景,每当看到洋溢着笑脸的天真烂漫的孩子们,
期刊
有位名人曾经这样说过:“学习刻苦的学生不一定个个都品德高尚,而品德高尚的人却能刻苦学习,即使由于先天素质限制,不一定成绩优异,但一定扎扎实实学到一些为人民服务的真本领——这样的人远比学习成绩好但满脑子个人主义思想的学生为佳。”可见,教书关键在于育人,纵然不能使学生个个成才,但求学生个个成人。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可他们天真无暇、单纯得像一张白纸,但他们又处于思想最容易变化,也最容易接受教育
期刊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主动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担负起学习的责任。学习方式从被动到主动,从强制到自觉的转变,带给学生的是: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这种主动性学习方式对于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来说同样适用。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学生在诗词教学方面有如此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期刊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很多人喜欢养宠物,图片上的小动物你喜欢养吗?  同学齐声:不喜欢  师:我也不喜欢,又丑又凶。但是,这种小动物却有一种特性,它的皮肤的颜色会跟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人们给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变色龙。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也有这样一种善变的技能,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小说《变色龙》。(板书变色龙,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  师:请齐
期刊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吧。  有这样一个童话故事:粉红色的桃花非常美丽,人见人夸。渐渐地,桃花骄傲了,目中无人了。她居然臭骂日夜为它效劳的树根和树枝,而树根和树枝好言相劝,她不但不听,还拒绝树根和树枝的帮助。一天,她让一个小男孩带着她,能随心所欲地到想去的地方。于是小男孩带着她四处游荡,只要她想去哪就去哪,一切皆如她所愿。可没过多久,桃花枯死了。  桃花枯死了,为什么呢?因为
期刊
幸福的班集体是我们班主任教师教育的梦想,它是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睦相处,每位同学都有集体意识,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上的冲劲。在幸福班集体里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以获得知识为幸福,老师以传授知识为乐趣。这样的班集体会让孩子愉快地学习,幸福地生活。这几年我在幸福班集体的建设上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学期初形成班集体愿景,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无所事事的人不如风雨同舟的人有团
期刊
《我的叔叔于勒》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一篇佳作。它通过平常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了一个深刻的、发人深省的主题,尤其是他对人物的刻画,更是独具匠心,他不在外貌描写上下功夫,而是深入人物的内心,借助人物的语言,刻画出人物性格。  《我的叔叔于勒》就是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尤其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这个悲剧人物称谓的变化,更是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他们的灵魂: 
期刊
语文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教学内容,自然、人生、天文、地理,包罗万象;诗文词赋,姹紫艳红。教学形式,听说读写,不拘一格。语文老师应认真寻找教材中美的因素,发现感受教材中美的蕴含,让学生得到美的感受与体验,塑造学生美的灵魂。  再现艺术境界,使美感形象直观。我们在教学中把教材中的艺术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启发他们追求美、感受美。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时,我利
期刊